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豆瓣电影评分准确吗?

豆瓣电影评分准确吗?

2020-07-28 19:21阅读(77)

豆瓣电影评分准确吗?听说战狼2开拍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刚上映就去看了,感觉挺好的,国产电影的骄傲,淘票票评分高达9.6,想上豆瓣看一下影评,下载后直接就提示

1

如今身边很多人,在新电影上映后,都会打开豆瓣看看评分,再决定自己要不要掏钱看这场电影。

那豆瓣评分准吗?依据评分决定是否掏钱靠谱不?

答案是:基本靠谱。

首先这是由豆瓣的盈利模式决定的。

大部分人以为豆瓣的盈利来源于评分业务,在利益面前,评分一定会有所倾斜,基于这个逻辑,大家会判断豆瓣打分不客观,一定有水份。

而实际上豆瓣的盈利来源是电影的宣传广告,豆瓣评分本身没有任何费用。

那为什么不接受广告商的竞价,来增加巨额广告收入?

这是因为一直坚守客观评分标准的豆瓣创始人杨勃,始终没有选择这种方式,他认为豆瓣唯有保持客观,数据真实,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这是豆瓣的发展逻辑。

又有人会说,那还有那么多水军呢?他们可是刷分机器,无孔不入,攻无不克啊!这样的评分能准确?

这方面豆瓣早就成立了技术部门应对,每天都在与水军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大比拼,但在豆瓣一亿多真实用户面前,水军最多也就搅起一点涟漪。

所以目前想要通过水军提升评分,基本不太可能了。

豆瓣的打分机制是:比如有50万人评分,豆瓣的程序把这50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50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完全是程序自动计算没有人工干预。不管是冯小刚还是张艺谋,要想在豆瓣得高分,唯有把电影拍好这一条途径。

所以新电影上映的时候,即使牛吹得再大,我依然会先打开豆瓣看看评分,只要评分不够高,不好意思,我都不会去看!

作者简介:甘先森 两把刷子写作特训营学员

编辑助理:格理

2

不管大家怎么说豆瓣不好,豆瓣始终是国内唯一评分客观的平台。

为什么好多文章中说到电影评分就是国内豆瓣,国外IMDB呢?因为这两者兼具大众、专业、客观、真实。

为什么很多电影会投入大量的水军来刷评分呢?因为这个平台的评分最被人认可。

当然,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斗,豆瓣刷分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刷分往往只是短时有效,有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豆瓣有一套成熟的防刷分机制,比较可疑的评分会通过筛选后集中清理。有的电影刚上映评分刷到8分、9分,第二天就落到6分以下,这就是防刷分机制在起作用。

有时候电影出品方为了炒作,提高话题热度,会绑架豆瓣,声称豆瓣评分对自己不公,从而提高自己电影的曝光度。这种方法尤其在近两年屡试不爽,请参考《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这部史诗级大烂片。

当然,没有什么产品是完美的,豆瓣也有自己的问题。

比如对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商业片过于苛刻。

比如对文艺片比较推崇,对商业片比较苛刻。

比如对韩国电影比较推崇,对国产电影比较苛刻。

比如对老电影比较推崇,对新电影比较苛刻。

但这种苛刻往往体现在小数点后面的差距,无伤大雅。

如果大家不明就里还一味诋毁豆瓣,等豆瓣消失的那一天,你会发现猫眼、淘票票这些平台上的评分全是八分九分,等你满怀期望地跑进电影院,却发现踩中了狗屎,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如果您读到这里,那就点个关注个赞留个评论再走吧,小影会一一回复您的评论,爱你们!

3

原本我是想说豆瓣评分是能影响到我的,因为确实有些冷门电影我是看了评分才下定决心去看的,可是一个非典型的例子又让我觉得这个说法要打个折扣了。哪部片子呢?《血战湘江》。


之前一直有人在评论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片子,我也常在豆瓣热门板块里看到它7分左右的身影。终于有了机会,看了一眼。结论是即使有了准备,还是觉得出人意料的好看,我痛痛快快地给了8分。节奏少见的快,给戏看,一轮文戏碰撞,一轮武戏战斗,不知不觉故事讲完了,眼泪流下来了,人物树立起来了,除了缺乏军事常识的进攻密集队形和饱受诟病的整整齐齐的口号,片子几乎完美。要是每部主旋律电影都这么拍,何愁观众不花钱受教育?可是再看到它的评分,已经降到了4分左右!


怎么会那么多人罔顾影片本身的气色,打出丧心病狂的1分?我不知道某些极端政见怎么可以蒙蔽了对电影的客观感受,即使你不习惯战争片,这部电影也不至于打1分啊?我觉得这个评分玷污了一个电影社区应有的专业性。所以,我觉得对这个问题,每个观众还是要有足够的判断!

4

豆瓣的打分,不值得百分百信任,但在目前电影评价体系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豆瓣打分还是目前最为客观的一个体系。


虽然客观,但是豆瓣打分却频繁地遭到电影出品方的质疑。最近的一个例子是,电影《李雷和韩梅梅》出品人陈永宁,给豆瓣网站CEO阿北写了一封公开信,为《李雷和韩梅梅》的质量辩护,认为豆瓣为其打4.2分布公正,说喜爱这部电影的观众上豆瓣为其打五星被删除,还爆料有“好心人”可以用300万元把4.2分刷到7.5分。



这不是阿北第一次收到这样的信,也不是豆瓣第一次遇到在公信力方面的质疑。去年当《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被打低分,豆瓣也曾被质疑有失“客观性”,那次阿北做了八条回应。其实这八条回应,可以当一封持久有效的公开回信,回给现在乃至于将来的质疑者,虽然这并没法让质疑者与被质疑者达成共识,但总算可以视为一个简单的“条约”——在没有标准的电影打分体系中,形成一个参考文件。



在电影领域发生的一些纷争当中,常常可以管窥到一些权力色彩,比如院线老大万达,比如阿北,就时常遭遇“专权”批判。中国人对待某一行业里的权威,态度时常是含糊暧昧的,既有隐含的讨好,也有带一定表演性质的喊冤,既有“被迫害妄想症”式的联想,也有“兔子急了也咬人”般的威胁。不能好好说话,甚至无法好好说话,使得一些纷争充满了鸡同鸭讲的荒诞色彩,时不时地让人感觉到审美体系不同、价值观不同带来的无奈。


电影出品人陈永宁和豆瓣CEO阿北,或都体验到了这种无奈。从诚实的角度看,他们的言论都很可信,也都有成立的基础。比如陈永宁所说的那些希望给《李雷和韩梅梅》打五星的观众,这些观众存在吗,肯定存在,他们的观点需要尊重吗,肯定需要,当一个人的真诚与热情,遭遇到抑制的时候,有抱怨甚至愤怒蔓延开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阿北所解释的豆瓣评分体系取得了一个最大公约数,也有足够强的说服力。为了“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豆瓣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尽力地去围堵打分制度漏洞,力图给用户呈现出一个公平的打分环境,但因此就能说豆瓣百分之百客观吗,豆瓣肯定做不到,阿北本人也承认水军难控制,没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水军问题,也认为电影是私人的事情,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两个人为一部电影的评分掐得死去活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常年占据IMDB排行榜第一名位置的《肖申克的救赎》,也有人觉得它徒有虚名,又有什么办法说服他?


所有的纷争都将终结于实力。在实力面前,纷争只会强化作品的真实属性。没实力,但是自信也是好事,但自信只有与谦卑相伴,才能够转化为向上的动力。如果自信没有,谦卑也没有,有的只是在局部小环境下滋养的乐观,那真称得上是一个不小的悲剧。

5

豆瓣评分的准确性需结合电影的热度、打分的观众数量、电影自身类型以及观众品味来评定。

豆瓣作为一个集音乐、图书、电影等文化板块为一体的社区,吸引的无非是文艺青年、上班族、学生党等群体,他们都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一定的思想视野和相似的精神追求,一部电影的分数也基本是从他们的评价产生而来,所以豆瓣评分有着靠谱的素质保证。

豆瓣评分会受到打分用户数量和电影本身热度影响。一部电影的打分用户如果只有几十人,我们就不太能够分辨得出它的质量水平,这部电影当下在豆瓣的受关注度有限,可能是刚出资源,也可能是冷门电影,或者是还未在国内上映。此时的打分用户还不够多元化,打五星、三星、一星的比重不合理,分数可能会不够客观,全面。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一部电影进行打分时,相对大部分观众,整部电影的质量水平会越来越清晰,分数会越来越靠谱,稳定。比如恐怖片《生吃》年初在少数人群观看过的情况下分数高达9分,等到几个月过后资源一出、被更多观众看过的情况下,下降到7.1分。《爱乐之城》也从最初的9分到了如今的8.4分。豆瓣的Top250电影,都是经过几万乃至几十万影迷评分而得以位列榜上,而这些电影都被观众奉为经典,代表着大部分观众的审美和口味。

豆瓣Top250

对于冷门电影来说,一般打分人数都会维持在多则几千人少则几百人的情况,但其打分也还是能够拿来参考。

有些冷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晦涩难懂,不像很多主流电影能消化得来,自然不会吸引太多观众。而在评分时,每个人的认知境界不同,会对它get出不同的点,有的人会对它产生共鸣,打出热烈五星,也有的人会对它嗤之以鼻,给一星表示唾弃,评价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这样的评分生成就不会像热门电影那样可以反映得很清晰。比如去年在戛纳获得最佳导演奖、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的《私人采购员》就展示了很多让人一头雾水的情节,有人喜爱,也有人失望。电影在豆瓣打分只有5.9,但却不能评定它是烂片。

《私人采购员》的豆瓣短评

豆瓣这几年的水军越来越多,这些水军纯粹便是为了电影的商业利益而给电影打虚高的分数。豆瓣水军多跟国内院线上映的国产烂片有关。他们的存在影响到正常用户对豆瓣评分数据的参考,也会对评分统计带来负面影响,实在是让人深恶痛绝。好在豆瓣本身有反水军机制,水军队伍再强大也敌不过豆瓣自身拥有的更多正常用户,好片自然会被观众赏识,烂片再怎么扶也会扶不起来。水军不会对豆瓣评分带来太多干扰。

所以,豆瓣评分在大部分程度上是准确的,可以给想看电影的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毕竟生活越来越忙碌,很多人越来越重视工作以外的生活质量,这个时候,如果想通过看部好电影来充实美好人生,又对选啥电影毫无头绪,那此时豆瓣评分就还是能够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6

回答这道题的时候,画外君又看了一眼《战狼2》的豆瓣评分是7.4分,38万2千多人参与了评分。根据画外君的观后感,觉得这个豆瓣评分还是公允的。但同样需要表态的是,电影是很个人化的艺术,每个人的境遇学识认知喜好不同,看后的感觉是肯定不一样的。

豆瓣作为国内用户体量较大的电影评分平台一直都有很强的公信力,因为用户基数比较大,评分机制也比较合理,刷分比较麻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但是要说“准确”,任何一个评分网站都做不到绝对的准确,因为用户在评分时除了对电影的主观判断,还会有一些别的因素的影响。

关于打分,画外君带你了解一下观众打分的心理基础。

1、认知平衡理论——俗称“对人不对事”或“我就是来站队的别跟我扯别的”

海德的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1958年由心理学家海德提出)认为人们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虽然这一理论起初应用于人际交往领域,但是也可以扩展到观众、影评人、评分网站之间的关系上。

根据认知平衡的三角模型,观众对于电影的态度会因为影评人或评分网站对于电影的评分而改变以保持平衡。如果观众欣赏的影评人或评分网站对电影的评价较好,那么原本不喜欢这部电影观众会更趋向于喜欢这部电影,或是对影评人或影评网站“粉转黑”,相反,如果观众厌恶的影评人、评分网站对电影的评价较好,那么原本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会更趋向于讨厌这部电影。

因此,在认知平衡理论中,电影本身的质量如何可能并不那么重要,观众、影评人和评分网站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才是影响电影评分的关键。一般而言,受到影响的观众会转变对电影的态度,但是也不排除有坚持自己想法的观众转变对影评人和评分网站的看法。

去年《自杀小队》引发的烂番茄风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当时,电影尚未公映,而烂番茄给出的新鲜度仅有35,引发了大量DC粉丝的不满。他们认为烂番茄在近期不断给DC电影打低分,同时又给漫威电影很高的评价,倾向性太过严重,因此还有影迷在网上发起了“关闭烂番茄”的请愿。这样的“恶作剧”也反映出了部分影迷对于评分网站的反感。而DC影迷们对于烂番茄的抵触情绪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起初,在《蝙蝠侠大战超人》遭到差评低分的时候,DC影迷们可能还尚未选择抵触评分,而是接受了电影质量较差这一事实;而后,他们觉得没有多好看的《美国队长3:内战》却在影评网站上“好评如潮”,这一次的不平衡让他们对烂番茄本身产生了质疑,认为其是一个倾向于褒奖漫威而打压DC的网站——在《自杀小队》的评分公布后,这部分影迷终于爆发了。

认知平衡理论实际上对电影评分网站提出了要求,如果他们不能够在观众中保持一个“客观中立准确”的形象的话,一定会受到观众的质疑,进而把观众推到网站的对立面,把原本应该围绕影片质量的讨论变为“为黑而黑”的站队式表达。在我们身边,“自XX电影之后就再也不看烂番茄/豆瓣/XX公众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2、锚定效应——俗称“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或“你那么可爱说什么都对”

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在评分者在对电影进行评分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的参考已有评分,并不自觉地向这个“起始值”靠近。在锚定效应的影响下,即便评分者是不那么欣赏某部高分电影,也会受到“高锚”影响打分偏高,反之亦然。虽然将评分标准细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削弱锚定效应的影响,但是效果有限。

因此,电影评分受到最起初的“基础评分”的影响很大,这也是为什么片方都非常重视第一轮的专家评分的原因。观众最先看到是什么样的评分,他们给出的可能就是什么样的评分。

因为锚定效应,电影市场营销也利用了这个心理来营销电影口碑:就是俗称的“KOL带节奏”——当观众熟悉的意见领袖率先发表了意见之后,观众很有可能“跟着节奏跑了”即在自己评分的时候也不自觉递靠近了之前所看到的意见领袖评分。

这一现象不同于上问的“认知平衡理论”的点在于:即使观众不是这些意见领袖的脑残粉,其打出的分数仍然会向KOL的打分靠拢。

3、沉默的螺旋——俗称“懒得跟你们计较”

关于从众打分这个事情,还有另一个模型,其结果非常类似于“锚定效应”,但是原理完全不同:“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由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于1974年在提出,意思是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简单来说,为了避免孤立或太突出,与大多数人持不同意见的人就更趋向于沉默,而非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暮光之城》系列正是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在大部分差评的情况下,有些观众表达自己的喜爱也会被孤立和嘲笑,因此更多的人选择闭口不谈。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评分更趋向于向两极发展,但已经失去了本身的客观性,参考价值较低。而此前一些“交口称赞”的电影同样也是如此,尽管质量可能没有那么高,但是称赞、推荐这部电影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那么不那么欣赏这部电影的人也就会选择沉默。

沉默的螺旋效应一般出现在口碑评分出现“极端”的电影上,一边倒的好评或差评,让拥有另一观点的观众选择沉默不参与评分。而大多数“正常”的电影不会受到影响。

4、幸存者偏差——俗称“不喜欢我来打分干嘛”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驳斥一种逻辑谬误,即: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在各类评分网站,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电视剧的评分比电影的评分总体要高一些。而原因也很简单,愿意给电视剧打分的观众一般都是那些坚持把电视剧看完的:这类“幸存者”们之所以愿意坚持,一般是因为他们比较欣赏这部电视剧,愿意追到底,因此打分也比较高。

这一效应也可以拓展到电影领域。一般来说,专家评分与观众评分会相差10到20个百分点,而观众评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高于专家评分的。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就“幸存者效应”而言,可以解释为人们更倾向于去看自己感兴趣的电影,因此观看此类电影而给出的评分一般都是较为积极的。但是专业影评人则是“被动接受”观影任务,同时阅片量较大的他们会对电影更加苛责,因此评分会被压低。

可以看到,电影评分不单单是只与电影本身质量相关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因素、理论表明评分会受到很多外部影响进而损失参考价值,如影评人的“意见领袖”影响等等。

以上内容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欢迎关注“画外”君,多多交流

7

豆瓣是开放式平台,豆瓣评分应该只能代表一个时间段大部分观众对电影观感的综合映象,这种评分并不是要准确的评判某部电影的艺术水准或者商业价值。

豆瓣上评分高的影视作品一般来说也基本都是好的作品,因为这种现象肯定是符合了大多数观众的精神享受的需求标准的。相反,评分很低的影视作品无疑是粗制滥造或者三观极为荒唐的垃圾作品了。

复杂的是中间分数的那些电影,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因为有的表达方式或者观点并不是大多数观众接受的,或者影片聊的领域距离大部分观众太远,或许就不可能获得很高的评分。相反,一些纯属爆米花娱乐电影,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喜闻乐见,制作也恰到好处,获得很高的评分也很正常,但也不能否认这也是很优秀的电影。

看电影或追剧基本都是很个人的精神消费需求,每个人的需求点不会一样,就好比一个教文学史的教授特别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人高或者低。

当然,也存在某影视制作发行时有团队在运作评分的事情,而往往需要这样操作的东西它就是个商品,而且最后总是满眼瑕疵。不过这多年过来,这种运作也只是很小的一些,因为眼睛雪亮的观众越来越多。

总体来说,假如有个影视剧勾起兴趣,查看一下豆瓣评分,作为前期了解,豆瓣是完全值得信任的,当看完以后觉得这部片不值那样高的分数,那其实也很正常,就像经常卖菜,总有一次恍惚间买到过期的食品。或者你的欣赏水平超高或者趣味取向特殊也说不定。

不过以个人的经验,往往,评分九分以上的电影和欧美剧,基本都值得去看,但如果是国内互联网平台出来的剧集,铺天盖地都在告诉你已经九分啦,那就不一定了。比如全程貌似高能的龙岭迷窟和这几天的隐秘的角落,改天仔细说说这两部九分的互联网大剧。

8

豆瓣网我昨天注册了,我是想看个究竟是什么原因给《密战》那么低的分?这个网和其它网站不一样,像个迷宫,一步一步让你摸不着头脑,它不会让你随便评价的。影视评价你注册也发表了,你这里显示,它网站不显示,它需要审查,按照它的的想法发表意见它通过你,不按照它的意思想法评价它就拦截你!你可以广播,但是你只是过路看下,但是你没有粉丝,也不是它们的范围内,它不支持你!别人评价你也无法回复,一句话就是不能随便说对它们不利的话。所以我感觉它是个圈子,估计是这个圈子的人在炒作,有倾向性,不是公开公正,评论自由的平台,再好的影视剧你评价,只要不站在它们那边的就封杀!像个魔教!所以他那里显示的评价好像观点一致,很少有不同意见,就是有也是轻描淡写,走个过程,太奇怪了!

9

现在的电影市场,由于资金的大量涌入,许多我们习惯相信的评论,其地位慢慢的已经在我们的心中动摇了。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就已经很能说明情况了。

电影市场如此火爆的今天,动用一部分资金来发动一下水军的力量,这个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而且,可能不少影片投资方也看到了我们当下对于影评的信赖。在信息化如此膨胀的今天,我想我们应该首先最好自己,然后用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不要轻信任何人,多用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问题的实质。

当然,这个现象可能不止存在于豆瓣这一个平台,像我们喜欢购物的各种平台,其实水军的力量更是强大,有时候我们可能也会因为三两块钱的蝇头小利而去充当一下水军。

电影评分,它的作用永远是只是作为参考,它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就比如说,评分高的肯定不是烂片,但评分低的我一般选择不看。

10

只能参考,观感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东西,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有人的贴是纯粹喷贴,有人的贴又纯粹是技术贴,我等一介p民管那么多做什么,看电影抓住几点就可以,不必受影评影响:

1、影片类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2、看下创作团队,之前有过哪些拍片记录;

3、看脸咯,有木有自己喜欢的演员。

其他一切都是空的,分析这分析那有啥用,一部片子能打动你,或许打动不了别人,尊崇内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