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为何在入京后迅速失败?

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为何在入京后迅速失败?

2020-11-04 16:31阅读(62)

建立大顺政权的闯王李自成,为何在入京后迅速失败?:创业难,守业更难。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迅速失败,他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曾经手握百万大军的李自成

1

创业难,守业更难。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迅速失败,他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曾经手握百万大军的李自成,怎么就衰败得如此快?如此彻底呢?

仔细翻阅李自成,掩卷而思,我想起了朱元璋。

朱元璋和李自成一样,都是农民出生

李自成,出生微寒,在走途无路中杀了人。之后,被官府通缉,他带着侄儿李过投奔甘州总兵杨肇基。就像水泊梁山的好汉一样,被迫落草。

相比起李自成,朱元璋就差多了

朱家世代务农,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拖欠税款。因为没有饭吃,从小过着很艰苦的生活。给地主放牛,要过饭,当过和尚,朱元璋在乞讨中,遇见了元末农民起义军。

这两个人都是贫苦出生,都领导的农民起义。一个很快成了刀下的冤死鬼,一个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

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朱元璋有一帮辅佐自己事业的兄弟,李自成有没有呢?

创业,一个人绝对是不行的!

朱元璋在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慕名求见,二人一见如故。李善常以刘邦的故事来,和朱元璋聊天。李善长说: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

李自成,也有这样的兄弟。

在李自成的起义军中,李岩是一位重要的起义军将领。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考中了举人。

李岩在老家杞县的名声非常好,因为李岩慷慨豪爽,爱打抱不平,又经常周济穷人,百姓称他为\"李公子\"。崇祯13年,李岩参加了起义军。

《明季北略》中记载:

李岩和李自成初次见面相得甚欢,而且“恨谒见之晚\"。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这个创业的思路和语术,和当初李善长劝朱元璋的,是如出一辙啊!

不仅如此,李岩还派人扮成商人,到民间广布流言:

\"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李岩还将这些编成了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给李自成的起义军,有力地造势!可以说,李岩给崇祯13年后的起义军,带来了的辉煌!

但是,进京之后的李自成,对李岩的态度完全变了。以前\"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连影子都没有了!

李岩曾进谏: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原本就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李自成却置若罔闻。更为离谱的是,在谗言声中,李自成命人杀害了远见卓识的李岩!

其实,李自成刚愎自用,杀害的又岂止是李岩一个人呢?

军粮是起义军的根基,朱元璋和李自成各自是如何解决的呢?

军粮的意义,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谁能解决军粮的问题,谁的部队就能长远。反之,谁不能解决军粮的问题,谁的部队就垮得快!

在初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的策略,当朱元璋完成了第一阶段高筑墙的部署之后,开始着手解决军粮的问题。

因为最初,部队主要是依靠强征的方法获得粮食。粮食无论对于谁,都是最宝贵最宝贵的东西。如果长期强取豪夺,部队就会成为破坏社会的反面力量,这样的话,有谁会来拥护起义军呢?

于是,朱元璋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并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所以呢,几年的时间,士兵到处兴屯,军粮很快就自给自足了!

我们再来看看李自成,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豫变纪略》记载:

\"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这是崇祯13年李自成在河南,收留饥民的真实写照。\"均田免赋\"、“割富济贫”是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李自成军队很快发展到了数万。

说白了,李自成的思想,就是把土豪地主的田地和粮食拿来分给百姓。那个时候,谁有土地和粮食呢?只有地主和皇亲国戚才有 !长期拿别人的财富,救济百姓,那些被强征的地主土豪阶级,对李自成只有憎恨!

在入京没有几天,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并规定各级官员进贡不同数额的钱饷,是为自赎。

为此,大将刘宗敏还制作了五千具夹棍,专门对付那些不肯交钱或交得少的官员。一时间,整个北京城笼罩着极其恐怖惨毒的气氛。

这些,完全比土匪还土匪!

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后期,成了破坏社会的势力。所以,无论是有产阶级,还是京城的达官贵族,都被李自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你怎么看天下,天下就怎么看你!

得民心者,得天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所谓民心,仅仅指的是农民吗?当然不是,因为天下不仅仅是只有农民!

如果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仅仅只是把农民作为唯一的民心,那这个天迟早是要塌下来的。因为,其他的阶层,也是天下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元末明初,朱元璋一边争取民心,一边积极断网罗人才。他在应天修建礼贤馆,用来专门接待读书人。这些知识分子,为朱元璋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58年,朱元璋特意召见元末明初著名的学者、人称\"白云先生“的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经验。

而李自成,都干了些什么呢 ?

崇祯8年,李自成攻下了凤阳,他命人挖掘了大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又杀宦官60多人

崇祯14年,李自成攻克了洛阳,杀害万历帝的儿子朱常洵。将鹿肉,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大摆\"福禄宴\"!

崇祯17年,李自成攻下北京后,下令屠城。对于大明旧臣,百般侮辱!

那些主动跪降的前明官员,有数千名之多,李自成又打又骂!彭孙贻在《平寇志》描叙:李自成曾一次性处决了46名降官。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曾经有过的严格的军纪,此时如同肥皂泡一样,早就破灭了。

他的侄儿李过,他的大将刘宗敏等人,将他规定降官的自赎额度,扩大到了好几倍,交不起钱的官员就酷刑侍候!

《明季北略》记载:刘宗敏最凶狠,他自制五千副刑具,先后逼死了陈演、魏德藻等1600多名官员!

不仅如此,刘宗敏还放纵自己的士兵劫掠老百姓,哄抢钱财粮食,欺辱商家妇女。史书上记载,他们抢富劫贫,在京城强取豪夺达7000万两白银。

这哪里是在打天下哟,分明是一群丧失人性的魔鬼!

面对各个割据势力,朱元璋和李自成是如何解决的?

在元末明初,起义军绝对不止一支力量。

1359年的时候,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等地,他的队伍大约也只有10万人。所占的地盘并不多,而且是四面受敌。元军、张士诚、徐寿辉。还有,和元军作战的红巾军主力。

第二年,朱元璋采用刘基的建议,各个击破!,

敌人之中,陈友谅的势力最强,他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于是,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逐步吞并了陈友谅。

之后,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又歼灭方国珍。一步一步,慢慢地建立了大明政权。

李自成呢?

李自成作为明末的起义军,他要面对多路明军,还有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山海关的吴三桂,还有多尔衮等等。

崇祯8年,李自成和张献忠因为分赃不均而结怨。最后,两只部队分道扬镳。

攻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李自成算是已经坐上了皇位。此时,天下未定,内有最强大的对手明总兵吴三桂,外有多尔衮虎视眈眈。

李自成多次招降吴三桂想要联和吴三桂一起来对付多尔衮,未果。最后,他却走了一步臭棋。在李自成利诱吴三桂的同时,把吴三桂的家人掳来作人质。

之后,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据为己有。又给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下达了20万两白银的自赎任务。吴襄只凑齐了五万两,遭到了刘宗敏的严刑拷打

如此地辱妾又辱父,这不是逼迫吴三桂为敌吗?

于是,吴三桂背上背叛的罪名,一怒冲冠为红颜!他打开山海关的大门,联合多尔衮,一起攻打李自成!

清军入关,李自成大败,大顺政权的迅速垮台……

三少说:

李自成和朱元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的不同。这些的不同,造就了他们二人的天壤之别。

奇迹属于英雄,若英雄是草莽的话,当然只是奇迹昙花一现了。

2

一、李自成的部队壮大太快,战斗力堪忧。

熟悉明末清初历史的朋友知道,李自成的部队是以闯王高迎祥的部队为基础壮大起来的,高迎祥一败于卢象升、二败于孙传庭,纵横七年,被孙传庭俘虏、杀死。高迎祥的残部投奔闯将李自成,李自成被洪承畴、曹变蛟、孙传庭等围剿,等他从潼关南原杀出重围,老李征战九年的精锐毁于一旦,最终只有刘宗敏等十八人杀出,闯王老婆、孩子悉数被俘。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经一年拼杀,又有了几千兵几个县城。第二年,河南大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崇祯依然两条战线作战,打满清,剿义军,征税不断。李自成部队喊出:吃他娘,喝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百姓纷纷加入义军,很快就招募十几万,占领河南全境,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福王朱常洵。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聚会去攻打京城。到三月十八日,崇祯上吊,李自成得天下。部队壮大太快,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战斗力下降。八路军在百团大战后一段时间战斗力较整编初有所下降就是明证,到精兵简政后战斗力才得以恢复。

二、李自成得天下并不是明朝将领不优秀,而是两头作战,缺粮缺饷,明末有许多将领都能放倒闯王。

卢象升、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孙传庭等均能放倒驿卒出生的李自成。只不过东线满清太蒙,名将们眼前胜券在握,又被拉到东线,崇祯疲于奔命,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加之文臣掣肘,最终给闯王成功铺了路。

三、李自成进京后,他的税赋政策及流寇思想也使他的政权难以持久。

李自成的“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政策看似美好,实质扯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千军万马,靠什么养活?光靠打地主,打官僚。庞大的军费、行政费用,光靠缴获是不成的,李闯王的大军要吃要喝,又允诺百姓不交税,那就只有一条路“拷掠\",刘宗敏进京后就干这个脏活,他就不论官员廉腐,机械操作,按品级交银子,不交就把前明官员、地主往死里打,不给他们出路,结果这些人都走向了李自成政权的对立面。

四、李闯王大军进京后极度腐败,尽丧人心。

李自成进京后,先是刘铁匠改行不打铁去死命打人,逼交银子。发展到全军抢银子、抢女人,不管地主豪绅,还是普通百姓,有好东西就抢,有女人就搂……短短四十天,部队就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闯王曾经秋毫无犯的军队很快腐败、堕落,尽失人心。

五、对吴三桂之父吴襄、之妾陈圆圆的处置,使镇守山海关、手握关宁铁骑的吴三桂降而复叛,投向多尔衮的怀抱,痛失京城。

李自成一方面派降将唐通带银子带官爵去招降丧家之犬吴三桂。吴三桂允降,又不及时派得力干将去换下吴三桂。另一方面又拷掠吴襄,和李自成睡吴三桂宠妾陈圆圆,结果吴三桂反叛,勾结满清入关。与吴三桂山海关一仗,对敌情不明(不知多尔衮十几万满清兵也杀过来了),又是逆狂风狂沙立阵,先胜后败,一路溃败。

六、不注重政权建设,没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

李闯王每攻下一座城池,动辄还给大明降将降官镇守。闯王大军一路顺风时,没有后顾之忧。但一旦败北,这些降将降官复叛,断了闯王的后路。至使闯王大军一败涂地。

大将李岩当年曾建议由他镇守河南,如能成行,即便败退京城,仍有一块根据地。与多尔衮抗衡,仍有一线生机。

七、攻打北京城太早,可先攻打江南,控制财赋重地,天下形势也许会有大变化。

先不忙于占领北京这一空城,让崇祯硬扛满清,待崇祯调空江南兵北上,趁虚攻入江南,巩固西北、河南等已有地盘,坐山观崇祯、多尔衮两虎相斗,抓住机会刻苦练兵,等双方分出胜败来,再与胜者决战,那鹿死谁手,真是不好说呀!

3

闯王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什么军队迅速腐败这些其实都是小问题,毕竟李自成的部队战斗力就摆在那,就算是腐化了,也不可能在一个多月里就垮台,最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方针,而战略上也明显出了问题。

始终没有制定长远方针的李自成起义军

明末,由于朝政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民变四起,崇祯二年,在大明军中效力的李自成因为朝廷欠饷造反了,李自成投奔了王左挂的农民起义军,在这期间也展现了李自成反复无常的一面,起义军被明军围困,走投无路后,李自成像明军诈降,又杀死招降官员后,率军逃跑。

李自成

在李自成造反期间,刨了明朝皇室的祖坟,起义尚未成功就和其他起义军结怨,崇祯九年,李自成被起义军推举为闯王,这个时期起义军形势并不明朗,顶多是能反一天算一天,并没有明确的方向。

后来张献忠再次叛乱,女真入侵,李自成才借机会壮大势力,但是这期间李自成顶多就是想在合适的时候,和大明朝廷展开谈判。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河南后,大量救济饥民,起义军规模迅速壮大,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东征北京,一路打到了北京城。

这个时候李自成仍然没有想着能推翻大明,而是和崇祯皇帝展开了谈判,李自成提议退回河南,割西北自治,如果崇祯皇帝同意,将帮朝廷平定叛乱。崇祯皇帝可能想着死守北京,一定能抵挡住叛军,谈判自然崩了,但是让崇祯皇帝和李自成都没有想到的是,兵部尚书张缙彦居然主动开城投降了。

崇祯皇帝

胜利来得太轻松了,李自成估计懵了好久,在李自成才进入紫禁城时,还是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他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李自成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考虑之后的路该怎么走,虽然紫禁城打下来了,但是并不意味着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北上还是南下,战略上屡现漏洞的李自成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南明政府组建继续抵抗大顺军,而边关还有吴三桂手握重兵,农民起义军内部还有其他势力,比如西南的张献忠,后金也在一直关注着关内的巨变。

对于李自成有一种很好的选择,先安抚吴三桂,明朝的残余部队能劝降的劝降,北方稳住了在南下对付南明和张献忠。这个方案是李自成赢面最大的。而必须要说的是李自成起义军能一路打到北京城,就是顺势而为的最好例子。

吴三桂

最初李自成也决定劝降吴三桂,但是李自成却管不好自己的手下,最开始说的是禁止大顺军伤人,掠人财物,妇女。结果短短十余天过去了,起义军难奈不住了,开始在北京城四处抄家,不幸的是这里面就有吴三桂家,而吴三桂的爱妾还被李自成的部下霸占了,这个时候思维正常的人肯定都不会在投降了。

吴三桂处境也很不妙,北边是后金,南边是起义军,吴三桂虽然手握重兵,但是他也担心搞不定李自成,干脆直接投奔多尔衮。李自成现在要面对威胁变成了三个(事实上还有后金,但是显然李自成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局面既然已经开始转变了,那么就应该找一个重点,然后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问题。

李自成自己带了一部分主力,北上讨伐吴三桂,大约在十万人左右,吴三桂手下约有五万兵力,而李自成除了有驻守在北京的部队外,还派遣了一部分起义军去消灭南明,可以看出来,李自成认为自己亲自出征,要打赢吴三桂是手到擒来,真正的威胁是南明朝廷。

战争开始后,在吴三桂的部队逐渐难以支撑,大顺军也出现大量伤亡的时候,多尔衮率领约八万部队突然杀到,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击败了李自成,李自成率领三万残兵逃回北京,吴三桂也无力抵抗多尔衮,对后金开关投降。

李自成败退北京后,按理说应该立刻组织部队,准备反击,但是他却只是报复性杀了吴三桂的家人,接着就开始往河南撤退,而他在撤退时,还下令放火烧毁部分北京的建筑,这一系列的操作的确让人有些匪夷所思,这不是激起民愤吗?

相反是后金这边,开始安抚那些为大明殉职的官员家属,为崇祯皇帝发丧,并且还表示要为崇祯皇帝报仇,开始讨伐李自成,在政治上就比李自成高明很多,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然后确定主要矛盾,消灭李自成起义军,尽量减少和南明的摩擦。

李自成在清兵追击下,节节败退,这个时候的李自成还患上了疑心病,内部搞得人心涣散,最后在湖北通城战死,满清来时汹汹,不论是农民起义军,还是南明朝廷都已经无力抵抗,满清接管了中国的统治权。

结语

李自成本来有机会取得最终胜利的,虽然在最初没有对起义的长远规划,虽然这会导致起义走一些歪路,但是这个影响也不会太大,如果起义军内部管理效率高,那么就不会让吴三桂突然翻脸,也不会让大顺军失去民心,但是起义军在北京却如同土匪一般。

吴三桂起兵也没关系,相对南明这个才组建的政府,显然是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和虎视眈眈的后金威胁更大,这个时候留下部分兵力稳住后方,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才是最佳选择,但是李自成过于自信,并且判断错了威胁,导致关外兵败,逃回北京后,不积极组织反击,更没有稳定的后方,李自成的失败也成了必然。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

李自成是中国农民革命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西发动农民起义,以均田免粮为口号,转战十余年,于1644年3月推翻明朝的统治。

李自成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有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李自成浴血奋战16年,却只在紫禁城坐了41天皇位就被赶下台。 究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忽视后金窥伺中原。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进入河南,发展到百万之众,攻破洛阳、襄阳。李自成采取了顾君恩的意见:先打西安,再攻北京。这个战略没考虑到新兴的后金,后金从努尔哈赤起已经营了几十年,一直虎视中原伺机入关。李自成没意识到这一点。

第二,李自成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

江南是明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天下粮仓。李自成应该趁势东取江南建立根据地,使钱财粮草兵马源源不断,然后西图四川,南取湖广,让明朝做防卫清军的挡箭牌。

第三,没有相应的政策,导致后方局势不稳定,地主阶级反扑。

李自成对投降的明朝官员实行残酷的剥削,让他们交出财物,严重地影响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人心没有安抚好,甚至反目成仇。南明小朝廷仍有号召力。

史料中有记载:大顺沧州牧王允言“到任三日,为百姓所杀”;邯郸县令何永祥“到任,为衙役毒死”;冀州牧卢传被乡绅杀害;滦州牧被士民赶跑;还有被直接投入大牢的等等。

第四,军纪不明,因小失大。

李自成进入北京的军队只有6万人,多数部队(大约40万人)分布在外,危机来临无法支援。

李自成部下刘宗敏强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大门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腹背受敌,仓促登基后便撤出北京。

5

李自成在建立了大顺政权之后,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以下原因造的,浅析如下,敬请斧正。

一、人才储备不足,导致了李自成集团的后劲不足。

李自成本是驿站的驿兵,因为遭受了崇祯皇帝的裁撤而失业。后又时逢天灾大作,西北各地的灾情尤为严重。出现了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凄惨场景!众多走投无路的饥民,被迫举起了反抗官府的大旗!

值此情景之下,被排斥于体制外的李自成趁起拉起了一支队伍,也干起了反抗朝廷的事业。后来李自成加入了声势浩大的闯王高迎祥的队伍,因作战勇敢而得到了高迎祥的赏识。

其后高迎祥战死,李自成继任了其闯王的名号,继续率领义军杀官造反。李自成势力曾经几次被朝廷扑灭过,但是时隔不久他却总能死灰复燃。这是因为被明末天灾加上人祸逼得走投无路的百姓,屡屡大举加入反抗朝廷的队伍,因而为李自成提供了大量兵源所致。

然而李自成集团却有一个弱点,那就是缺乏一个高效有力、战略规划得当的参谋团体。他虽有所谓牛金星之流,但是却决不是可以和孔明、刘伯温等谋略家相比的,甚至连李善长也比不了。

因此李自成集团一直是一个缺乏长远规划,只知道杀官劫富,四处游击的队伍。而这就是所谓的流寇主义,是注定没有办法正常成长、壮大的——他能得势只是凭借了有利的时机而已。即所谓其兴也勃焉。

二、缺乏稳定和巩固的根据地,而新占据的关中地区,又不足以支撑起大顺政权。

由于李自成的长期流动作战,长时间执行避实击虚的战术。导致其缺乏有效的、巩固的根据地!

而没有一块可靠根据地的后果便是:假如形势有利,进军顺当自可形成势如破竹之势,尽显其打击的突然性。而且没有根据地的拖累,也使其少了后顾之忧,从而更有利于集中全力予以突破。

但是假如形势逆转了,有利时机丧失了,那么没有巩固根据地的缺点,就将暴露出来。没有根据地将会使得李自成集团,缺乏持久、有效的可靠人员与物资补给,从而不利于其实力的恢复。

况且有了巩固的根据地,更可以将其作为攻取天下之前的“雏形政权”来治理,从而锻炼出一批有能力的官僚队伍,也可以培育出执政经验。便利于日后推而广之,用于治理天下。

也因此李自成才在后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才有了以西北为家,将其打造成后备基地的行动!但是西北地区早已不是当年秦国凭之雄起、汉高祖借之吞并天下时的状态了,由于土地的贫瘠、资源的匮乏,在事实上这里已经不适合作为李自成的安身立命之所了!

三、战略失当,忽视外患的威胁,对清朝入关的野心估计不足。

单凭西北之地是不足以供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因此在建都西安、建国大顺之后,李自成就必须挥师向其他地区进军。

而西南的四川已经成为了“大西王”张献忠的天下,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余部的势力仍很强大。

因此李自成便做出了直取灾难仍很深重的中原的决定。正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所以李自成认为可以乘明朝疲敝之时,直捣明朝的统治中心——北京。

试图在夺取了北京之后,再利用北京的政治地位及其影响力,传檄而定天下!然而李自成却忽略了关外清军的勃勃野心,没有看到即使明朝再腐朽,但却一直在拼死阻止清军入关的事实。

彼时的局势是:明朝內外受敌,内无充足的粮饷支配,外乏老成谋国的干才支撑大局,正在依靠残余之力苦撑危局,力图避免亡国的噩运。而关外清军也正在被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牵制,一时尚无法突破山海关!

假如不是李自成轻易攻破北京城的话,则明政权、清政权、顺政权三方暂时平衡的局面,就不会被轻易打破。而明朝也己再无余力进剿李自成了,至于清军也不能趁着明朝中央覆灭的混乱机会,轻易入关扫荡李自成和明朝残余力量!

四、树敌过多,致使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政权,成了众矢之的。

李自成自起事之后,曾经归附于闯王高迎祥,在高迎祥阵亡之后,李自成继承了其闯王的名号和队伍。

其后因为内部权力争夺之故,李自成和另一个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的矛盾激化了。最终双方因此而分道扬镳,张献忠和李自成之间的心结就此种下!此后的张、李两支农民军,便走向了分别建功立业的道路,导致了农民军作为整体的力量被分散了,他们已经很难再合作了。

此外李自成在反明期间,大肆诛杀明朝宗室王侯,还毁坏了明朝皇帝的祖陵,从而与明朝势力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只要李自成活着,南明政权就绝对不会与其合作。

因此到了清军入关之后,李自成一路败退之时,南明才会不仅不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以此为喜,甚至妄图“联虏灭寇”!而清军在入关后,更是将李自成视为洪水猛兽,必欲灭之而后快。清军也是打击和灭亡李自成集团的主力之一,而另一主力则是吴三桂那样的明朝降将!

综上: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之败,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特别是其团队领导能力不强、对外树敌过多、战略规划失当!因此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才会昙花一现,很快便灭亡了!

6

李自成失败原因很多,大体来说三条。



第一,队伍迅速腐化。李自成的农民军本来就是乌合之众,之所以跟着他南征北战,就是为了烧杀抢掠,所以军纪非常差,每到一地都要搜刮,进了洛阳把福王朱常洛都炖了。因此进了北京城之后照旧,把本来对他抱有希望的大明权贵都得罪了,尤其得罪了吴三桂,导致吴三桂勾结清人入关,以至于身死名灭。



第二,遇到平生大敌。别看李自成转战天下,打败几百万大明军队,但是真正的劲敌关宁铁骑和后金辫子兵都没遇过,可谓生平未遇劲敌。但是自大骄狂,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果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狂虐。



第三,大顺不得民心。这个问题金庸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都有描述。老百姓并不认同大顺军,所以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并不能稳住阵脚,而是一路溃败,最终导致无法收拾,在河北九宫山被当地几个农民用锄头打死。

7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问得好,是在历史板块当中一堆毫无质量可言的问答题目当中少有的高质量问题,我非常愿意回答。

说实话,对李自成我向来是同情态度。因为根据同时代明朝文人的记录,李自成饮食不求鲜美,衣帽不求华贵,同士卒同甘共苦,也鲜有祸害百姓的行为。仅有的龌龊事也只是拆人家的房子当军用物资,但仅仅也是少数个例,而不是普遍现象,在明末那种兵匪一家的环境当中堪称一股清流。

而且,从历史的各种蛛丝马迹来看,李自成应该取得了当时底层百姓普遍的支持。因为李自成的基本盘就是底层百姓,这主要是明朝的苛政以及朱家的肥猪们把老百姓祸害惨了,导致大量的底层百姓破产,因而成为逃难乞食的流民。但是明朝没那么多的手段去解决问题,毕竟钱都用来国营养猪了。

徯我后,后来其苏

而李自成的出现就响应了老百姓后来其苏这种朴素的愿望,因为李自成的口号就是均田免粮,而且李自成将从猪头们以及其他各种寄生虫那里缴获的财产除了留作军用之外,剩下的都分给了老百姓,因此李自成也获得了老百姓普遍支持,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正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所以李自成失败多少次都可以东山再起,因为老百姓以及缺衣少食的农民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

再者,由于明朝喝兵血的优良传统以及军费优先供应辽东,因此造成军队普遍欠饷,所以不仅老百姓造反,就连明军士兵都有不少人反水投奔李自成。其中数量最大的就是西北边军,这让李自成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因为西北边军是明军当中少数有战斗力的部队。

所以,在清军消灭了明朝全部精锐力量之后,李自成成功的进军北京,逼得逃不出去的崇祯像个娘们一样哭哭啼啼的上吊,明朝宣告灭亡,李自成的大业看起来已经成功。

但是问题在于,崛起于关外的清朝同样有灭亡明朝、混一海宇的目的。而且,此时清朝早已开启汉化改革,或者说是儒教改革,也就是把儒教定为国教,以儒教教义作为统治思想以及社会价值取向。

反观李自成呢?李自成此时不仅没有宣布向儒教靠拢,反而依然沿用之前得那一套,也就是吃大户,把明朝的官僚勋贵抓来拷问,逼迫他们交赎金。这等于损害了地主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利益,因为这个群体既是儒教的信徒也是文官的来源,同时也有协助官府管理基层的任务。

所以,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应该立即宣布同知识分子以及地主阶级合作,并宣布保护保护他们的利益,那么李自成可以快速完成从旧政权到新政权的过渡,最起码在清军挥师入关的时候还能抵挡一段时间。

与之相比,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清朝是怎么做的。清朝入关后,除了申明军纪、废除三饷之外,就是宣布保护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善待前朝官僚勋贵,所以大量的明朝官僚反水归顺清朝。尤其是清朝在次年宣布开科取士,再加上清朝的强势表现,所以清朝统治越来越稳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比较认同纪连海先生的观点,那就是李自成因为没有堕落导致他的衰败,因为李自成还站在他原先的立场上,当然这是站在传统的阶级立场来说的。但是不得不说,李自成得罪了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使得他们纷纷同清朝合作,第一是清朝更强势,第二是只有强势的清朝才能保障他们的利益。

同时,李自成也低估了清朝的野心。因为清朝自皇太极开始就以入关为目标,而且清朝当时君臣一心,将士用命,都为大清入关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而且,清军当时相比明军和李自成的起义军,拥有着东亚大陆最齐全的军种以及最强大的火力,尤其是清军的重骑兵和重步兵,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

更何况,当时明朝上下对于清军几乎是谈虎色变,不仅明军无法在野战中战胜清军,就连李自成也做不到,因为李自成的主力就是原先的明军。而且明朝对满洲谈虎色变到什么程度?就以《三垣笔记》的记录来看,几十个满洲骑兵渡河就能吓得数千明军争相逃命,甚至自相践踏踩死了不少人。

综合来说,李自成本身就不具备和清朝争斗的资本;而李自成决策失误,或者说是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其失去了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支持,进而丧失了统治基础。而且,李自成这个决策失误反而给清朝做了嫁衣,使得清朝很顺利的取得了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为清朝取天下出力。

所以,我比较同情李自成,或许李自成是我唯一比较同情的一个历史人物。

全文完

8

一 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李自成虽然攻进北京城,灭亡了明朝,但是所领导的农民军简直就是强盗行为,进城之后,大肆抢掠,收刮前朝官员钱财,不懂得笼络人心,根本就没有大局观,政治观,活脱脱一个暴发户心态。

人家刘邦进咸阳城还来个约法三章,而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霸占陈圆圆竟然没有受到一丁点的惩罚,这不是往吴三桂胸口上插刀吗?

还有就是当时明朝还有半边天下,不想着安抚或者剿灭他们,而在这里紫醉金迷下去能不败吗?

二: 对投降明军安置不当

我们都知道,一个政权有了军事力量才有资格争霸天下,由于明朝末年政治严重腐败,李自成在到达北京的路上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大部分明军都投降了李自成。

可是李自成并没有卸下他们的兵权,而是让他们的人共同管理,所以说军队的指挥权实际上还在明军将领手中。

结果清军和吴三桂合力绞杀李自成的时候,这些军队大部分都见风使舵,投降清军,并大肆捕杀李自成军队。

所以这个时候的李自成相当于在自己后方插下了一把利剑,而这把剑指向的却是自己。

三: 与吴三桂决裂

当时吴三桂是山海关总兵,在这里抵抗满清的势力,后来明朝灭亡,吴三桂也观望局势的变化,并最终投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其实这对于李自成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不管怎么样,先稳住了吴三桂,至于后来杀不杀你,那就要看形式的发展了。

好歹现在不用费太多的精力在北方,这时只需要平定南方就行了。

可是大顺政权进城后清洗前朝官员,居然把吴三桂的家给抄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关入了死牢,上文也说了,连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霸占了。

所以吴三桂认真考量自身利益之后,也认识到了李自成不可能成就大事,随后与李自成正式决裂,后来引清军入关,灭亡大顺政权。

所以李自成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想过建立夺取天下的政权,也没有想过去如何治理天下,反正就是活不下去了才造反,以后有酒有肉吃就行了,这完完全全是流寇的思想,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失败了。

9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1644年主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在这短短的一年当中,国都北京城两次易主,明朝自此灭亡,清军入关问鼎中原。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李自成,在农历三月十九入城,只在北京城待了短短的42天,便仓皇逃出北京

李自成从参加农民起义开始,前后共计十五年,赢得百姓尊重,在百姓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攻城略地,终于攻下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却只在这梦寐以求的紫禁城中待了42年,正式登基做皇帝只做了一天,细究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造成的

政策上先天存在不足,随着发展走向极端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代历次政权更迭中,永恒不变的真理,李自成在起义的过程中,也深知这个道理。加之当时明朝政治黑暗、赋役沉重,李自成在起义之前就深受其害,起义之后更是下定决心铲除之,使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李自成在起义的过程中,抓住百姓心中的苦处痛点,先后提出“均田免粮”、“三年免征”等政策,而且严格规范军纪,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看得到了生活的希望,开始大力支持闯军。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当时的闯王李自成和他的闯军,就是百姓心中的王师,百姓都盼望着闯王的到来,以至于李自成在进攻各地时,出现“各州县不攻自破”的局面。李自成至居庸关,居庸关守将唐通“先使人一书约降”

①因反对贪官豪绅获得支持,也因此走向极端

李自成在起兵过程中,实行的各项政策,使李自成大获其利,不断来利好使李自成在政策上迷失,开始走向一个极端,大肆迫害“统治阶层的官吏”

李自成不用百姓纳粮,免征三年,可是军队打仗需要粮钱,怎么办呢?抢有钱的官绅,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属于领导阶层。闯军中懂得治理社会就没有多少,随着统治地盘的扩大,懂得治理的人都被“迫害”光了,出现了无人治理的局面。

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同样依照此法收集军饷,而且更甚之。名义上是追缴贪官污吏的赃款,但是在追缴时,又对官吏不加以区分,当时在北京的明朝官吏几乎都遭到“洗劫”。李自成因此失去了统治阶层的支持。

“不入选者追赃助饷,言卿相所有,非盗上则剥下,皆赃也。”——《怀陵流寇始终录》

②进入北京后的军纪崩坏

李自成的闯军之所以能够获得百姓的支持,除了不纳粮的政策外,还有就是闯军严明的军纪。这时的闯军处在创业初期,又是饱受压迫的农民等下层人民,懂得地层百姓的疾苦,能够做到严守军纪。

但是随着义军的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各色人物加入义军,义军开始变得鱼龙混在,军纪渐渐崩坏。而且进入北京城后,在义军的印象中北京住的就是各种达官显贵,是压迫他们的人,所以入城之后连最初的农民军军纪也开始崩坏。

加之当时农民军要追赃助饷,就一次为借口,以一个模糊的界限区分什么是要追赃的人家。开始的时候还加以区分,越到后来就越多的人不再注意这一点,各种扰民的借口也接踵而至,渐渐波及普通百姓。

日间百姓尚不知苦,至夜则以防奸细为名,将马兵拦截街坊出路,兵丁斩而入门,掠金银、淫妇女,民始苦之,每至夜皆然。——《明史纪事本末》

军纪崩坏,骚扰百姓,后果就是失去民心,失去百姓的支持,那么其结果就是这个靠着百姓支持兴起的义军,在失去民心后的轰然倒塌。

闯军过分宣传阶级对立,导致打得下江山却坐不住江山

①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导致人才不足,没有远见

李自成闯军的成功,靠的就是当时阶级矛盾激化,利用农民阶级对地主官僚的仇恨,拉起人马,反抗朝廷,并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成功进入北京城。

但“成也萧何败萧何”,过分渲染这一矛盾,是李自成集团走向极端。对于文人的态度,只用下等出身的,对于名儒大家,反而一个都没有任用,也一个都没有吸收。

重臣牛金星只是举人出身,后下狱;宋献策则连秀才都没考上。而且李自成有意远离明朝的高级知识分子,占领北京后,也是忙着举办科举,没有直接大量任用现成的明朝官员。

任用水平不高的知识分子,使李自成周边的谋士团才能不足,缺乏政治远见,无法对局势的发展有准确的预见。就拿不纳粮来说,不纳粮军饷从哪里来?抢官绅,官绅抢完之后呢?最终还是抢民。在政策上就是自掘坟墓。

②对前明旧臣排斥,失去统治阶层拥护

大顺军攻陷北京之后,的确有部分明朝官吏殉国,但绝大多数官员接受了这一事实,对大顺政权采取一个接受的态度,等待新政权授予官职。但是李自成集团反对的就是明朝的官绅,所以非常排斥前明旧臣

前明旧臣留在北京的官吏,到午门外等待任命的就有4000多人,结果被选为大顺官员仅两百余人,三品以上高官,极个别人得到录用。要知道这4000多人,如果全部录用,那怕录用大半,就可以形成一个基础的统治力量。

但是大顺的选择是将他们推向对立面,而大顺本身,上面说到了人才匮乏,根本达不到治理国家的地步,又不录用有能力有经验的前明旧臣,等于在治理国家问题上,自己葬送了自己。

大顺军队领导阶层的自我迷失与战略的短视

①骄傲自满,被暂时的胜利蒙蔽,根基维稳便忙于登基,忽略了南北的威胁

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后,最大的目标就是完成在西安没有完成的任务,登基称帝。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就急忙催促牛金星等人操办登基大典,对如何安抚民心,巩固统治,反而不感兴趣。

而此时的大顺政权,南有南明,北有满清,都是强敌。而此时的大顺政权,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两支政权的威胁。本已投降的吴三桂,李自成只派遣了几千人前往接管,余下几十万大军都留在了北京,显然忽视了满清的威胁。

②在北京失败后,没有立即稳定军心,站稳脚跟

李自成在山海关与吴三桂决战,以为前期忽略了满清的存在,既没有提前安抚满清,也没有提防满清参战,结果在战时满清突然杀到,李自成大乱,退回北京。在北京李自成又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尽快举办登基大典,而后西撤。

自成聚刘宗敏、李过于宫中,拘银铁诸工各数千,盘敛库金及拷掠所得,并金银诸器。熔之,千两为一饼,中凿一穴,贯大铁棒,凡数万饼。括骡车数千辆,与马骤、素驼数千匹,装归陕。——《明史·李自成传》

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战斗失败没什么,但是李自成在北京不战而逃,将首都拱手让与他人,丢掉这一在争霸全国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使军中立即谣言四起,军心涣散,为日后的溃败埋下伏笔。

结语

对于李自成的失败,说其军事指挥以及吴三桂反叛投敌等其他的直接原因,只是促成李自成最终失败的结果。根本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短见,导致其在夺取北京后的一系列决策都存在漏洞,不是治理国家的长久之计。从李自成个人来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这既有他出生底层的限制,亦有他个人能力不足的影响。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10

李自成的失败,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首先我们来看看李自成的军队构成,李自成的军队来源极为复杂

和他一条心的,只有他当年起家的老八队,这一支部队跟随李自成打天下战斗力属于比较强的。至于后期李自成队伍急剧扩大时,扩编进来的部队都是一些投降的明军。哪怕就是袁时中的队伍名义上是起义军,其实也保留了大量的官军成分。

这些投靠起义军的明朝部队都是因为长期欠饷才走上做贼的道路。大明帝国灭亡的本质就在于财政枯竭,又不得不面对同时期的两场战争。严重的财政危机,使得皇帝也得差饿兵上阵,与李自成对战的这些明军往往饿的上顿不知下顿。所以在遇到李自成的时候,一触即溃,一打就降,这使得李自成的队伍如同滚雪球般的壮大,战斗力是不存在的。

李自成看上去强大,但是这种强大是含有极大的泡沫的,他所有的百万之众,大多就是这样的明军,与乌合之众无异。再加上李自成发展过快,明朝统治的糜烂,在李自成根本就没有来得及整合力量的情况下,就打下了北京,其实此时的起义军战斗力并不强,只是明军更烂。

没有了大明帝国这个横亘在李自成与满清之间的缓冲区,让他不得不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面对两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吴三桂与多尔衮,面对强敌,比乌合之众跑不到哪儿去的大顺军队只能接受屡战屡败的结果。

如果李自成能够正视自己队伍中存在的缺点,积极整合力量,通过忆苦思甜等手段,让这些投降的明军真正融入起义军队伍,让他们明白事实,谁让他们吃饱了饭,让他们知道为何而战。那么这些投降明军的战斗力将会大幅提升,在对战满清鞑子兵的时候,他们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其次,李自成也和大明王朝一样,有着财政问题

李自成曾经立下这么一个flag那就是迎闯王不纳粮。李自成还算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基本上还是遵守这个承诺的。既然不纳粮,他们军队的财政问题怎么解决呢?那就只有靠抢了!在部队规模还不大的时候,李自成的军队靠打劫官府以及大明的各路王爷,维持军队的开支。

但是随着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光靠这样的抢劫就没有办法维持军队的开销。李自成终于品尝到了崇祯皇帝的苦恼,钱从何来?于是乎,李自成就向占领区内的乡绅富户下手。作为一个泥腿子,李自成自然地认为这些有钱人是有原罪的,抢劫他们的钱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这么做的结局就是和整个乡绅官僚集团作对。

然而,这些人往往是构成地方政权的主力,在地方上,他们的一句话往往比皇帝老子的话还管用,有了他们的支持,军队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后勤物资供应前线。如今,李自成把这些人全部得罪了,只要李自成的军队一撤走,这些人马上联络明朝官军或者其他势力,投入其他人的怀抱。

这也导致了李自成离开一地就等于丢失一地,始终没有建立起安全可靠的后方基地,所以李自成的军队,只要经受一次重大挫折之后,就会变得一蹶不振,再也不能恢复先前的声势了。

总结

所以李自成的失败是必然的,只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失败,导致了中华文明的大倒退,伟大的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近300年的历史倒车,使得我国从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人见人欺的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