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苏秦的对手是张仪,而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鬼谷派每代只收两个弟子,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苏秦的对手是张仪,而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鬼谷派每代只收两个弟子,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2020-11-16 10:01阅读(59)

苏秦的对手是张仪,而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鬼谷派每代只收两个弟子,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按照历史资料上的介绍来看,鬼谷子不像是一个人名,更像是一个称呼,就

1

按照历史资料上的介绍来看,鬼谷子不像是一个人名,更像是一个称呼,就好像是夫子一样,是人们对这个老师的尊称。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可以完美地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横跨数百年的历史人物,都可以是鬼谷子的学生了。

有资料表示,苏秦、张仪生活的年代不同。且不论这种说法真假与否,一旦鬼谷子只是一个称呼,很多人都可以担任的话,那么不管他们是否在同一个年代,那就不矛盾了。

在我看来,鬼谷子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学校。

  • 1、鬼谷子这座学校,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诚如这世上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鬼谷子或许也是这些众多学院中的一种,只不过在这座学校里面,所教授的不是普通的知识,而是治国平天下的本事。

鬼谷子的学生,出来以后,有很多在历史上是留下名号的。他们在那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比如说领六国相印的苏秦和带领秦国抵抗六国的张仪。比如说联合五国讨伐秦国的公孙衍,以及魏国大将军庞涓和帮助齐国战胜魏国的孙膑等等。

这些人是足以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鬼谷子这所学校一点也不简单,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安邦定国之士。

  • 2、不是所有学生都很出名。

当然,不是鬼谷子的所有学生,都能够那么出名。在这所学校里,既然有优等生,自然就有成绩比较差的,甚至有毕不了业的。

不少学生,连学业都没有完成,他们又如何到各路诸侯国那里去一份差事呢?就算有些勉强毕业的,他们的成绩比较差,也无法成为改变历史的人物

真正能够改变历史的人物,一定是那种比较好学又比较聪明的学生。这些人他们能够妥善利用自己的天赋,足以改变历史。

  • 3、名校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的。

抛开现在学校有科研成果以外,过去的学校是靠什么出名的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靠学生。学生毕业以后是否成名,有多少成名,直接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名声。

这所学校硬件条件再好,如果培养不出一两位高材生来,那这所学校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出名了。毕竟学校不是家,住得再好、吃得再好也比不上成绩好。

很显然鬼谷子是那种非常著名的名校,若干学子前往这里求学,因为这所学校里出来了很多著名的人物。

学校把他们培养成才,而这些被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历史上取得了很多丰功伟绩以后,自然又会使得学校更加出名,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学生跨时空出现,我觉得也不是什么问题。

  • 1、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时代的?

此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苏秦和张仪在《史记》当中,有明确记载,是在同一个时代出现过的。

但是同样是《史记》中也有自相矛盾的一点瑕疵,而在《战国策》当中,很显然这两个人就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了。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於齐,而习之於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史记》

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我认为历史上不止一个苏秦。试想一下,历史上为何有两个楚怀王?因为项梁他们为了复国,所以将义帝重新封为楚怀王。

其实道理或许是一样的,看过《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朋友们,一定会被里面的人名给绕晕了,因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常常要用祖先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孩子命名,尤其是祖母乌尔苏拉,是最喜欢给孙辈们起儿子们的名字。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史记》

这样一来就可以完美解释这件事了。《战国策》里的苏秦,很可能是《史记》里面苏秦的先辈,取相同名字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司马迁在搜索历史资料的时候,自然是搜集到了两个苏秦的资料,他只甄选了其中一个他认为合理的记录在案罢了。

  • 2、张仪和公孙衍应该是一个时代的。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张仪和苏秦同时存在,那的确是有争议的。不过张仪和公孙衍是否同时存在,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论。

公孙衍或许就是和苏秦把关系搞错乱的那个人,因为他的事迹和苏秦有几分相似。公孙衍原本是在秦国做官的,曾经帮助秦国从魏国手里夺回了五百里河西之地。

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公孙衍所谓邪?”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张仪已卒之後,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史记》

可是公孙衍是个贪财之人,在得到魏王贿赂以后,居然放弃了攻打魏国,这件事被张仪揭露以后,公孙衍在秦国没的混了,只好逃到母国魏国。

此后公孙衍就跟张仪不对付了,两个人互相掐架斗了很长时间,所以说这两个人是一个时代的,的确有比较明显的证据。

  • 3、众多学生,相差数百岁的都有。

按照史料记载,鬼谷子的学生,年龄跨度非常大,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鬼谷子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人,这就引出了我开头所提出的观点。

鬼谷子的众多学生中,商鞅是秦孝公时期的人,而李斯则是秦始皇时期的人,两者之间相差了六代君王,你觉得会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鬼谷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所学校或者一个职位的称呼,类似于夫子。夫子有孔夫子、孟夫子,鬼谷子何尝不是其中之一呢?

总结:针锋相对,那是后人给总结出来的。

司马迁显然对先秦时代人物的认识,其实也是比较片面的,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司马迁所能搜集到的资料少之又少。

为此他只能将能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毕竟谁也没亲眼见过这帮人。将他们合并归类以后,按照司马迁的写作手法,自然他们变成了一对又一对的人。

比如说苏秦和张仪、公孙衍和张仪、孙膑和庞涓等等。而《战国策》其实就更加比司马迁的不靠谱了,因为这本书是一系列散乱的资料,连作者名字是谁都不知道,真实性可见一斑。相比较而言,司马迁的《史记》是经过反复考究后的成果,更有说服力。

参考资料:

《史记》

《战国策》

2

“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息”的张仪和苏秦,两人年轻时候一起拜在鬼谷子门下学艺,同为师兄弟,互相帮衬,不算是对手。

而张仪应该说是公孙衍的对手,因为他的入秦,打乱了公孙衍的策略,使得公孙衍仕途坎坷,一生转辗多国。

苏秦出山

苏秦拜别师傅,从鬼谷出山后,直奔西方的秦国。当时的秦国刚经历了商秧变法,秦惠王刚登基不久,对辨士有所排斥,苏秦在秦国碰鼻后盘缠用尽只得回到老家洛阳。

不料回到老家的苏秦被家人冷眼相待,于是他在反省之余把自己关在屋里刺股苦读了一年。出关后来到赵国,给赵国国君推销合纵之策,然赵侯没有采纳。苏秦仍没有灰心,继续寻找下家。

公元前334年,苏秦不辞辛劳来到燕国,等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当时的燕国深处北方,天寒地贫,相对其他六国比较弱小。苏秦提出的六国合纵正合燕国当时的处境所需,所以燕王很快就接受了苏秦合纵之策,并拜苏秦为相,赠以重金,出使其他五国游说合纵抗秦。

苏秦带着燕国的符节,又返回了赵国,这次有了燕国国相这块金字招牌,苏秦这回马枪耍得就顺利多了,看着已身居燕国国相的苏秦,赵肃侯立马就答应了合纵之策,并且同样拜苏秦为赵国国相。

公孙衍大败魏军

公元前333年,就在苏秦第二次正在游说赵肃侯联盟合纵之策时,公孙衍率领秦军攻打魏国,此时的魏国人才严重流失,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让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向秦国求和。

公孙衍接着再度率军进攻50年前被吴起攻占的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战后,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在无力抵挡秦军的情况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智激张仪

此时苏秦担心秦军趁机挥师向东挺进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

张仪来到赵国后,苏秦让人安排好张仪同下人同吃同住,自己则多日后接见张仪,还把张仪侮辱了一翻,张仪一气之下离开了赵国。路上偶遇一商人,说要前往秦国经商,问张仪是否愿意同行。

此时张仪前途迷茫,也不知道往哪里走,于是就和商人前往秦国,路上商人对张仪多有照顾,进入秦国后,商人设法帮张仪见到了秦惠王。这时,帮助张仪的商人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知道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许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

苏秦从赵国出发,先后又向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游说成功,六国一同组成合纵联盟,一致抗秦。苏秦担任合纵长,同时身配六国相印,同时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张仪出仕

公元前328年,失去河西之地后,魏惠王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得到贿赂的公孙衍,便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

就在此时,张仪向秦惠王进言,说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只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因此遭到排斥,离开秦国投奔到了魏国。

公孙衍合纵齐魏

此时的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公孙衍想重振魏国,只有联合它国才能取胜。他首先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动员他出兵一起进攻赵国,齐国答应出兵后,齐魏联军大败赵国。赵王责备苏秦,苏秦向赵王请求出使燕国,寻机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六国合纵盟约便瓦解。

齐魏合纵联军打败赵国后,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他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公孙衍又转投韩国,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和组织魏、赵、韩、燕、楚五个国联合出兵攻打秦国,都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309年,张仪去世,公孙衍再次回到了秦国,并担任秦国相邦,这对冤家两人最终还是攻成于秦国。

苏秦、张仪、公孙衍,三人同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们凭借着自己超人的智慧,搅动着战国风云,使得战国成为中国历史上跌宕起伏的时代!

最后说说鬼谷子,本名王诩,因修身于云梦山的鬼谷洞里,又因其神秘莫测而得名。他老人家也不是每期只收两个徒弟,可能很多,只是同期中的孙膑和庞涓,苏秦和张仪比较出名,所以给人的假象是每期只有两名徒弟罢了!

3

事实上他们并非真的是我们所想的那样针锋相对,大多只是后人赴会以满足自己的看争斗的心罢了。

4

鬼谷子说:“爷就是一个传说”

鬼谷子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的集合体。要说战国时期纵横家、谋略家的鼻祖那就只有一个人了,他叫王诩,又名王掸,因经常入云梦山鬼谷悟道修行,得名“鬼谷子”。他的著作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经》。

传说之中他的弟子有庞涓、孙膑、张仪、苏秦,其他多有附会为他的弟子,譬如黄石公、李牧、吕不韦、王翦、尉缭子等,后面这些人是鬼谷子弟子的可能性非常小。

鬼谷子生卒年代都不详细,不能确证的确是一个人,但鬼谷派的弟子却大都找上门来啊。至于鬼谷子一代之招收两名弟子的说法多为民间传说,没有历史依据。(鬼谷子剧照《鬼谷子传奇》)

苏秦和张仪是一个年代吗?

《史记》上说苏秦和张仪共同拜入鬼谷子门下,苏秦自认为赶不上张仪,学成之后,各自奔诸侯展开游说,施展自己的才能。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批的帛书,其中就有一部《战国纵横家》,此文披露,苏秦和张仪并不是一代人,谈不上是师兄弟。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而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相差了25年之久,整整一代人。况且苏秦几乎所有的政治活动绝大部分是张仪死后才开始的,根本形不成所谓的对抗。(苏秦剧照,发迹于燕国)

《战国纵横家》一书共有27章,11000多字,其中有十一章同《战国策》、《史记》差不多,其他都是其他史书所没有的,足可以勘察史书记载的错漏,弥补《史记》、《战国策》的缺失部分。

里面保留了苏秦多个对诸侯国的建议上书,有:《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苏秦谓燕王章》、《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苏秦谓齐王章》、《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等。(张仪剧照,发迹于秦国)

张仪的私人和政治对手是公孙衍。

儒家经典《孟子》中记载,张仪和公孙衍是合纵连横的对抗者,文中说: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

这两个人相提并论,这也证明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合纵连横的政治推手。(公孙衍剧照,张仪最大的政敌)

张仪倡导连横,公孙衍宣传合纵,是典型的政治对手。两个人在政治上斗的你死我活,所以《孟子》上才有上述一说,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获得采纳,使得诸侯各国战乱不断。秦惠文王是张仪最大的靠山,公元前311年去世,张仪失去支持,公孙衍趁机挤兑张仪:

惠王卒,武王立。张仪、魏章去,东之魏。蜀侯煇、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史记》)

秦武王也不太相信张仪,用其他人代替了张仪,而公孙衍却风生水起。张仪死后,公孙衍做了秦国宰相,佩戴五国相印,成为“约长”。

5

《鬼谷子》这一本书,最早收录于《隋书·经籍志》,是由隋朝人整理收录。在此之外,《史记》中也提到了苏秦和张仪曾就学于鬼谷子;而汉代的杨雄、王充也提到了鬼谷子与苏秦张仪是师生关系。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说,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战国时代已经过去了400年,他在天下采风、整理历史史料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张仪与苏秦安排成了合纵连横的对手戏。


(鬼谷子)

而在实际上,张仪纵横天下的时候,苏秦还没有成名,而苏秦成名的时候,张仪却已经死了。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苏秦死于公元前284,这个时间段跨越了25年。苏秦从出名到佩六国相印时,他的大部份政治活动都是在张仪死后才开始展开的。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竹简证实了这一点。

鬼谷子所以称之为“子”,是因为它是当时大贤,能称之为“子”的,都是某一学派的开山鼻祖或者某一学派的宗师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等,无一不是学派内的开山人物或集大成者;像张仪、苏秦、吕不韦、李斯这些人,在历史上也是声名显赫,但还是达不到“子”的称呼。

说到鬼谷子,一定要说鬼谷学派,说到鬼谷学派,又要说到首霸中原的魏国。


(魏国)

魏国首霸中原的两大秘决——人才和变法

在历史上,战国前期的魏国,其霸业长盛之期长达百年之久。魏文侯、魏武侯、魏(梁)惠王在世时,三位君主加在一起,执政时间就长达了一百二十余年,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时间段了,而魏国在战国前期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都来自于魏文侯的变法。

李悝在政治上进行变法,吴起则在军事上推行“武卒”制度,建立了国家职业军人。后来吴起带着五万“武卒”,大破秦国五十五万大军,并且占领了秦国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被命名“西河”,而吴起就是首任西河太守。


(西河的位置)

1.魏国的西河学派

占据西河之后,考虑到秦人对中原文化的向往,魏文侯开创了古代君主“尊儒”的创举,他拜孔子的弟子——大儒子夏为师,并请他到西河讲学。子夏,又叫做“卜商”,是孔子的弟子。百岁老人的子夏,感于魏文侯的诚意,于是带着一众弟子来到西河讲学,历史上著名的“西河学派”由此产生。

西河学派,是魏国的官方学派。魏文侯担心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最终不能为魏国所用,反而被别国所用,于是他便让大量的宗室与贵族进入西河学派进行学习。

在子夏与其学生的用心教导之下,魏国的宗室和贵族也出现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公叔痤、公子昂,包括后来的信陵君公子无忌等等。这些以贵族官僚为主体的这一群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西河派系”。


(子夏与西河学派)

2. 中原的鬼谷学派

魏文侯“尊儒”之前,鬼谷子,即卫人王诩,他开创的“鬼谷学术”,在当时的中原影响最大,弟子也最多,魏国当然也是受到鬼谷学术的影响。

后人称鬼谷子为“纵横家先师,兵家始祖”,但“鬼谷学派”,因为历史没有记载,但怎么说,鬼谷子也是诸子百家之一,我们也只能这么称呼了。

鬼谷子和孔子的区别就是:孔子是有后代弟子为他作书和记录,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了官方显学,这使得了儒学和孔子名传后世,而鬼谷弟子就没有这么干!

卫国最小,连“战国七雄”的排名都没有进入,但是卫国的人才最盛。我们要知道,知识学术是一定要有人教的,没有人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卫国能有那么多的人才,一定离不开鬼谷学派的培养和熏陶。


(鬼谷学派)

如果说,张仪、苏秦和孙膑都是鬼谷的学生的话,那我们发现,这一些人都是以“平民”出身为主。而“西河学派”没有产生之前,魏文侯所起用的吴起、李悝是卫国平民出身,乐羊、西门豹也是魏国平民出身。

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一:人才过盛和政治倾轧。

春秋时代时,齐国的“临淄”首先成为天下文化重心,但乐毅率六国联军破齐之后,齐国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时,魏文侯首创“尊儒”创举,再加上“鬼谷学派”的存在,天下的文化重心便向魏国转移,人才纷纷向往魏国,于是造成了魏国人才过盛的局面。

个人认为,在魏国的士卿官僚中,平民大贤出身的自成一系;西河学派培养出来的贵族官僚又自成一系;以西河学派为主体的贵族出身的官僚和以鬼谷学派为主体的平民出身的官僚,肯定会斗得你死我,这是人性,也是官场的特色。

从历史上看,人才之间的互相争斗,是魏国政治的基本特色,就算到了魏国亡国之前都没能停得下来。


(第一对大才的争斗——吴起和公叔痤)

吴起是平民大贤,公叔痤娶了魏国公主(“公叔”这个姓氏就了不得),是魏国驸马爷。吴起和公叔痤争夺相位失败,被赶出了魏国。吴起由魏入楚,帮助楚国称霸,而他的出走则预示了魏国人才的开始流失。

直到公叔痤临死之前,他才想起为国家举才,公叔痤举荐公孙鞅,即大名鼎鼎的商鞅。公叔痤还说了,如果得不到商鞅,那就杀了他。可惜已经晚了,商鞅最终逃亡,白白便宜了秦国。


(第二对大才的争斗——孙膑和庞涓)

庞涓是魏国的方面重将,很受魏国君主的喜欢,但庞涓知道孙膑是大才,于是便设计陷害孙膑,并且给孙膑施加了“膑刑”。孙膑险些被害死,他逃到齐国,帮助齐国称霸。马陵一战,孙膑击杀庞涓,魏国军队损失十几万以上,从此开始向下衰落。


(第三对大才的争斗——张仪和公孙衍)

张仪和公孙衍都是魏国人。张仪是魏国安邑人;而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大家要知道,所谓的“公孙”这一个姓氏,都是出自于贵族后代,即公子公孙。比如商鞅也叫卫鞅,又叫公孙鞅,来自卫国公室的后代;白起,又叫公孙起,是楚国太子建的后人。

从张仪与公孙衍的争斗看出,这也是魏国平民大贤与贵族官僚的一次争斗。而这两者的争斗,也决定了中土未来一百年的命运。张仪和公孙衍,首创“合纵连横”之术,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形态,从此成为了秦国和东方诸国的百年噩梦。

张仪首先在魏国为相,公孙衍失势,于是跑到了秦国,继公孙鞅在秦国为“大良造”。张仪主张合纵,连合齐魏韩楚攻秦,结果被公孙衍破坏。张仪失败,于是在魏国失势,一气之下便跑到了秦国,帮助秦国连横称霸。而在此之前,公孙衍已经由秦返魏,他顺利地挤走了张仪,出任魏相,然后又以“合纵”之术,来对抗张仪的“连横”之术。(由于史记将苏秦与张仪安排成了对手戏,时间考证不了了)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之术,在公孙衍和张仪的手中不断变换,而张仪与公孙衍又不断地变换东家,也非常符合乱世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生存法则。秦昭王与齐王并称“东西二帝”、秦楚联姻共23代人,这都是连横形成的结果。

合纵连横,从此成为诸侯争霸的主要策略。而魏国内部的人才斗争和政治倾轧,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继吴起、商鞅、孙膑、张仪等大才出走之后,到了魏安釐王时,信陵君更是居邯郸十年不敢回家。而著名的范雎,也在魏国被人打个半死,然后扔在厕所里,让别人在头上拉屎拉尿,范雎最后逃得一条性命,化名为“张禄”逃入秦国,帮助秦昭襄王称霸去了。

文——千古

6

苏秦和张仪同是鬼谷子的学生。二人是师兄弟。

之后,苏秦联合山东六国对付秦国,搞合纵。

张仪则辅助秦国,破坏山东六国的联合,搞连横。

从表面上看,这师兄弟是敌人。

其实,这是这俩人事先商量好的合作。俩人可以说是相反相成。

张仪搞连横,山东六国害怕,就拜苏泰为相,挂六国相印。获得巨大财富,着实威风了一把。

苏秦搞合纵,对秦国形成威胁,秦国才用张仪为相,搞连横破坏六国联合。张仪在秦国也混得风生水起,十分惬意。

整个这个时期,天下七国,被这俩师兄弟玩于股掌之中。演了一出合纵连横的精彩大戏。

公孙衍也搞过合纵。但比苏秦、张仪的名声小多了。

苏秦、张仪算得上是一时人杰了。

欢迎点评。

7

苏秦和张仪不是同时期的,当然也不能肯定是公元前284年去世,也有证据说明苏秦死于公元前317年,比张仪死的早,苏秦的活动时间是有问题的,所以你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张仪的对手确实是犀首;鬼谷子收的弟子不是每代2个,只是刚好这两个在那一代弟子里比较出名。

8

张仪跟苏秦不是一个时代的。张仪辅佐秦国的时候,苏秦还一定出生了,等到苏秦出名,张仪已经去世了。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也是纵横家,但他不是鬼谷子的徒弟。

9

关于鬼谷子苏秦张仪以及公孙衍之间的关系,在史料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给后人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第一,没有鬼谷派的说法,也没有鬼谷派每代只收两个弟子的说法。鬼谷子的称呼确实有,但是这究竟是一个具体的人还是只是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称号就不是很清楚了。只能说由于涉及的史料时间跨度很大,所以相对来说后一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通俗的讲就是鬼谷子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类似于门派掌门的这样一种身份的特殊称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领袖被称为矩子,并不是特定的一个人,而是可以代代相传的。鬼谷子应该是类似于这样一种情况。

第二,关于张仪苏秦和公孙衍三人的时代问题。在近代以前,普遍认为三个人大体在同一时期。随着近代以来出土文献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张仪要比苏秦的年代更早一些,他和公孙衍应该是同一时期的。而之所以形成张仪和苏秦在同一时期的观念,是因为史记张仪列传当中第1句话就明确指出,张仪曾与苏秦共同到鬼谷子先生门下求学。

根据近年来出土的文献,张仪的活动时间要远比苏秦更早。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犯这样严重的错误呢?关于这一点,有两种解释。第1种解释是纯粹技术性的。这种观点认为司马迁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把苏秦的哥哥和苏秦两个人混同起来。第2种解释则认为司马迁是有意为之。司马迁刻意把这两位合纵连横的代表人物放在同一时期以增加历史的故事性。而这两个人都是比较典型的小人物,奋斗成功的故事,期间还经历过磨难。司马迁之所以偏爱这两个人,原因也是因为他自身的经历和这两个人有共鸣之处。

至于公孙衍。现在所知甚少。除了史记当中数百字的记载以外,没有特别系统的资料。战国策当中有零星的记载。从这些资料来看,他应该是和张仪同时代的人。不过史记当中没有说他是鬼谷子的传人。从名字来看,很有可能是当时的没落贵族出身。他和张仪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两人既曾经同在秦国做官,同在魏国为官,在同朝的时候相互争宠。又曾经各为其主,互相攻击。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他确实是张仪的主要政治对手。

总的来说,由于先秦时期史料不足,很多历史的细节没有办法完整的复原。而且还会出现内容相互矛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史料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10

鬼谷子的弟子能考据的只有苏秦和张仪,至于其他几个回答中的什么庞涓 孙膑都是无稽之谈,完全没有史料支撑。

史记中对于鬼谷子的描述只有两句,一个是张仪师从鬼谷子 一个是苏秦师从鬼谷子,然后就没有了。

通过苏秦 张仪我们基本上可以得知纵横家比较擅长的就是谈辩,但是纵横家绝对算不上著名的学说,只是现代给吹起来了。

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不从得知,鬼谷子可能有很多弟子但是真正出名的肯定是只有苏秦张仪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