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之前最高领导是主席吗?

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之前最高领导是主席吗?

2020-11-03 09:32阅读(79)

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之前最高领导是主席吗?: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确实能通过回答这个问题了解中国历史。我们知道旧中国是个封建制国家,有两千年

1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确实能通过回答这个问题了解中国历史。

我们知道旧中国是个封建制国家,有两千年专制历史,不只是皇帝,就连旧中国百姓也习惯了封建专制。

所以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很多百姓对皇帝被推翻难以接受,其实就是当奴才习惯了。

戊戌变法的“总设计师”康有为曾在《请饬全国仍行跪拜礼》中慷慨陈词:“中国国民不跪拜,留此膝何用?”

皇帝虽然被打倒了,但中国人心里的皇帝并没有被打倒。

所以这就给了野心家可乘之机,一个皇帝被打倒之后,就会有千百个皇帝站起来。


细数民国风云人物,除了宋教仁,谁不是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号,费尽心机地想要当独裁者?

下面我们就切入正题回答问题,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有人说这句话是个病句,那是他对中国历史了解不深。

国民党是孙中山创建的,孙中山就一度让入党者必须宣誓效忠自己,所以说国民党的家长制作风是有传统的。

蒋介石接班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建立民国政府。北伐时,蒋介石高举“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旗,革命成功了,新建立起的政府跟北洋政府没有什么两样,换汤不换药。

都说蒋介石代表新生力量,比军阀进步。可是从袁世凯、孙中山,到黎元洪、冯国璋,不管他们怎么做,至少还都顾虑着国体,能按着规矩走,当个总统。


蒋介石上台后,连国体都不要了,明明是中华民国,却没有一个总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有正式的称呼,要么叫元首,要么叫国王,要么叫皇上。

可是蒋介石因为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就让大家称呼他蒋主席,这是明摆着藐视宪法,告诉大家我什么都不在乎,只要有枪杠就是老大。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蒋介石被称为“蒋主席”,不伦不类地存在着。

北洋政府在的时候,曹锟为了圆自己的总统梦,在1923年重金收买议员,贿选当了当总统。可见北洋政府时期,独裁者还是难做的。

蒋介石掌权时候,不用这些了,因为国民党一党执政,党就是国,国就是党,蒋介石经常把“党国”连在一起说,倒也直率。

所以朋友问题中说的“国民党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也就是说中华民国为什么抗战结束后才有总统,这话没毛病。

蒋介石当过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他的部下也叫他“蒋总司令”;因为蒋介石是国民党党魁,也有人叫他蒋总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人们又叫他蒋委员长。

反正不管人们管蒋介石叫什么,就是没有人叫他“蒋总统”,但这丝毫不影响人家是中国最高统治者,有枪就是任性,不怕宪法放在眼里。

无独有偶,利比亚强人卡扎菲,一辈子没有当过总统,也没有当过首相,一生只有一个官衔“上校”。

都说有钱任性,其实是有权任性,所有的独裁者在任性上是不分伯仲的。他们不叫元首或者总统,表示他们不愿意按照规矩办事。

中国近代史上的“仁人志士”们,不断变换着手里的招牌。

“戊戌变法”(1898),搞的是“君主立宪”以日为师;保留皇上,是“以英为师”;“共和革命”,流血起义,是“以法为师”;而蒋介石却提出“军政、训政、宪政“理论,以孙中山为师。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中国人需要家长制。


那么后来蒋介石为什么突然对总统感兴趣了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势所迫,要演戏。

因为抗战之后,“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国民党失去人心。

国统区人民觉醒了,“反独裁、反特务、反饥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民主自由的大潮势不可挡,国民党军队在内战战场上也一败涂地;给蒋介石撑腰的美国政府对蒋介石这个大独裁者彻底失望,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

再次情况下,为了堵住美国人的嘴,为了平息人民的怒火,蒋介石这个大独裁者竟然乖乖地开始讲“民主”,要引进西方政体。

1948年蒋介石宣布要在中国搞选举,实行“宪政制度”,谁都知道这不是他的初衷,说白了就是在演戏。


可是既然演戏就要演得惟妙惟肖,以假乱真。最起码不能再搞什么“委员长”“总裁”这种不伦不类的称呼。

所以所谓的民主,就是换了一个称呼,“蒋主席”变成了“蒋总统”;而且这个“总统”,还是国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不过这个民主只是国民党的遮羞布,选举也是个闹剧,被人民所不齿,被共产党抨击为“伪国大”。

可惜我们的蒋大人,在1948年3到5月举行的国民大会上当选总统,次年1月21日就灰溜溜隐退,由桂系的李宗仁担任“代总统”,在1949年败退台湾。

蒋介石和慈禧一样,成为跟革命赛跑的失败者,错失了顺应潮流的机会。

2

提问有点混乱,须知那个所谓的总统职务并非是某个政党的,而是“中华民国”政府的最高首脑。这个职务称谓第一次冒出来,是1948年5月国民政府假惺惺“行宪”的产物,经过乌七八糟的选举,蒋某人当选为总统,而桂系力挺的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




注意啊,在1948年成为总统之前,蒋某人已有党政两个职务,其一为国民党总裁(1938年4月当选),其二为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复任),所以他早已经完成了事实上的独裁。至于总统的职务和称谓变化,其实影响不大,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罢了,他唯一不满意的,是“副总统”一职本来属意孙科,结果李宗仁硬是选了上来。


把党务的事情抛开,重点捋一下蒋某人在政府方面的职务变化。在1931年第二次下野之前,他已经是国民政府主席,既然下野,那就要辞去在政府里的本兼各职,所以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介平民”。在此期间,经过内部一番讨论和争论,“西山会议派”的元老林森成为了国民政府代理主席、主席,即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蒋某人1932年初利用各方矛盾复出后,权衡利弊考虑再三,没有复任主席之职,而是继续尊林森为名义上的“老大”,自己则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但是却掌握着全部大权,林森沦为了摆设,自嘲为“给国民政府看印的”。不过老蒋在表面上是比较尊重林森的,双方相安无事,直到1943年林森车祸身亡。


林森去世后,蒋某人正式继任国民政府主席,同时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当然还是党总裁,所以也就彻底掌握了党政军的最高权力。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原军事委员会取消,改制为国民政府下属的“国防部”,所以蒋某人剩了两个主要职务,不过“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都要对国府主席负责,所以他权力依旧。




十年时期和抗战时期的“行营”,全称就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某某行营”,因为蒋某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非法定的国家元首和“最高领导”,所以才以委员长的名头设置机构。抗战胜利时他已经重任国府主席,所以军事化色彩较浓的“行营”,再被改称为“行辕”,全称是“国民政府主席某某行辕”,比如李宗仁担任的就是北平行辕主任,两个名称的变化,也反映了蒋某人职务的变化。


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统治越来越不得民心,“反独裁、反特务、反饥饿”等呼声此起彼伏,在战场上蒋军也是一败再败,为了表示“民主”和学习西方政体,1948年开始搞“宪政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国府主席的称谓被总统所取代,并且通过所谓的“国民大会”来选举。当然,蒋某人毫无疑问会当选这个总统,但是他反对李宗仁参选“副总统”,以免桂系势力坐大。




为此,蒋某人不仅当面劝告李宗仁不要参选,还私下打招呼给各方代表都不要投李宗仁的票,然而桂系老大一意孤行,桂系也动员全部力量参与角逐,安徽主席李品仙甚至用卡车拉来财物收买“国大代表”,最终,李宗仁在投票中击败孙科,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副总统”。




蒋某人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承认,事后甚至动了杀机,密瞩保密局准备暗杀李宗仁。然而形势变化太快,这一年的秋冬,三大战役接连爆发,蒋军大部嫡系被歼,蒋某人已经是内忧外困,还遭到了白崇禧等人的“逼宫”,为了摆脱困境同时争取时间,蒋某人1949年元旦后宣布第三次下野,以李宗仁为“代总统”主持局面。


也就是说,在大陆期间蒋某人这个所谓的总统,仅仅当了半年多,就下野回老家了。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因为训政时期结束了,开始了宪政时期。

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的规划,分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以及最后的民主政治时期,共4个阶段。

军政时期

强调一切制度都要服从军政。

孙中山认为如果国家战乱不断,内部不统一,一切制度都是无从谈起的。

所以强调军政时期采用必要的独裁,首先实现国家的统一,消除内部问题。

等到国家完全统一,内战结束,军政时期就立即必须停止,转为训政时期。

在国民政府1928年北伐成功以后,宣布取消军政时期,进入训政。



训政时期

训政时期,国家之一名义上统一,其实内部和外部都有很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暂时有国民党一党代行政府权力,采用以党治国的方式,派出官员对地方进行管理,对人民进行教育。

训政的目的,是对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各方面有很大促进,以保证进入后面的宪政时期。



宪政时期

宪政也就是抗战结束以后的事情。

此时国民党完成自己的使命,功成身退,由人民行使政权,以宪法治理国家。

中国实现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的五权分立,多政党选举后执政。

由于考虑到中国人当时文盲很多,被愚民时间很长,所以开始使用国民大会一代议机构代表全体国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

经过选举,最终得票较多的党派获胜,由此产生总统。

也就是说,总统是宪政以后才出现的,在1947年底开始行宪之前不存在总统一说。

而训政时期,权力最大的就是国民党,因为是以党治国。

而国民党原则上是党主席地位最高,但实权是掌握军权的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也就是蒋介石。


至于民主政治时代,不多说了。

4

国民党为何1948才选总统?蒋介石钻了孙中山的制度空子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开始选举总统,蒋介石担任总统,新桂系军阀李宗仁担任副总统。



这是中华民国废除总统制度24年后,再一次设置“总统”职位。

中华民国废除总统制度发生在1924年,当时冯玉祥发动政变,囚禁总统曹锟,先后出现了多个代总统,到11月24日段祺瑞担任临时执政,“总统”这个职位,才算是正式消失。

总统职位可以消失,但是国家元首作为国家总代表,不可能没有。

1924年到1928年,北京的中央政府基本上被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所掌握。张作霖先后扶持了几个傀儡,要么是总理兼任总统,要么代总理兼任总统,都是草台班子野狐禅。到1927年张作霖彻底掌握权力,以“陆海军大元帅”担任国家元首,这才算是不再扭扭捏捏了。

只可惜,张作霖仅仅当了一年的大元帅,就被国民党军队打得满地找牙,逃亡沈阳老家,还被日本人炸死了。


国民党建立的革命党政府,最早在1925年设立了“国民政府主席”职位。知道1928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才算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最高代表。这时候,国民党的建国纲领,算是走到了第二步——训政。

根据孙中山所著《中华民国建国大纲》,中国建国分三个阶段:军政、训政、宪政。这个建国大纲,1924年编写完成,所以从1924年到1928年,算是军政时期,主要目标是北伐,达到军阀统治。

训政时期,从1928年国民党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开始,到1948年作为结束。按照孙中山的要求,这段时间应该是国民党一党训政,帮助国家建立宪法,逐步过渡到宪政阶段。

但是,20年的过渡,实在有些太长了!

没办法,孙中山没预料到军政时期的北伐那么快,更没料到,训政阶段的困难那么大,更没料到,自己的继承人,是个“独裁无胆,民主无量”蒋介石。



事实上,宪政早就应该在1936年就开始了。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拟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即“五五宪草”)预备正式立宪。国民党用8年时间制定了宪法,这样的工作效率,与清朝政府差不多。可是,具体执行上,预备了更长时间,才开始着手进行。

为何抗日战争会让预备立宪长达12年?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1,立宪会议无法进行。

1936年开始预备立宪,正好遇上了日本加紧侵略。民国政府按照日本要求华北,不完整的中国,无法召开立宪会议。

2,立宪会议不利于抗战大局。

如果强行召开立宪大会,民主决定是否抵抗日本。恐怕相当多投降派会通过民主方式决定投靠日本,绑架整个国家,那就惨了。


3,国家统一还没实现。

在孙中山的制度设计中,训政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民主素质,为了施行宪政做准备。可是事实却是,1936年的中华民国,不仅要面对日本侵略者,山东、四川、两广、云南等地军阀,实际上都有可能成为国会中的反对派。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期间搞立宪,基本上就是自取灭亡。尤其是,英国美国等传统民主国家,也在战争的压迫下,暂停了民主。

抗日战争胜利,国共和平谈判,孙中山设计的“宪政”,第一次有了实现的可能。实际上在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中,“施行宪政”“继承孙中山遗志”也一直都是热词。


只可惜,蒋介石硬要回到“军政”阶段,用军队统领国民党,用国民党代替国民政府。最终结果是,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可是,为了到了1948年,蒋介石就开始宪政了呢?

原因很简单,蒋介石以为,解放军很快就要被消灭了。

代表性的是三次战役。延安战役,胡宗南骗老蒋端了解放军的老窝。集宁战役,傅作义结结实实让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吃了跟头;四平战役,白崇禧让东北野战军转移到了松花江以北。

这种军事上三大利好同时出现,老蒋自然而然以为,实行宪政的时机到了。毕竟,实行宪政的目的,不是让权利给国会,而是让自己合法搞独裁。


没想到,自从搞了立宪,搞了国会,蒋军就不会打仗了。

豫东战役,华东野战军拿下了开封,河南省籍议员抗议——必须拿回开封!于是,老蒋命令邱清泉和欧寿年两大兵团赚了口袋阵。济南战役,国军顶级名将王耀武一再要求撤离山东,老蒋说,你一定要死守,背后山东被分土地的议员们,出了大力气。

蒋军的各级官兵们纷纷表示,老头子不是带我们打天下的大哥了,现在他就是个政客。

离心离德从此开始,短短半年多时间,老蒋几乎丢掉了长江以北的全部精锐。

然后,总统就成了原来的副总统李宗仁。


仔细一算,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国的总统,李宗仁的时间比老蒋的时间还要长一些。

正因为如此,到达宝岛之后,虽然总统制度没有废除,却一溜烟回到了“训政”阶段。

所以,1948年的宪政运动,算是蒋介石收拢权力最不成功的一次,利用了孙中山制度设计的漏洞给自己搞独裁,结果反而让自己彻底失去了权力。

5

中原大战结束后,委员长觉得,这时候全国大局已定,军政和训政时代都已经结束了,该在全国举行大选,进入宪政阶段了。

委员长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在北伐开始和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虽然是实质上的党国一把手,但始终名不正言不顺。这时候主持党务的还是胡汉民,这时候的国民政府还是军政和训政时期的结构,法理上只是党指定的政府机构,委员长还只是委员长,党务和国民政府都还不是他说了算,而是另有其人。所以,委员长认为应该制定宪法,进行大选,他要名正言顺的党中华民国总统了。

按照孙先生之前的设想,军政是由党来领导军队,以武力消灭军阀,统一全国,然后就进入训政时期。训政时期仍然是党领导一切,但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宪政做准备,也就是逐步开始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也是在北伐之前,华北一带的不少著名教授们都反对广东的国民政府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民主,也不自由,也不符合中华民国宪法。

到了中原大战结束,当时能够威胁到委员长地位的几个主要军事势力,包括阎锡山、冯玉祥、张汉卿和桂系,要么被打败了,要么已经臣服于委员长,委员长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所以他认为军政和训政时期该结束了,接下来当然应该制定宪法,举行大选,他名正言顺的当上全国人民的最高领导人,而不能只是军队领袖了。


但胡汉民仍然反对。胡汉民认为,虽然全国已经表面上完成了统一,但各地军阀仍然存在,所以军政时期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现在应该继续训政,而不能急于搞宪法和大选。这当然只是表面上的理由,胡汉民没有说出来的理由其实是,如果这时候真的举行大选,委员长就会以军事领袖的身份成为合法的全国政治领袖,从而让党失去制约和领导军队的权力,党和军队的关系就颠倒过来了。

胡汉民这个担心当然是有道理的。在北伐开始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委员长在党内其实资历还是比较浅的,但实际上地位一直在上升。从北伐结束之后,委员长不断击败其他军阀,就已经让党制约他的能力越来越小。如果现在反过来,那么就意味着委员长以军事实力来胁迫党,党就更加没有什么地位了,就变成摆设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因为孙长期以广东为根据地,他身边的元老们也大多以广东人为主,乃至党的全国大会上,出现了以广东话为官方语言的情况,其它地方来的代表只能从汪精卫的翻译里来了解那些出身广东的代表们在说什么。所以,在胡汉民为代表的党内元老们看来,这次如果还制约不了委员长,广东人在党内的地位就完了,这是最后的斗争。


胡汉民的意见就代表党内元老的意见,委员长这时候虽然名义上已经是全国最高军事领袖,但在党内元老面前,仍然是小字辈。胡汉民坚持反对,委员长也没办法,只好不断派人去劝,让胡汉民不要如此固执。但胡汉民还是固执己见,油盐不进。终于,委员长决心摊牌,一怒之下故技重施,直接派兵包围胡汉民住所,将胡汉民软禁起来了。

委员长非要霸王硬上弓,胡汉民身后的党内元老也决心最后一搏,拼个鱼死网破。于是元老派派人秘密赴日,通过老关系,找到了时任日本外相犬养毅,商定双方里应外合,广东部队先发动反蒋,然后日军在东北搞点动静,逼着东北军回援,减轻华北地区冯玉祥西北军余部和阎锡山的压力,这样就可以在全国造成局面,逼蒋下台。

当然,这个说法只是一个不太靠谱的消息来源说的,并没有实锤证据。但无论如何,就在胡汉民被软禁之后,广东再次宣布脱离国民政府而独立,东北也确实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但意外的是,东北军没有回援东北,仍然继续在华北弹压冯阎,并未真正形成南北呼应的局面,反而是日军占领东北之后,抗日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蒋张亚历山大,最后也不得不宣布辞职下野。只是只过了几个月,委员长就复出了,而张则远游欧洲,一直到1933年才返回国内。

但经过这一闹,委员长行宪的计划也就此搁浅了,再未提及,直到抗战结束之后才又重提。

6

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前,实际上从未统一过中国,因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举,当然也谈不上谁去总统。就是抗战胜利后,由于中共抵制国民大会,使占全国1/4人口的人,没有派出他们的代表,参加选举,实际上蒋介石也是个伪总统。

中华民国在蒋介石之前,产生过总统,当时全国形式上派出了民意代表,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但袁世凯背叛民国,强奸民意,废除《临时约法》而称帝,这个总统成了可耻的国贼。袁世凯死亡后,北洋军阀也选出了总统,但那是北洋总统,所以都应该加上一个“伪”字。

7

国民党作为政党,在各地有支部,选举有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并设有总裁。总统是国家总统,主席是政府主席,都是国家和政府职务。



蒋介石担任的是国民党总裁,又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后来下野,副总统李宗仁为代总统,但蒋介石仍为总裁。到台湾后,李宗仁长期不履行总统职责,蒋介石又复任总统。

当然民国时,国民党独裁,党国一体,人们分不清楚哪个职位是最高领导也是必然。蒋某人长期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而政府主席和其他要职是其他人担任,但谁都知道蒋某人才是领袖,但地位并不稳固。直到1938年,为适应抗战需要,蒋介石正式出任国民党总裁、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最终确认了领袖地位。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而中华民国的最高领导,前期叫总统,是国会选举的总统,后来因为南北分裂,北洋政府无法“总统”中国,北洋政府改为执政府,政府首脑改为执政。而南方则推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在北伐时期,张作霖组建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也属于政府首脑。国民党北伐统一全国后,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设政府主席虚职,设行政院等五院,蒋某人是军事委员会主席、海陆空军总司令等职务。抗战时期,蒋某人任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成为著名的蒋委员长。

按照孙中山的治国理念,将按照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的方式进入宪政,并设定了具体的年限。因抗战导致训政时间延长,但国民党训政期间,贪污腐败严重,再加上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争取,美国的施压,国民党开放选举实行宪政的压力巨大。


蒋介石就任总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迫于各界压力,宣布要召开国代会,实行宪政。虽然共产党和民盟抵制了这次会议,但在国民党的支持下,国民大会还是召开了,还产生了“五五宪法”,以及之后选举了总统和副总统。

8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明确一点:民国指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民国,台湾的那个伪“民国”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台湾省,根本不能算是民国!以下所称之民国,皆指一九四九年之前的民国,而非台湾省的那个伪“民国”。

国民党和民国的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中山先生的临时大总统、还是后来老蒋实行所谓“宪政”之后担任的总统,都是民国的总统,而不是国民党的总统。一个是党派概念、一个是国家概念,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民国时期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不是总统

从国民党成立之日起,其最高领导人就不叫总统。中山先生生前的党内职务是国民党总理、不是总统,而他曾经担任的大总统职务则是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不是国民党的总统。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党总理这一职务被国民党取消、又或者说成为了中山先生的“永久专属职务”。之后的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改称总裁,也就是汪大汉奸和老蒋都担任过的那个职务。终民国在大陆的岁月,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一直都是总裁,而且绝大部分时间这个职务都被老蒋“霸占”着!即便是被李宗仁逼宫下野之后、老蒋不再担任民国的总统了,但国民党总裁这个职务,他一直都还保留着。

伪“民国”迁往台湾省之后,老蒋依旧担任着国民党总裁这一职务,直至去世。在老蒋去世之后,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才被改为了主席并沿用至今。但无论总理、总裁还是主席,都只是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与民国总统和台湾省的伪“民国”伪“总统”没有半毛钱关系。

民国为什么直到抗战之后才设置总统职务

自民国南京政府建立开始,老蒋和汪大汉奸、胡汉民等人为了能够掌握更大的权力,居然达成了难得的一致,那就是暂不实行宪政,而代之以所谓“训政”。简单说就是以国民政府为权力中心和主导,五院从属于政府。如此一来,国民政府主席便成了实权人物,而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老蒋就担任着这个职务。

后来,老蒋被迫下野,为了缓和党内矛盾,老蒋将早已不问世事的“西山会议派”人物林子超推向了前台、由林子超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同时,老蒋又通过政治操作将国民政府主席变成了民国的虚位元首,而自己则出任行政院长、掌握实际行政权力。直到林子超因车祸去世之后,老蒋才重新担任了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并再度通过政治操作将这一职务变成了实权元首。说到底,国民政府主席这个职务不过就是老蒋的一个工具而已,老蒋自己来当时就是实权职务,别人来当时就仅仅是虚位而已……

抗战胜利之后,迫于美国的压力和国内的形势,老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同意实行所谓“宪政”。既然是实行所谓“宪政”,自然是要有总统和副总统的。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选游戏”上演了……可实际上呢?还是换汤不换药!从后来那位李代总统的权力就能看得出,民国的所谓总统和先前国民政府主席如出一辙,只有老蒋自己来当时才拥有实权,否则他还是个摆设而已!这就是为什么直到抗战结束之后,民国才设置总统职务的原因所在,因为老蒋懒得在所谓“宪政”的程序上烦神,索性一直实行着所谓“训政”。

国民政府主席算是民国的最高领导人吗

国民政府主席算是民国的最高领导人吗?看从哪个角度来看了。即便是“橡皮图章”林子超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时,这一职务也依然是民国的元首、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在外事活动的待遇上,林子超才是民国的代表、不是老蒋。但实际权力却牢牢掌握在老蒋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林子超自然不能算是民国的最高领导人。而在老蒋自己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这一职务自然是民国的最高领导人!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所谓总统还是国民政府主席,都只是老蒋的工具而已。他自己来当就是民国的实权最高领导人,别人来当就只能是个摆设!充其量也就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而已。至于国民党的总理、总裁、主席,那些都是国民党党内的职务,与民国和台湾省的伪“民国”没有必然的联系。

9

国民党没有总统,只有总裁。总统是一个国家元首,国民党不是国家,而是一个政党,政党怎么可能有国家元首呢?当然啦,你说国民党的某某某出任国家元首这是正确的,但你不能说国民党有国家元首。

中华民国实行过总统制,内阁制、共和制、议会制等等,所以说,中华民国时期,最高领导人的称呼变来变去。一开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后来搞复辟,当了两个多月的皇帝,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下台死去。后来张勋也搞过复辟,拥立废帝傅仪当皇帝。孙中山先后发动护法运动、护国运动,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出任非常大总统。而在北洋政府那边,先后有黎元洪、冯国璋、曹焜、徐世昌等出任总统。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不再搞总统制了。一开始是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但后来因为各派争权夺利,最后只好将国民政府主席的位置让给了林森,他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任行政院长。当然啦,林森这个国民政府主席虽然在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却是有职无权1943年林森病逝后,蒋介石兼任国民政府主席,终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党政军民一把手。1948年,国民政府又重新实行总统制,经过竞选,蒋介石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一年后,蒋介石下台,李宗仁出任代理总统。随时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失败,失去了大陆。国民政府逃往台湾,蒋介石在台湾复出,继续任所谓的“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死后,先后有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出任过所谓的“中华民国总统”。

10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终结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孙中山先生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换取了袁世凯逼清帝溥仪退位,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和曹锟都分别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一职。

在1927年之前,代表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是北洋政府,那时国民党还没有夺取全国政权。经过三年的北伐战争,蒋介石统率的北伐军战胜了各路北洋军阀,于1927年夺取了中华民国的统治权,并定都南京。但是,自从1927年国民党取得中华民国领导权,一直到1948年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选举出蒋介石、李宗仁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这期间中华民国没有总统。

自从1927年国民党取得中华民国领导权,并定都南京后,中华民国最高领导权实际上由蒋介石掌握着。蒋介石是以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两个职务来控制着中华民国最高权力。当时国家元首一职是国民政府主席,由国民党元老林森担任,是一个虚职。国民政府行政院是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还设有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最高权力掌握在蒋介石手中。

那么为什么有很长一个时期国民党政权没有设总统呢?主要是因为北伐战争胜利虽然战胜了北洋军阀,取得了政权,但是国民党始终没有统一全中国,一直处于国内战争的局面,不仅有国共之间的第一次国内战争,还有蒋介石与国民党内各势力派、新军阀之间的战争一直打个不停。到了1937年爆发了抗日战争,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战火硝烟的年代是没有条件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来选举产生总统的。其次,国民党长期一党执政,而且没有开放党禁,不允许其它政党和政治势力合法存在,所以无法在国内形成政治协商制度,没有形成总统制的政治土壤。三是,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对蒋介石政权实行民主政体、淡化军人政权色彩的压力还没有那么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进一步确立了中华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一步强化了蒋介石在中华民国最高领导人的地位。挟二战胜利后的余威,加之要进一步取悦于美国政府,标榜中华民国政府是民主的政府,蒋介石政权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于1948年召开了“行宪国大”,选举产生了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