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

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

2020-10-28 08:01阅读(66)

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时间回顾到1959年,专家考古到东庄村遗址的时候发现,这里仍然保存着非常完好

1

时间回顾到1959年,专家考古到东庄村遗址的时候发现,这里仍然保存着非常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当时考古技术还不够健全,很多的文物仍然都认不全,尤其是其中一件类似于瓦罐状的文物,是来自于遗址“炉灶”里面。

整个瓦罐也并不大,高度也就是十几厘米,上口径不足5厘米,下口径刚刚10厘米。整体就像一个竹筒,最下面还有一个孔洞,两边也有对称的孔洞。

由于当时仍然处于新时代时期,该工具的制造并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糙。具体是什么用处?当时猜测可能是用来取火的工具,但是一时间找不到使用的方法。

由于当时还有着比较繁重的文物发掘工作,所以就暂时把它放在一边。一直到了10年之后,负责主持该项事务的专家,春节的时候回到老家。

当时的农村还比较破旧,人们大多还是靠着柴火烧火做饭。只是比较有钱的人,可能会使用煤球炉子。正好当时专家吃饭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煤球炉子,盯着他一直不动。

过了一会突然一拍大腿,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然后赶紧跑回到研究所,去找之前这个罐状竹筒。虽然距离当初的发掘已经10年之久,但是在发掘工作完成之后,之后就是漫长的研究工作。

这位专家曾经不止一次的研究过这件器皿,甚至制造了一个和他差不多的模具,但是使用来使用去,就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用。如果要生火吧,实在是太小,什么都煮不熟。

专家立刻拿出来一件模具,然后从别处找来一颗已经烧红的炭块,把这个炭块放到模具当中。再在红碳上面又放了一块没有烧过的炭块,随后把上面的盖子盖住。

但是旁边的人比较纳闷,并不知道专家在搞什么名堂。随后专家给周围的人解释道,你们看它像什么?是不是非常像农村里面的煤球炉子?

下面是烧红的碳,上面是还没有烧过的,只要把上面的口盖住。由于里面的氧气比较少,所以很难把上面的红炭完全引燃,不过只要稍微打开,很快就会烧着。

旁边有科研人员插嘴了一句,这能说明什么呢?专家看过去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这就是科技催生的进步。新石器时期的人类保存火种不容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保存火种。如此说来,旁边的人才是恍然大悟。

虽然当时的人可能并不了解这样做的科学原理在哪里,但是他们知道只要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让火苗不灭。而且还创造性的在旁边开了两个孔洞,只要在使用的时候,往里面吹气,很快就可以重新复燃了。

不过平时的时候肯定会堵上的,不过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估计堵这两个孔洞的东西都已经丢了。不过应该可以推测,堵住他们的很有可能是木棍,或者是其他东西。

随着专家说话的功夫,也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于是把之前的顶盖拿掉之后,发现上面没有燃烧的木碳,果然只是微微发红。然后专家往里面吹了点气,很快木炭就重新燃烧了起来。

也正是在这位专家的发现之下,这一个罐装的器皿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火种器,也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火炉。如果说钻木取火是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如何保存火种是人类迈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路程。

后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类似的文物出土,有的地方甚至一出土就是几百件。也说明当时这种方法的推广之广,也说明了早在6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有了非常高的智慧。

2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那可不是徒有虚名。古人们的智慧真的让人叹为观止,那会儿他们不一定懂理论,但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实用办法让人叫绝。

1959年考古队在东庄村遗址考古时发现,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限制,很多东西叫不上名儿,也搞不懂用途。

在遗址的炉灶里面发现了一件类似于瓦罐状的器物,整个形体并不大,上下长度大约10余厘米,上口不足5厘米,下口也只有10厘米。

因为是新石器时代的,打磨的并不精美,甚至有些粗糙。两边还有对称的孔洞。具体是做什么用的?当时专家们做出了各种推测,但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要是装水,它上面有孔洞,肯定会漏掉。要是取火,这么小,又不知道怎么操作。于是对它用途的研究便搁置下了。

但是负责此事的专家却从未中断对他的研究。甚至制作了一个与此差不多的模具,做了各种实验。

对此物件的研究一推就是10年。10年后负责研究的专家回老家过年,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很落后的,很多人家还在用柴火烧饭。条件好一些的会使用煤球炉子。

专家吃饭的时候正好看到了这个煤球炉子,他盯着煤球炉子陷入了深思,过了好一会儿,他一拍大腿,我知道怎么回事儿了。他赶紧放下碗,赶回了实验室。整的在场的人莫名其妙。

专家立刻找出了那个模具,然后找来一块已经烧红的碳块放入模具中,然后在上面又放了一块没有烧过的碳,再把上面的盖子盖住。

旁边的人很纳闷,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随后专家解释到,你们看他像什么?是不是很像农村里的煤球炉子?

你们看下面是烧红的碳,上面是没烧的。如果把上口盖住,它里面的氧气就会变得稀少,很难引燃上面的碳块,但是如果你稍微打开盖口,他就会接着燃烧。

旁边的人问这能说明什么?专家解释,那会儿的人保存火种不容易,这么做就像现在我们封火一样,不用的时候把它封住,用的时候打开封口,让空气进去,它就又能燃烧起来。这么做就是为了保存火种。

专家一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这个器物上的孔洞是起什么作用的。平时它是被堵上的,当然堵它的东西,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知所踪。这些已然不重要,只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叹。

现在看来这并不高明,也未必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放在新石器时代,那会儿的人并不懂什么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出这样的方法已经非常不易了。

火种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要不然我们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那时候的钻木取火,火种很难保存,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已经是一大进步。

后来专家给这种器物起了个名字叫火种器。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出土了更多的这种器物,说明这种方法已经在普遍使用了。

3

这个陶罐是1959年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东庄村发现的,因为东庄村那年发现了面积20万平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东庄遗址出土了很多仰韶文化早期的泥质红陶、灰陶及夹砂红陶制成的尖底瓶、敞口钵、双耳罐、深腹瓮等,还有石斧、石刀等珍贵文物。

其中有一个陶罐,器型像一个竹筒,高十几厘米,上边的罐口直径不足5厘米,下边罐口大约10厘米,最下面还有一个洞,两边也有一对对称的孔,不知道是干嘛用的。



考古专家虽然见多识广,可谁也没见过这个,都不知道是干嘛用的。

要说是装东西的,为什么边上留着洞?

专家们研究了半天都不得其果,只能把它清理后放在研究所里继续研究。由于不知道用途,这东西名字也没法取,只能暂时称为“筒形罐”。这一放就是十年。



十年之后,一位参与当年考古工作的的专家,偶然在农村老家看到一户农民在用煤球炉子烧水,专家盯着煤球炉子看了很久,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大叫一声:“我知道了!”把烧水的老农吓了一跳。

这位专家饭也没吃赶紧跑到,翻出这个筒状陶罐。

专家用相同的陶土,按这个罐子的样子复制了一个,然后找来一铲子烧红的煤炭,把煤炭放到复制品当中,再在上面放了一块没有烧过的煤炭,然后把上面的盖子盖住。



旁边的助手很好奇,这是在搞什么名堂?专家就问助手:“你看它像什么?像不像一个煤炉子?”

煤炉子的原理咱们现代人都懂,炉子下面是烧着的炭或者煤球,上面是没烧过的,把通气口盖住,炉子里面就是闷烧状态。只要打开通气口,炉子很快就又着了。



在新石器时期,人类还是钻木取火,火种是很宝贵的。有了这个陶罐,就可以保存火种。而且这个罐子妙就妙在旁边还有两个小口,使用时甚至不用拨开上面大口子,只要对着小口吹气,一样能使炉火重新烧起来。

经过专家的解释,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也十分兴奋,十年了,终于弄明白这东西的用途了。



现在这个陶罐就在东庄新石器博物馆里,只不过今天它有了一个新名字叫“火种罐”。

所有参观过的人都为先民们的智慧所折服,称赞这件文物是当时的“高科技”。

4

1959年,考古学家在东庄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些保存相当完好的来自新石器时期的文物。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考古学家没有办法辨别出部分文物,也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功能用法是什么。

当中有一件在遗址中发现了外形轮廓酷似瓦罐的物品,那个时候的专家们都不知道它的具体用途。这个物品高十几公分,上口的半径不到五公分,下口半径在10公分左右,因此上下口径差别不大,类似一个筒状容器,底部和两侧均有孔洞。这种造型的陶罐在新石器时代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因为有孔洞,无法盛水,所以专家猜测极有可能是取火的工具,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受限,暂时没有办法进一步判断它的具体功能。

当时的发掘工作十分繁重,没有多余的人力去研究这一件文物,这件物品就一直被搁置着,始终没能进一步去判断它的用法。

十年后,当时的负责人在回家过年的时候,用煤球炉子做饭,受到家里的煤球炉子的启发,突然想到了这个瓦罐的大致用法,之后便沿着这个方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其实在这十年里,这位负责人一直都没有放弃研究它,还为此专门按一比一的比例制作出瓦罐的模型,来模拟使用的情形,以此来推断它的正确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他发现因为它太小了,无法用来生火,也根本无法煮熟食物。所以研究一直都没有实质进展。

这次回家,由于煤球炉子的启发,他立马返回实验室,在其他工作人员的注视下,将烧红的煤块放入模型中,随后又放入一枚未用过的煤块,再将盖子盖上,竟然发现瓦罐跟煤炉惊人的相似。打开盖子氧气进入罐中就可以将上层的煤块引燃,不打开就不会引燃煤块。他推测瓦罐类似于现在的煤炉,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制作出这个瓦罐是为了保存火种。

虽然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瓦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但是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让火不会熄灭,为了方便复燃还在两侧开了两个对称的孔洞。

在平时不使用的时间段他们都会堵上两个孔洞,至于堵住孔洞的器件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法找回,但是据考古学家推测,堵住孔洞的极有可能是木棍之类的东西。

在堵住两个孔洞后,过了一会,瓦罐中的煤炭已经熄灭了,他尝试的对着孔洞吹了口气,发现煤块又重新燃烧了起来,这再次证明了他的猜想。根据瓦罐的功能,他将瓦罐命名为火种器,这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火炉。

能有效保存火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进步,算得上是一次小“工业革命”。

随着不断的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类似于火种器的文物,表明了当时社会火种器的普及度很高,人们也已经掌握了成熟的保存火种的方法,这体现了人类的高超智慧。

5

我大中华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先辈们留下来的古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待我们后人解开……

先辈们的智慧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勇于开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元明~茶叶末水盂……

欢迎品鉴[作揖][作揖][作揖]










6

1959年,有支考古团,来到了山西芮城县,他们在东庄村遗址有了新发现,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叫不上名字,说不出用途,就摆在了面前,无人认识的结果就是搁置了十年。当谜底揭开,专家赞它高科技为哪般,且听小编详细道来,原来是就是个保存火种的陶罐!

话说1959年,山西芮城县东庄村遗址有了巨大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文物出土,其中就有今天的主角,在“炉灶”下发现的两眼一孔的红陶罐子。

“陶罐”,口径约4.5cn、底径9cn、高11.8cm,小口圆唇、斜肩束腰,且腹中部有2个对称圆孔,底部中心有1个圆孔。

小编一见这货的模样,就有点开心了,这不就是以前蜂窝煤炉子以及省柴灶的老款吗?小编可以负责任的说,下面两眼在使用时需要堵住一眼,否则火会熄灭,用过蜂窝煤炉子的地球人都知道。

每天因为蜂窝煤燃过或者闭气太紧熄灭了得重新用木柴引燃煤炭时被那刻的煤的怪味和木柴烟雾熏得喉咙发痒眼晴流泪的人有没有?

双眼除了通风,还有个用途,就是搬离的时候非常方便,用两根木棒或铁棒往眼里左右一插,双手叉着木棍就可移走炉子,或者两根棍子上系绳也可以拎着走。

两眼除了通风,还有便于搬运的功能!

至于练过铁砂掌的仁兄当我没说,你根本不怕这热度,我等凡人细皮细肉的可经不起手板心煎肉的折腾。

当然,十年后发现这位秘密的工作人员也是受到了煤炉子的启发,我估计这位工作人员是个爱做菜的人,不然考古的人员很难单独去对着煤炉子做研究吧?

这位考古人员估计正炒着菜,心里还琢磨着这文物到底是个啥玩意呢,装水要漏,装米也不成,而且做工粗糙,应该也不是特别高贵的东西。这一寻思,无意中发现了煤炉子和那玩意相似,仔细一分析,成了,十有八九就是火种罐!

考古工作者赶紧跑回贮藏室,拿出十年无人问津的罐子,装上木炭,兴冲冲放到众人面前,在别人纳闷中中解说了起来。

新石器时代,钻木取火进化到保存火种的阶段,而这个奇怪的两眼一孔的罐子就是用来保存火种的道具。

考古工作者在上面盖住盖子解说是防止火势过猛,下面的双眼则是为了通风之用,保存火种不灭;当需要用火之时,揭开上面的盖子,下面用竹简之类的管子吹气,就能使火种的火势增大,从而引燃木块,形成新的火源。这就是古人保存火种的方法,众人恍然大悟,明白过来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如果放在如今,这个火种罐基本称不上高科技,但在新石器时代不得不说是一种创新,是在生活中实践出的用火新模式,取代钻木取火的旧方式,由创造转为保存何尝不是思想和文明的一个进步呢!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用品其实也是群体智慧的成熟和发展的代表,在当时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实践的一小步,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7

就古代的器皿来说,搞不清楚用途,甚至说十年八年都找不到答案,其实并不奇怪,用“专家赞叹高科技”这种危言耸听方式也不过是吸引眼球的一种手段,几千年前的东西,被当下的人说成是高科技,未免也太侮辱当下科技发展水平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但这话也要分两头说,把相应的器物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专家这样说,可能也真的没什么毛病,甚至说大对特对也不在话下,那么1959年专家发现了什么好东西,竟然十来年都没想明白是干什么的。

东西是六千多年前的东西,的确是个文物不假,从外表来看是个圆柱状的器皿,在柱璧上对称开有两个口,上下皆有移动的盖子,要说大小,高度十多厘米,上盖直径5厘米左右,下面10厘米左右,确实不大。

当时专家没研究出来,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没空,这个东西实在东庄村古人类遗址发掘的,当时的考古任务繁重,那些能够识别的器皿就够考古专家忙活一阵子了,对于疑难杂症,则是能缓则缓了。


毕竟辨别研究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做为一种比较重要的生活用品,当时人们的需求并不像现在这般丰富复杂,能够制造出来的必定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东西,这个器物就当时的制造水平来说,已经算是很别致的了。

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确难为住了考古专家,古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衣食住行四门,这个东西好像一样贴不上,后来考古专家受了农村家里煤炉子的启发,才推断出这个东西也与火有关,烧火做饭,这玩意是不是有点太小了?

那可不,关键他不是直接用来烧火做饭的,很多人都知道古人类钻木取火,或者说趁着森林被雷击或者自燃取火,但如何保存火,人们却一直不知道如何进行,有了这个东西,其实就解释通了古人如何解决储存火的问题。

那就是把那些烧透的炭火置于其中,不需要太多,完了盖上草木灰,用的时候取出来就是了,如果不旺了,还可以通过柱壁的远空往里面吹气,增加氧气,生活经验丰富的话,要弄董这个东西其实用不了十年,可能被什么给耽误了吧!

8

题目中专家赞叹的高科技其实跟火有关,火是人类的伙伴,几千年来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度过了无数个寒冷的夜晚,也见证了人类的一日三餐。

随着科学的发展,火在生活中虽然无处不在,但早已经隐形化了。如今电磁炉做饭,在\"无火\"的火中将生米变成熟饭,微波炉在看不见的\"火\"中给将生鲜变成熟食,哪怕是节日燃放的烟火,都能在几十米远的地方用激光点燃了。

不过70、80后的友友们对火的记忆是古朴和原始的,那时候的父母做饭和抽烟都用\"洋火\",也就是火柴,再高级一点的用\"火石\"打火机摩擦取火。落后的老大爷抽烟用不起两分钱一盒的火柴、更买不起几角钱的打火机,就用玉米缨子(玉米须)编制成绳子,点燃后让它一直燃烧,用来点烟(所谓的烟往往也就是红薯叶子和榆树叶子粉碎的末),那时候的火,真是温馨极了,留下了多少美好回忆。

上溯到远古时代,河南商丘的燧人氏发明了钻石取火,带来了一场火的革命。好多人觉得那个能拿诺贝尔奖的发明其实也不实用,每次孩子放学了饥肠辘辘,吵着要吃东西的时候,先拿一个树枝说:乖别急,爸爸这就给你钻木取火,烧饭。

说着就在旁边钻,等火钻出来了,转身一看,孩子饿昏过去了。

其实那只是远古的时候人们在那么干,什么都在发展,取火方式没有停滞不前,也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那么后来的人到底是怎么在生活中取火的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时候。我国考古队在山西发现了一个\"陶罐\",生动地再现了祖先的取火方式;不过不是当时就发现了,而是整整用了十年的过程才恍然大悟的。

一说五十年代末,年长的同志会想起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那个全民亢奋砸锅找钉子大炼钢铁\"赶英超美\"的年代。

人们在折腾挖土建高炉的时候,在山西芮城\"东庄村遗址\"发现了好多坛坛罐罐,很快考古队员就赶到了,他们经过鉴定,确认这些坛坛罐罐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可是稀世珍宝,赶紧小心翼翼用东西装好,放到箱子里,带回去研究。

当他们最后要离开的时候,一个考古队员突然在一个灶火旁发现一个朱砂罐子,这个罐子底部的直径不到十公分,上部只有四公分,高10公分,叫人诧异的是罐子底部有个小圆洞子,腰部两边一左一右有两个对称的圆孔。

说实话,远古时期的用具都非常粗糙,乏善可陈;如果扔到路边也不会有人认真看一眼。专家看过之后分析,这应该是一件日用品,不是什么精工细作的工艺品。因为即使跟同时发现的器皿比,它的做工也比较粗糙。

好多专家都对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这个小罐子更是兴致盎然,因为其它文物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欣赏价值,而这个貌似日用品的东东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大家议论纷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过大家有一个观点是没有分歧的,那就是既然在灶台四周发现,那一定跟做饭有关。

不过在那个大炼钢铁的年代,专家也不敢很张扬,说不定就给弄个封建迷信搞复辟的罪名给弄起来了,所以大家就把这事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也许是陶罐子不甘寂寞,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一直在上访,感动了上天。1969年的一天,十年前曾经去现场的一位考古工作者回老家看望父母,回家后难免走亲访友,到哪里都是好吃好喝好招待。

在那个年代,农村做饭还都是就地垒砌一个灶火用木材烧火做饭,在去同学家的时候,同学老爸是村长,家里比较富裕,用的是煤球做饭,高端大气上档次,考古队员看着同学家的煤球炉,悠悠地发起呆来。

这里插一句,1969年的农村,大部分人家还是以\"烧柴\"为主,但这位村长家的厨房里却已经添置了一套\"煤球炉\";说起\"煤球\",想来很多朋友都不陌生,这位队员看着越烧越旺的炉火禁不住陷入了沉思。

就在同学莫名其妙的时候,这个考古队员突然一拍大腿叫了起来\"原来如此啊!\"把同学一家吓了一跳。这位考古队员像着了魔一样,饭也不吃了,直接就打道回府了。

这位考古队员不远百里跑到了单位,径直向保管室奔去,等找到那个陶罐后,他把一块木炭点燃烧红放到那个小罐子里,然后在上面放上一层没有点燃的木炭,小心翼翼盖上了盖子。

这位考古队员兴奋地用电话刷朋友圈,没有几个小时,领导、专家、朋友都知道了,都知道什么呢?

这个小陶罐子是可以拿诺奖的\"存火器\",是当时的高科技。

为什么叫它\"存火器\"呢?古人先把一块木炭烧红,上面覆盖没有点燃的木炭,盖好盖子,等到做饭的时候用嘴一吹,木炭见到氧气就开始燃烧,用罐子里的燃烧的木炭就可以点火做饭。

那么问题来了,两顿饭的间隔几个小时,不会被闷死吗?傻瓜,人家在罐子腰部留两个圆孔是干嘛的,就是怕闷死,适量往里面输送一点氧气,这两个小洞对应着,氧气可以流通,输送的氧气不多不少刚刚好,既不至于闷死,又不至于燃尽。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明白了,底部的小洞是为了倾倒废弃物——燃烧过的炭灰,就像汽车的排气管。

哈哈,祖先真聪明啊。根据有关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6000年以前就发明了储火器,比欧洲早了几个世纪,真的可以算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了。

9

这件1959年发现的“陶罐”,其实是一件“生火”的“神器”。鉴于它的年代是在石器时代,所以专家们赞叹它高科技,并没有什么不妥

这要从59年说起,山西芮城“东庄村遗址”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我们的主角在一处房屋遗址的“炉灶”下被发现。

这是一件夹砂红陶厚胎器,口径约4.5cn、底径9cn、高11.8cm,小口圆唇、斜肩束腰,且腹中部有2个对称圆孔,底部中心有1个圆孔。


确切的说,这个“陶罐”对比起其它的文物,真的算不上精美,做工也相对粗糙。不过也因为其“不精美”、“做工粗糙”,我们得以推断出,这应该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实用性”器物。

但是,当时考古学们却无法推出这个陶罐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只能说在“炉灶”下发现,应该与“生火做饭”有关


说来也是巧合,69年的一天,其中一位专家回老家探亲,亲友一番寒暄后免不了做顿“好吃的”,专家看着厨房里面的“煤球炉”,看着越烧越旺的炉火禁不住陷入了沉思。

终于心中的疑惑被解开。

骑着自行车就赶回了研究所,就是一阵翻腾,终于找到了十年前的那个“陶罐”。并当着众人的面,做了一个“实验”,他将烧好的炭火放入“陶罐”内,然后在盖上一层“黑炭”,之后盖上盖子。

周围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专家却早就已经激动不已,并说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高科技”,因为如果推测正确,这件陶罐便是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发明”,用于取代“钻木取火”。

因为燃烧的“红炭”在盖子封闭的情况下,并不能快速引燃“黑炭”。也就是说起到了保存“火种”的作用。等到需要取火的时候,只需要打开盖子,轻轻一吹,炭火便能再次引燃。

“陶罐”上的两个小孔,则是为了避免盖上盖子后,炭火因缺氧完全熄灭,而底部的小孔则是为了倾倒炭灰。

所以说这个“陶罐”是“高科技”这不为过。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继“钻木取火”后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与近代的蒸汽机可以划等号。

10

1959年,山西省的考古专家们在山西运城市芮城县东庄村遗址中挖掘出了数量庞大的古文物,根据鉴定,这些文物大都是新石器时期生产的,距现在差不多有近5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些文物之中,有一个文物非常特殊,它是在一个炉灶之中发现的,外形酷似陶罐,又不是陶罐,因为它的底部有一个孔洞,两边中部偏上处也有2个对称圆孔,根本无法用来装水。

当时,专家们特意对它进行了测量,它的高度差不多15厘米,上口径约5厘米,下口径约10厘米,3个圆孔的孔径均为2厘米。

之所以说这个文物特殊,是因为在场的考古专家们竟然都不认识它,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甚至后来大家回去翻阅完现存的所有古籍文献,都没有发现相关的记载。

所以,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只好将它作为一件破损的陶罐进行处理。



这一晃就是十年,等到1969年的春节到来之时,当时主持挖掘该项目的负责人回到老家过春节,有一天他用煤球炉子做饭,结果受到家里的煤球炉子的启发,突然想到之前挖掘出来的那个“陶罐”和这个煤球炉子有点像,会不会也是这种用法。

于是,在春节过完后,他立马赶回实验室进行研究。当然,这位负责人也不是突然就想到,而是因为在这十年里,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研究它,他也曾想过它是不是用来做饭的,为此他还专门按一比一的比例制作出陶罐的模型,来模拟使用情形,以此来推断它的正确用法。

只不过在实验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个陶罐太小了,无法用来生火,也根本无法煮熟食物。所以研究一直都没有实质进展。但这次回家,由于煤球炉子的启发,他觉得这个陶罐可能只是古人用来生火用的。

随后,他回到实验室后,在其他工作人员的注视下,将烧红的煤块放入模型中,随后又放入一枚未用过的煤块,再将盖子盖上,竟然发现这个陶罐跟煤炉有着惊人的相似。

因为,在这个陶罐里面,下面是烧红的碳,上面是还没有烧过的,只要把上面的口盖住。由于里面的氧气较少,所以很难把上面的红炭引燃,但只要稍微打开盖子,空气流动进去,很快就烧着上面的碳。因为这个实验,这位负责人推断这个陶罐可能是古人贮存火种的工具。



其后,他们顺着这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这个陶罐其口部较小,便于放置火种后聚火、排烟;其腹部有对称双孔,便于器内充入流通的氧气以助火种燃烧;其底部不平且有一孔,既可以排灰,又可以让少量空气充入器内,促进空气循环,保证火种在该器内的缓慢、持续燃烧。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陶罐终于有了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名字——火种器。

根据考证,最开始古人类只能靠采集天然火种和“钻木取火”,后来他们通过“持续燃烧法”将火一直保存下来。但是,这种存储火苗实在太不方便,需要一直不停的燃烧才行。

于是,古人类又想出将未尽的火炭用灰烬掩埋起来,使余火处于低氧燃烧状态,延缓燃料的燃烧时间,以保存火种。但这种方式仍然不太便利,而且容易引起火灾,于是他们又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发明了这种便捷、实用的贮存火种的火种器。



据专家推测,火种器是这样用的:先将燃烧的火炭放进这个火种器的底部,然后在其上面放入一些还未燃烧的黑炭,适度封闭口部并置其于空气流通处,这样木炭就在器内缓慢燃烧。

等到需要采用火种时,打开盖子用口吹火,火便会燃烧起来。使用后,晃动火种器,排除炭灰并续上黑炭,然后再盖上盖子,放在空气流通处。这样,火种器便如同如今的火炉一样,可以长久的贮存火种。

这个火种器的发明,不仅降低了火灾发生率,并有助于火种的到处挪动,其筒状、透气、漏渣、耐高温等形制或特征,均被后世的火炉所继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钻木取火是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如何保存火种则是人类迈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路程,而火种器的发明,无异于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因此被人们称之为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