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2020-07-25 18:41阅读(64)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诸葛亮骂死王司徒,可跟他之前在江东舌战群儒有的一比,都充分体现出了诸葛亮卓越的口才和机智

1

诸葛亮骂死王司徒,可跟他之前在江东舌战群儒有的一比,都充分体现出了诸葛亮卓越的口才和机智的反应,这一段如教科书般的对话,现在读起来依然是令人激情澎湃。


先附上诸葛亮与王朗王司徒两军阵前精彩的对话,也可以说这一场对话是字字搓心的骂战:



: (两军阵前,拱手)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扶扇拱手)正是。

: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 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 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 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 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 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 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狂笑数声,扶扇而答)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 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 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 (手指诸葛亮)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愤而站立)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 (手捂胸口,颤声)我、我、我……

诸葛:(大声斥责)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你、你……啊……(坠于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这一段精彩的阵前对话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刚刚收降姜维,攻取了天水、上邽和冀城三郡,风头正盛。魏明帝曹睿以曹爽为大都督,郭淮做副手,王朗为军师,起兵二十万抵御蜀军。王朗此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仍不辞劳苦随军出征,两军阵前亦欲言语逼迫诸葛亮投降,却反被诸葛亮各种羞辱,最后词穷暴亡,这一场如教科书般的经典“骂战”,可跟诸葛亮之前在江东舌战群儒有的一比,不仅精彩,而且结果出人意料。



王朗以“王师”之威,欲使诸葛亮望风投降,其实所言不无道理。自桓帝、灵帝以来,天下混沌无序,战乱无休,百姓生灵涂炭,魏武帝曹操以其英明神武,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一统北方。从王朗的角度来看,汉室已衰,改朝换代乃是大势所趋,顺应天命,而不做逆天之事,可谓天下苍生之所大愿。如今曹魏承汉之正统,九州占过半,甲士拥百万,占有绝对的优势。

王朗从汉入魏,得到魏国三代皇帝的重用,因此他才在阵前如此不遗余力的舌战诸葛亮,以他渊博的才识,这一段对话其实也说到了重点,那就是顺天应命,不做无谓的抵抗,这是从历史的大局观出发,曹魏已经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所以王朗才如此自信,希望诸葛亮能识时务归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两军阵前,各为其主。针对王朗的高谈阔论,诸葛亮的反驳可谓是铿锵有力,字字搓心。首先,诸葛亮质疑王朗的为人,直接揭王朗的老底,王朗举孝廉入仕,却不思匡君辅国,安汉兴刘,反而助逆乱国,同谋篡位!王朗是汉朝旧臣,所谓食君俸禄,尽臣之事,王朗背主而投,显然人品是很有问题的。

诸葛亮还重点指出了汉朝的正统性,献帝虽横遭不测,但昭烈皇帝继承汉朝正统,诸葛亮是兴王师而讨逆贼,这直接把曹魏的法统性贬到一文不值,蜀军是以王师讨伐篡逆之乱臣贼子,道义乎,公义乎,曹魏皆无,国难之际,王朗不思尽忠报国,反助逆为猖,是典型的乱臣竖子。

最后一段话,估计是诸葛亮情绪太过激动,言语实在是过激,竟活活把王司徒骂死了。

这一段经典的骂战其实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杜撰的,王朗与诸葛亮根本都没见过面。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朗早在曹魏太和二年(228年)就已经去世了,而彼时的诸葛亮,正经历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北伐功败垂成的失望惋惜。而且王朗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德高望重,以他的为人,是不会与诸葛亮争一时口舌之快的,而且王朗是寿终正寝,死后得到了优越的礼葬,他还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曾外祖父,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晋文帝司马昭。

这可能是王朗被黑的最惨的一次,罗贯中脑洞大开安排了这么一个桥段,让七十六岁的王朗以这种不堪的方式死去,《三国演义》这本书,总是觉得缺乏中肯性,过分强调蜀汉的正统,却极力的去弱化曹魏和东吴,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比如像王朗、周瑜,就严重不尊重历史。

2

王朗:“我们平定了天下大乱”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我们励精图治,天下归心”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我们统一全国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

诸葛亮:“你不但活着的时候是汉贼,死了也是汉贼”

王朗:……

诸葛亮:“不但你是汉贼,你祖上三代都是汉贼”

王朗:我……

诸葛亮:“我什么我,我骂的就是你个汉贼”

王朗:你……

诸葛亮:“你什么你!你个汉贼,简直是汉朝的耻辱,民族的败类!”

和现在互喷基本一样,不管你说啥,反正我就问候你家人就完事了,骂人嘛,谁讲道理谁就输,谁脸皮厚谁就赢。王朗这样的,在祖安连一盘游戏都坚持不下来。




3

诸葛亮与王朗的阵前交锋可谓是精彩至极,的确单从言语上而言,王朗说的确实句句在理,毕竟王朗也是当代大儒,说话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出来之后,人们心中对于家天下的概念也淡了,毕竟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而作为当今最强势力的曹魏完全有能力和实力成为取代者,君子识时务,遵循时代的潮流,历史的大势也无可厚非,但是王朗却忽略了一些东西,最终导致他的怒而坠亡,那究竟是忽略了哪些东西呢?

当今天下的人心向背以及汉朝余威

对于王朗来说,良禽择木而栖没错,但是他忽略了此刻的汉朝还是余威尚存的,大汉天下虽然气数已尽,但是天下汉人还在,人心向背还不是此刻的曹魏可以完全取代的,这点从跟随了曹操一辈子的荀彧身上就可以看出来,毕竟区别于其他朝代的灭亡,汉亡是亡于强盛,所以说王朗说的话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他当众鼓吹这种背汉而向曹,以此为荣的说法在那个把名声看的特别重的年代就会被视作是一种巨大的羞辱,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朗被诸葛亮几句话就撂倒了的原因所在了,说到底,在王朗心中对于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存在芥蒂的,只不过平时他能说服自己这是正义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但一旦当中被揭穿内心就受不了了。

被身份和名声所累

作为汉朝重臣,以及经学大家,享受名声和身份带来的好处时也必然被这些所束缚牵累,就如同当今的公众人物一般,必须时时刻刻做好标准模范的作用,而王朗一味享受自己的名声的好处,却忽略了这名声带来的负担,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作为汉朝重臣,当代大儒却明知故犯?而且越是名声越高的,这种束缚和牵累的惯性就越大,大到最后轻易无法挣脱,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可能心中也觉得王朗所言在理,但却寥寥数句就能驳的王朗哑口无言。

忽略了自己心理承受能力

毕竟是读书人,心比天高,脸比纸薄,虽然早就做出了自己认为对的决定,并为此努力奔走着,但是脸皮确实太薄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随便被对手的几句话就使得自己心中方寸大乱,支吾难言,就好像现在的辩论一样,本来事物就是具有两面性或者多面性的,根本就不存在说谁对谁错,言之有理,引之有据,让人信服就是道理,而显然王朗压根没意识到这点,一时气血攻心,难以自辩,所以忽略了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导致王朗没能压过诸葛亮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说,不是王朗说的不对,而是说的场合,自身的身份,以及脸皮厚的程度都不行,这就是为什么,他自认为自己说的句句在理,最后还是被气的吐血而亡的原因所在了。

4

面对面的对骂,很讲口才,急智,好多事例,明明自己占理,但一对阵,自己有理说不清,后输了,搞得哭笑不得,诸葛亮对王朗一骂就显出了诸葛亮的急才,口若悬河,把王朗骂得有理说不出。急死了。

5

王朗跟诸葛亮不叫对骂。王朗是秀才,是过来讲道理的,诸葛亮用的是人身攻击大法,所以王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单方面挨骂的一方。



我们先看下两人的对峙过程。

第一回合,王朗一开始称赞诸葛亮,然后问为什么要北伐魏国呢,诸葛亮回自己奉旨讨贼。王朗说风水轮流转云云,该是有德之人得之,诸葛亮回曹操是汉贼,不是有德之人。



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是把曹操放在了乱臣贼子的位置上。

第二回合,王朗拼命的夸赞曹操的功绩,诸葛亮直接开骂“粗鄙之言”,骂其身为汉臣不思报国,反而成为曹贼的帮凶,顺带把王朗也归到了汉贼。

反正任你王朗妙口生花,你就是乱臣贼子的身份,我们才是汉室的正统。



第三回合,王朗已经被骂的结结巴巴的,一句话还没说完,诸葛亮的嘴炮就开始了,先是无耻老贼,后是断脊之犬,最后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直击王朗的心灵,王朗坠马而死。



王朗是文人,说出来的最狠的骂人的话也就是:诸葛村夫,这算什么骂人的话啊。

如果两人是辩论赛的话,那王朗可以甩诸葛亮几条街,但是诸葛亮根本不管你王朗说什么,我只管说我的,王朗死心眼,当然骂不过诸葛亮了。

6

王朗的说辞可以归纳为四段话。

一、天数可变,既然汉朝能取代秦朝,难道我大魏就不能取代汉?

二、汉朝皇帝昏庸,而我朝皇帝贤明,皇位就该由我朝天子来坐。

三、蜀乃边陲小国,而大魏兵多将广,你打不过,何必白费功夫?

四、兵戎相见,只会使百姓遭殃,我劝你不如早早投降,既对百姓好,对你也好,我担保你投降后,封侯拜相。



这套说辞有道理吗?坦白说,有道理。

谁规定皇帝只能由刘氏来坐?

刘氏皇帝昏庸无能,曹操出来救场,凭什么他这种贤者就不能取代刘氏?

并且魏强蜀弱,是事实。挑起战争会使百姓遭殃,也是事实。

这套说辞对于老百姓,很有说服力!所以王朗的话很有道理。

但是这种有道理话从王朗口中说出,总感觉很别扭,貌似在哪里听过。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画面?



王朗是何许人?用演义中的话说“汉朝大老元臣,初举孝廉入仕”——王朗能爬到魏国司徒之位,是因为他在汉朝做过官。汉室并未亏待过他。而他一个食汉帝之禄,却不为汉室分忧的人咒骂汉室不仁,扬言汉室该灭亡这种话,岂不是很滑稽搞笑吗?

就好比汪精卫投敌,跑到前线宣讲,说你们不愿意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中国军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管他说得对不对,只要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有道理就没道理了。只要指明了汪精卫狗汉奸的身份,自然而然的可以激起己方同仇敌忾之气。

诸葛亮反击王朗也是一样。他根本就不跟王朗正面辩论,而是直接骂王朗是汉贼!不管王朗说什么,他就是一口咬定——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


面对诸葛亮一连串的人身攻击,王朗完全无还手之力。

他既不能赖账——因为他背汉降曹是事实;

他也不能反驳——因为作为叛徒,确实没什么好神气的。如果他为叛徒行为辩解,那岂不是说哪天大魏不行了,也可以背叛大魏?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王朗自然就输了。他能做的事,就只能是骂诸葛亮是村夫。也用人身攻击喷诸葛亮。

但诸葛亮根本不给王朗还口的机会,揪着王朗的软肋继续人身攻击——你这种汉贼也敢说话?你这种汉贼就该闭嘴!你这种汉贼怎么不去死啊?!

这种时候下,如果王朗脸皮够厚,也就是他打心眼里认同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别人骂他是汉贼,任凭诸葛亮羞辱,他还是会输,不过不至于气死。但是王朗对自己理论体系信仰不够坚定。嘴上说一套,可内心里却还是买诸葛亮说的那一套的账

结果他经受不住折磨,内心纠结无比,最后暴毙而死。(应该是脑溢血之类的急症)

如果在阵前跟诸葛亮对喷的是曹操(宁负天下人),是吕布(三姓家奴),诸葛亮也不会赢得那么轻松。因为曹操和吕布本来就不要脸。他们嘴上说不要,心里也确实是真不在乎。

7

王朗所言当然不无道理,但在诸葛亮这个心理学高手面前,没有讨得半点便宜,诸葛亮在与王朗的对吗过程中三段话都字字诛心:

第一段诛心之言: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第二段诛心之言: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第三段诛心之言: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76岁的王朗一向以大儒自居,把名节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老儒生,听了如此诛心之语,不死才怪,别说一个76岁的老儒生,就算是反复无常、身经百战的吴三桂,面对南明永历帝的诛心三问,都要面如死灰、汗流浃背:

永历帝得知面前此人就是吴三桂,就连发三问“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吴三桂听了这诛心的三问,“缄口伏地若死人,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

所以说吵架最怕诛心之言????,而诸葛亮恰恰是这方面的高手,王朗不知深浅,自己讨死而已。

8

中国最讲究的就是忠孝,尤其在古代,忠孝二字贯穿了整个政治体系架构,诸葛亮尽忠于刘皇叔,刘皇叔乃汉之后裔,从这个角度讲,王朗的立场怎么能站住脚!

9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诸葛亮与王朗的对骂,出自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当中,在电视剧里,唐国强、陆毅扮演的诸葛亮也有上佳表现,在演义中诸葛亮把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辩论,变成了大反转的局面,让人看后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在辩论之前原本神采奕奕的王朗,经过与诸葛亮一番对骂,顿时坠马而亡,充分体现了罗贯中打造的“多智近乎于妖“的诸葛亮的形象。

在原著中,诸葛亮和王朗是这样说的:

王朗: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诸葛: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这是双方的第一次对话,王朗的意思就是现在天命在曹魏这边,你诸葛亮对抗天命就是师出无名,师出无名你就是出无名之师,出无名之师就是发动了错误的战争。

诸葛亮也回答的很明确,我是奉诏(汉朝皇帝的诏书)出师,名正言顺。短短一句话就把对方的质疑给挡了回去,那么我们再看看第二回合双方的说辞。

王: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点头)
诸葛:(羽扇遥指)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朗的观点就是天数是会变的,王朝也会变更的,天数会让给有德的人。

诸葛亮说道,曹操无德,篡位(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立,怎么是有德的人呢?实际上这句话就把王朗的观点给反驳了回去,接下来就是双方摊牌的观点了:

王朗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汉朝在桓帝、灵帝的时候因为政治上的无能而导致天下大乱,失去了天命,曹操文成武德,将天下纷争的局面重新收拾了起来,这是天命,也就是上天选择了曹操为天命之人,天命已经由汉朝转到了曹魏。如今曹魏强大无比,你蜀国弱小不堪,打也打不过我们曹魏,不如投降我们。你要是愿意投降我们的话,我们也会给你给予优待,让你封侯拜相,到时候天下太平,也是一桩美事了。

诸葛亮并没有反驳曹操的功绩(实际上也反驳不了),于是掉转了话题,直接攻击对方的要害。他说道,桓帝和灵帝的时候天下逐渐出现纷乱的局面,就是因为朝廷上一帮大臣只知道吃汉朝的俸禄,不为汉朝尽力,包藏私心,以至于让董卓、李傕、郭汜这样的狼心狗肺之徒称王称霸。正当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还有王允这样不畏个人安危荣辱出来维护汉朝的正义之士,而你王朗又是什么人呢?你是汉朝的臣子,汉朝待你不薄,你应当匡扶汉室,却助纣为虐,帮助乱臣贼子篡夺皇位,大逆不道,天理不容!

此话一出,王朗就乱了阵脚,实际上辩论到这里已经结束,诸葛亮胜了。

下面的对话是这样的:

这几句对话实际上是对王朗攻击的强化,继续攻击王朗,是诸葛亮的乘胜追击,直到把王朗说的哑口无言,坠于马下。

这里来说,是诸葛亮善于转换辩论的方向,把对方引到无法反驳的地方,然后再痛击对手的策略。其实双方都有对方无法反驳的地方,只是诸葛亮明显比王朗反应更快,王朗则明显是应变不足,一时无言以对。

如果我是王朗的话,我会继续坚持说桓帝、灵帝时期的种种失德行为,如桓帝、灵帝的时候宠信宦官,祸害百姓,政治腐败,沉迷于酒色,导致天下大乱,然后再说曹操是何等英明神武,重新收拾的江山,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然后诸葛亮则会继续坚持天命在汉朝这边,王朗帮助篡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等等,这样说下去,王朗至少也不会输,双方至少也是五五开的局面。

因此,题主所说的王朗句句在理,最后之所以会输掉就是这个原因:王朗的强点在于汉朝在桓帝、灵帝的时候政治无能,以至于天下大乱,失去了天命,曹操英明神武重新收拾了河山,稳定了天下获得了天命,天命转到了曹魏;诸葛亮的强点在于天命仍然在汉朝,曹操是篡位大逆不道,王朗助纣为虐,帮助曹魏篡夺皇位,也是乱臣贼子。

双方都有自己的强点,这个强点都无法反驳。

一开始王朗的言辞都在曹魏的强点这边,而诸葛亮避开了王朗的强点,把话题转到了自己的强点这边,当诸葛亮转到自己的强点这边的时候,王朗还在往对方的强点哪里钻,不把话题转到自己的强点上,自然就输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辩论关键还是看反应,其实这些话我们事后分析都可以分析的很透彻,但是在实际辩论的时候,你会受到当时氛围、你的心理和应变能力以及你给对手的压力以及对手给你的压力等等因素的影响。关键是要思路清晰,看谁先能把对方的思路打乱,那么能够把对方思路打乱的一方基本就赢了。

10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王朗这段骂战,古文读起来确实精彩纷呈,可如果换成现在的话,也不过就是各说各的理而已。


王郎:大汉朝啊,自打桓帝、灵帝以后啊,黄巾军就起来了,整个天下打得乱成一锅粥了,多亏 了我们太祖曹操,这才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世祖曹丕啊,那也是德才兼备的人物,受个禅让,那也是天意如此。可是你说说你,诸葛亮,还自比管仲、乐毅,反而逆天而行。我们现在大魏国带百万大军来了,你们这点兵,还是赶紧降了吧。兴许还能给你个侯爵,国泰民安,你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诸葛亮:我去!我还以为你这个汉朝老臣,能说点啥正经玩意呢,没想到净是跟我瞎扯。还是让我给你唠一唠吧。说想当初,桓帝、灵帝那会儿,汉朝确实不咋地,结果召来了黄巾军,然后董卓、李榷、郭汜这帮家伙就起来了,把汉帝也劫持了,搞得老百姓也没好日子过。那时候,您老人家那时候也是汉朝的大官,不知道您那时候在干啥呢?你不好好做汉朝的官,反而帮着逆贼,跟篡位有啥区别?你这罪过可大了去了,真是天地都不容了。

后面,王郎就没有啥抵抗力了,只能大骂“诸葛村夫”了。不过诸葛亮倒是挺来劲。

诸葛亮:闭嘴吧你个无耻老贼,全天下人都等着吃你的肉呢,你还在这瞎吡吡呢。得亏着,我大汉朝后继有人,那就是我们蜀汉了。我现在就是奉命来讨贼的。你这样的为了点钱就出卖自己灵魂的人,马上也就要挂了,你去地下可咋好意思去见汉朝那二十四个皇帝哟......

王朗这时候已经被气得说不出话,只能“我、我、我”地卡在那里。诸葛亮反正也没打算停,就继续骂呗。

诸葛亮:你看你,白活七十六了,一辈子了啥功劳没有,就会嘚啵嘚,结果还叛变了。你也就是一条软骨头的狗,还跑我这儿来乱叫唤。我可没见过像这样厚颜无耻的人儿。

说罢,王朗坠马气绝。



咋说呢?王朗还算是个文化人,跟诸葛亮讲理。诸葛亮可不管那么多,什么官话、脏话全都来了。王朗一看诸葛亮不讲理,他就不知道咋玩了,反而被气得说不出话来,自己好像都觉得自己理亏 了,结果,活活被气死了。


这么说吧,咱们常说的,有个词儿叫“笑点”,笑点高的人,就不容易被逗笑。我们看《相声有新人》那个节目,经常能看到德云社的那几个捧哏的,刘喆、李鹤东、周九良在场下观战的时候,总是表现一脸严肃,回头还经常有人说他们情商低巴啦巴啦的,尤其是刘喆没少因为这事儿挨骂。

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搭档给的镜头多,显的,其实没啥区别。这几个捧哏的,就是比他们的逗哏笑点高,所以看起来面无表情。


同样的道理,王朗与诸葛亮的骂战,绝不仅仅是口才的较量,还要看对方说的时候,你能不能保持冷静,会不会受到干扰。就像辩论赛的时候,容易被别人带着走的,不管你自己说得有多牛,最后也赢不了比赛。王朗太爱讲理,反而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人家越骂,他越生气,或者说是“气点”低吧。

同样一段话,你说完对方没咋地,对方说完,你就生气了。那你也就只能等着输了。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