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八月十五杀说鞑子”的传说是真的吗?有历史可以考证吗?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八月十五杀说鞑子”的传说是真的吗?有历史可以考证吗?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2020-11-17 05:02阅读(59)

“八月十五杀说鞑子”的传说是真的吗?有历史可以考证吗?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八月十五杀鞑子”是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民俗故事,北方比较少,古人又将称“月圆

1

“八月十五杀鞑子”是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民俗故事,北方比较少,古人又将称“月圆杀鞑”,这故事来自元朝末年。

元朝时,蒙古人统治中原,他们对汉民族是十分歧视的,在各村、各镇、寨都派有一名士兵负责监管,当地人叫他们家鞑子。这些人都是穷凶极恶之徒,无恶不作,元朝时规定老百姓家里不允许放置铁质刀具,普通百姓人家连饭都不知该怎么做。在元朝还有一个非常变态的制度,就是“除夜权”制度,说的就是所有中原地区的妇女都归蒙古人所有,他们可以尽情蹂躏,不管你是大姑娘还是小媳妇,甚至是人家洞房的初夜。因此,汉人们对这项举动敢怒不敢言,很多人逼不得已,也就只能出高价钱来贿赂,防止自己家里的女孩受到祸害糟蹋,大家对于这些蒙古兵都非常痛恨。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却不知该如何联络各地共同举事,到了8月15这两天上,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个好主意,那就是在月饼中塞上纸条来传达信息,内容是“今夜子时杀鞑子”,汉人多数能识汉字,但蒙古兵却不认识,还以为是月饼里的小游戏,保佑平安之类的祝福。因此,到了8月15这一天,大家掰开月饼,发现了起事的信号,争相而起,杀死了驻扎在村镇中的蒙古兵,全国举事一举成功,这就是中秋大家分吃月饼习俗的来历,至今在阜阳地区还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民间传说故事。

亦文亦物出品,原创不易,关注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2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这个传说是假的,没有历史可以考证,所以也就谈不上具体的内容了。

所谓的鞑子,是元朝时期汉人对蒙古人的蔑称,自从元朝建立以后,对长江以南原来南宋范围内的百姓进行残酷的压榨,以至民怨沸腾,民间反抗日渐激烈。

但是由于蒙古人的力量相当强大,老百姓力量相对分散,如何在重压之下集合起来共同反抗,成为了当时很多人思考的问题。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八月十月传月饼杀鞑子”的传说,这个传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简单复述一下。

说是刘伯温想出计策一条,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塞到月饼里,然后借每家每户走亲戚的时节,把这些饼传到各地,于是大家就看到了里面的字条,于是在八月十五一起起来杀敌人,推翻元朝的统治。

故事是不错,但是经不起推敲,月饼可不是刘伯温发明的,早在殷商时代,在中国的东南部就出现了一种饼,边上薄,中间厚,叫“太师饼”,据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商朝太师闻仲而发明的。而到了唐代,大量文献中记载了唐朝皇帝将月饼赏给臣民的故事。唐诗当中关于月饼的诗句更是俯拾即是。

而月饼这个词,经考证,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文学家吴自牧的《梦梁录》中,也就是说,在明朝刘伯温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月饼了。所以他用月饼来传递杀敌信息的事情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而事实上,元朝末年,第一个坚起反元大旗的人可不是刘伯温,更不是朱元璋,他们都是后来看到形势日益不对,而后加入反元大军的。最早反元的是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他们长年累月在黄河边传教,利用宗教来凝聚人心,鼓动受到压迫的老百姓起来反抗元朝。

但是后来,在元朝政府优势兵力的镇压下,韩山童和刘福通先后阵亡,由他们一手创办的红巾军也失败了。

但是他们所点燃的元末农民起义之火再也没有熄灭掉,在战争中,朱元璋越打越强,直到最后取得胜利,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可能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为了强化朱元璋在反元斗争中的领导作用,他手下的谋士们一手策划了所谓的“月饼传信息”谣言,并且广为传播,让人们认识到朱元璋就是真龙天子,只有真龙天子才能想得出如此绝纱的方法。

其实所谓的八月十五杀鞑子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元朝政府不仅势强大,而且在基层老百姓当中广布眼线,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朝廷很快就会知道。

单单凭一个月饼就能把众多老百姓联合起来,而且纸上只有一句话,到哪里集合,怎样集合,用什么武器,都没有写明。你觉得以当时老百姓的文化水平,他们能够凭一张纸条就起义吗?当然不可能,这显然就是为了突出朱元璋的作用而刻意制造出来的。

3

过去蒙古人分鞑靼和瓦剌两个部分,鞑靼是主要的一部分,也是残害宋朝人最狠毒的一支。对于说“八月十五杀鞑靼”这个传说有没有,没有历史记载。小编分析这个传说应该是有的……。

1:鞑靼居住的地方环境恶劣,物资极度匮乏,每年都在大雪来临之前,或者说冬季来临之前都会来中原地区或者说内地来掠夺。

2:八月十五也是收获的季节,中原地区组织起来抵抗鞑靼来掠夺应该有的,应该是某一个地方的集结号,呼吁大家一起抵抗。

3:很多传说无从考证,大部分都存在的,就像抗日战争时期,地方的许许多多的抗日组织,他们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记载的很少很少。

传说应该是存在的,他就是集结号……。

4

怎么说呢!



要说是假的,谁也没有证据去推翻。

要说是真的,谁也拿不出真凭实据。

但据我“所知”,这事儿十有八九发生过。不过,那天可能被我们东北的老人“改”成了五月初五,这天又称端阳节、午日节,我们叫法简单:

五月节。

可能各地传说多有差距,各抒己见还请见谅。但我听到“一个折子”确实是端午节杀鞑子,是小时听父亲讲的,曾问过他:“真的吗”?

父亲答“也是听古,应该是逃出来的鞑子代代传下来的口实”!

我们东北端午节有个规矩,早晨去大河洗把脸,吃粽子,“顶鸡蛋”,然后割捆艾蒿,回家后插在房檐下。

说起这民俗,这杀鞑子的典故就应运而生了。



传说一:南宋建立以后,与北方的金朝(1115年-1234年)对峙达百年之久。期间金兵屡次犯境,百姓深受其害。当时金朝是游牧民族,与北游牧民族蒙古人“长相”基本一样,由于本身都自称鞑虏、鞑靼(塔塔儿人、鞑靼人),南宋汉人叫不准,分不清,恨之入骨下干脆都叫成了鞑子,就好比三十年代我们把日本人和“朝鲜人”叫成鬼子是一个道理(满洲国时期,日本从朝鲜征来大批人员当治安警,也就是二鬼子,东北人分不清)。



公元114年(南宋.天庆四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后立国“大金”。1130年,抗金名将岳飞死后,南宋皇帝赵构(宋高宗)向金国称臣,南宋成为金朝附属国。

1234年,北方蒙古对金对后一战。赵构借势发难。在南北夹击下,金国覆亡于蔡州(今江苏南京市西南,蔡州之战,金国举全国之主力却尽失)。

据说,金国蔡州之败时正值五月初四。从那天开始,宋、蒙联军对“失势”的金人大肆捕杀。战区各洲郡都贴有告示明细,只要是鞑子,人人得而诛之。但金人贼得狠,化妆成汉人躲避灾祸,一时间鱼龙混杂,很难辨出真伪。无奈之下,据说韩世忠的孙子想出了一条主意:

“暂停,明天端午节,凡是屋檐下不插蒿子人家就抓来”。

兵士不解。

他说:“金人不过端午节,不插蒿子”

并放出风:金人已肃清。

藏下来的金人听说后暗自庆幸。

可第二天坏菜了,大搜捕开始。凡是屋檐下没插蒿子的人家哀嚎遍地。一时间人头滚滚,尸堆如山(据说韩世忠孙子见此血腥有些不忍,下令只杀藏匿金兵,其余驱逐)。



有幸逃脱的金人恍然大悟,第一时间明白了其中的猫腻,趁宋军未到及的地方赶紧插嵩子,这招瞒天过海使很多金人幸存下来。后来重新登记造册,便成了大宋子民(常年战乱,人口流失,户口混乱)。有些人辗转反侧回到老家后还是惊恐不已,来年一到这个节日,便把蒿子掛起来,以至于一代代传承下来。最后,东北民间有了一句戏言:“不掛蒿子,小心被当成鞑子杀了”!



传说二:常玉春杀鞑子。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后,欲建为都。为了肃清元朝余部,明军大肆搜捕。但北京是元朝多年经营的都城,根深蒂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谁是谁不是,短时间很难一击奏效,为此,朱元璋大发脾气。



一日清晨,常玉春在驻地操练军士,见一群百姓在割蒿子,细问之下才明白,过端午节了。说到端午节,常玉春忽然联想到,这鞑子不过这个节日,肯定不会插嵩子,这不一逮一个准儿吗!

随后,他下令,明天过节,凡是屋檐下没蒿子的人家皆为元人,不论老少,全抓起来杀掉。

第二天,官兵沿街沿村逐一排查,这一举措果然奏效,杀了一批又一批。有些官兵为了完成“指标”,不问青红皂白,就算你忘插了,也杀。

刘伯温看不下去了,因为之前不少元朝达官贵族与其有私交,为了这些人免遭毒手。情急之下,他派出一小股人马乔装打扮,赶紧通知一些至交插蒿子。由于他的作用,这些人方才幸免于难。



后来,五月节杀鞑子在民间传开,百姓谈“节”色变,生怕被误杀,家家早早就都把蒿子插在屋檐下。

朱元璋正式在南京定都后,这项政令才被废除。

当然了,八月十五也不是空穴来风……

据说……



元统治期间,暴政横虐,更不把汉人当人看。到了未年,全国各地汉人忍无可忍,暗中谋划杀死统治本地的鞑子,各洲郡、县村暗中串联,计划在五月五日端阳节清晨,全国只要是汉人就同时响应,一起动手。并郑重声明,以蒿子为准,没插的人家就是元人。

但是由于计划不周,又没统一行动,动手有早有晚,以至于知道信儿后的鞑子大部分都逃了。回过头来,举事的汉人们遭受了残酷屠杀,并施行连坐。十户中只要有一户杀了鞑子,或有动机,十家无论妇儒满门抄斩。半年内杀得是村村戴孝,处处尸堆成山。



几年后,刘福通的红巾军势如破竹,席卷元朝半壁江山。汉人们借势又开始窜联,以八十五为举事日,在月饼里互相传递“八月十五杀鞑子”,暗指这一天,汉人须齐力十户杀一户,以报端午之仇(有相关史料,这里不详叙)。

这回,由于计划周密,元人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被杀得一头雾水,也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刘福通更促成了这一壮举,全国各地反元势力就此纷纷而起。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把八月十五定为“杀鞑日”!



朱元璋灭了大元后,以治人其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了让那些端午起事的亡灵在天上看着,集中在这一天大开杀戒,以此来慰籍那些个在天之灵。

朱元璋之所以不选八月十五,是与刘福通之间的恩怨(见史料明细)。

又是一个传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谢谢!

5

我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老家在江西鄱阳湖畔。我小时候,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给我讲过这个故事。故事的大概情节是: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特别是对南方的汉人进行残暴地统治。当时汉人把蒙古统治者称为鞑子。汉人为了反抗蒙古人残暴统治,利用送月饼走亲窜户,秘密联络在农历八月十五起义,统一杀掉自己住地的蒙古统治者。后来长大了,也看过一些元末明初的一些历史,未见有关史书记载这件事。

6

这是留传下来。在元朝,汉人被蒙古人殖民统治。十几家汉人,共用一块菜板和一把菜刀,菜板和菜刀用铁链子链在一起,由蒙古人管着。切菜要到他那里去切。汉人娶媳妇,要先和蒙古人睡一个月。汉人就把头一个孩子摔死,叫摔头胎。原来准备在五月五日起义。结果有人告密,被杀了很多人。五月五日,人们叫五月耽误。为了保密,在七月十五送面人,(就是现在的提酱饼)里面有个纸条,约定八月十五动手,十几家汉人,一起用木棒把蒙古人全部打死了。叫八月十五杀鞑子。

7

八月十五杀挞子。是蒙古占领中国后。每十户一个蒙古人管。因为蒙古人为第一等人。而且这十户人家轮流好酒好肉招待。晚上老婆让他睡。后来就在月饼里面装纸条联络大家一齐动手把那个蒙古挞子杀了。这就是八月十五杀挞子的由来!

8

民俗民谚不全否,人间能人真不少。多数民人不识字,口口相传为实效。信与不信在于你,你若不信别乱搅。天下大事皇朝控,历史事件文人造,秦皇孟姜不一世,间隔二百年上和。秦汉时期一传说,六十岁时遭活埋。七斤狸猫能降千斤鼠,老人从此获释了,说书的没有法,就把神仙拉。胜败乃兵家常事。寻找安慰台阶下。十户一刀传说有,只在民间不住官。

是因有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只能口口相传难用笔,民间文人多是中等户怕惹火烧身难自拔,所以只能是口传没根基,因为不了解史上文化的匮乏,有人不信也是正常的我在上世纪70年刚参加工作时我们单位也就书记,会计,技术员是正式有文化的,其余班长区长材料员也只是刚能认识个人名,大多数是扫盲时认识的几个字。六九年前进去的几个有文化的人,大多数都去当教师的,借调到文化急需单位去了。史上民间有文化的人能有多少,即使有大多数也是富裕户家想考取功名的落榜子弟,一般人是不会有文化的。民国前,连剃头那样简单的学徒都要三年后才能出师,就那样简单的剃头法现在三天都用不了。在那个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年代里,师傅干活当徒弟的根本见不着,天天打扫卫生到尿盆,抱孩子干家务,两年多后有空闲时才能摸剃刀抱个茅冬瓜刮,直到最后三五个月才正式教会你出师。过去基本都是私塾,不是富户谁能请得起老师呀。有很多富户都是会过艰苦的节约日子形成的习惯性才富裕的,比如鲁迅笔下的地主,听说阿Q好有廉价的好东西拿出来卖,就把灯点着了,一听说阿Q没带东西来马上先把灯吹灭在说话的时候就能看到了一般。没有远见只求温饱的人家,总觉得要文化没有什么大用处,能有多少人家愿意花钱请私塾先生,有成天兵荒马乱的,成天你来他往的,不是官宦家庭,得什么样的家庭能请起私塾先生。所以有文化的人社会上是比较少的。所以在元朝时期汉族人民被统治的又那么的厉害,就更少有文化的人了,就正常了。因为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在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按照元朝统治汉人的常理是不会有假的。

9

应该是真的!中华汉族人一种团结反抗鞑子残暴的形式!也成功了,不然,不会有这种代代流传故事,鞑子的统治与灭亡也没有交代?!

10

传说,不一定是真的,但的确有此一说。本人七十四,小时候听爷爷说的。鞑子即蒙古人,元朝占领中国,怕老百姓用兵器,全村合用一把菜刀,拴在井边。外面造反的人,把小刀具藏在饼里送到监狱给被关押的造反的人,约好时间,八月十五月圆夜起义。

年轻时认识几位同事,蒙古族,八月十五,他们不吃月饼,忌讳。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