1

因为做不到。

游牧民族,顾名思义,就是“游”动的,逐水草而居,无固定居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放牧民族。

这样的民族不像汉人,一辈子都被套牢在土地上耕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的一辈子都在移动当中,既跑得了和尚也跑得了庙。单纯的想靠“逮”,根本灭不了他们。

明军在与蒙古军作战时,不是没有深入大漠几千里追杀,也不是没有取得过大捷。

比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就曾在捕鱼儿海之战中,抄了北元朝廷老巢,仅士兵就俘虏了七万多。

想想看,草原民族一共才多少人?北元一共又才多少兵力?所以此役战果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这么大的胜利对于明朝打击北元小朝廷而言,却仍然是无济于事。

因为草原太大了,到处都是游牧部落。明军剿灭一个部落,烧了他们的帐篷,把牧民全部迁走,或就地灭族,连根拔起。过不了多久,另一群牧民可能就鸠占鹊巢,占领这块草场,繁衍生息,继续骚扰明朝。

面对这群新来的,更加未开化,更加野蛮的牧民,明军会头疼。

明军如果追杀,兵力少了没用,很可能会被牧民在草原上打埋伏。

这些牧民天生就会骑马、打仗,游击战术玩的杠杠的。

兵力多了呢,粮草又供应不上。即便说,粮草也充足,那也不顶用。因为漠北草原和西伯利亚、中亚草原、东欧平原是相通的,牧民有很大的撤退空间。就算明军再能追,横不能一路追到西伯利亚去吧?这不现实。

而且明朝大军行动,往往是旌旗招展,隔老远就能看见,牧民派几个斥候侦查,很容易就能推测出明军的行动轨迹,提前跑路。明军想偷袭,如同买彩票。能否偷袭成功,全看运气。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想把蒙古斩草除根,太不现实了。

所以说,明军的战术对蒙古人没用。而且不单是明朝,汉、隋、唐、宋,包括北魏这种内迁的原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政权,在对付起游牧民族时,也都是有劲使不出。

斩草除根,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往往真实情况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被重创的蒙古人只要休养生息个几年,又能元气满满,继续南下骚扰。



当然,凡是都有例外。比如清朝就解决蒙古问题,令游牧民族不再成为中原的隐患。

但是清朝能解决游牧民族,那是因为清朝有天时地利人和因素。而这些因素,是以往的中原王朝都不具备的。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康熙时候,沙俄占领了蒙古以北。草原民族被清朝和沙俄全方位无死角的包了饺子。这在以往是没有的情况。

包饺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游牧民族失去了战略纵深,无法再像以往那样,打不赢就往北极跑。现在北边是沙俄,沙俄军队有火器,游牧民族打不过。往南又是清朝,游牧民族也打不过。当年林丹汗尝试过,貌似是真的打不过八旗兵。

打又打不过,逃也逃不掉,没办法了,只能是投降了。

那么,到底向谁投降呢?部分游牧民族投降了沙俄,但更多的投降了清朝。因为满洲人和蒙古人一样,都信奉藏传佛教。再加之清朝既和亲,又赏赐,貌似归顺清朝划算些。

所以清朝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蒙古问题。

▼喀尔喀蒙古、准噶尔蒙古被夹击后,失去战略纵深,最后被清朝、沙俄瓜分。



再来说女真问题。

传统的东北原生民族以渔猎为生,也就是靠打鱼、打猎为生。后来靠近中原,居住在辽东的一部分女真人受中原农耕文化影响,就从渔猎民族演变成了“耕猎贸”民族。

啥叫“耕猎贸”呢?

顾名思义。耕就是种地,猎就是打猎,贸就是做生意。

东北土地肥沃,平原面积大,一部分女真人掌握了耕作技术后,就开始种地。但东北天气比较冷,粮食只能一年一种,且女真人的耕作水平也不高,所以虽然有种地,但打到的粮食并不够吃。仍然还需要去打猎。

而打到的猎物,女真人自己又消耗不完,比如说猎物身上的毛皮(还有马匹),女真人自己用不了那么多。恰恰这些东西都是中原稀缺的物资,中原人愿意花高价购买。

一个想买,一个想卖。因而近几百年来,东北一部分女真人就从传统的渔猎生活方式变成了既种地,还打猎,又与中原人做生意的耕猎贸式的生活。

种地+贸易,这意味着什么?我想稍微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应该都懂。

是的,明朝时期的一部分女真人,已经变成了定居民族

而定居又意味什么?

意味着,明朝想灭掉这部分女真人,其实很容易,至少比灭居无定所的蒙古人要容易。

只要大军出动,剿灭一两个女真寨子,轻而易举。反正,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怕女真人不回来。

事实上,明朝还真就这么干过。

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宪宗下达了彻底剿灭建州女真的命令,要求: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随后在明军的进攻下,建州女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无论老幼,就地斩杀,整个女真寨子被铲平。基本上,明军是在物理层面把建州女真给抹除了。

像这种“犁庭”,明军一共干过五次。

每“犁”一次,被剿灭的建州女真寨子都要花二十多年才能恢复元气。



既然如此,那明朝为什么不彻底把女真人团灭了呢?

原因有二。

第一,当时并不是所有女真人都是“耕猎贸”的生活方式。仍然有很多人,比如靠近外东北的野人女真就还是渔猎状态。如果明朝把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建州女真团灭,那么更野蛮的女真人会南下,填补进来,就像草原民族一样,无限循环,让明朝不胜其扰。

而且,东北与漠北草原相邻。女真人如果不存在了,蒙古人也会迁移过来。蒙古人可比女真人难对付的多。

第二,建州女真也不是都不听话。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建州女真寨子是听从号令的。比如朱棣在位时期,明军主力云集漠北,对东北的控制相对薄弱。朝鲜李氏王朝就趁机蚕食领土,搞得朱棣不胜其扰。后来朱棣招抚建州女真,令他们遏制朝鲜北拓,建州女真基本上服从了诏令。

总体而言,明朝时期的女真人,与明朝是比较顺畅的臣属关系,和李氏朝鲜反而经常发生冲突。明朝以夷制夷的策略没毛病。当年萨尔浒之战,海西女真的叶赫部还出了一万兵助明朝打努尔哈赤。

所以女真虽然比蒙古好对付,但一方面,想彻底剿灭他们,也很困难,不划算;另一方面,明朝要真团灭了女真,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让明朝的东北变得不可控。

至于说明末,建州女真坐大,取代蒙古成为明朝最大的边患,这实际上是明朝自己腐败堕落导致的结果。明军战斗力不行,说什么都是白搭。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可以斩草除根,难道明朝不会选择这样做吗?可问题是北疆边患已经绵延了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可以彻底解这个棘手难题。

当年横扫天下一统六国的秦始皇,也只能用修筑长城的被动防御办法,通过区隔农耕民族与游牧部族的方式,以求达到减少边境冲突之目的!

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尽管穷尽其一生的心力,并且背负着穷兵黩武的骂名,又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辅佐,但却仍然没能彻底消除匈奴人的威胁,汉匈之间的烽火仍然断断续续!

为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尽管拥有雄才大略但却始终无法消除边患呢?难道是秦、汉两朝军队的战斗力不足吗?

当然不是!秦军以虎狼之师而著名,汉军以敢战耐战而闻名于世!他们之所以不能彻底消除边患,在于“得其地而不能耕,得其人而不能用”!

由于草原只适合游牧不适合农耕,所以即使秦汉两朝能够占领草原,也没有办法长期立足。单单一个后勤补给难题,就足以拖垮秦军或是汉军!

难道秦军或是汉军不可以食用草原上的牛羊吗?问题是,当游牧部族察觉到中原军队大举来袭时,可能早就赶上牛羊向其他地方转移了,这也是一种坚壁清野的战术!

靠突袭当然可以获得一些补给,但是若想长期驻军于此,这些补给又能维持多久?一旦物资耗尽,而又得不到来自内地的及时补给时,游牧骑兵一定会趁机反扑,如此一来,带给秦军或是汉军的只有灭顶之灾!

此外,历史的草原是个游牧部族竟相崛起之地。每当一个游牧部族衰落了,就会被其他游牧部族取而代之,从而对中原王朝继续造成威胁!当年匈奴人、突厥人衰落之后,草原上不还是崛起了其他游牧部族吗?

时光流转到了明朝,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是面对的北疆边患却依旧存在!而明朝与秦汉两朝一样,也是个以农耕立国的王朝。

因此导致了明军同样既无法深入草原,更无法长期驻扎于此。同时也还是受制于“得其地而不能耕,得其人而不能用”的难题,使其同样面临后勤补给的困难!所以,明军自然也就无法消除来自蒙古的边患了。

至于明朝和女真的形势也大致于此类同,尽管东北适合农耕,但毕竟气候寒冷,对中原人而言,环境还是比较恶劣的!

因此,很少有中原人乐于到这里开拓垦殖,所以尽管明朝前期曾经控制了这里,但却始终无法生根发芽!致使此地仍然地广人稀,只有女真诸部因为适应了环境,而能够在这里生存下去!

况且尽管明朝前期女真人时降时叛,但是大体上还是处于明朝的控制之下,因此明朝自然也就没有对其赶尽杀绝的必要!而到了明朝后期,因其实力下滑严重,导致即使明朝想要诛灭女真,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

对于蒙古是无法做到彻底打败,对于女真人,明朝一直在打压,但是到了明朝后期,国家没钱,内部又有起义,无暇顾及女真,使得女真强大起来,无法打败。

深入漠北远征不易

元朝败退会草原,明朝继续北伐,但是还是没能彻底打败北元。明军深入漠北是很不容易的,远征的粮草,水源都是问题。最关键的是寻找蒙古军就不容易,未必能找到,很可能出征一趟,连人都没见到就回来了。这和当年汉武帝征匈奴遇到的情况一样,能找到敌人在哪就不容易了。



蒙古人战斗力仍在

虽说元朝败退了,但是他们入主中原时间也不算长,和后来的清朝不同。后来清朝八旗兵是基本没啥战斗力了。蒙古人回到草原,还要面对明军的北伐,很快就找到了当年的感觉。虽说不能和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时期相比,但是蒙古起兵战斗力还是很彪悍的。明军北伐也被打败过,想彻底打败蒙古人,是很难的。

北元分裂,明朝政策改变

后来蒙古分裂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力量分散了。但是明朝也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兵力大损,明朝对于蒙古三部也开始采用拉拢打压的策略,谁若拉拢谁,一起打压强的一方。明朝借着蒙古的内部分裂,减少了出兵。明朝以长城抵御蒙古人,说到底还是明朝整体实力下降了。后来东南又有倭寇,也无暇顾及北边。





明朝一直打压女真人

成化年间,明军出兵进剿女真,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就被斩杀了。后来李成梁又两次进剿女真人,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父亲都死于战乱中。明军前期一直是打压女真人的,但是也不能无理由地出兵,人家臣服还打,这是没道理的。但凡女真作乱,或者有部族强大了,明军都毫不犹豫出兵。



明朝后期的衰落

明朝后期经历了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这时候的明朝实力大不如前,很难大规模出兵,使得努尔哈赤有机会壮大。而在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又战败,之后只有防御的分,再无法大规模出兵征讨。

随着明朝的衰落,战争上的失利,使得让女真逐渐壮大。对于蒙古,后期已经造不成威胁了,因为蒙古部落也在衰落,最后都被女真人打败了。

4

要把蒙古人和女真人斩草除根,尤其是针对蒙古人还是非常难的。为什么呢,打仗要花钱呐,特别是面对人员分散且转移迅速的游牧民族那是要花大钱的。

公元1368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攻入了元大都,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政权即宣告垮台。这辉煌的胜利却也没有完全消灭元朝皇室和中央政府。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已提前携众多皇族成员和朝廷重臣逃到了位于今内蒙古草原克什克腾旗的元上都。与此同时,分散各地的蒙古军队也陆续有不少退到蒙古草原。这些败退的蒙元政权势力继续在草原上拥立元顺帝及其黄金家族后裔为核心维持着其统治,史称“北元”。

明朝与北元对峙图


明朝建立之后,太祖朱元璋和太宗朱棣都屡次调遣重兵北上对北元和后来分化出的瓦剌与鞑靼政权展开持续打击。尤其是朱棣,七次出兵征伐蒙古,自己也病死在行军途中。这些军事行动虽然使得蒙古人元气大伤,但也始终没有能够彻底将其打垮。不仅如此,明朝政府的财政也在这个过程中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即使是这样,蒙古瓦剌部也能在朱棣去世仅仅十多年后的“土木堡之变”中重创明军主力,若不是兵部尚书于谦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部署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明朝的国运恐怕又会是北宋靖康耻后南迁的翻版。

“土木堡之变”军事态势图


不要说明朝,就算是强悍如西汉时的汉武帝刘彻也无法做到在几十年之内彻底消灭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纵使被卫青、霍去病这样杰出的将领数次重创匈奴,武帝末年已经元气大伤的匈奴也能击败贰师将军李广利的部队。匈奴完全分裂也已是东汉末年的事情。

至于女真人,其实力就远不能同蒙古诸部相比了。明朝一直对女真人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成化年间的“成化犁庭”就是针对不安分的建州女真的一次巨大打击。在这次事件中,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及其部众大多被杀,残存的女真人不得不躲进深山老林且人口在随后几十年都未能完全恢复。而对于听从明廷调遣的女真人头目,明朝政府则是任命官职,女真部落在多数时候实际成了明廷的边军。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父辈都曾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成化年之后及努尔哈赤以前的女真人都不敢挑衅明朝。

5

不是不想,而是着实做不到!

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明朝历代子孙都想把边境的蒙古和女真之患彻底解决掉,洪武时期的数次北征就不用多说了,蓝玉都几乎把元朝皇室都给抢空了。到了朱棣这里,更是五次亲政,但是收效甚微。因为蒙古族可用的纵深太大了,他们硬碰硬打不过明朝军队,但是可以逃跑啊,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只不过是稍微长一点的迁徙罢了。但是明朝军队就不同了,每往前推进一公里,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再强的国力也耗不起这样折腾了。

所以明朝面对边境游牧民族就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了,你派的军队少了,可能打不过对方;你派的军队多了,可能找不到对方,白忙活一场。所以对明朝皇帝而言,只能做到击溃而不能是围歼。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击溃还是看对方什么时候想和自己决战。

可能会有人说,可以占据他们的土地,纳入明朝的版图啊。这个主意听起来很好,但用起来非常扯淡。中原人士过的都是男耕女织的生活,都是靠种地为生,游牧民族那地方不是草原就是隔壁,根本没法种地,谁愿意去那个地方生活。就算是硬派一些军队驻扎,这些军队的军饷怎么办?游牧民族可以一直躲躲藏藏,但是中原绝对忍受不了常年的军费开支,否则明宣宗也就不会放弃安南了。

6

明朝根本就做不到把蒙古人和女真人斩草除根。

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持续了好几千年,虽然中间有好几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被中原王朝灭掉或者驱逐,但是中原王朝也做不到把所有的游牧民族给消灭。

最早在我国周朝的时候,那个时候北方游牧民族我们统称为了夷狄之族或者说是胡族,虽然在汉朝的时候我们把最强大的匈奴给驱逐了,但是后来游牧民族有崛起了柔然,鲜卑,突厥等等。

总之草原上的村群太过于庞杂,消灭或者驱逐了这个部落总会有另外的部落崛起,蒙古和女真都是如此。

因此即便是消灭了蒙古和女真还会有其他的游牧民族崛起的。

而且事实上明帝国根本就做不到消灭蒙古和女真。

在明朝早期的时候,朱元璋就曾八次北伐,而朱棣也曾五次北伐,可以说这两父子对于消灭蒙古人可是有着天然的执着,然而即便是在明朝鼎盛的时候都做不到了消灭蒙古更遑论以后了,女真人崛起是在明末时期,这个时候的明朝早已腐朽不堪,根本就无力阻挡女真人的崛起。

总之,明朝虽然强盛一时,但是他也有衰落的时候,他也并不是真正的无可阻挡的。

7

明朝不把蒙古人和女真人斩草除根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剿灭成本过高,容易培养新兴对手,无法有效管理占领地区。

一、深入漠北作战,物资人员耗费极大,得不偿失

无论是蒙古部落还是女真部落,这些民族都盘踞在中国北方地区,蒙古部落在如今的内外蒙古附近,而女真部落则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这两个部落所在的地区气候环境特别恶劣,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后勤就是要人抗马运,远距离作战更加考验后勤补给,一支十万人的远征军就要调动百万人力来负责他们的后勤运输,还有数不清的百姓为这些军队和民夫种植粮食。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能称霸天下不断骚扰中原王朝的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强大的骑兵,利用战马来去如风的特点来打游击战和骚扰战。

例如

明永乐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明军对蒙古鞑靼部的作战: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等地。明成祖朱棣出兵北征,二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沽源南),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踪影,遂下令班师。

从这段材料就可以看出,永乐时期战斗力较强的明军也无法对蒙古采取毁灭性的打击,蒙古骑兵专门挑选防守薄弱的地区进攻,掠夺人口和资源,一旦面对大规模明军的进攻就会撤退,等到来年开春的时候再来。

蒙古和女真部落位于的漠北和东北,冬天非常寒冷,明军北伐时不能拖得太长时间,一旦进入冬天不但后勤压力更大,暴雪天也成了骑兵的保护符,可以隐蔽骑兵的马蹄印,让明军陷入危险当中。

所以从后勤和天气上来看,明军在后勤的压力和天气限制只能作战几个月的时间使得明军无法对蒙古和女真部落发动毁灭性打击,即便是朱棣的五次北征和后来的成化犁廷都没法没有毁灭这两个部落。

而且就算是君王特别想灭掉蒙古和女真部落还要面对草原上的疾病造成的瘟疫(草原上的土拨鼠携带鼠疫病菌)。

同时大雪天还会隐蔽骑兵的痕迹,还可以让明军擅长的火器无法发挥最大威力,并且,女真或者蒙古打输了就继续北撤,而明军一旦打输了很难活着回到万里之遥的北京城,这些原因让明代自朱棣之后的君主对北征之事都十分慎重,不敢也不能因为两个部落的威胁就动摇王朝的根基。

第二、草原上的敌人永远都有,自己战斗不如以夷制夷

其实灭亡蒙古和女真部落虽然难,可凭借大明中前期的国力,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拿人命填也能把几十万人口的部落给耗死,五条命换一条命都绰绰有余了。

但正常的统治者不会这么做的,首先如果真的要彻底灭亡那些部落就会遭到牧民的反抗,即便是不团结的蒙古部落,面对灭族危机时肯定会拧成一股绳和明军死磕,男女老幼齐上阵肯定让明军伤亡过重。

自古以来草原上就没有缺过敌人,秦汉的匈奴,南北朝的五胡,唐朝的突厥和吐蕃,宋朝的蒙古和后金,中原王朝从来没有缺过北方的对手。

即使是强大汉唐,前者消灭了匈奴结果北方的鲜卑和乌桓崛起,要不是没有曹操的白狼山之战可能南北朝会提前上演,唐朝打完突厥,结果北方的回纥起来了。

这些前辈的教训让后来的明朝君主明白一个道理,草原上永远都会有敌人,即便是这个敌人被自己消灭还是自然灭亡了,那下一个敌人还是会出现。

而一个新兴部落是充满朝气的,正如金朝建立初期,完颜阿骨打带几千人就掀翻了辽国,战斗力爆棚,所以明军即便消灭了蒙古和女真部落也不是战争的结束,反而是下一场战争的开始,而面对的对手则比前任更加强大。

同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明军不想看见草原上再出现一个成吉思汗,蒙古和女真也不想,毕竟自己做山大王可比当别人部下舒服多了。

明朝和蒙古女真的心理都跟明镜一样,后者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比明朝更不想看到草原再出现强势的部落,他们比明军更会压制敌对的部落。

就这样,双方都会达成默契,玩归玩闹归闹,双方都没有实力吃掉对手,明军花费大力气灭了蒙古和女真就要面对新的敌人,而蒙古女真和明朝死磕还可能导致后院起火。

第三、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得不偿失

这个原因就比较让人熟知了,比如上面的明代地图,在东北只有奴儿干都司这一个行政机构,还是用来看管流放犯人的,西藏也就只有一个乌斯藏而已。

古代的科技水平不高,一群文科生治国,用的资源就是铁,青铜,烧点煤,整点木炭,这些资源在内陆地区都不缺,至于东北和西藏的油气田没人发现,发现了也没人用。

而且漠北和东北在当时开发程度也不高,直到建国后,政府才将东北彻底的开发起来,在当时明代官员不想在冰天雪地里挖煤矿烧木炭过冬,而且树林还有各种小部落对这些驻扎的官员虎视眈眈。

就比如诸葛亮南征之时,蜀汉驻扎南中的官员跟个甩手掌柜一样,结果南蛮还是造反给蜀汉官员给砍了。

在那个没有油水还艰苦和充满危险的地方,大明需要派遣大量的军队和物资去镇守占领的地区,而之前我也说过,完全灭亡蒙古和女真就会让大明损失惨重,再去为了这些不毛之地去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那大明朝不用别人打,自己就会把自己拖垮。

8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结束了元末的动乱时代,并把蒙古人赶回漠北以南。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这得归功于从成吉思汗在建国初期开始的近似于疯狂的扩张,使得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汗国、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图只算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于蒙古各大汗国和部落享有宗主权。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依然存在。但不再那么强大。

为了彻底清除大元贵州的蒙古部族统治,朱元璋也派出大将徐达北击蒙古,追击蒙古残部到土拉河畔,因战线太长,军队粮食供给不足,最后撤军回明。1378年,大将蓝玉率领10万精兵大败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脱古思的军队,虽然蒙古汗王逃走,但被部将所杀,直到1399年,残元政权才算被消灭,北方蒙古部落进入了战乱纷争时代,再也没有强大的力量对抗中原明王朝的统治了。朱棣后来因为边塞困难问题,承认了蒙古部落的宗主地位,并且极力讨好他们,这样北方的蒙古之乱才算平缓下来。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 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年轻时的努尔哈赤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他统领了女真各部,但受到了明朝边将的欺压,他率部与明朝边将展开了残酷的斗争,在他的领导下,女真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东北方女真各部,并且率领部族长驱直入。但明朝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根本不管不顾,任其自由发展,只是守好边塞就行,他们凭借长城天险对抗这支刚建立国家的后多政权。

总结:明朝初期,加强对蒙古部落的追击,导致蒙古分裂,但因为边塞关系,明朝统治者放慢了对蒙古各部落的打击力度,同样对新兴的后多政权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女真通过多年的积累。慢慢加快了经济建设和南征的步伐,逐步强大起来。

所以明朝对等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政策怀柔软弱,形成了养虎为患,最终导致被后多消灭的恶果。这是历史之鉴啊!

9

做不到的,从中纬度相对温暖地区向高纬寒冷地带进军的可能性有多高?维持税收低下疆域广阔的小农帝国需要很高的成本,明朝的财税除去各种支出、盘剥、救灾等,剩下的够推动几次征伐?

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具备高机动性随时可以移动避其锋芒,遛着你玩,茫茫大漠进行劳民伤财的军事行动是纯损耗,得力不讨好,搞不好又来几次土木堡之变,连整个帝国的内部维持稳定都会出问题,从可行性上朝廷不可能用频繁动用军事机器来解决,只能搞怀柔分化。女真人尽管不像蒙古人那样是纯游牧民族,但作为森林地带山民也具有本地优势,跟明军打游击,声东击西,尤其东北这块地半年都很寒冷,山脉又多,容易被埋伏,非常不利于作战,对于女真人来说跟明军作战是正反馈,败了大不了继续蛰伏一阵子,胜了战利品丰厚,士气自然高,对于明朝而言也是负反馈,那个时代东北种地难度高,基本也就挖点人参,搞点貂皮,远不足以填补军费开支,从理性人角度考虑整体实行防卫性政策是很合理的,明朝对于这片边疆地带只要保证帝国的东亚秩序整体稳定即可,女真后来能入关谋得整个帝国有一定偶然性,及时抓住了帝国末期内在结构性矛盾导致的虚弱局面。

哪怕消灭了大部分蒙古人和女真人又如何?军队解决了他们,也没法长期驻扎,迟早又得撤回来,土地空缺又会被临近的部落自动填补,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可以南下,西部的卫拉特人可以东进,还是面临一样的局面!归根到底从根子上解决得是汉人自己成为游牧民族占领大漠,汉人自己成为东北亚山民,同时保持族群意识,中央帝国则利用民族纽带和经历利益双管齐下维持和平,但汉人是中低纬度温暖地带的纯农耕民族,气候适应能力有限,在那个技术水平低下的年代,实在没有动机和能力大规模去大漠东北亚生活繁衍,这是自然法则造成的约束!

10

基本上其他回答都说做不到。但是其实是能做到的。准格尔不是被灭族了吗?匈奴 突厥鲜卑在蒙古高原也陆续被消灭光了或者打跑了

但是做到了仍然不解决问题。因为人类是繁殖效率很高的动物。即使把原来的游牧民族杀光,但是只要草原空出来,就有周边其他游牧民族移民到蒙古高原。匈奴完蛋了,鲜卑就从东面移民到蒙古高原,然后迅速繁殖,不出一百年,就达到了原来匈奴的祸害程度。

所以古代华夏王朝失策的是在消灭游牧民族以后,没有做好殖民移民工作。让草原空出来了。这是新祸害层出不穷的根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