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他有没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他有没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2020-11-08 19:03阅读(61)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他有没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如果周世宗柴荣真正觉察到了赵匡胤有反意,应该说,他是完全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的

1

如果周世宗柴荣真正觉察到了赵匡胤有反意,应该说,他是完全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的,其原因,大约有如下几点:

一、当时周世宗柴荣的威望如日中天。后汉乾祐四年(951),枢密使郭威取代后汉,建立了后周。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因亲生儿子全被杀害,便把皇位传给妻侄柴荣,是为周世宗。柴荣继位这一年的三月,北汉联合辽国进攻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展开激战,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当时,无论在军队还是在朝中,柴荣由于为人谦逊、待人厚道、务实勤政、敢于担当,而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其威望如日中天。

二、而赵匡胤作为后起之秀,资历不够,不足以与柴荣抗衡。赵匡胤,涿郡(今北京)人。出身军人家庭,父亲赵弘殷,后梁时任成德军(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镕的部将,后唐时任禁军将领。后唐天成二年(927),赵匡胤生于后唐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后汉乾祐元年(948),枢密使郭威受命征讨叛军李守贞,22岁的赵匡胤应募从军,从此成为了郭威的部属。

郭威去世前,柴荣为开封府尹,赵匡胤是开封府一个小小的马直军使,地位很低,只不过是柴荣的近属。“高平之战”中,由于开始先锋樊爱能临阵脱逃,后周军队自乱阵脚,柴荣身边只剩张永德和赵匡胤所率四千亲兵。面对危机,赵匡胤建议兵分两路进攻,得到柴荣同意后,他与张永德各率一军直扑敌阵,激战中,赵匡胤左臂被流矢射中,中箭了,他不顾疼痛,带伤继续战斗。不久,后周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才一举打败汉、辽联军。这时,赵匡胤才以战功升殿前司都虞候,进入了军队领导层。

三、如果柴荣不去世,就不会有陈桥兵变,更不会有黄袍加身。后周显德六年(959),柴荣北征辽国,北征不久,柴荣即染重病,不得不回师。回来后,柴荣病情加剧,开始安排后事。他封刚刚7岁的长子柴宗训为梁王,准备传位于柴宗训。他让宰相范质和王溥再兼参知枢密院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顾命大臣的职权。他解除了郭威女婿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一职,加同平章事,即加宰相虚衔,任镇宁军节度使,把他调离了京城,而以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这时才出任禁军最高长官,掌握了军权。当年六月,柴荣病故,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

正因为继位的柴宗训才刚刚7岁,其母不问朝事,范质等朝中宰相又比较懦弱,加上赵匡胤早有图谋之心,所有的条件加起来,促成了赵匡胤夺位阴谋的得逞。如果柴荣真正觉察到了赵匡胤的夺位之心,及早防备,就不会有陈桥兵变,更不会有黄袍加身。

2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后周世宗柴荣不是察觉到了赵匡胤有反意,而是怀疑身边手握重兵的将领中有胸怀异志的野心家,这也是唐末五代以来军人政权中的君主们常有的疑虑,不过可惜,他怀疑的对象不是赵匡胤,而是另有其人。

史载周世宗在亲赴高平会战凯旋的路上,得到一袋子,里面有一三尺长的木牌,上书“点检做天子”,世宗疑心大起,当时手握禁军兵权的有两人,一个是赵匡胤,另一个是周世宗自己的妹夫、殿前都点检、禁军都指挥使张永德。此二人在刚刚结束的高平会战中均立下大功,是扭转战场局面的关键人物。

他们之中谁是可能的野心家呢?赵匡胤出身卑贱、勇武直率(起码貌似);而张永德出身武将世家、谋略出众,更因娶了先帝郭威的四女儿而声名显贵,要知道周世宗自己不过是郭威养子,并无先帝血脉在身。这样一分析,我想大家应该完全理解了周世宗怀疑张永德的理由,及其回京,立刻下诏免去张永德点检职务,禁军指挥权由赵匡胤独立承担。。。。

至于题目中问“能否阻止陈桥兵变”?我以为绝不可能,即使当初连赵匡胤一并免去职务,以后兵变篡权的必另有其人,因为自五代以来的制度,使得武人干政、篡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几成常态,而周世宗早逝造成的幼主寡母更是无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这也就是北宋王朝初期“杯酒释兵权”的重大意义所在。

3

主便,这问题有意思,赵匡胤是柴荣提拔上来,属于柴荣的嫡系下属,在柴荣时期,赵匡胤感恩戴德都来不及,哪可能会有反意。其次赵匡胤是在王朴和周世宗相继死后一年才预谟篡位,倘若王朴在世,以王朴的性格,哪容得下赵匡胤有半点反意。只能说明柴荣在世,赵匡胤只想着当好他的殿前都检点,又或者宋太祖有反意隐藏太深了,周世宗压根都察觉不出来。最后,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周世宗英年早逝,后周根基不稳,继承人又年幼把控不了局面,就算周世宗生前再如何英明神武,灭了赵匡胤,说不定又有李匡胤,陈匡胤

4

如果柴荣活着的话,肯定能阻止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柴荣是个年富力强大权在握的皇帝,对于柴荣来说,阻止赵匡胤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当初柴荣看到了“点检作天子”的木牌,莫名其妙感到了不祥,就把当时做点检的张永德调走,调来了赵匡胤。如果我们不用上帝视角来看,这次柴荣甚至可能阻止了一场兵变,张永德也不一定就没有异心,正是柴荣把张永德换成了赵匡胤,才让张永德没有得逞,但是后来得逞的却变成了赵匡胤。

由张永德的事件看出,柴荣想阻止手下兵变还是很容易的。但是他却无法阻止所有的手下都怀有兵变的异心,因为柴荣是会死的,等他死之后,他的继承人面对心生异心的将领发动兵变,那么他的继承人可不一定挡得住,这就是赵匡胤的故事。只可能千日做贼,哪能千日防贼呢。

由此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兵强马壮为天子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军头推翻皇帝自己做的事情,没有制度的约束,单靠君主个人的才能来预防是防不胜防的。所以赵匡胤为了吸取教训,就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收起了地方财政权,自己训练禁军中央掌握军事力量,这才避免了五代十国各朝代屡屡被地方将领推翻的命运,使得宋朝的统治时间大大延长了。当然,宋朝的制度建设不是没有缺点的,在成功地防止了将领作乱后,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后果。

5

没有赵匡胤,还有张友德。

没有张友德,还有王匡胤,孙有德。

柴荣死前,谶语已出,称检点做天子。

殿前司都检点是五代时期最重要的军职,一般相当于禁军总司令。当时这个职务是柴荣妹夫也就是郭威女婿张友德担任。谣言一出,柴荣立即撤销了张友德的职务,换上当时地位并不高,他认为可以信任,而且短期内不大可能夺权的小弟赵匡胤。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实际以柴宗训母子的情况来说,换誰来当检点都可能被推翻。就算废除检点职,相当于禁卫军总司令的职务依旧还得有人来做。

皇帝太小,周朝建立时间太短,虽然以前效忠郭威的军官们可以效忠于有能力,有功勋的柴荣,但不会对柴宗训有什么效忠之心。又没有可靠的宗室团体可以依托,结果都是一样。

6

那是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谁有军权就会过一把皇帝瘾。因此柴荣阻止了陈桥兵变,还会张桥兵变,李桥兵变。唯一能阻止陈桥兵变的是柴荣活着,活到六七十岁,活到一统天下。因此,柴荣可以杀了赵匡胤,但后周同样会亡,从这个角度看,柴荣一死,兵变一定会发生的,或者被其他皇帝吞拼,后周灭亡无可避免。说句题外话,柴荣是幸运的,碰到赵匡胤,子孙未被杀绝,换个其他人兵变当皇帝,后果就悬了。

7

  

  若是周世宗在世时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自然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发生。

  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间虽然并不长,前后也不过是六年时间,但是,他在位期间南败南唐,西败后蜀,北方连胜北汉、大辽。可以说,周世宗柴荣一生在大战上战无不胜,其威势无论是在军界还是在朝廷,都远超五代时期的任何一位君王。

  换言之,柴荣对朝廷的掌控力极强。

  比如,在听到传闻“点检作天子”之后,柴荣立刻就把怀疑的对象锁定为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张永德当时正担任禁军都点检,是后周禁军的最高领导。可是,柴荣一声令下,张永德虽然满腔悲愤,但是也不得不交出兵权,离开东京。

  后来,柴荣在临死前又把自己心中的二号大敌——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赶到淮扬。

  柴荣本是郭威老婆的侄子,和郭威没有一点血缘关系。虽然他被郭威认为义子,继承了皇位,可是,在心底深处,柴荣一直觉得自己在法统问题上存在大缺陷,总是觉得张永德和李重进两位大将会借机生事。

  他一生都把这二位当成头号大敌。

  至于后来取代后周开国称帝的赵匡胤,则一直被柴荣当成好下属,好兄弟,委以重任,信之不疑。

  像张永德被罢黜都点检之后,谁都渴望接任都点检,可是,谁都不敢接任都点检。树大招风,遭嫉恨啊。

  人家柴荣偏偏就看中了赵匡胤,让赵匡胤接替张永德,掌管整个禁军。可见柴荣对赵匡胤是何等信任。

  当然,当时的赵匡胤也确实很优秀。赵匡胤是在柴荣继位的第一场大战高平之战中崛起,之后与柴荣一起南征北战,从小兵迅速崛起为三军大将。说赵匡胤是柴荣在军界最信任的人,也丝毫不为过。

  赵匡胤并非是无情之人。他在周世宗在位时,应该没有反叛之心——根本不敢有。可是,在周世宗去世之后,朝廷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桥兵变时,赵匡胤多次表态,自己不想当皇帝,是手下将领贪图富贵,逼着他当皇帝,硬把黄袍披在他身上。这多少也有些作秀,但也有一分真心。

  若非如此,赵匡胤也就不会在称帝之后依然善待柴荣后人,并且,这一优待就是数百年,放眼整个中国数千年间,能对故主后人做到如此地步的,唯有赵匡胤一人。

8

殿前都点检掌管的是后周精锐部队,正所谓“天下之乱莫不出自兵”,一旦有需要,他们分分钟就能把臣子捧做天子。因此,陈桥兵变的实际原因并非赵匡胤本人,而是中央军权没有掌握在后周皇帝的手中。

五代时期,天下之兵分为三种,按照等级分别为禁军、厢军、乡兵。禁军便是将天下精锐之兵集中到京师。禁军分为殿前军和侍卫亲军,五代初期,侍卫亲军重要些,到了后周,殿前军得到强化,成为国家精锐部队,并设立殿前司都点检一职。我们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足以见得殿前司都点检兵权之盛。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明白军权的重要性,除了杯酒释兵权外,还把中央军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将精锐部队全部集中在京师,据悉,太宗时期,京师的禁军人数在17万左右,算上家属,将近百万。因此,这也是宋朝边境防务羸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从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专制中央军权便可以看出,后周中央军权的旁落是其被宋朝取代的根本原因,就算殿前都点检是别人,兵变依旧会发生。

9

周世宗如果察觉宋太祖的反意,只需要一杯毒酒就可以OK,可惜太祖长相太憨厚,太会装,为什么陈桥兵变发生在幼帝时期,太祖对周世宗颇为忌惮,世宗不死,太祖不敢反。如果造反,世宗出城号召诸忠臣勤王,太祖怎么办呢?

10

周世宗不可能察觉赵匡胤的反意,因为当时的赵匡胤折服于柴荣英明果断和勇敢,可以说是真心做柴荣鹰犬供其驱驰,北拒辽,南击唐,横扫六合,逐渐由下级军官上升为柴荣的心腹方面大员,凭柴荣果毅的性格和对部队的绝对掌握,赵匡胤即使收买人心也难免走露风声,更何况阴谋夺位,暗布的军中密探肯定会通报军队动向,柴荣肯定是鸭子划水一一表面平静、暗中动作频频,到时一击致命,擒贼先擒王,拿下赵匡胤其党羽就会树倒猢狲散,然后收拾残局便可以了,关键是古时帝王之术是帝王必修之课目,常人所想早在上位者的算中,否则怎么在拎着脑袋打江山争地盘的斗争生存下来呢,定有保护自己的独到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