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为什么武功那么厉害呢?

《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为什么武功那么厉害呢?

2020-10-17 23:01阅读(67)

《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为什么武功那么厉害呢?:你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隋唐演义》中尉迟恭打铁出身又武艺高超的问题,我从以

1

你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隋唐演义》中尉迟恭打铁出身又武艺高超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1 先天条件

盐铁在古代一直是属于官方严格管控的行业,在隋唐时期,官府是严禁民间打造兵器,都是由中央和各级地方设计专门的制造机构进行制作。所以对于招收工作的人员应该是比较严格的,力气要大,体力要足,体型要壮,不然不可能在铁匠坊熬下去。因此尉迟恭的先天条件本来就比一般人好;再者,在铁匠坊中日夜不断的挥舞锻造锤,也是在不断打熬自身气力。俗话说“一力降三会”,所以在先天条件这方面,尉迟恭在隋唐中也是排在前列。

2 后天条件

尉迟恭在投军后进入唐军,尤其是后来跟着李世民。在古代军队中,大力士在军中向来比较受到青睐,同时唐军由于有突厥的帮助,可以建立一批骑兵,尉迟恭作为李世民的大将,在军中锻炼骑术,且不断与敌军战斗,通过战斗将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可以说是马战步战都十分精通。所以尉迟恭才能在最终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像之一。

以上是我的浅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评论。

2

《隋唐演义》中,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胡敬德,能成为大唐开国名将之一,稳坐隋唐十三条好汉中第十三把交椅,是跟尉迟恭高超的武艺分不开的,那么,出身铁匠的尉迟恭,为何如此厉害呢在笔者看来,有下列三个原因:

一、打铁炼体

“尉迟”这个姓氏并非汉人所有,而尉迟恭正是五胡乱华时期鲜卑族人的后裔,他完美继承了鲜卑人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身体优点。而且天生力气就大,因此,早年生活在唐代朔州鄯阳的尉迟恭,相传在少年时期,生活贫苦的他曾以打铁来养家糊口。

原本身体条件就很突出,而打铁更需要强壮的体魄,所以尉迟恭在日复一日的挥锤冶炼的过程中,打熬了身体,强壮了体魄,为他日后征战沙场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

二、良师授艺

单纯作为一个铁匠,尉迟恭怎么可能有高明的枪法和鞭法?所以说尉迟恭的一身高超武艺肯定来自名师。

相传尉迟恭年少时身体健壮,皮肤黝黑,虽然比别的孩子都强壮有力,但性格敦厚,为人善良,从不欺负他人,因此得到了村口道观里一位老道长的青睐,老道长便传授了尉迟恭三年功夫后飘然而去。据说这位道长就是半仙三原李靖。可见有李靖这位高明的师父,也难怪尉迟恭能成为隋唐十三条好汉之一。

三、军旅磨练

隋朝末年,昏君炀帝暴虐无道,百姓民不聊生,天下英豪纷纷揭竿而起。身怀一身绝世武艺的尉迟恭,放弃了打铁生意,从军于高阳刘武周麾下,刘武周被秦王李世民打败后,有感于秦王的明主风范,尉迟恭遂甘心投效。但因为受到军中排挤,尉迟恭不得已离开,后瓦岗寨起义时,救李世民于乱军之中,从此追随明主,开创了大唐万世基业。

经过多年的戎马生涯,尉迟恭的一杆马槊使得越发娴熟,一根钢鞭更是神出鬼没。成为大唐军队中数一数二的高手!

(尉迟恭剧照)

综上所述,《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经过打铁炼体、良师授艺、军旅磨练,从而成为李世民麾下武艺高强的大唐名将。朋友们认为是不是这三个原因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3

尉迟恭,大唐开国第一猛将,凌烟阁上排名第七,本来就很厉害。象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这样子虚乌有的人物,演义都要费心凭空杜撰,本就勇冠大唐的尉迟恭为什么不好好表现?历史上尉迟恭善于用马槊,马槊是隋唐时最具杀伤力的兵器,锋刃长二尺,柄长一丈二,也就是说真实生活中的尉迟恭在一丈四的距离上就能取人性命。铁匠扔大锤的,力大,会使马槊,隋唐善使槊者必为将,善使槊者必勇冠三军,敌人的枪矛没有槊长,还没够着他就被他杀了,你说厉不厉害?隋唐最好的防护装具是锁子明光甲,一套最轻便的锁子明光甲净重72斤,现在影中穿着明光甲飞檐走壁显然是糊弄观众的,穿着72斤的铠甲是蹦哒不起来的。一套锁子明光甲,一柄马槊,一匹骏马,尉迟恭打遍天下无敌手。

4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问题!

尉迟恭,字号敬德!面给如炭,善使钢鞭,骑乌骓马!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仓邙山力救李世民;玄武门斩杀李元吉。和秦叔宝一起被民间奉为门神。

自幼打铁的尉迟恭为什么在后期能有开挂般的人生?

因为他自幼打铁,练就了一身的好身体,让他在投入军营后,能在普通人中出类拔萃。并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有人说他的师傅是李靖,在入军后得到李靖的教导,并教授他一生武艺。

好的基础加上高强的武艺,让他在后面半生中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5

尉迟恭是一员猛将一开始时候在刘武周任职,曾多次和唐朝对战,后来在李世民打败打败刘武周后归顺唐朝。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元吉,一生也是战功无数。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山西朔州人,自小就很有力气,喜欢习武。隋朝末年,尉迟恭从军入伍,由于天性勇猛及武艺高强,不久就被提拔为官,隋朝亡后,曾在刘武周军中为将,唐武德三年(620年),他率八千人马归降李世民。李世民早就耳闻尉迟恭的勇武彪悍无人能及,因此,对他的到来非常高兴,并给予了极大信任,视为肱骨心腹。从此,尉迟恭为李唐皇朝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被唐太宗列为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唐代最有影响的武将之一。武艺上,尉迟恭最擅长的是马枪。武德三年(620年)7月的一天,尉迟恭陪同李世民到榆窠打猎,不巧遇上了王世充带领的数万兵马。见到李世民,王世充军中大将单雄信带领骑兵猛扑过来,想生擒李世民。就在这危急关头,尉迟恭驱马冲向单雄信。就在两骑快要接近时,只听尉迟恭炸雷般地猛吼一声,斜刺里一枪便把单雄信挑下马来。尉迟恭保护李世民杀出包围后,又带领一队能征惯战的将士返回继续与王世充作战,几个回合下来,敌军死的死,降的降,唐军大获全胜。为了褒奖尉迟恭的救护有功,李世民特地赐予金银一箱,从此也更加器重他了。尉迟恭的马枪技艺除了刺杀外,还能灵巧地避开敌人刺来的枪,或干脆将对方的枪夺到自己手中,并回手刺杀敌人。历史上,唐太宗对于尉迟恭的枪技有着极高的评价,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朕手持弓箭,尉迟将军你拿长枪与朕配合,敌人虽有百万之众,又岂能奈何我们!”君臣武艺的珠联璧合,真可谓历史佳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尉迟恭马枪技艺的出众。



6

尉迟恭,唐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位第七,列武将之首。《隋唐演义》中,尉迟恭天下好汉排第十七位,骑一匹踏雪乌雅千里马,使一对90斤水磨竹节钢鞭,神勇无比,天下无敌。

尉迟恭是胡人,身高体大,力猛过人,自小打铁,把身体力气打造得十分坚强,加入隋军后,便有?万人敌″的威名。投唐后,枪挑单雄信,射杀李元吉,两次救了李世民,在唐开国武将中,居功至伟。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射杀李元吉,提李建成人头至李渊处,宣告李世民争储胜利,为李世民立下头号战功。

尉迟恭作为《隋唐演义》后半部主角,勇猛无敌,武功盖世,地位崇高。由于隋唐排名前的好汉都战死了,只留下尉迟恭秦琼程咬金了,正好由他们享受了胜利的果实。

7

大家好,首先在这里我非常荣幸可以有这个机会为你解答这个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他向谢红学习武术。谢红和李远是结拜兄弟。他接受了尉迟恭为徒弟,因为他认为尉迟恭的身体素质非常适合练武。培养他就是为大唐培养人才。尉迟恭是鲜卑人,后来因迁居京都。隋末,社会形势非常糟糕。由于战争和土匪活动,人民的生活很悲惨。尉迟恭不想再保持沉默,所以他放弃了做五金商的工作,准备参军。

  起初,尉迟恭没有找到任何他想投靠的人,但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先与刘武周打了起来。当时,刘武周和李世民在高阳打了一场决战。李世民领兵增援马庄。他们情绪都很好,轻松战胜了刘武周。尉迟恭也被李世民带走当俘虏。尉迟恭心里并没有觉得丢脸。他意识到李世民是他想去的明智的君主,所以他向李世民展示了他的心。

  见另一个人高,愿意训练他。他指着一个老师,希望老师能把他培养成一个领导者。李世民介绍给她的主人是李园的结拜兄弟谢红。看到尉迟恭,谢红的眼睛亮了。他认为尉迟恭具有非凡的资质,有潜力成为一名教练。于是他为尉迟恭制定了训练计划,并要求尉迟恭按照计划进行训练。尉迟恭非常能吃苦,每天都按计划执行。很快他就能肩负起一百斤的重担。

  非常高兴,把尉迟恭作为自己最喜欢的学生。李世民也很高兴检查了尉迟恭的训练情况。他觉得尉迟恭的训练效果很好。尉迟恭和学完功夫后,他立即被送上了战场。即使在唐力政权建立后,尉迟恭仍然被允许跟随他。这显示了李世民对尉迟恭的高度重视。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和见解,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工作开开心心,生活快快乐乐,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8

 曾经有一位猛将,在投靠李世民之后,几乎所有将领都认为他是个威胁,日后很可能会反叛,就联合起来将其关进了大牢。李世民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杀掉此人,而且力排众议将其释放,并予以重用。最终,此人非常感激,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后多次救主于危难之中,他就是大唐开国功臣尉迟恭。

  尉迟恭,字敬德,早年以打铁为生,练就了过人的臂力。隋朝末年,在高阳参军讨伐暴乱兵众,以勇猛闻名,一直提拔到朝散大夫。公元617年,刘武周起兵反隋,听闻尉迟恭作战勇猛,就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收到自己的账下。唐朝建立后,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举兵南下,尉迟恭一直跟随左右。

  虽然尉迟恭看似纯朴忠厚,但他智商很高,看出了刘武周不是个成大事的人,就有了降唐之心。刘武周兵败后,在李道宗和宇文士及等人的劝说下,尉迟恭投降于李世民,被任命为右一府统军,继续统领旧部八千人,与诸营相参。

  其他将领都认为,尉迟恭为人不厚道,迟早都会造反。更可怕的是,他本人武力高强,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留着他将会是很大的威胁,就把尉迟恭关进了大牢,并准备择日问斩。而李世民却说:“我的看法跟你们不同,尉迟恭如果怀有叛离意图,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于是就下令将其释放,并赏赐给尉迟恭很多金银财宝,并对他推心置腹地说道:“对于其他将领将你私自关押,我替他们向你道歉,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如果你想要离开,就拿着这些钱好好地生活,没有人敢阻拦你。”

1500869243653841.jpg

网络配图

  李世民的做法,令尉迟恭相当感动,哭的一塌糊涂,并表示自己愿意誓死追随。从此之后,尉迟恭一直跟随李世民左右,曾三次把李世民从死亡之地救出。其中最著名、最危险的一次,就发生玄武门之变的战斗中。

  当时李世民在射杀李建成后,就策马追击李元吉,但衣服被树枝挂住,坠马落地,李元吉见此现状,就准备回头干掉李世民。在此危难之时,又是尉迟恭及时赶到,大叫一声,差点把李元吉吓掉魂,并随即将他射杀,堪称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

  另外,尉迟恭还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尉迟恭,也就没有李世民,也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9

过年贴门神,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习俗之一,表达了人们驱邪逐魔、祈福迎祥的美好心愿。而能成为门神的,一般都是芸芸百姓心目中的忠义勇猛之士,唐代名将尉迟恭,就是其中一位。

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山西朔州人,自小就很有力气,喜欢习武。隋朝末年,尉迟恭从军入伍,由于天性勇猛及武艺高强,不久就被提拔为官,隋朝亡后,曾在刘武周军中为将,唐武德三年(620年),他率八千人马归降李世民。李世民早就耳闻尉迟恭的勇武彪悍无人能及,因此,对他的到来非常高兴,并给予了极大信任,视为肱骨心腹。从此,尉迟恭为李唐皇朝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被唐太宗列为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唐代最有影响的武将之一。

单骑救主

武艺上,尉迟恭最擅长的是马枪。这从文献中记述的二则故事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说的是武德三年(620年)7月的一天,尉迟恭陪同李世民到榆窠打猎,不巧遇上了王世充带领的数万兵马。见到李世民,王世充军中大将单雄信带领骑兵猛扑过来,想生擒李世民。

就在这危急关头,尉迟恭驱马冲向单雄信。就在两骑快要接近时,只听尉迟恭炸雷般地猛吼一声,斜刺里一枪便把单雄信挑下马来。尉迟恭保护李世民杀出包围后,又带领一队能征惯战的将士返回继续与王世充作战,几个回合下来,敌军死的死,降的降,唐军大获全胜。为了褒奖尉迟恭的救护有功,李世民特地赐予金银一箱,从此也更加器重他了。为此,后人曾有诗云:“榆窠救主显英雄,杀透重围几万重。二十四年真帝主,兴唐全赖尉迟恭。”

教训李元吉

第二个说的是尉迟恭与齐王李元吉比武之事。原来尉迟恭的马枪技艺除了刺杀外,还能灵巧地避开敌人刺来的枪,或干脆将对方的枪夺到自己手中,并回手刺杀敌人。可是,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听说后不以为然,认为尉迟恭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没有遇到真正的高手。什么时候有机会,一定要与他比试一下,让他好好见识一下自己的枪法。李元吉从小就桀骜不驯,且力大骁勇,特别善于马上使枪。

有一天,李世民与诸人谈论武艺,话语中,很赞赏尉迟恭的避枪、夺枪之技。但李元吉对李世民说:“什么避枪、夺枪,那是因为尉迟恭所遇到的都是些枪技平平者,要不,让咱俩试试!”对于这位一贯轻狂好斗的弟弟,李世民早就想教训他一番,于是点头同意说:“尉迟将军,那你就与齐王较量一番吧。”见李世民答应自己与尉迟恭比武,李元吉非常高兴,感到炫耀本事的机会到了。他拿过一杆长枪,准备像平时军中比试枪技一样去掉枪刃。但尉迟恭见后对李元吉说:“齐王殿下,请不要拿掉枪刃,因为即便有刃,你的枪也刺不到我;但是我的枪却要去掉枪刃,因为怕不小心伤到了殿下。”

听到尉迟恭这句话,李元吉不由怒从心起,暗忖:此话分明是羞辱我,你要这样比,那可怨不得我了!于是就提枪催马冲来,恨不得一枪刺死尉迟恭。可连续几个回合下来,李元吉一枪都没有刺到尉迟恭,反而有点气喘吁吁,真是颜面丢尽。只见尉迟恭在马上双手一拱,说声“多谢殿下承让”,然后回到李世民旁。

李世民看到尉迟恭在马上左躲右闪的避枪情形,不由暗暗叫好,他问道:“尉迟将军,你倒说说,避枪与夺枪,这两种技艺究竟哪个更难?”尉迟恭回答说:“依臣看来,避枪,全凭眼睛的观察;而夺枪,除此以外还须勇力和技能。因此,夺枪要比避枪难。”李世民点点头,又吩咐道:“既然这样,你的避枪之技已展示过了,现在,你去把齐王的长枪夺过来!”一连几枪都没有刺中对手的李元吉,正憋着一肚子火,现在听说李世民命令尉迟恭要夺自己的枪,顿时转怒为喜,心想:这可是个一扫前耻的好机会,绝不能错过。于是,他持枪驱马,铆足了劲要把尉迟恭变为自己的枪下之鬼,给自己出口恶气。

可是,就在自己的枪尖快要刺中尉迟恭时,不知怎么回事,手中的枪“刷”一下就被夺了过去。“齐王殿下,你怎么不拿好了?这回可要拿紧了。”尉迟恭一边笑着说,一边将枪交还给李元吉。李元吉又羞又恼,接过枪,瞅准机会又猛扎过去。谁知,这一枪还是落了个空,手中的枪转眼之间再次被夺。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李元吉终于领略到了尉迟恭的过人之处。

历史上,唐太宗对于尉迟恭的枪技有着极高的评价,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朕手持弓箭,尉迟将军你拿长枪与朕配合,敌人虽有百万之众,又岂能奈何我们!”君臣武艺的珠联璧合,真可谓历史佳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尉迟恭马枪技艺的出众。



10

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山西朔州人,自小就很有力气,他的武功师承谢弘,谢弘和李渊是结拜兄弟,他之所以收尉迟恭为徒弟,一来是因为他看尉迟恭身体素质天赋异人,力气庞大,是块练武的好苗子,二来就是在为大唐培养人才。尉迟恭是鲜卑人,后来因为搬家来到了京都,当时正值隋朝末年,社会情况非常不好。因为战乱和盗贼横行,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吃饭都吃不饱,尉迟恭不想再沉默下去,就放弃了打铁的营生,于是从军。

尉迟恭为李唐皇朝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被唐太宗列为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唐代最有影响的武将之一。

历史上,唐太宗对于尉迟恭的枪技有着极高的评价,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朕手持弓箭,尉迟将军你拿长枪与朕配合,敌人虽有百万之众,又岂能奈何我们!”君臣武艺的珠联璧合,真可谓历史佳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尉迟恭马枪技艺的出众

总得来说,尉迟恭还是得亏他天生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