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

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

2020-10-13 11:31阅读(68)

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清代的阿哥没有级别,普通旗人之间相互打招呼,都可以称呼对方为阿哥。即便是从宗室层面来理解的话,阿哥的意思也只

1

清代的阿哥没有级别,普通旗人之间相互打招呼,都可以称呼对方为阿哥。即便是从宗室层面来理解的话,阿哥的意思也只是“未受封的皇子”。既然未受封,那就肯定没有级别了。仅仅只是一个皇子身份而已。

不过我估计题主可能是想问“清朝历代皇子都是什么爵位”,所以下面的内容就针对清朝皇子的爵位,做一个统计。


一、清代宗室爵位级别

清代宗室一共分为十四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这其中的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两个爵位,由于很多亲王、郡王继承者在承袭爵位之前并没有受封,所以清代宗室爵位,实际上只有十二个等级。

通常来说,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清朝前期也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


二、清初皇子爵位


太祖努尔哈赤有十六子,封亲王者四人,三人为铁帽子王;贝勒五人、镇国公一人、镇国将军三人、辅国将军一人、奉恩将军一人,无爵位一人。(由于太多了,下面只捡重要的说)

皇长子褚英,生前为太子,后被废,最高爵位是贝勒

皇次子代善,生前封和硕礼亲王,礼亲王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三子阿拜,生前爵位为二等镇国将军,死后追封为镇国公。

皇五子莽古尔泰,生前爵位为贝勒,曾经和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后来因罪夺爵,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皇六子塔拜,生前爵位为三等辅国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

皇七子阿巴泰,生前爵位为贝勒,死后追封郡王。

皇八子皇太极,清朝的第二位皇帝

皇十子德格类,生前爵位为贝勒,后来因罪夺爵,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皇十二子阿济格,生前封和硕英亲王,后来因密谋造反,被削爵幽禁赐死。

皇十三子赖慕布,生前爵位为奉恩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

皇十四子多尔衮,生前封和硕睿亲王,死后追封成宗义皇帝(清成宗),后被罢。睿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十五子多铎,生前封和硕豫亲王,豫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太宗皇太极有十一子,封亲王三人,二人为铁帽子亲王;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三人,因夭折无爵位者三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皇长子豪格,生前爵位为和硕肃亲王。肃亲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

皇五子硕塞,生前爵位为和硕承泽亲王,后被康熙改为庄亲王。庄亲王也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

皇九子福临,清朝第三位皇帝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生前封襄亲王

世祖福临有八子,封亲王三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皇长子牛钮,幼年夭折,无爵位

皇二子福全,生前封和硕裕亲王

皇三子玄烨,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皇五子常宁,生前封和硕恭亲王

皇七子隆禧,生前封和硕纯亲王

小结: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清初的皇子封爵极其零乱,封王爵者非常少。因为清朝立国之初(后金),努尔哈赤没有设王爵,当时的贝勒是宗室最高爵位。后来皇太极建清称帝,才开始设立王爵,并在自己的兄弟之中晋封了一批亲王、郡王,如代善晋封为礼亲王,阿济格晋封为武英郡王,多尔衮晋封为睿亲王,多铎晋封为豫亲王。

此外,皇太极还在自己的皇子之间晋封了一批爵位,如长子豪格晋封为肃亲王,四子叶布舒晋封为镇国将军,二子和三子早夭,五子硕塞年幼,均没有获得爵位。

至于说册封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就看有没有军功。有军功者封高等爵位,无军功者只授低级爵位。


三、康雍乾皇子爵位

圣祖康熙有子二十四人,封亲王十一人,其中一人为铁帽子王;郡王五人,贝勒以及贝子四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

皇长子胤禔,在很多影视剧中,他的爵位是亲王。但是其实他的爵位只是郡王。后来因为被圈禁,贬为了贝子。

皇二子胤礽,康熙朝太子,因圈禁被剥夺所有待遇,临死前被册封为理亲王

皇四子胤禛,登基前爵位为和硕雍亲王,他是清朝皇帝当中,第一个在登基前被封为亲王的皇子。(顺治、康熙在登基前都没有爵位,皇太极只是贝勒)

皇九子胤禟,爵位为贝子,他是康熙所有儿子中,爵位最低的。并且,他还是清朝入关后,有册封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

皇十三子胤祥,爵位为和硕怡亲王,怡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胤祥在康熙朝没有爵位,亲王爵位是雍正登基后直接册封的。

皇十四子胤禵,爵位为郡王,其实他应该封亲王。但因为九子夺嫡的原因,所以最终只落了一个郡王虚衔。

皇十六子胤禄,爵位为和硕庄亲王。庄亲王也是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备注①:庄庄亲王爵位就是太宗第五子硕塞的承泽亲王爵位,康熙将“承泽”改为“庄”。由于承泽亲王是铁帽子王,所以庄亲王也是铁帽子王

备注②:庄亲王实际上有儿子,但是雍正坚持要把胤禄过继给庄亲王一脉,让他承袭铁帽子王。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胤禄就是雍正的心腹。

皇十七子胤礼,生前爵位为和硕果亲王,他也是雍正的心腹之一。

皇二十四子胤秘,爵位为和硕誠亲王,他是和乾隆、弘昼一起册封的。很多人怀疑胤秘也是雍正的心腹。(至少也有恩于雍正,否则无法解释他为什么封王)

世宗雍正有子六人,封亲王者两人,封郡王者一人,无爵位者三人。

皇长子弘晖,雍正帝嫡长子,因夭折,生前无爵位。乾隆继位后,追封大哥为亲王。

皇三子弘时,生前因不讨雍正喜欢,因此无爵位。死后也没有追封。

皇四子弘历,登基前爵位为和硕宝亲王

皇五子弘昼,生前爵位为和硕和亲王

皇六子弘瞻,生前爵位为郡王。因为果亲王胤礼没有儿子,弘瞻便过继给了胤礼,继承果亲王爵位。(袭爵降一等)


高宗乾隆有子十七人,封亲王者六人,郡王一人,其余诸子无爵位。

皇长子永璜,生前因不讨乾隆喜欢,没有册封爵位。嘉庆继位后,按照惯例,追封大哥为亲王。

皇四子永珹,生前爵位为郡王。因为康熙十二子胤裪没有儿子,于是乾隆便把永珹过继给履亲王一脉传承香火。(袭爵降一等)

皇五子永琪,生前爵位为和硕荣亲王。他是乾隆儿子当中第一个封王的。

皇六子永瑢,生前爵位为和硕质亲王。因为康熙二十一子胤禧无子,于是乾隆便把永瑢过继给慎郡王一脉。永瑢承袭爵位后,最开始只是贝勒(袭爵降一等),但后来乾隆连续给他升爵,便升到了亲王。

皇十五子永琰,登基前的爵位为和硕嘉亲王。

皇十七字永璘,生前爵位为和硕庆亲王。他原本只是郡王,后来因为病重,嘉庆为了给他冲喜,就册封为亲王。

小结:康雍乾时期的皇子封爵,爵位普遍都比较高,除了未封爵的皇子外,绝大多数都是封王爵。有功封亲王,无功也是郡王。功劳特别大的,还能升爵。比如乾隆第六子永瑢由贝勒升亲王,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由亲王升铁帽子亲王。


三、嘉道皇子爵位


仁宗嘉庆有五子,除长子早年夭折外,其余四子都是亲王。


宣宗道光有九子,封亲王者三人,其中两人为铁帽子王。郡王者两人,贝勒一人,皇太子一人,因夭折无封爵者两人。

文宗咸丰有二子,长子夭折,次子同治帝因是独子,便没有封爵,按太子培养。

穆宗同治,德宗光绪都无子嗣。

小结:嘉道时期的皇子爵位,级别也是普遍都很高。有功封亲王,无功也是郡王。道光长子奕纬情况比较特殊,他如果不是早早病死,肯定也是亲王。

四、综述

有清一代,序齿皇子是97人,其中封亲王者36人,郡王9人,贝勒贝子9人,国公5人,镇国辅国将军4人,奉国奉恩将军1人。无爵位者32人。

若按时代划分,清初封爵非常严格,无军功者不可能封王;康雍乾时期,由于逐步进入和平时期,皇子们还要想获得较高等级的爵位,就不容易了。他们必须靠出身背景、为朝廷办事的机会,来获得宗室爵位。比如康熙的十三子胤祥因为支持雍正,就被直接提拔为亲王;乾隆十七子永璘因为跟嘉庆帝是亲兄弟,因此也被晋封为亲王。

但如果既没有为朝廷办过事,出身背景又不咋地,那么就算贵为皇子,也不一定会被晋封为亲王、郡王。比如康熙第九子胤禟,只是一个贝子。他是清朝入关后,有爵位的皇子中,爵位最低的。

嘉道时期,封爵开始泛滥。只要是皇子,一律封王。按关系亲疏封,亲近皇帝的皇子封和硕亲王,关系一般的也能熬到郡王。道光第七子奕譞因为亲近慈禧,从郡王一路爬到铁帽子亲王。堪称是清末一景。

另外,乾隆是清朝入关后,在皇子封爵方面比较严格的一位。从顺治开始,未夭折,且没有封爵的皇子只有四人,其中三人都是乾隆的儿子。而之所以不封爵,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乾隆不喜欢他们。

2

向敬之

明朝的皇子天生就是王,而清朝的阿哥封王,得看自己的能耐、机遇与父皇的喜好。

题中的阿哥,指皇帝的儿子,即皇子。虽然都是皇帝生子,然而因生母身份、爵位高低等,而出现了兄弟之间的不对等。

按清朝的定制,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齿序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康熙在确定皇长子时,前面有四子幼殇,老五胤褆命长就成为老大),我们在电视剧中也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等另一种称法。

皇子虚龄十五岁时,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宗人府会题请皇帝赐爵位,执行宗室爵位分封。崇德元年,皇太极确定九等制,而其除皇长子豪格因军功卓著而受封和硕肃亲王外,其他十子作为皇子都不得封。顺治六年,将宗室爵位厘定为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而顺治生子八人,其在位时仅追封未命名的皇四子为荣亲王外,其他其子都是普通皇子身份,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康熙皇帝的皇三子玄烨。

康熙诸皇子剧照

《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记载:“原夫锡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故有皇子而仅封贝勒、贝子、公者。揆诸前禩,至谨极严。”酬庸者,即论功行赏。展亲者,谓重视亲族的情分,即皇帝诸子有嫡庶之分。

就康熙诸子而言,其皇次子胤礽,因为是存活的嫡长子,不到两岁就受封为皇太子,则是诸阿哥中的最高等。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储,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为和硕亲王,次于太子,但为宗室爵位中的第一等,每岁给俸银万两、禄米万斛。

另有郡王,如皇长子胤褆于康熙三十七年受封为直郡王,胤祉也做过诚郡王,岁俸银五千两、禄米五千斛。而雍正帝胤禛成为亲王前,则是贝勒,岁俸银二千五百两、禄米二千五百斛。而像著名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祯,于康熙五十七年受任抚远大将军统兵西征时,仅为贝子,岁俸银一千三百两、禄米一千三百斛,经常被康熙救济,从内务府拨银成千上万。

阿哥们的等级不同,所按规定设置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临终时已三十七岁,但还只是“十三阿哥”。像他这样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无话语权的,还占了大多数。

3

清代主要有两种爵位制,一种是宗室的爵位制,也就是爱新觉罗氏的,还有一种就是非室室的爵位制,用于封非爱新觉罗氏的。

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如果是女子的话,分为八级,分别是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六品格格。驸马爷也叫额驸,跟公主相对应。

其中固伦的意思是天下的,国家的,和硕的意思是一方,所以固伦公主的封号是要高于和硕公主的,一般用于皇后所生的公主。多罗的意思是礼、道、理,固山的意思是一角。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不入八分,即不享受这种八种待遇。

爵位的世袭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指的就是这种,另外一种就是降等世袭,也就是每继承一次,就降一次,比如亲王的世子变成为郡王,但是降到一定程度,比如亲王降到镇国公,就不在降了,后代就一直世袭镇国公。

公爵以上的是超品,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将,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将,奉恩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将军,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将。

非宗到的爵位制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其中伯爵以上是超品,子爵是一品,男爵是二品,后面依次类推。

大清的皇子,也就是阿哥,跟明代不一样,明代,只要是皇子,都会被封为王,而清代完全不一样,能被封为亲王的还是比较少数的,一般来说第一次受封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母后的地位,还有他们的次序、年纪,再考虑一下他们的能力表现,会被封为郡王、贝勒、贝子不等,当然也有一些会低于贝子,而被封为镇国公之类的。

我们拿康熙的皇子来说,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册封成年的皇子,其中大阿哥和三阿哥被封为郡王,四阿哥(雍正)、五阿哥、七阿哥、八阿哥被封为贝勒。

第二次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被封为亲王,七阿哥、十阿哥被封为郡王,九阿哥、十二阿哥、十四阿哥被封为贝子。

至于新的皇帝继位之后,原来的阿哥是往上封呢,还是往下降呢,这个就不好说了。

4

在满语里,阿哥是对兄长子辈的称呼。在皇室内部,阿哥指的是未成年的皇子。所以阿哥是没有级别的,等到受封时,才各有爵位。

清代在皇子爵位问题上,吸取了明代宗室滥施封爵的教训,制定了相对严格的制度。按有清“赐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固有皇子反封贝勒、贝子、公者”,比之前明皇子例必封王要严谨得多。

清代宗室有12个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一般来说, 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混得比较差的皇子会“沦落”到镇国公甚至镇国将军。

清代皇子爵位制度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特点是,爵位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功劳的上升慢慢“升级”的。比如雍正在康熙三十七年时只是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才被封为亲王。而反过来说,清代的皇子爵位也是可以“降级”的,你如果得罪了皇帝或是犯了程度不同的错误,也会被降级。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上能下”。

为了避免皇室宗亲积年以后支派繁衍所带来的无穷麻烦,清廷规定除著名的12家“铁帽子王”,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都每一代降一等,直到降至规定最低封爵或闲散宗室。

比如睿亲王多尔衮是铁帽子王,他的子孙久永远可以袭亲王的王爵;而如奕劻,爷爷是做过亲王的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到了他这一代便只袭得了“辅国将军”这个爵位。但后来因为慈禧器重他,慢慢升成了亲王,也就是著名的“庆亲王”。

5

清代阿哥一出生就是皇子,等到长大开衙建府的时候,能被册封什么爵位,有很多因素。首先说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这时候他以皇子的身份进行初封,要看他母亲的位份,母亲的位份高,他的爵位就高,反之亦然;除了看母亲的位份之外,还要看他本人是否被他父亲喜欢;还要看年龄,年龄大点总比年龄小的占便宜,比如康熙时期,老四和老十四是亲兄弟,至康熙晚年时,老四是亲王,老十四只是贝子。但在皇子时就能开衙建府,最次也得是个贝子。

再说第二种情况,年幼时就没爹了,长大初封是以皇弟身份的。这时候,主要看两点,第一,看兄弟多不多,兄弟不多的话,基本上都能封王;第二,看与他的皇帝哥哥的关系怎样,关系好的封爵也高,关系不好,可能只是国公或将军了。

6

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总想当然地认为阿哥就是皇子,但实际上阿哥在满语中表达的是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不仅适用于清代未成年的皇子,在民间同样适用。既然阿哥只是一个统称,自然无级别之分。不过自古以来皇室等级森严,大清帝国也不例外。紫禁城内上至嫔妃皇子,下至宫女太监均有尊贵之别。

其中皇子一生下来便根据长幼顺序称为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等。这个称号并无差别,但是由于我国自古嫡庶分明、长幼有别,所以阿哥们还是有贵贱之分。这个划分基本遵从子凭母贵原则。嫡子高于庶子,嫡长子高于嫡次子,庶子又依仗母族势力或皇帝宠爱程度进行排序。即使清朝是满族人当权,但他们在立储时首当考虑的也是嫡长子。例如乾隆皇帝次子永琏,乃孝贤纯皇后第一子,幼年便被秘立为皇太子,只可惜九岁时就因病去世了。

另外随着满族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与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强化,庶出皇子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初定清宗室九等封爵。其名次循序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顺治年间,顺治帝将宗室爵位厘定为十二等,它们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镇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此等级自顺治制定以来,后朝基本沿袭。皇子一旦年满十五,便可倚仗军功和政绩进行分封。明面上,功劳越大,爵位就越高,但实际上皇帝的个人喜好对封爵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记载:“原夫锡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故有皇子而仅封贝勒、贝子、公者。揆诸前禩,至谨极严。”史料中“酬庸”即论功行赏;“展亲”则嫡庶之分。整句话的意思是个人能力最重要,母族地位次之。

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事件令世人感慨万千,其中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其母为孝诚仁皇后,他在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伤后曾两度被立为皇太子。起初他聪慧好学、文武兼备,数次监国有功,十分得康熙青睐。只可惜后来他变得骄纵蛮横且结党营私,犯了康熙的大忌,最终不仅被废黜,还被监禁于咸安宫。乾隆的皇十二子爱新觉罗·永璂,其母乌拉那拉氏为继皇后,其母族又曾一度被抬为正黄旗,乃清朝名门望族,但他到死也只追封为贝勒。反倒是嘉庆皇帝,其母出身卑微,其天赋也平常,但他三冬九寒、深夜苦读,为人勤俭、待人宽厚的精神令乾隆感动,所以最终被密立为储君。

综上所述,阿哥无差别,皇子看母族,爵位靠皇帝。要想在众多皇子中获得至高地位最重要的还是讨皇上欢喜。

7

谢谢邀答,欢迎关注。

首先,咱们先了解一下阿哥的称呼。阿哥是满族俗语,原本只是兄长子辈间、父母对儿子、下人对未成年的男性小主人比较亲昵的称呼,也有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年轻的姑娘这样称呼自己异性朋友。后来因为清代对没有成年的皇子称“阿哥”,随着文学、影视作品的流传,这个称呼为大众接受,默认为是清皇子的专称。

说白了,阿哥只就是皇帝未成年的儿子罢了,在宗室里,未成年一般是没有级别封号的,更不提什么爵位官职了。非得要区分,习惯上只在前面加上数字,论一论大小,比如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等。

等到受封了,有了称号才能体现皇子身份。称号主要分12个等级(也有说14个的):

1, 一等爵,和硕亲王。简称亲王。只有皇子或皇兄弟可以获得,世袭。(如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被封怡亲王;乾隆的五阿哥永琪被封荣亲王)

2, 二等爵,多罗郡王。简称郡王。皇子或宗室子可获得,可承嗣。

3, 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如乾隆十二阿哥永璂)

4, 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如康熙长子,大阿哥)

5, 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

6, 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如十阿哥)

7, 不入八分镇国公。

8, 不入八分辅国公。

9, 一品武官,镇国将军。

10,二品武官,辅国将军。

11,三品武官,奉国将军。

12,四品武官,奉恩将军。

其中亲王与郡王的长子,人们俗称“小王爷”和“世子”,由于只是一个尊称,承袭前并未受封,所以不能算等级。

8

与明代不同,清代皇子地位确实有差别,在此先拿明代皇族爵位做个对比。明代皇族的爵位比较简单,皇族爵位一共八个等级,分别是: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

这八个级别全部都可以世袭,都是由嫡长子袭爵,其他诸子降一级封爵。例如诸皇子除了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以外,其他皇子都被封为亲王,明代亲王称“某国国王”,例如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最初就是被封为燕国国王。

亲王的嫡长子被立为世子袭亲王爵,其他诸子封郡王,明代郡王叫“某地郡王”,例如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封楚王。在第一任楚王朱桢去世后,他的嫡长子朱孟烷袭楚王爵,其他诸子封郡王。

第一子朱孟熜,封巴陵郡王,十七岁去世

第二子朱孟炯,封永安郡王,朱孟熜死后,朱孟炯是庶长子

第三子朱孟烷,承袭楚国国王爵位,朱孟烷是嫡长子

第四子朱孟焯,封寿昌郡王

第五子朱孟炜,封崇阳郡王

第六子朱孟爚,封通山郡王

第七子朱孟灿,封通城郡王

第八子朱孟炤,封景陵郡王

第九子朱孟爟,封岳阳郡王

第十子朱孟炬,封江夏郡王

至于郡王爵位也是由郡王长子承袭,其他诸子降封为镇国将军,剩下的几个爵位以此类推,直至奉国中尉的儿子全部都承袭奉国中尉爵位,不再降封。

通过明朝的皇族爵位制度可以看出,只要是皇族子孙都是有爵位的,皇子更是100%封王,而且是封亲王,不用争也不用抢,大家都有份。并且更重要的是明代各个级别的爵位都是可以由长子辈辈相传的,而其他儿子则降一级封爵,待遇也不差。

虽然后来由于老朱家人丁实在是太多了,王爵都快不值钱了,明政府才对郡王爵位的分封做了限制,但皇帝的儿子仍然都是亲王。

然而到了清代,清朝皇族的爵位制度就完全不同了,清代皇子并非都能封亲王,如果不努力,甚至连个贝子都捞不着。

清朝皇族起源于辽东塞外,在创业之初时后金礼制并不健全,后金皇族只有贝勒一个爵位,在最初的时候只有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以及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这四人被封为贝勒,因此这四人被称之为“清初四大贝勒”。而努尔哈赤的其他皇子在努尔哈赤生前都没有正式封号(太子褚英除外)。

皇太极继位之后废汗号而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为此皇太极开始制定一套较为完整的皇族爵位制度,设立十二级皇族爵位,分别是:

和硕亲王

多罗郡王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爵位都是超品)

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

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

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

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

在这十二等爵位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是皇子爵位。除了早夭、谋逆以外,基本每个皇子都会有爵位,但级别就不一样了,混得好的可以得亲王、郡王,混得差点只有贝勒、贝子,所以不是每个皇子都能封王爵,这是清朝爵位制度与明代最大的不同。

在清代凡是有爵位的皇子最低就是贝子,但也有例外,也有些皇子生前只获封了镇国公、镇国将军一类的爵位。

清朝的封爵标准共有四等,有功封、恩封、袭封、考封四种。在清朝初年,爵位全部都是功封,非军功在身不得封王。

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例,努尔哈赤共有16子,除了第八子皇太极克继大统之外,其余诸子中封亲王者只有4人,分别是:

次子代善,封和硕礼亲王

十二子阿济格,封和硕英亲王

十四子多尔衮,封和硕睿亲王

十五子多铎,封和硕豫亲王

努尔哈赤诸子在生前封亲王者就这4人,另外第七子阿巴泰生前是多罗饶余郡王,死后被追封为亲王。

除了上述这六人以外(包含皇太极),努尔哈赤其他的儿子爵位都不是很高,爵位最低的只是一个镇国将军,而其最小的儿子费扬果还没被封爵就因获罪被皇太极赐死。所以从清初的局势来看,想获得王爵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军功必须是要有的,而且是大军功。

清兵入关之后,自顺治朝开始,所有的亲王和郡王都是恩封,例如在康熙继位后,康熙皇帝对他的几个兄弟都不错,除了早夭的几个兄弟以外,康熙成年的三个兄弟:福全、常宁、隆禧全部获封亲王。

这里面康熙的五弟常宁不太招康熙喜欢,但也是被封为恭亲王。而与康熙感情不错的二哥福全,除了被封裕亲王以外,其亲王爵位还被准许袭封三代。

清代皇族爵位与明代的第二个不同,就是清代皇族爵位一般是不准世袭的,下一代在袭爵的时候必须要降封一级才可以。例如亲王爵位每传一代都要降一级,第一代是亲王,第二代就是郡王,第三代则是贝勒,然后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一直降到镇国将军为止。

所以说福全的亲王爵被准许袭封三代是很高的待遇的了,要知道他的五弟常宁,由于不讨康熙喜欢,在常宁死后他的儿子连个郡王都没当成,直接降封到贝勒!相比之下,福全的待遇很不错了。

不过直到雍正朝时期,清代的爵位制度仍旧不太规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乾隆朝。

清初爵位制度混乱,除了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外,皇族之间的倾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满人和汉人不同,大清皇位不搞什么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的继承人一般都是“选贤”。

但是由于清初的前几个皇帝在临终都没有指定继任人,导致清初经常爆发激烈的皇族内斗,为此很多人连命都不保,爵位自然也是飘忽不定。像是睿亲王多尔衮,生前都当上皇父摄政王了,死后更是被追赠为皇帝,但最终还是抄家鞭尸。(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在清朝中前期,除了康熙以外,皇太极、顺治、雍正的继位都是血雨腥风。雍正上台之后决定改变这一状况,他大肆铲除异己,制定秘密立储制度,保证权利能够平稳的过度到下一代。

经过雍正的铺垫,到乾隆继位时他的皇位已经非常巩固了。为了收揽人心,乾隆开始对清初的许多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平反。而对于清朝的爵位制度,乾隆也进行了完善。

为了缅怀为明清战争时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的几个王爷,乾隆钦定了清初八个世袭王爵,分别是:

和硕礼亲王:代善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和硕豫亲王:多铎

和硕肃亲王:豪格

和硕庄亲王: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上述这八个亲王、郡王因为军功卓著,所以他们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民间俗称“铁帽子王”。

(军功铁帽子王代善)

除了这八个军功王爷外,乾隆又批注他的叔叔,康熙十三子和硕怡亲王胤祥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胤祥也成为清代首个恩封铁帽子王。至此到乾隆时期,清代共有9位铁帽子王。(恩封铁帽子王胤祥)

到清朝灭亡前夕,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共有12位,除了乾隆时期定下的9个王爷外,其他三个都是清末慈禧封的,分别是:

和硕恭亲王:奕訢,道光帝六子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嫡孙

享有铁帽子王待遇的这个12位亲王郡王,是清代地位最高的12支皇族了。

9

清代的阿哥是皇帝没有受封的皇子。这其实不是什么尊称,因为被称为阿哥说明你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皇子,相当于在家里面一直被当成小孩子,未成年人。

如果你已经有了爵位,那人称呼你就必须带上你的称号,最典型的莫过于皇帝的诏书,咸丰皇帝当时还没有受封,所以道光立他为太子时写的是: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而乾隆当时已经被封为亲王,所以雍正给他的诏书为:宝亲王皇四子弘历。

在满族的社会关系中,阿哥并不是皇家的专用名称,普通人也可以用,指的是比自己年长的男子,也就是哥哥的意思。在清朝的官方启蒙教材《清文指要》中,有很多对普通人生活场景的描写,里面也经常出现阿哥这个称呼。

只不过近些年电视上充满了清朝的宫廷戏,里面的皇子都被称为阿哥,以致于让人产生这样的误解,似乎阿哥是个爵位的称号,只有皇家的子嗣可以用。

事实上,除了满族,我国南方对男子也成为阿哥,不过大多数是妹子对男的称呼。很好听的,心跳漏半拍,耳朵会怀孕的那种。

10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王毅

“阿哥”一词,在清代宗室中,是指“未受封的皇子”。广义上来说,是指对男子的尊称。在清代,真正体现出阿哥身份的是在女眷之外,皇家子弟及宗亲王室所谓的“十四等爵制”(见表一),据《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所记载,“十四等爵制”定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目的是保证皇亲国戚的优厚待遇,显示他们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另外在俸禄制定上也有不同(见表二),避免引起僭越纷争。

表一:清朝宗室等级

表二:清代宗室俸禄标准

(注:文中数据引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第35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康熙年间,九位阿哥争夺皇位,最后皇四子胤禛胜出,是为雍正帝)

(康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从两表可知,清代宗室中从亲王到贝子,薪俸岁银均在1000两以上;镇国公以下都在千两以内,最少的奉恩将军只有110两。因此,清代宗室中,血统纯正的“阿哥”享有得天独厚的富贵特权,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清廷依然优渥待之,乾隆时期,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按其应得的俸禄米石,减半赏给,甚至全俸赏给。此外,皇子们还领有庄田及各种赏赐。

参考文献:

1. 赵德馨. 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

3.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六《宗人府·优恤·养赡银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