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有时会好心办错事,费力不讨好?

为什么有时会好心办错事,费力不讨好?

2020-09-16 18:02阅读(68)

为什么有时会好心办错事,费力不讨好?:好心人不一定有好方式,费力不一定方向对。方式不对的好心容易办错事,方向错误的费力总不讨好。:-费力不讨好,错事,好

1

好心人不一定有好方式,费力不一定方向对。方式不对的好心容易办错事,方向错误的费力总不讨好。

2

这个问题问的好,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的情况哦,具体是因为什么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明明在很用心的想帮助别人,但结果总是好心办了坏事,不仅没有得到别人的感激,反而遭到对方的记恨,让自己也是非常的伤心。

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两种原因造成的:

1.一种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一个人做事向来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别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好心办坏事了,不管发生什么事,虽然他也许是冲着帮助解决问题的想法去进行的,不过你的方法不见得别人是能接受的,所以就不难理解了。

2.第二种呢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原因造成的。过于的迁就或者不懂得拒绝的人,往往会有这方面的苦恼,不管任何事只要别人开了口就不好意思拒绝,也不管自己能不能处理得当。很多时候勉强答应了别人,却真的没有办法处理得当,自然会遭到别人的记恨,好心办了坏事。还有一种性格就是我们说的刀子嘴、豆腐心,但是在现如今这个社会,没有人喜欢这样的性格,即使你帮人处理了事情别人很多时候也因为你的态度不会感激你,很显然就吃力不讨好了。


3

有时候你出的力,没有用在点子上,好心办错事。

4

按理来说,帮助别人是一件好事。助人者心怀善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受助者心存感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本应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佳话。却总有人因此而生出诸多龃龉:受助者不知感恩,恩将仇报,佳话变成怨言。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帮助别人也是一门学问。

1,肠不可冷,腹不可热

助人第一步,是要把握好一个准则。儒家讲,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在助人上也是一样。

有的人属于“有事儿您说话”型,在一开始待人非常热情。别人有求,必定是满口应承,不分是非对错,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那个能力,最后做了不该做的事。有的人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事先看是否与自己有关,趋利避害。

这是往极端里说。其实,现实中这两种人都极少,但是,冷肠和热腹这两种倾向是普遍存在的。而帮与不帮的标准,就是事情是不是符合仁义。

2,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那么,在符合仁义标准的前提下,用我们另一句话说就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人们一般都更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却往往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但也许同样的情义,对于后者来说,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施恩不望报,受恩不忘报

我们有这样一句俗话:“施恩望报非君子,有恩不报真小人”。施恩于人时,就不要存一份他人会报恩之心。

《菜根谭》里说:“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施恩本身是在行善,如果你对自己给出的恩情念念不忘,那到底是在行善助人,还是在“卖人情”呢?

但是,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绝不能存有“不报”之心。没有谁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记住别人的恩情,知恩图报,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

在如理如法的情况下,符合仁义标准的前提下,去发好心善心帮助他人,就可避免好心办坏事,费力不讨好的情况发生了。



5

老话说,好心当成驴肝肺。老话又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你办了好事可能有百分之90的人理解,还有百分之10的人不理解。这是正常的。要全国都象马云一样,什么事都不是事。所以说老话又说,人分三教九流。思维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6

不必担心。好心办坏事总是个别现象,只要心好,办的好事总会多于坏事。


7

清明小假期,和几个同学聚会,谈及其中一个同学的家庭问题,都尝试朝着家庭圆满的方向出主意,支招儿。一晚上酒喝了不少,话也唠了不少,可一直没能开解同学的矛盾,到后来,大家说什么,同学都打心底“反抗”,越说越乱。最后,同学说,“兄弟们喝酒吧,我自己的事儿,你们别管了”。

类似场景,大家应该都曾经经历。同学间、朋友间、同事间,甚或亲人间,因家庭问题,因感情问题,因事业问题,又或者因生理问题等等,经常会上演一方是主角,他(她)或主动,或被动,成为被“帮扶”,被“点化”的对象。其他人,或“单挑”,或“围攻”,目的是,试图帮忙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在此,我们认为大部分人的动机是善意的。

很多时候,旁观的其他人往往特来精气神儿,比处理自己的事儿都“上心”,都有主见,平时娘娘们们儿,反反复复,到了分析别人,都特有主见,特有头脑,上三千年,下五千年,道理一套接一套,直到当事人频频点头,一口气出的才顺畅,费半天吐沫星,图的就是这种成就感。

还是同学的“你俩别管了”,一句话,让我警醒。多管闲事,还要替别人拿主意,特别不着调。同你我之类,善于劝导的人,开口言必“旁观者清”,可旁观者未曾设身处地,何以清的靠谱?近来经历了一些人和一些事儿,更让我觉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悖论。胡乱用之,全不靠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典故源头,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从棋局的角度,旁观者清,还是没毛病的,当然,旁观者也自当棋高一招。

典故引申开来,都需要“区别心”对待,需要设限的。设想,别人的事只有自己清楚个中原委,清楚盘根错节,和只有设身处地才能隐忍的无奈和委屈,事情讲出来的时候,当事人自己其实已有倾向性的主见。所需要的可能仅仅是诉说,是帮着当事人做一个决定。

而你,可能仅仅知道事情的表面,或如盲人摸象,如管中窥豹,未曾设身处地的经历,就打着“旁观者清”的旗号,对别人指手画脚,甚至凭自己主观就帮别人下结论,往往会误导,也因此罪莫大焉。

因此,即便再好的关系,当事者如不是自己,带结论的意见一定少拿。事儿再小对当事者都是大,环境再简单,对当事者都是天。而对于旁人来说,哪怕是至亲,未曾设身处地经历,都是过眼云烟。能静下来倾听,你首先就是一个善者,而有所分寸的过问细节,帮着当事人更好理清思路,就善莫大焉了。

记住,切莫下结论,也不要旁敲侧击的说观点。“带着耳朵、管好嘴”的旁观者,才靠谱,才算不祸害别人。一定告诉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亲人,遇到事儿自己拿主意,凡事发生必有好处。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8

好心办错事,费力不讨好。有些人遇到过这种情况。

原因有几种。

第一种是帮忙的人对有困难的人遇到的困难不是真正的了解。例如,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认真询问,却没有把问题听全,听到一半就去解决,反而把问题变得更难了。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一个人遇到一个人奄奄一息的,就问他有什么需要。这个人说了一个字:“水。”他以为想喝水,便拿起水壶给这个人灌了几口水,可是人家还是说:“水,水。”他不清楚怎么回事,还是灌水。后来,别人来了,告诉他,这个人说的是洪水要来了。赶快帮助一起撤离。

第二种情况是,想要帮助别人,但是自己的能力有限。每次都办不好。心是好的,但是能力有限,别人请求的事情同意帮忙之后,却没有做好。在办公室里,有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了给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别人请求帮忙,连想也不想就答应了。但是,在真正帮忙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会做,或者做不好。最后,忙没有帮成,反而耽误了时间。

所以说,想要帮助别人,既要有热心,还要细心,听清楚,同事,还要具备这个能力。有些帮忙的事情,可能需要几分钟就完成了。但是,有些需要帮忙的事情,需要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几年。如果不帮忙就算了。同意帮忙了,还要遵守承诺。这份信用也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拾趣松的个人看法,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沟通和交流!

关注拾趣松,体验个性化交流!

9

既然这样,以后就别管闲事了。

我原来在单位,刚来一个小女孩,整天都给我说,她没对象,表达很渴望马上找个对象,又苦于人生地不熟的,意思就是让我帮她找对象。

我呢,也是个热心肠,就动用自己的关系给她找对象。

最后找了一个设计院的小伙,家是农村的,家里条件不是太好,她们谈了一段就分手了,女的主动分的。

后来这个女孩,找了一个派出所的,大专毕业,家有房子。

再后来,这个女的当了个年纪长,不得了,对我还不如一般人。

再后来,她的在派出所的丈夫脑溢血了,她也不当年级长了,没法当了,顾不上了,这又对我态度好了。

估计是家人得病反省了。

我从那以后,就不再给单位的人介绍对象了,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过好自己,少管闲事。

有时你好心,人家可不这么想。

还是不要太热心。

少管闲事少生气气。

保护好自己最重要。

10

好心办错事,费力不讨好,可能是你的好心,愿望,与客观实际脱节,与大家的想法有所背离,用了心,费了力,别人还不买账。象这样的情况,要给大家解释清楚,诚认好心办了坏事,求的谅解。以后做事多方考虑,就不会办错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