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军事家应该有战术创新。项羽用什么战术?可以正面大破秦军?

军事家应该有战术创新。项羽用什么战术?可以正面大破秦军?

2020-09-16 21:31阅读(70)

军事家应该有战术创新。项羽用什么战术?可以正面大破秦军?:谢邀!老妪不曾做过将领,还没有指揮过大型的战役。我没有熟读过“孙子”的“三十六计”,既沒有韩

1

谢邀!

老妪不曾做过将领,还没有指揮过大型的战役。

我没有熟读过“孙子”的“三十六计”,既沒有韩信的文韬武略,也没有上过黄埔军校。

既然题主对我如此之信任,只好“管中窥豹”、以“一孔之见”,“勉为其难”地回答您的问题,旨在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军事家应该有战术创新,巨鹿之战,项羽的五万军队,面对秦军的四十万大军,他摒弃了赵括的纸上谈兵、死搬硬套的战术。

开始采用了“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创新,接下来又使用了“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击败了秦将王离的二十万大军,八个月后又迫使章邯的二十万军队投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从而才可以正面地大破秦軍!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不应该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朝的降軍!应该采取: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兵的政策。

当时的项羽,应该釆用“甩石头、掺沙子”的战术,把这二十万降兵,改造成自己的軍队。

如果项羽当时能釆用这样的战术,既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会深得民心!那么今天的历史就会改写,就不会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局面。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打仗的事情是绝对不能不懂装懂的。

所以我的回答,仅供友友们参考评论![大笑][大笑][呲牙][呲牙]




2

破釜沉舟便是项羽的战术创造。

项羽当时带的楚军才几万人。而面对的却是王离率领的二十万秦军精锐(其中包括长城守军)。如果不破釜沉舟,使楚军没有了退路,这仗是沒法打赢的。当然,项羽个人的超级神勇在这里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项羽再能打,没有全体将士的同心协力,一以当十的拼杀,这仗也打不赢。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看似简单,却也包含深刻的哲理。这种战法,项羽可能是首创者。后来韩信与赵国争战,采用了背水而战,与此相类似。不过韩信还派兵去袭占敌营,遍插红旗,以为疑兵,使敌军心崩溃。是此战术的进一步更新发展。

可惜项羽沒有重用韩信。如果项羽重用韩信,这二个人结合,可就真无敌于天下了。

3

项羽打出了不少经典战役,比如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连兵仙韩信也学过他一些战术,这是耳熟能详的。我的总结就一个字——“狠”!这是项羽打仗最核心的思想。

项羽首先是对自己人狠。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都是把自己人逼到绝境,无路可退,只能拼死向前。这是绝大部分军事将领做不到的,大多都会讲“留得青山在”、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由于项羽身先士卒,和兵士一起冲杀,这不仅对自己人狠,对自己也狠,反而是增大了已方的凝聚力。在战场上,勇气是第一位的,部队无战胜一切敌人的勇气,武器再好,人数再多,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一触即溃做乌兽散。这点项羽深知其道。

其次是项羽对对手、对敌人狠。项目取胜后,杀俘和屠城是常态,虽然在誓死厮杀的战场上,这也会激起对方拼命的斗志,可如果对方还有别的选择,还没有凝聚起这样的斗志时,就被他以往的狠劲给震慑住了。而如果再有拼了命还打不过的情况,就更没了战斗之心,只能闻风而逃。刘邦纠集五十多万部队攻下彭城,项羽仅率3万精锐回援,就打得汉军只剩下一个“跑”字,就是项目“狠”名着著的表现。就算到了垓下,项羽只余百余骑冲杀,汉军仍无人能敌。项羽不自杀,众将也无人敢于向前。到是项羽死了后,才有人冲上去疯抢其尸体邀功。

项羽就凭这个“狠”字,击败了秦军,打下了天下,震慑着诸侯,所以史称为“霸王”!从军事理论角度讲,这个“狠”字,也是心理战的典范,项羽深谙其道,并运用到极致,也可称之为军事家。




4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西楚霸王项羽,在巨鹿一战,以三万人打败秦军20万,决定天下大势,秦国也走向灭亡的边缘。


然而当我们谈论起巨鹿之战的时候,我们都会说项羽采用了破釜沉舟的计策,对于其它的计策则要么不知道,要么忽视了,而实际上整个巨鹿之战中项羽的战略、战术运用都是配合极为巧妙,在军事上也是极大的突破。

公元前208年秦军大将章邯率领40万大军围攻赵国,章邯将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己率领,总兵力20万,驻守在巨鹿南之棘原;一部分由王离率领,总兵力20万长城军团,负责进攻巨鹿。两支部队之间用甬道连接,负责粮草的供给。


起义各国的诸侯看到秦军围攻巨鹿,都领兵而来,却又都畏惧秦军,不敢出动。项羽在杀死宋义之后,率领五万部队北上,开启了他军事上的辉煌时刻,巨鹿之战的帷幕由此拉开。

首战,声东击西,分开章邯军与王离军队的间距;

项羽到达战场之后,他很敏锐的就发现了秦军的弱点,由于王离和章邯两军加在一起有接近40万人,以项羽的五万人马,对阵40万胜算并不大。不过对项羽而言比较幸运的是,王离兵团与章邯兵团并不是在一起,他们之间的连接是依靠甬道,这个甬道就是秦军的薄弱点。


在秦军的分配中,王离兵团负责攻城,章邯兵团负责保护甬道,所以要想占据甬道,就需要调动章邯兵团。项羽从安阳北上之后,为了达到调动秦军的目的,他先派遣疑兵和齐国水师在黄河边上进攻秦军的中转站,秦军章邯部因为担心后方被袭扰,将主力南下,而此时章邯与王离的距离加大,中间的甬道缺点被扩大。


次战,断其供给,攻占甬道,切断王离军队的粮草;

项羽看到章邯大军被调动,就率全部楚军渡过漳水,令全军“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渡河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秦军的甬道,秦军来不及防守,甬道就被楚军占领。



秦军如此注重甬道,是因为秦军的粮草都是由水运到前线,再经过甬道运送到章邯军和王离军的大营,秦军的章邯部所在地就是粮草大营,也是转运中心,这也是为何将章邯军团做为专门保障甬道安全部队的原因。

现在通往王离军团的甬道被楚军占领,也等于秦军的粮道北切断,几十万的军团一旦出现粮草短缺,那对整个军团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


三战,围点打援,攻击甬道,伏击章邯军队;

项羽切断粮道的消息传到诸侯国时,诸侯国的一些人也开始加入项羽军队中,其中陈余就开始出动军队牵制王离南下的军队,使得王离想重新夺回甬道的想法落空。


北方王离攻不下,还有南方的章邯,他在得知甬道被英布切断之后,他知道事态已经非常严重,立刻带军援救甬道。而项羽要的就是章邯北上救援的这部棋,因为项羽攻打甬道本身也是攻其所必救,然后围点打援,在路上设置好伏兵,打击救援的章邯。

事情确实与项羽所预料,章邯不顾一切的北上救援,想打通甬道,却不曾想这招正中项羽之计,项羽以逸待劳,大攻章邯,章邯不得已退守棘原。


再战,斩首行动,直接进攻王离军队指挥中心;

章邯退回棘原之后,项羽南面来自章邯的威胁就可以暂缓,但是面对4倍于自己的敌人,如才能歼灭,这是一个难题,按照兵法所云:十则歼之。但很显然项羽不具备这个条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羽选择了最冒险,收益也最大的行动方案,即斩首行动。项羽以快速机动的来回运动,亲自率领大军将王离的中军包围起来,使得王离的部队不能相互配合,军队的兵力优势发挥不出来。

王离毕竟还是将门之后,他看到局势之后,兵败攻守之势已经发生改变,他现在要做的的是冲破项羽的包围,为此他连续组织了多次冲锋,都被项羽打败,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章邯始终没能突出重围。



终章,南北夹击,歼灭王离军团。

此时那些诸侯,见楚军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都加入到项羽军队中,参入到对章邯的合围和聚歼中,在诸侯联军的夹击之下,楚军终于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巨鹿之战第一阶段结束。


巨鹿之战第一阶段战役结束之后,章邯一方面感受到朝廷里面赵高的压迫,一方面有畏惧项羽的强大,所以投降了楚军,而项羽考虑到联军的粮食也不多,所以与章邯议和,巨鹿之战项羽取得最终的胜利。


纵观整个巨鹿之战,我们发现项羽在战役期间采取的各种战术,远远不止”破釜沉舟“这么简单,通过这些战术的运用,可以发现项羽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将才,后来他在彭城之战中又开创了大规模骑兵单独行动的先河。

5

项羽破王离大军用的是\"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让将士拼死杀敌取得了胜利。

破章邯军用的是\"攻心为上\"的战术,利用赵高与章邯的矛盾,让陈餘给章邯去信,列举了秦朝许多将领的可悲下场,指出章邯当前的危险处境,与章邯\"约共攻秦,分王其地\"。……章邯最终降楚。

后来,秦降卒与诸候吏卒发生矛盾,\"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至此,秦的战斗力彻底消失。

6

其实,每一场战争的战术都是创新,这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兵法中的精髓。因为每一场战争的环境、对手、士兵素质、兵器等各方面都不一样。而能找到出奇制胜的一方都是找到了制胜之道,这个制胜之道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来的。

《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每个战术,每个战法都不是万年不变的取胜法宝,只有深谙兵法精髓者才知道兵法的变幻莫测。项羽之所以能正面打破秦军,是因为他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的战术部署。那么当时秦军是处于一个怎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章邯那所谓的四十万并非秦国纯粹的秦兵,还有一大部分是从监狱里释放的囚犯。试想,一帮掺杂着很多囚犯的军队如何做到士气高涨,战斗力强悍?很显然,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提高的。虽然章邯是当时秦国的一位名将,但是面对这帮乌合之众他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提高士气和战斗力。军队一旦失去了士气和战斗力,那么只要遇上比这支军队更有士气和战斗力的军队时,是必败无疑。

其次,当时的大秦帝国内部发生了严重矛盾,赵高把持朝政,一路迫害大臣名将,扶苏、蒙恬相继被害。而秦二世胡亥却只图玩乐,毫无能力和心情关心大秦帝国的未来,导致民心尽失,无法凝聚大秦的力量。假如项羽的对手是蒙恬,带着大秦帝国三十万的正规军,那么他还有取胜的机会吗?很明显,项羽如果遇到的是蒙恬带领三十万大秦的正规军是不可能取胜的,不管他如何下定决心都难以取胜,因为这不是一个等级的较量。

最后,大秦帝国的锐气已尽,经过秦始皇的老财伤民和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大秦早就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当时愿意支持大秦的民众是少之又少,要不然也不会尴尬到以囚犯充军的地步。想当年秦昭王时期想要多少人当兵,只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如今,确是招不到人来当兵,只好以次充好。然而,军队可不是随便凑个数就有战斗力的,而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还要做思想统一,军紀严明。很显然,章邯无法做到这一点。这都是大秦的统治者给作死的,如果秦始皇没有那么老财伤民,如果赵高不是把持朝政迫害名将大臣,如果秦二世胡亥没有那么胡作非为,大秦也不会尽失民心。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孙子兵法》曰: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

当大秦帝国军队的士气低落,战斗力极低时,项羽的军队则是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悍。这么一比较,结果可想而知。那么为什么项羽的军队士气如此高昂,战斗力如此强悍?因为“天下苦秦久已”,天下百姓恨不得马上灭亡。如今,有人带领大家一起推翻暴秦,士气岂能不高涨?战斗力岂能不提升?

这就是圣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也是兵家说的战机。既然大秦已经衰败,尽失人心,何不奋起反抗?第一率先反抗大秦帝国的人不是项羽,而是陈胜、吴广。但是,项羽却接了陈胜、吴广的接力棒继续推翻大秦,项羽的军队在多次战役中提升战斗力,这才有了后来的大胜利。天下人都急切推翻暴秦,再加上项羽的勇猛,士兵们的更是信心十足。

因此,综合多种原因,项羽正面大破秦军,除了他强悍的战斗力外,还有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所得到的结果。这也算是项羽的一个创举,以少胜多的历史创举,其实也是战术上的一个创新。其实,任何一种取胜的战术都属于创新,不会创新,不敢创新,不能因地制宜的创新是不能获胜,最后只能沦为纸上谈兵。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