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秦始皇的暴政会不会是因为汉朝篡改历史抹黑秦始皇?

秦始皇的暴政会不会是因为汉朝篡改历史抹黑秦始皇?

2020-09-11 19:01阅读(68)

秦始皇的暴政会不会是因为汉朝篡改历史抹黑秦始皇?:其实秦始皇跟其他昏君的暴政不是一样的暴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帝国的万世长存,修筑长城,修驰道,

1

其实秦始皇跟其他昏君的暴政不是一样的暴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帝国的万世长存,修筑长城,修驰道,以及南征南越,这些按理说都是一个皇帝该做的,但是他太急了点儿,想把所有事都干完,又感觉时间不够所以他一边找长生不老药,一边催着全国把他的这些大工程在他有生之年都完成,这就导致了秦法严苛。从功过上,秦始皇才真正算的是千古一帝,他在中国人心中牢牢的打下了“统一”的烙印,中国2000年的封建帝制年代,不管分裂多少次都总能再统一。欧洲就是缺乏秦始皇这样的人,所以欧洲到如今依旧不能从国家概念上完成统一。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秦始皇的暴政真的没有冤枉他。

就拿陈胜吴广造反来说,他们是戍边的壮丁,共有900人。

他们日夜兼程赶往渔阳,但到了大泽乡,出现了暴雨洪水,道路被阻断,无法通行。

根据秦朝的法律,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

这样陈胜吴广这伙人将横竖是死,干脆直接造反了。

大家注意,要求壮丁尽快赶到部队,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误期严惩也不能说错。

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看看是人为故意延误,还是客观环境厌恶。

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这种法律就属于恶法,不近人情,逼人造反。



再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仅仅军人就死亡接近200万,平民死亡不计其数。而当时秦朝总人口才2000到3000万,死了相当一部分人。

当时中国还是封建社会刚刚开始,生产力不发达,人民在和平时期也就是勉强糊口。

在连年战争后,各国老百姓包括秦国百姓,都已经精疲力尽、挣扎在死亡线上。

这种情况下,应该仿效刘邦一样减少大规模战争,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缓解人民生存压力。

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连续发动秦攻匈奴之战、秦攻百越之战。

其中秦攻百越之战,前后持续五六年,秦朝使用70多万兵力,其中死亡40万,动摇了国家的元气。而百越其实不足为患,总人口才50万人,适战青壮年大致有5万人。

对于这种敌人,完全在几十年内慢慢消灭,秦始皇却急于一时。

尤其第一次战役,使用50多万大军妄图一口吃掉面积庞大的百越,最终自己却因为战争和疾病失望了30多万人,差点崩溃。

除了作战以外,秦始皇还大兴土木。

修建长城动用近百万劳动力,也就是全国约20分之一的人口,约三分之一的青壮年劳动力。

而长城修建持续了多年,死者不计其数。

如果说,长城还算是国防工程,有实际的意义。那么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就完全是为了他自己。

其中阿房宫,共征用七十万民夫用了四年时间只建好了土夯,最后秦始皇到死都没有建成。



我们可以算一个账,对付匈奴和百越的武装部队,总数超过100万。

而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的民夫又有200多万。

当时全国人口不过2000多万,而其中400万人处于战争和苦役中,随时可能死亡。

而根据人口比例来说,秦朝可以使用的青壮年男丁应该只有200多万。

也就是说,几乎全国可用的男丁都用了,甚至少年和老人也被征用。

试问,这么胡搞,国家能吃得消吗?

人民不起来造反也就有鬼。

3

所谓不破不立,秦始皇作为始皇帝,天下什么都是一统,都要一新,这推行起来岂能是我们现在这么轻松一说?但即便是暴政,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也是在秦二世元年起事的。你也可以想想看,历史上的暴君有多少是做出巨大贡献的,又有几个朝代的开创者是仁慈的或是施仁政的?条件不允许呀。秦始皇的暴政应该是客观上有的,但不会是滥杀无辜的那种暴政。秦朝的法度以及大部分制度都延续到了汉朝。汉朝反而没多少暴政的标签。历朝历代多少都有抹黑前朝的习惯,这是因为他们处在最恶劣的情况之下,你都造反了,还在念前朝的好?越是接近那个时代越是偏颇。应该是汉朝的修史有些偏颇但没有篡改。

4

自古成王败寇!

后者只有积极,不懈余力的抹黑前朝的一切,事迹,最大限度的把前朝的制度,统治阶级,描述的腐败残忍,才有机会和资格让后世人,知道他们推翻前朝政权是得民心,顺民意的。要不然,后者取代前者都是出师无名,谋反。制造,前朝坏,我才反对推翻前朝的政权!

其实说白了,就是后边朝代为了政治统治需要,搞得一种思维意识宣传!

秦残暴,而汉代立。隋残暴,二唐代立。明腐败而清代立!

大家懂历史的都,仔细品品!

5

个人觉得正史对秦始皇的评价还是基本公正的,应该不存在汉朝篡改历史刻意抹黑秦始皇的问题。明代李贽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历史贡献都是得到了正史的肯定的。

嬴政在统一中国成为秦始皇后,心态发生变化,目空一切,视百姓如草芥蝼蚁,这一点从他四处寻找方士炼丹求长生等不切实际的行为也可以推断出来,在这样的心态下秦始皇自然不会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施政残暴,税赋苛重,民不聊生,才会被迫反抗。可以说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也是负有很大责任的,这也反证了史书上记载秦始皇的暴政并非汉朝的刻意抹黑,而是真实存在。




6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秦始皇的暴政,我个人觉得是存在的,不会是汉朝恶意抹黑!有以下原因

第一,秦始皇残忍杀害赵姬的两个孩子,说明他的性格存在缺陷,造就了他残暴的本性。

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中记载: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不管嫪毐和赵姬所犯何错,孩子是无辜的,更何况他们还年幼。

第二,焚书坑儒。在《史记》,《战国策》,《尚书》等等著作中皆有记载。为了实行的封建统治,进行文化统治无可厚非,但是坑杀儒生就提现了他的残暴。当然,历史存在争论,到底是坑杀儒生还是术士。不管是术士还是儒生都不能掩盖他的残暴!

第三,实行酷刑,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在秦始皇末年就已经有了,修建阿房宫,修筑万里长城。民不聊生,逼得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秦的灭亡始于秦始王,最终在秦二世爆发!

第四,历代的史书记载,野史传说。无风不起浪!一个人的评论不足采纳,众口铄金!

当然,即使秦始皇如何残暴,不能贬低他对中国历史所做的贡献,在历史的潮流中功大于过,称得上千古杰出帝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提出异议!






7

秦始皇的暴政的确是后人篡改抹黑的,不过篡改历史的人不是汉朝的统治者,而是儒家。从司马迁的史记极力贬低刘邦而吹捧项羽,却依旧流传了下来就足以看的出汉朝统治者对史家没有过多的干涉。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都处于正统地位,唯独首先开启封建集权的秦朝对儒家不感冒。秦朝自从秦孝公起就推崇法家,而法家的依法治国与儒家的依礼治国是相对立的。虽然不断有儒家学者游说秦王,但顶多也就让儒家获得了不被禁止的地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实现文化上的统一,定下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国策。并下令焚毁六国藏书。结果儒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再加上部分儒生与术士在长生术方面又不断欺瞒秦始皇,这才惹恼了秦始皇。于是诸子百家除法家、农、医和卜卦方面的书籍全部被列入到焚毁之列,一些儒生与术士也被秦始皇坑杀,这便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由来,并不像儒家说的那样肆意。而且秦始皇只是禁止民间藏书,官方都有备份,只是这些典籍大都被项羽后来一把火少了个精光,中国先秦典籍缺失决不能怪罪到秦始皇头上。

儒家学派掌握话语权后便开始清算秦朝的旧账,于是法家占主导地位的秦朝就成了暴政的典型。这样不仅能替儒家先辈们出一口恶气,还能进一步打击老对手法家。其实从当代出土的秦朝竹简来看,除连坐一条外,秦法并不严苛。而儒家篡改历史是一贯做法,中国先秦以前的历史几乎都被儒家按照自身的理念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好在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建立的千秋伟业即便儒家再怎么抹黑依旧能够位列历代帝王之首。

8

史海翻沉,多少历史人物已湮没其中,秦始皇,却因其的特立独行,一直为后世所谈论,有人誉之为“千古第一帝”,更多的的人称之为“暴虐之君”,史书的描述也是毁誉参半。


最接近秦始皇年代的是汉朝,汉朝史官对秦朝的大事的记载,应该是比较贴切的,但也不能否认,在对前朝描述上,也存在这一些偏颇之处,这是有原因的:

一是汉朝政权稳定需求,作为新朝的史官,为体现汉朝皇帝“君权天授”合理性,汉朝政权正当性,在对前朝的描述上,必然需要宣传和夸大前朝的政治过失。

汉初的文学大家贾谊,在其著作《新书·过秦论》里就曾列举了秦始皇的恶行:”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籍,让百姓变得愚蠢;攻城略地,杀人如麻;收缴天下的兵器,残酷镇压百姓的反抗等等”,把秦始皇写成了天人共愤的“暴君”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太史令司马迁也不能免俗,在《史记·》评论,把秦始皇定义为天下暴虐的源头。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二是秦朝国家统治的政治后遗症,当年秦始皇的国策是独尊法家,为了推动政策的执行,对儒家学说及儒者采取了严厉的管控措施,才有“焚书坑儒”之举,而汉朝则以儒家思想为立国之策,当年秦始皇的行径必然会遭至世人批判。更成为后世人眼中的“暴君”。

然而,秦始皇作为将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并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君主,或许在个人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但他对历史进程做出的贡献是磨灭不了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汉朝的史书上,虽用了不少篇幅来黑化秦始皇本人,对其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等方面的功绩还是如实的记载了,汉朝初期,在国家管理的很多方面也是沿用秦制的。

司马迁也赞扬秦创建的完善法律制度,“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西汉主父偃认为是秦始皇为汉朝打下了政权基础,“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更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往事已千年,秦始皇是圣是魔,或许我们能从浩如烟海的史籍里,寻找到想要的答案。

但是,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与思考角度的不同,就注定了,会对一件事,一个人的评判也各有不同,因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

9

秦始皇之冤:我活埋了谁?

秦始皇最被人诟病的就是“焚书坑儒”,焚书暂且不说,为了统一思想,这样做虽然不妥,但称不上是残暴。

但是如果“坑儒”事件是真的,那么这当然就是残暴!但是,秦始皇究竟有没有坑儒,为什么要坑儒?首先“坑儒”事件的缘起还是秦始皇先后派徐福,韩众,侯生,卢生等人寻求仙药,但是仙药哪有那么好找?卢生,侯生害怕被处死,悄悄远避他乡。

秦始皇勃然大怒,命令逮捕了一批散布“妖言”之人,严刑拷打之下,攀咬出460多个说过秦始皇坏话的人,于是这些人被活埋在咸阳。

这样看来,被“坑”的应该多半是方士,虽然其中可能也有儒生,但方士应该是主体。

对于“坑儒”一说,也有学者认为,是因为秦始皇要统一文字,“国人多诽谤怨恨”,秦始皇为杀一儆百,广招儒生到咸阳,封官授爵,然后以冬季瓜熟为诱饵,诱惑儒生前去观看,把这些儒生活埋在了骊山。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就有点残暴了。

历史本是胜利者书写,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有人也认为他是千古一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至于残暴,天下初定,乱世用重典也并非秦始皇的专利。

看待历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看书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主人公为什么这样做。

10

关于秦始皇“暴政”的记载,人们基本都是通过汉代司马迁修的《史记》,窥探秦始皇当时的暴政行为。后来的朝代稍微抹黑前朝,在我国古代官方修的史书上屡见不鲜(史记在汉朝不算是官修史,汉书才算是西汉的官修史,到了东汉之后,史记才被承认是官修史),只有稍微抹黑前朝,才能够体现出自己比前朝更加适合管理百姓,更加适合管理这片土地。而关于秦始皇“暴政”的记载,会不会也是汉朝的统治者为了抹黑秦始皇?

关于秦始皇的记载,大部分人所参考的资料基本都是《史记》,司马迁所记载的《秦始皇本纪》可信度较高,基本不会存在故意抹黑的行为。司马迁当初在汉朝当太史令,写史记的时候,被汉武帝发现。汉武帝心血来潮,很好奇司马迁对于自己的记载,到底是怎么样的,命令司马迁将自己的“本纪”拿上来给自己看。自视甚高的汉武帝,这一看不要紧,差点要了司马迁的命。

司马迁写史记的朝代是在汉武帝时代,在汉武帝所统治的时代,司马迁竟然敢在“本纪”中批判汉武帝。对于汉武帝向外扩张的功绩司马迁给予肯定,但是由于汉武帝常年打仗,造成了汉朝不知多少户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司马迁也如实的记载在“本纪”之中。

自视甚高的汉武帝见司马迁如此诋毁自己的功绩,立刻把司马迁写自己的“本纪”全部烧掉,怒不可赦。多亏汉武帝是个英明的君王,并没有杀掉司马迁,依旧让他担任太史令一职。经历了这次事件的司马迁,又接着经历了“李陵事件”,直言劝谏,被汉武帝处以死刑。

司马迁由于史记尚未完成,选择了当时几乎没有人会选择的选择。按照汉朝法令,死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避免,第一种:是用巨款来免除死刑,第二种:是用宫刑来代替死刑。司马迁无奈之下选择了用宫刑代替死刑。受过宫刑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鄙视,凌辱。按司马迁的话来说,基本上已经丧失了男人的尊严。

丧失了男人尊严的司马迁,只剩下了一副躯壳,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修史记。就是这么一位公正过度的史官,怎么可能会在史记当中诋毁秦始皇?而且司马迁如果要诋毁秦始皇,在他那个深受匈奴侵扰的时代,不可能不会知道长城所带来的作用。既然知道长城所带来的作用,司马迁为什么还要在史记当中记载秦始皇大费周章的修建长城,抵御匈奴呢?很明显,司马迁压根就没想过诋毁抹黑秦始皇。

仔细查阅史记对于秦始皇的记载,并没有查看出任何故意诋毁抹黑的意思,比较公正。关于秦始皇的功绩,司马迁也给予肯定,对于秦朝的严苛暴政,司马迁也直接指出批判。而且史记在汉武帝时期算是私修史,完全是司马迁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的史书。依据司马迁的人品,可以看出,司马迁基本不会在史记中诋毁抹黑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