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诸葛亮死后蜀汉为何还能坚持三十年?背后的原因?

诸葛亮死后蜀汉为何还能坚持三十年?背后的原因?

2020-09-16 06:01阅读(72)

诸葛亮死后蜀汉为何还能坚持三十年?背后的原因?: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能够坚持近三十年,根本原因在于曹魏内部朝政混乱的原因,以及东吴对曹魏的牵制作用。夷陵之

1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能够坚持近三十年,根本原因在于曹魏内部朝政混乱的原因,以及东吴对曹魏的牵制作用。

夷陵之战后,曹丕已经把蜀汉从地图上抹掉,唯一的对手就只有孙吴。蜀汉已经对曹魏毫无威胁可言,只要把孙吴灭掉,蜀汉就会不战而降。

但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曹丕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夙愿。

曹丕死后,诸葛亮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把蜀汉从死亡的边缘拖了回来,趁着曹丕病逝,新主曹叡年幼,连续的发动了北伐。但曹叡并没有丝毫的惧怕,成功的狙击了诸葛亮的北伐,同时,也打败了孙吴的联合进攻。

诸葛亮病逝后,曹叡更相信蜀汉已经无力构成对曹魏的威胁,而把主要精力用于防范孙吴进攻,平定国内及周边地区的叛乱,当然还忘不了先喘口气,享乐一下。

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53年费祎被刺身亡,近二十年的时间,蒋琬、费祎、董允主持蜀汉朝政,放弃了对曹魏的主动攻伐。尽管刘禅遵循诸葛亮的遗愿,派遣蒋琬屯兵汉中,伺机进攻曹魏,但蒋琬按兵不动,与曹魏相安无事。

费祎主政期间,姜维屡屡提出北伐,都被阻止。姜维多次出兵,但由于费祎的节制,兵力太少,对曹魏构不成任何威胁。

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逐步掌管了军事大权,开始了连年北伐。但在十年的时间内,北伐十一次,但也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曹魏的战略,依然是把孙吴作为主要对手,蜀汉仅仅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而已。

其主要原因,还是曹魏内部朝政混乱,没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对付蜀吴。

其一,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蜀汉进攻曹魏,需要越过秦岭、陇右山脉,困难重重。同样的原因,曹魏要进攻蜀汉,也面临着这一重重困难。

如果曹魏在征伐蜀汉的过程中,处置不当,很有可能被孙吴趁机。如此一来,风险很大。

其二,孙权晚年尽管朝政混乱,但曹魏自曹叡病逝后,朝政更加混乱。辅政的托孤大臣曹爽与司马懿不和睦,导致了一系列的政变和叛乱。

嘉平元年(249年)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完全控制了朝政。

原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对司马懿诛杀曹爽大为不满,联络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曹彪为帝。令狐愚病死,王凌被司马懿击败,服毒自杀。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其位独专朝政,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想除掉司马师,但由于计划泄密,参与此事的李丰、夏侯玄、张辑等人被司马师诛杀,并夷灭三族。同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受到惊吓后,不久病亡,司马昭接替了司马师的职位。

景元元年(260年),曹髦认为司马昭专权,国事不能自主,就带领宫中左右进攻司马昭府邸,被司马昭府中的太子舍人成济杀死。

之后,司马昭立燕王曹宇之子曹璜为帝。

司马氏家族为了控制朝政,与曹魏皇族与大臣屡屡进行争斗,无暇顾及蜀汉。

其三,与孙吴相互攻伐,消灭孙吴是既定的目标。

正始二年(241年),孙权分四路进攻曹魏,被曹魏击败;

正始四年(243年),司马懿出征舒城,讨伐孙吴;

正始七年(246年),吴兵入侵柤中,曹爽不听司马懿劝阻,被打败;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升为大将军,意欲攻取东吴东兴;

嘉平五年(253年),吴国诸葛恪带领大军进攻合肥新城,诸葛恪粮尽退兵,被扬州刺史文钦杀得惨败。

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联合毌丘俭、文钦叛乱,占据淮南。司马昭携曹髦及郭太后一起征讨。次年,最终平定了叛乱。

由此看来,曹魏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在这种情况下,曹魏没有心思去处理蜀汉那些事。这是姜维屡屡北伐,略有收获,没有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等到司马昭彻底掌控了朝政,孙吴也因为孙权死后朝政日益衰败,没有能力对抗曹魏的时候,消灭蜀汉就被提上了历史日程。

263年,邓艾偷袭阴平成功,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举国投降。这虽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魏蜀实力差距太大,曹魏决意灭蜀,蜀汉就一定在劫难逃。

因此,诸葛亮病逝后,蜀汉仍然存在了近三十年,并非诸葛亮的继任者多么厉害。这得益于孙吴的牵制及曹魏内部叛乱不止,无暇顾及蜀汉这档子事。一旦曹魏腾出手来,蜀汉也就结束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坚持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静待天下之变的战略眼光。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其战略是高瞻远瞩的。但可惜的是,刘备集团急功近利,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意义,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2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公元263年,经过谯周的劝说,蜀汉后主刘禅选择向邓艾投降。此间相距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三国后期,其实相对来说,蜀汉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实力开始下滑。但是是什么原因促使蜀汉挺了三十年勒?

说到为什么,咱们从外部跟内部原因来分析下

外部原因:

1、经过关羽战死之后,蜀吴一度走上了对立面,但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在修复与东吴的关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诸葛亮北伐,东吴派诸葛瑾领兵同时伐魏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诸葛亮死后,这种关系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蜀汉被灭的下场。

2、魏国内部矛盾升级。

诸葛亮去世后4年,曹睿病逝,曹爽与司马懿陷入了内部争权斗争之中,对于伐蜀的行动暂时减缓。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之际,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而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魏国内部出现统一。

但是!但是!

在高平陵之变后,魏国又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也即自公元251年到公元257年,淮南地区出现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分别为王凌之叛、毋丘俭文钦之叛及诸葛诞之叛。

为了稳固后方,司马懿不得已先安内。

内部原因:

1、诸葛亮对蜀汉周边少数民族的安抚,也为蜀汉后期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2、诸葛亮过后,虽然进攻不足,但是还是有留下一些著名将领,

比如:和诸葛亮并称蜀汉四英杰的蒋琬、董允、费祎。按照诸葛亮的遗愿,刘婵还是重用这些忠臣,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内部,促进了蜀汉的经济发展。

而号称诸葛亮传人的姜维,多次出兵北伐的姜维,虽然在影响力上很难和诸葛亮相比较,不过,多次的攻势防御,还是间接延迟了魏国对蜀汉的兵力部署。


这些内外因素加起来,让蜀汉残喘了将近30年。

3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从此迎来了蜀汉的诸葛亮时代。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中,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

期间,共历十一年零四个月。表面看,诸葛亮使蜀国延续了十一年零四个月的国运,当他死后蜀国又坚持了三十年。因此,有人对诸葛亮的才能产生怀疑,认为没有他的蜀国似乎更强大,他的能力似乎并非像历史上所讲的那样传奇。

其实不然,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非事物的本质。想想西晋王朝的真正创始人司马懿,够厉害了吧,天下三分有其二的魏国更强大了吧,但是却被诸葛亮领导的弱小蜀国屡次挑衅,却只能被动防守,逼迫司马懿只能使用“千里请战”的无赖计策来平息众将之怒。可见诸葛亮有多厉害,关键诸葛亮考虑的事情是国家的全局,而当时司马懿只需单纯打仗就行了,其它一切都会有曹丕和众位大臣操心。

同时,再想想晋武帝司马炎,不能因为他做了皇帝,就认为他比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师马昭厉害。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就不会有后来掌控曹魏大权的司马师和师马昭,也就更不会有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当然了,打江山也不容易。自从刘备病逝后,守好蜀国江山的重任便落在了诸葛亮的肩上。其实,守江山就是治理江山,管理国家。而管理的根本,就是将国家引向科学合理的制度轨道,从而保证一国的根基牢固。如同企业管理,当公司走上正规后,大家只要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履职,就能保证公司的快速发展。而这些,正是诸葛亮才能的展现。

如:《蜀科》的推行;诸葛亮病重期间,当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询问:“丞相万一有个不测,谁可继任?”诸葛亮告诉他,自己死后,蒋琬可以继任,蒋琬之后费祎可以继任。

后来,继任的蒋琬、费祎,实行的则是休养生息的国策,使蜀国在诸葛亮六次北伐中消耗的国力,逐渐得到了恢复。但是,20年后,当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接掌军权,又继续实施诸葛亮的北伐策略,仅仅十年,蜀国便被魏国所灭。可以说,当诸葛亮死后的20年,蜀国的国运依旧在他的掌控下延续。

诸葛亮病逝前,为了保证蜀国政权的顺利过渡,他设计除掉了两大“刺头”重臣。一是文臣杨仪,二是武将魏延。

好多人都认为,魏延是被杨仪这个小人害死的,但是真正引发二人矛盾激化的却是诸葛亮。

据《三国志·魏延传》裴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病重期间,预感到自己可能不行了,随给魏延传了一道秘密口谕:我死后,由你接掌军权,密不发丧,带领军队退回汉中。同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他又给杨仪下了一道密令:我死后,你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管理,你们就不要管他了,自行率领大军返回即可。

因此,当司马费祎给魏延传达杨仪的命令,说丞相有遗言,令他断后时,他便认为是杨仪针对自己“假传遗命”, 所以非常气愤:“丞相不在了,还有我吗,杨仪有什么资格来命令我?”后来,又见杨仪将他当成弃子扔下,率领大军撤退,就更加的气愤。

不几日,杨仪在与魏延的对战中,由于魏延阻挡大军撤退,失去大义,因此军心溃散,在败退汉中途中,被马岱的精骑追上斩杀。杨仪为了泄愤,又将魏延全族诛灭。也因此,坐实了杨仪“性情急躁狭隘”的污名。他虽有率领大军撤退之功,却多遭人诟病,又心下不愤,多出怨言,后被朝廷削职为民,流放汉嘉。不久,他又因诽谤大臣,被朝廷捉拿下狱,自杀身亡。

对于当时的蜀汉政局来说,诸葛亮勉强可以压制魏延,而杨仪又根本不怕魏延。同时,杨仪、魏延都是刘备器重的老臣。所以,如果杨仪立功返回、魏延安全抵达汉中,资历较浅的蒋琬想要成为蜀国的第三代领导核心(蜀国第一代领导核心刘备、蜀国第二代领导核心诸葛亮),将极为困难,稍有不甚,将会引发蜀汉政局的动荡。

因此,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坚持三十年,与蜀汉政权的平稳过渡是分不开的,也与诸葛亮的死前谋划是分不开的,更与蜀汉稳定的根基是分不开的。

图片来源网络

4

由于积劳成疾、心力交瘁,234年,诸葛亮在行军途中,病死于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一死,好多人都担心蜀国很快就要灭亡了,因为都觉得后主刘禅是个傻子、至少没有政治头脑。

事实证明,这是多虑了,相父死后,刘禅还当了30年皇帝。

之所以有人认为刘禅傻,纯粹是一个故事误导的。

那是蜀国被灭、刘禅被俘之后,司马昭高兴,设了一场宴席招待刘禅。

宴席中,司马昭命人演奏蜀汉音乐、表演巴中歌舞,给大家助兴。

在场的蜀汉遗老们,大都掩面流泪,可是,刘禅不但不悲伤,反而很快乐。

司马昭询问刘禅:安乐公想念蜀地吗?

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蜀国旧臣郤正偷空告诉刘禅,司马昭再问你,你看着宫殿上方,睁着眼睛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那样,司马昭就会让你回到蜀国了。

大家酒兴正浓时,司马昭又问刘禅同样问题,刘禅按照郤正教的,回答了一遍。

司马昭说:这句话是郤正说的吧?

刘禅大吃一惊,反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以及在场的魏国大臣全都开怀大笑。

从此以后,司马昭等人再也不怀疑刘禅,都相信他已经没有恢复蜀国的决心和志向了。

既然刘禅是这样一位没有上进心的皇帝,诸葛亮死后蜀汉为什么还能坚持30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刘禅并不是十分昏庸的皇帝,他谨记诸葛亮的告诫:“亲贤臣、远小人”。

蜀汉派系林立,非常复杂,拥有荆州派、益州本土派、东州集团等等,刘禅能够将这些派系掌控平衡。

诸葛亮逝世后,刘禅先以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为录尚书事,总揽朝权;后又任用姜维、诸葛瞻为录尚书事。

刘禅搭建了一个让蒋琬、费祎、姜维等贤臣良施展才华的大平台。

刘禅本身没有鲜明的昏君做派。

与同一时期的、孙权去世后的东吴几任皇帝相比,刘禅很稳重。

东吴的几任皇帝要么年轻被废、要么残暴无常,东吴始终陷入内乱局面。

后主刘禅治下的蜀汉,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动乱。

魏国内部发生争权夺利的混乱状况,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将领去讨伐蜀汉。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此时已经非常苍老,老年首领当政期间,最怕发生暴乱,所以司马懿一心寻求安稳,基本上不出远门。

司马懿之后,司马师掌握魏国政权,平定淮南之叛中,受到文鸯惊吓,眼球迸了出来,不久死去。

此后,魏国各地叛乱很多,即使北方也很不安宁。魏国统治者腾不出手去攻打蜀国。

由于在宫廷内杀死了曹髦,民愤太大,司马昭希望建立战功来平抑民愤,所以,司马昭才派遣钟会、邓艾等将领去讨伐蜀国,司马昭没想到能够灭掉蜀汉。

魏国长期内乱,无法大规模对蜀汉用兵,为刘禅统治蜀汉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诸葛亮临终一方面告诫刘禅,另一方面也为刘禅安排了一支团结的领导班子。

先是蒋琬执政,然后是费祎,他们都能够执行诸葛亮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他们没有超越诸葛亮的胆量和勇气。

诸葛亮去世19年、费祎去世后,富有冒险精神的姜维才有机会进行北伐。

曹爽号称率领20万大军进攻蜀国,被王平三万人击败,从此以后,很长时间没有胆量侵犯蜀国边境。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统治的蜀国是三国中唯一没有内乱的政权。

诸葛亮死后,刘禅能够统治30年,还有一个原因是蜀汉地处大西南,拥有天险秦岭,增加了魏国进攻的困难。

至于后来蜀汉被灭,那是由于刘禅“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太监黄皓执掌大权,把蜀汉弄得民不聊生、忠良遇害;

姜维无休止北伐,耗尽国力、劳民伤财。

蜀汉灭亡,根本原因还是发生在国内,正如一位伟人所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当自己变得弱小,敌人胜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5

诸葛亮生前辅佐蜀汉,死后仍然庇佑蜀汉,因此,诸葛亮死后,蜀汉仍然能够苟延残喘30年,与他有很大关系。准确的说,诸葛亮留下的策略及人才使蜀汉延命了这么多年,这又从何说起呢?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北伐,驻军五丈原。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当时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变差。刘禅不放心,于是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劳军,李福当面询问了诸葛亮身后之事。诸葛亮没有避讳,直言:我之后蒋琬接任,蒋琬之后费祎接任。再往下,诸葛亮没有回答。

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这就是诸葛亮的安排,应该说,诸葛亮的眼光是非常准的。诸葛亮死后,蜀汉大臣及军民都处于惊恐之中,生怕魏军前来进犯。而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后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位于百官之上。蒋琬脸上既无喜色,也无忧虑之色,一切犹如诸葛亮未死之时,众人遂服。

在这时,其实有一个人也很重要,他就是皇帝刘禅。刘禅是否是个明君,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那就是刘禅很听话,尤其是诸葛亮的话

诸葛亮遗命:我死之后蒋琬接任。于是刘禅便火箭般的速度拔蒋琬,迅速扶持蒋琬成为众臣之首。诸葛亮还有一个遗志:北伐中原,以攻为守,刘禅也执行不误。

在蒋琬被提拔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后,刘禅下昭:蒋琬应该继承诸葛丞相遗志,领兵驻军汉中,伺机北伐中原,统一天下。

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为了让蒋琬处理政务方便,刘禅令蒋琬开府,加升大司马,总督内外一切军事。在蒋琬驻扎汉中的六年间,曹魏始终不敢来犯。

蒋琬主政时期,基本延续了诸葛亮时期的政策,那就是以攻为守。令王平镇守汉中,姜维为凉州刺史,率领一只偏师进兵西凉。不同的是,诸葛亮时期动辄起兵十万有余,则蒋琬时期,兵力要少的多。

后期,蒋琬以涪县水陆皆便,于是率兵驻扎涪县,将镇守汉中和北伐曹魏的事情彻底交给王平和姜维,同时蒋琬开始提拔费祎为副手,实现权力逐渐转移。

终蒋琬治理蜀国期间,曹魏忙于平定辽东公孙渊叛乱,无暇四顾,因此蜀汉安保太平,等到费祎接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费祎接管汉中后,当时的魏国皇帝曹叡托孤于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而司马懿被曹爽所架空,曹爽为了取得关中地区的军权,策划了袭击蜀汉的军事行动。

这时费祎很镇定,指挥蜀汉诸将抄曹军后路,欲将曹爽大军就地消灭于汉中栈道之间。后曹爽经过参军杨伟和夏侯玄的力劝,率军撤退。即使这样,魏军也被蜀军拖住,经过苦苦挣扎方才脱身,损失了大量的辎重。

因此,费祎虽然才能不如蒋琬,但是确保汉中无事还是能够做到的。费祎执政期间,重用董允,而董允最大的功劳就是遏制了宦官黄皓不能上位,始终进入不了权利中心。董允早亡,没等到费祎死去,董允便早逝了。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之后陈祗和大将军姜维共同执事。这时蜀汉的朝局很复杂,姜维长期领兵在外,因此朝内陈祗的威望很重。而陈祗这个人又和董允不一样,陈祗既支持姜维北伐,又不排斥宦官黄皓,于是在陈祗接替董允担任尚书令后,黄皓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慢慢的开始形成自己的势力。

所以,准确的说,黄皓干政,陈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最后蜀汉在坚持三十年之后,败于钟会伐蜀,也是因为黄皓和姜维两人的斗争。

在陈祗主政时期,反对北伐的声音已经很强烈了。以谯周为首的文臣在朝堂上和陈祗辩论,是否应该继续伐蜀。陈祗坚决的支持继续北伐,所幸的是,当时的皇帝刘禅还没有忘记诸葛亮的教诲,也义无反顾的支持北伐,这才有了姜维的继续出兵陇右。

陈祗死后,宫中大权及势力都被黄皓所霸占,黄皓开始在刘禅面前进谗言,说姜维数年伐魏未果,有过无功,应该罢黜他的大将军之职,虚领益州刺史之职回成都养老。姜维则强烈的要求刘禅斩了黄皓,以防他妖言惑众。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刘禅心里很清楚,伐魏还要继续,但是黄皓也不能杀,于是从中间和稀泥,让黄皓亲自登门向姜维道歉。最后姜维怕回去遭到黄皓陷害,于是领兵滞留沓中种麦。这给了司马昭机会,司马昭随后制定三路伐蜀计划,由钟会统领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伐蜀,最后邓艾偷渡阴平,迫降成都,蜀汉灭亡。

因此,诸葛亮死后,蜀汉之所以能够坚持了30年,跟两个人有某大的关系,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刘禅。诸葛亮死后有遗命,任命蒋琬和费祎接任,这两个人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托,在任期间确保了蜀汉的安全。而刘禅是是个非常听话的君主,时刻不忘诸葛亮的遗志:北伐曹魏,不管是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陈祗哪一个当政,刘禅都义无反顾的支持他们北伐,这也是蜀汉能够一直保持战斗力,确保不被曹魏所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蜀汉之灭,始于陈祗当政期间,这时黄皓趁势崛起,陈祗死后,在朝中在也没有人能够压制黄皓。最终黄皓和姜维内外失和,给了曹魏机会,蜀汉随之灭亡,结局令人可悲可叹!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6

苍茫大地认为:正如《三国志》的陈寿所评的一后主刘禅任用贤明的丞相还是一个讲理的君王,受到宦官蛊惑就变成了一个昏庸的皇帝。《尚书大传》说:白色的生丝没有固定不变的颜色,就看人们去怎样染它\",事实就如此!


刘禅,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做汉中王时,册立为太子,刘备称帝后章武元年五月十二日,封为皇太子,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夷陵大败后,又气又病在永安宫逝世,五月后主即位,年十七岁,改换年号为建兴元年。

建兴元年到建兴十二年,那是孔明当家时代,孔明勤修内政,平定南方四郡、五出祁山,虽蜀国兵少,但孔明调度有方,胜多败少,斩杀过魏国王双、张郃,孔明既是卓越政治家、又是军事家,蜀国军政双修,蜀国太平无事。

十二年,孔明北伐途中在渭水之滨去世。长史杨仪和魏延争夺权势而互相攻打,魏延兵败被杀,蜀国北伐军有惊无险,由杨仪率领安全回成都。按孔明推荐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领国家政事。十三年,中军师杨仪被废黜,后自杀。升蒋琬为大将军,延熙二年升大司马。从孔明去世的建兴元年直到建兴十五年,从延熙元年直到延熙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马蒋琬去世,蜀国处于蒋琬时代,他是贤相、能相。蒋琬接班初年,孔明新丧,蜀国上下忧心忡忡,蒋琬才智出类拔萃,作为群臣之首,既无悲戚仪容,又无喜悦之色,神态举止,一如往曰,由此渐成众望所归。蒋琬爱憎好恶合于道义,仅举一例。东曹掾杨戏素来待人简慢,蒋琬与他谈时,杨戏有时也爱理不理,有人在蒋面前陷害杨戏,但蒋琬丞相肚里能撑船,不以为意。蒋琬认为孔明出兵秦川,因道路险恶运输艰难,最终导致北伐无果而终,他想改弦易辙,造许多战舰,想从汉水、沔水袭击魏兴、上庸,因蒋生病未能执行。后来同事们反对,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劝,蒋琬从谏如流,并商定利用凉州羌人丶胡人思汉,魏将郭淮被蜀军击败过的有力条件,派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征时,蒋琬为姜维守后方为后援。客观地说这是万全之才,可惜天不假年,延熙九年蒋琬去世,蒋琬执政十二年,蜀国国泰民安,北代次数规模大大减少,说白了国策变进攻为主为防御为主,这无疑大大减轻了蜀国国家和百姓的负担。这无疑是正确的,蜀国在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之后,无论地盘、人才储备、人力物力均远非魏国对手,修养生息养精蓄锐无疑是最大的爱国。


费祎,无疑也有宰相之才,他还有大将之才。孔明南征返回,孔明绕过年资官位排在费祎之前的一些人,特地拉费祎同座一辆车,可见对费祎的赏识。随后费祎以昭信校尉之职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等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但费祎据理相辩、不落下方。延熙七年,蜀汉征北大将军王平驻扎在兴势,被魏国大将曹爽、夏侯玄率军围困。刘禅受费祎符节去御敌,光禄大夫来敏亲来送别,要求对奕一局(下棋是假、探测费祎能力是真)。这时紧急公文纷至沓来,人马披挂整齐,坐车已备好,单等出发,费祎与来敏从容地下完了棋,才出征,费祎尽显大将风度,兵至汉中,魏军就退了。延熙六年就由尚书令升大将军,费祎延熙九年接过蒋琬的班,十年,凉州胡王虎文来降,费又派姜维平定汶山夷人叛乱,十一年派邓芝平定涪陵属国汉人夷民之乱,费祎时代虽然也派卫将军姜维对魏用兵,但总是控制姜维北伐规模,一是蜀国本钱小,赢得起、输不起,二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运粮草极不方便。延熙十六年岁首大聚会,费祎酩酊大醉被魏国伪降的郭修刺杀。费祎执政时代,仍以休生养息为主,蜀国仍没有瞎折腾。费祎当政七年。


蜀国的真正危机是从费祎死后开始的,费祎一死,蜀国再也没有了名相(尽然蒋琬、费祎没有拜相,但两人是以大司马丶大将军名义代相的),姜维在延熙十九年升为大将军。姜维是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军事谋略上他不输于乃师孔明,但他不懂政治,不修内政,加之刘禅后期听信宦官黄皓,终于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姜维与魏国交兵时,互有胜败,他继承孔明遗志,一心收复中原,其忠心可佳,但姜维用兵规模远大于蒋琬费祎时代,大大增加了蜀国负担,百姓面有菜色,又没有真正占领多少魏地,人员、物质也没得到补充,蜀国偏安一隅,是经不起长期大的战争消耗的。延熙二十后换年号景耀(因天上有景星出现),宦官黄皓开始把持朝政,姜维仍然劳师远征,五年兵败于邓艾,驻扎沓中。六年,魏国大举进军,邓艾、钟会等数落攻蜀。姜维被堵在沓中,邓艾上演山寨版魏延“子午谷奇谋\",偷袭阴平得手,直取成都,孔明之子诸葛瞻忠勇有余、韬略不足,中计后父子死拼殉国,刘禅在谯周建议下投降。姜维仍想通过诈降钟会后劝反钟会,再次复国,后与钟会一起为思归的魏国将士杀害。蜀国于炎兴元年灭国。

综合上述,蜀国在孔明死后,仍能坚持三十年,主要是孔明留下的接班人总体而言德能称其位,后来亡国是因为末期宦官黄皓把持朝政、武将姜维穷兵黩武,魏国名将重兵趁隙伐蜀,刘禅绝不能用傻子昏君来形容。

望斧正。

7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得以继续存在,其实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原因。天时是外因,地利人和是内因。下面以史为鉴给大家具体说说。

一、天时

其实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内部精英已经形成了共识:若不主动出击寻找战机,偏居一隅的蜀汉必亡!

刘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伐吴之战,一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另一原因就是看能否夺回荆州,保持《隆中对》两路北伐的战略格局。

很遗憾,夷陵之战刘备失败了,刘备认为失了荆州,再损耗了大半精锐士兵,而自己年事已高,接班人又不成器,蜀汉的未来极为暗淡,所以刘备才在病床上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不成才,你干脆取代他得了

但是诸葛亮不愧是不世出的人才,在刘备死后,又重新挽回了孙刘联盟的格局。还南下平定了少数民族的叛乱,稳固了内政。然后养精蓄锐,为了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北伐。

终诸葛亮一生,区区蜀汉一州之地成为了曹魏的心头大患,曹丕、曹叡两代皇帝在位时主要防区都在西南。也正是有诸葛亮给曹魏施加的巨大压力,曹魏内部无论皇帝还是大臣都极为谨慎小心,生怕被诸葛亮捉住破绽,一举灭亡曹魏。

但是等到诸葛亮病逝,曹叡如同卸下来重担,完全放弃了刚继位时候的英名神武,开始肆无忌惮的享乐。结果在酒色财气熏陶之下,三十多岁就早早亡故,连个亲生儿子也没能留下。于是曹魏这个时候不但没能乘着诸葛亮病逝的天大良机灭蜀,反而因为争权夺势,陷入内乱。

最后因为皇帝幼弱,反而被司马氏乘机摘了果子就是后话了。

二、地利

关于四川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一句俗话说的好: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

这句话很好理解。

因为外有秦岭的阻隔,内有四川盆地优良的粮食产地。四川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王朝末期,朝廷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平叛战争,四川所在地的军阀往往都会提前割据一方。

而也同样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不论是四川本地军阀想外出争霸还是外部势力想占据四川盆地,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所以往往要等到外部军阀决出胜负,建立大一统政权后,才有精力和财力发起灭亡割据政权的最后一战。

这也是诸葛亮当时劝刘备取益州的重要原因,但是诸葛亮没想到的是刘备早死,留下来的刘禅怎么扶也扶不起。

三、人和

诸葛亮死后,蜀汉没有了立主出击的诸葛亮,其他大臣觉的割据一方貌似也还好,至于之后谁来灭亡蜀汉,刘禅自己都不在乎,普通大臣当然只管投降就好了。

在这样的情绪下,蜀汉内部竟然奇迹般的没有发生大的内斗(诸葛亮死后,最主要的北伐主张者,鹰派代表,不稳定因素:魏延这个时候已经被除掉了。)姜维已经被排挤到外,没几个将,更没多少兵,对文官集体不构成威胁。

所以不论是黄皓这样的宦官专权,还是主降派的谯周,都在刘禅“无为而治”下苟延残喘了三十余年。直到司马昭干掉了曹髦,灭了曹魏最后的地方势力,完全掌握了中原大局,这个时候只需要一次伐蜀,蜀汉就立刻手到擒来了。


所以说蜀汉灭亡早在失了荆州时就已经注定了,只不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硬是在不可能中给蜀汉找到了最后一条路,可惜诸葛亮死后,根本没有人走完这前半段条荆棘丛生,后半段光明正大的路,蜀汉从上到下都选择了一条看似平淡却是死胡同的道路……

真是可悲可叹啊。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8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此后蜀国虽渡过了一段休养生息的和平岁月,然到姜维掌权时,因继诸葛遗志,又进行了艰难的11次北伐,虽然胜多败少,但也是劳民伤财,使得蜀国国力损耗巨大,加之刘禅又宠信宦官黄皓,导致朝政颓废,蜀汉政权可谓是摇摇欲坠。然而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到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不战而降,蜀国仍存在了近三十年之久,那么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为何还能存在这么长时间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点:

忠臣尽责

第一,很多蜀汉忠臣尽职尽责。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死之前,后主刘禅曾派李福去询问谁可继任主持国家大事,诸葛亮推荐了蒋琬,费祎二人。虽说这两人能力比不上诸葛亮,但也是恪尽职守,对蜀汉忠心耿耿。两人常往返于汉中和成都,为蜀汉操劳一生。曹爽曾征讨蜀汉,正是费祎率军前去击退了魏军。继蒋琬,费祎之后,蜀汉又出现了一位贤相董允,董允为人恪守正直,礼贤下士。

此三人与诸葛亮便是后人所说的“蜀汉四相”,贤相时期亦有贤将,时吴懿,王平,马忠,邓芝等人皆忠义之士。后来虽有黄皓乱政,但黄皓也并非一手遮天,时内有忠臣诸葛瞻,外有姜维掌控兵权,更有诸多忠心蜀汉的将领,像廖化,罗宪等等。

联吴抗曹

第二便是秉承了联吴抗曹的外交国策。刘备夷陵兵败后,诸葛亮再次坚持联吴抗曹,孙刘联盟也是蜀汉能够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诸葛亮死后,曹魏也不敢轻易来犯。

魏国内部矛盾激烈

第三,当时魏国内部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无暇他顾。首先是辽东公孙渊叛乱;曹叡去世后又出现了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大权;公元251年到公元257年,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这些曹魏内部的动乱自然给蜀国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

刘禅也并非我们所想的昏庸

第四,刘禅做的还算不错。刘禅没有改变刘备和诸葛亮留下来的既定方针,在外交上坚持连吴抗曹,在用人方面便是坚持“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这样大方针,但也有所改进,在大规则不变的情况下,刘禅还是做了不少改变,像封舅舅吴懿为车骑将军,统领汉中,诸葛亮最忠实的四位手下: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依旧把朝政和军事交给他们,但却是分开掉,不让一家独大。重用益州人,比如马忠,句扶等,但都是军事方面,政治方面依旧是荆州人。这各方面的平衡也令三大派系都比较满意,所以刘禅治理蜀汉还是比较出色的!之所以宠信黄皓,实则是一种帝王权术罢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9

三国鼎足,魏虽广大,然吴有长江天险,蜀有蜀道难于上青天。

蜀虽弱小,但被诸葛精兵简政后,国定民安。

魏国陷于司马与曹之争,吴孙权后期昏暗,都是自顾不暇。反到是诸葛六伐中原,俨然独领风骚。

诸葛生前已选定后继主帅姜维,精心培养,将平生所学精华全部赋予其,连老将魏延丶马岱等也看红了眼。诸葛走后,姜维谨守师训,不忘初心,九伐中原,也显赫一时。

蜀汉以攻为守,保得一方太平三十年。若不是将领忽视边关,让邓艾翻山越岭成功偷袭得手,蜀汉不降,三国还有变数。姜维还可大有作为。

10

谢邀。

从辅佐刘备艰难创业,到托孤支持后主刘禅,诸葛亮确实是蜀汉王朝的灵魂人物,以至很多人觉得他死了,蜀汉好像就结束了一样。

事实上,蜀汉还是继续坚持了30年,个中缘由,悦史君给大家分析一番。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临终前,他把丞相长史蒋琬推荐给了后主刘禅。

此时的刘禅,已经不是刚刚继位的小年轻,他有了真正亲政的机会,没有再任命新丞相,而是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大将军等职务处理政务。

同时,刘禅还一方面派邓芝继续保持与东吴的合作,一方面派李恢、张翼等人镇抚南蛮,保证后方平安。

局面稳定之后,刘禅决定派蒋琬在汉中驻守,找机会北伐,蒋琬依从诸葛亮的旧规治国,几次派姜维出征,但效果一般。

蜀汉延熙九年(246年),蒋琬去世,刘禅用大将军费祎处理职务,南中方面继续派阎宇等人镇抚。

费祎为人谨慎,选择处理好国内事务,对北伐非常消极,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年)不幸遇刺身亡。

之后,刘禅起用卫将军姜维负责军事,尚书令陈祗处理职务,派宗预继续跟东吴维持关系,巴东则由阎宇等人镇抚。

姜维一直在外统兵北伐,陈祗主要负责日常政务,但此时太监黄皓得到刘禅信任,陈祗和黄皓关系不错,后者对朝政的影响越来越大。

蜀汉景耀元年(258年),陈祗去世,黄皓对姜维的非议更加肆无忌惮,由于北伐损耗太大,很多人都反对,姜维只能留在沓中。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人攻打蜀汉,虽然姜维拦住了钟会,但邓艾却奇袭杀死了诸葛瞻,在谯周的规劝下,刘禅出城投降。

悦史君认为,蜀汉能够在诸葛亮之后维持30年,虽然有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的辅弼之功,但最根本的是后主刘禅,他的知人善用还是重点,不过最终刘禅还是走上了宠信宦官的老路,贻误战机之后不得不选择投降,是遗憾也是一种必然。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