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2020-10-25 11:31阅读(69)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那是1968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城市里的第一批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到农村去后

1

那是1968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城市里的第一批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到农村去后,拿起锄头锄地,手上都磨的都是血泡,用肩膀挑水,肩膀上也会磨出血泡,但是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坚守在农村的阵地上,农村有青年点,也是过着集体的生活,在农村也尝到了酸甜苦辣咸,有的在农村已经入了党,加入了生产队的领导班子里。

如果这些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他们不回到城市去,那只能扎根在农村,会在农村也干出一番事业,在有生产队的日子里,过集体的生活,也会成为生产队的班子领导,也许当个生产队长,带领农民们走向致富之路,因为知识青年,他们是有文化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在农村也能干一份大的事业。

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想扎根儿就得做出个样子,只能在农村搞对象,成家立业,真真正正成为农村的一员,从六八年开始上山下乡,到八零年生产队解体,七九年七九届毕业生,是最后一批,如果这11届毕业生,都在农村发展,也许现在会是又一种形象,在农村办工厂,在农村搞养殖场,因为他们的脑瓜是灵活的,知道变通一些事物。

七九届毕业生,现在已经快60岁了,假设在农村40年,那是又一番情景,农村的土地,也能分给这些知识青年,到时候也是农村的一员,也是走现在的道路,到城市去打工,或者在农村种地,跟农村人是一个样子的。

2

不要假设不要想像。我原来生产队就有知青,他们的确很艰难,社员住房都很不好,他们是后来者,住房就更差了,有的是公共禾厂改建,有生产队是专为知青建房,但很不象样。依我所知没有知青住房补贴,靠生产队建。可能建设兵团这些有。

我们周边的地区粮食都不够吃,但知青可优惠给点返销粮,但他们没有精打细算的习惯,常常挨饿。近家的返城蹭饭吃,远的叫爸妈寄米票来。加上农村的传统与他们格格不入,很难螎合在一起。即使农忙劳力紧张,他们都要休息,上午出工下午睡大觉。没有返城的政策,说他们有终生扎根农村的思想是不现实的。而且刚来时信誓旦旦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积极分子,劳动一两年后情绪波动最大的就是他们。交“白卷”的张铁生,虽然做了生产队长,但他在试卷上写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苦衷,这个苦衷是什么?不必多说。如果他有心扎根农村,考上了就为建设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考不上就回农村继续做生产队长,何必要在试卷上写信?

如果都不允许知青返城,也很难制止他们对返回出生地的愿望。因为农村与城市有很大的差别,向往城市是人往高处走的欲望,何况是他们的家乡!他们童年的记忆,怎么样都消失不了的。再后来即使没政策返城,却有居住自由的政策,他们会挖空心思回到城里去。

3

我母亲就是当年知青分到北大荒的,而我父亲就是当地的农民,当年母亲刚初中毕业,因为当时是1976年,正是知识青年下乡的高峰期,当时同母亲一起来到北大荒的还有近2000名全国各地的知青,他们都分配到了最艰苦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听母亲说,当时他们来的人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高考,所以没有大学生。

在1978年末的时候,知青改造政策被取消,很多有能力的知青都返城了,而像我母亲这种没有关系的农村人,想要返程有些困难,就这样我母亲留在了农场,后来就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爸爸,两个人也平平淡淡的走过了40多年,至于如果知青都留在农村是什么样?

个人认为知青确实是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毕竟知青接触的知识层面要比农民高,而且觉悟也是很高,很容易接受新时代的事物,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亲当年在农村的村委会干过农业技术推广员,因为很多农民对于种子化肥的认识程度都比较小,所以在经过讲解后,农民种的粮食都丰收了,而且质量也提升了,这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作用。

如果全部知青当时不返城的话,相信现在农村的建设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像那些华西村、龙华村、生义村可能在农村会遍地开花的出现,但那只是设想,毕竟城市建设才是重中之重。

4

不知你怎么会想出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知识青年大返城,农村真的面临太大的麻烦,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这些知青凭几年的农龄,凭光棍一人,什么生资产资也分不到,也没人愿意把祖辈留下来东西分给外乡人。那么这些知青就直的成了盲流。历史己经对不起那代知青了,本是上学求知的最佳时间,却被赶去农村劳动,成为新一代文盲。有人把他们下放农村,就会有人把他们接回城镇,知青是十年动乱时代的产物,他们不属于农村,他们应该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力军。事实证明了知青大返城确是伟大举措,为后来的农民工入城大潮,减少了阻力。

5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破蒋介石对延安的经济封锁,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延安迅速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高潮。

359旅也开进南泥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经过三年的苦战,一举把南泥湾变成了“小江南”,解决了延安的吃饭问题。

毛主席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同样是为了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那时,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决策。毛主席逝世时,为中国人民储存了五千亿公斤粮食。让中国人民吃了三年陈粮。这就是知识青年在农村做出的贡献。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工业国。

如果知识青年不回城,会创造出更多的南街村和华西村。



6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提问题者思路混乱。知青不回城,那么就是一种情况,中国社会发展没有变化,一切按照原本方针走下去。除了选调到城镇和工农兵大学生外,大部分知青会变为老农民,纵老逝乡。他们起的作用有限。要清醒地认识到,上山下乡本身解决的是城镇发展不能接纳几千万劳动力的问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是政治期许。同样,农村集体所有制没有变化。但是社会发展总是向前的,农村集体经济会有较大发展。可能呈现的是总体不富裕,不贫困,不分化。南街村华西村之所以走集体道路致富,大环境变了。大环境不变,没有现在的华西南街村,也就没有知识青年改变农村经济的局面。做为一个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群体,他们的力量很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方向,他们本身的命运改变,要消耗他们很大的精力。我是老三届,九年下乡,应该说还是实事求是。。

7

如果知识青年不返城的话,农村会发展的很慢。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为什么呢?因为知识青年下乡时,他们把城里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活观念带到了农村。所以现在农村发展的很快。和知识青年下乡是分不开的。因为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时,和农民的孩子结婚。就留在了农村。他把城里新的生活观念带到了农村。还有的知识青年。回到城里以后,又带来了新的科技和学识来帮助农村。就像现在我们这儿还有上海和北京来的知识青年,来帮助过,以前帮助过他的农民。但是他们岁数已经很大了。所以现在农村的发展和当时知识青年下乡是分不开的。

8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到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了响应号召,成千上万知识青年,去到农村锻炼,所以这就有了16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这些人,用知识践行着当初的承诺,确实给当时的农村,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农业也焕发生机。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上山下乡,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就算是后来返回城市,也有了大的作为。
至于说,题目中的这个问题,确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假想。如果这1600万知识青年,都没有返回城里,都留在了农村,那么现在的农村或许真的会有很大的改变。毕竟,那个时候,上山下乡的都是知识青年,他们身上有冲劲、闯劲,敢于担当作为。不能说是全部,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些部分留下来,没有离开的青年,后来很多成为农村的中流砥柱。
指尖的村子里面,就有一个以前过来,没有再返回的,原因是结了婚、生了子。后来,这位青年,也就是村里的李大爷,就是村里的大队书记,带着村民搞致富。村里的水库,就是那个时候,带着村民一锹、一锹挖起来的,现在成为周边几个村的重要农田用水来源。十多年前,外地人过来承包,光是承包费现在就达到百万一年,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集体收入来源之一。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上山下乡的知青,更多的是带来敢闯敢冲的劲头。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尝试种植百合果,找了很多专业书籍来看,有很多都是邻村知青的。如果真的如题目所说的那样,我们钥匙不考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如何如何,但是至少对农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不定,现在的农民,比城市更富裕,也说不定呢。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9

我是西门白甫话三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当年知青为什么要上山下乡?

1966年,文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最早从校园内发动,所有的大中小学学生停课闹革命,高中、大学停止招生。高中停招五年,一直到1971年恢复招生,1973年恢复考试招生,大学1977年恢复考试招生。从1966年到1970年,高中和大学都没有招生,城市累积了几千万初高中毕业的青少年。这几千万青少年当时的处境是:上学不招生,工作年龄太小,所以,给城市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那么,如果不安排好几千万青少年,城市肯定会出大问题,但如何安排这几千万青少年,就成了当时国家领导人最大的难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当时的一种权宜之计。文革结束后,从1979年开始,国家出台政策,知青开始陆续返城。最终,少数和农村人结了婚并有了孩子的知青永远留在了农村,成为真正的农民。

二、知青如果不返城,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

不可否认,这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在农村和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挣工分,分粮食,分红,生活很苦,而且还要经受远离父母家人的心理上的痛苦。但也的确得到了吃苦耐劳的锻炼,了解到农民的疾苦,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很多成为领导干部。

然而,要彻底改变农村面貌,靠几千万知青肯定是不行的。这些知青,表面上是“知识青年”,但除了高中毕业生外,大多数是初中毕业,而且正好是文革种停课闹革命期间上的初中,基本上没学到什么知识,让他们改变农村知识面貌,力量也非常有限。另外,农村本来就穷,农民人均土地奔爱就少,农民种地自己都吃不饱,加上几千万知青,只能加重农民的负担。说一句心里话,大多数知青没有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想法,从后来托关系走后门回城的事实印证了这一点。如果他们不返城,大多数也和现在的农民工一样,到生他们养他们的城里打工。

总之,当年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是处于国情的原因,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即便几千万知青不返城,现在的农村还是现在的样子。

10

没有包产到户,谁在农村也吃不饱饭,何况知识青年都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实际水平都是小学四年级左右,他们在农村农村一点也不会改变,甚至更穷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