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不疼不痒教育孩子不是正确的做法,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你认为呢

不疼不痒教育孩子不是正确的做法,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你认为呢

2020-09-09 15:04阅读(71)

不疼不痒教育孩子不是正确的做法,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你认为呢?: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教育既包括了教书(知识和技能方面),也包括了育人(道德人伦方面)。

1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教育既包括了教书(知识和技能方面),也包括了育人(道德人伦方面)。既然是想要孩子讲规则,就一定不是完全顺着孩子的天性,那就一定会有管教。而管教就意味着惩罚。

但是管教必须满有爱心,可以让孩子有肉体上的疼痛,但是不可以让孩子有心灵的创伤。

首先,孩子心智发展还没有成熟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其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特点。按着天性孩子就是贪玩,不喜欢学习,喜欢打游戏。所以如果教育中一味提倡释放孩子的天性,那么孩子很可能是一无所学,养成不学无术的习惯,失去以后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事和技能。这恐怕是任何一个家长或者老师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真的孩子的生长规律和天性,实行引导和管教并存的教育方式。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规则行为。

在管教孩子或者进行惩罚孩子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能忘记教育的目的不是责打孩子。而是通过适度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比如多长时间不能玩自己心爱的玩具,多长时间不能看电视手机等来达到让孩子长记性的目的,明白违法了教育要求或者规则的后果。这不单单是为了帮助孩子专心学习知识,更是帮助孩子懂得敬畏规则,避免成为熊孩子。

切记管教不是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和怒气,管教是为了引导孩子更好的明白教育的规则要求的意义。目的是塑造孩子的行为和品格。

最后,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就爱。这种爱是对孩子坚定不移的爱,是对孩子犯错之后仍然全然接纳的爱,是对孩子充满希望的爱,是不离不弃,是不自私的爱。

一个教育者如果在其教育过程中失去了爱,那么他不是再培养孩子,而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谋生或者炫耀的工具。

因为既然是孩子,他就是生性顽皮,他就是需要爱,他就是需要你耐心的引导。

管教却满有爱心,可以让孩子有肉体上的疼痛,但是不可以让孩子有心灵的创伤。

真正的爱不是溺爱孩子,而是知道全然的劫接纳和包容孩子,是为了孩子长远的好处管教孩子。

2

【陪娃读书的娃她爸】观点(第24篇):

我们在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也享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快乐,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又在不断的因为“教育”这个让人头疼的事情而困惑和苦恼着。并且,现在的孩子又难管,经常是各种方法用尽最后又还是回到老样子,让父母很为难。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真的是个长期的“持久战”。当父母们在面对孩子通常要持续长达十二年的学校教育时,我认为知道“不该做什么”,比知道“应该做什么”要更为重要些。

首先,“不疼不痒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重视,还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他可以为所欲为。这样可能根本不能称其为一种有效的教育。

其次,我认为“恩威并施的教育”对孩子的长期发展也是有害的。

我先查了一下“恩威并施”的词条:意思是恩惠和威严同时使用。

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鲂传》:“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通俗点讲就是“大棒和胡萝卜并举”,这也是很多家庭中常用的教育方式。

在我看来,“恩和威”就是“奖励表扬和批评惩罚”。

现在我们来一一分析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危害性:

先看“奖励和表扬”(恩)的6大危害:

危害之一:当别人说他好的时候,他才认为自己是好的;当别人没有表扬他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自己做的事究竟是否正确。总是被表扬的孩子,会依赖于来自外界他人的评价和认可。表扬是把孩子形成自我评价的机制给剥夺了,他没有机会再发展这个机制。孩子长大后,会大概率的成为“寻求认可上瘾者”。

危害之二:孩子会因为没有别人的表扬,就不再去做这件正确的事。

危害之三:奖励和表扬会让孩子逐渐对成长的事情失去兴趣。

危害之四:孩子会为了得到表扬或奖励而去做一件事。如果下次还想让他做的话,那孩子就会想要更大的奖励,最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父母需要不停地满足他提出的奖励要求。

危害之五:孩子如果作的好,父母就奖励就表扬;那下次的事情如果有难度,他可能就会担心做不好;担心如果做不好,不但没有奖励,还会有批评和惩罚。那么孩子下次就不会选择做有难度、有挑战的事,只选择做比较保险的事情来做。结果就是,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挑战新事物的勇气。

危害之六:孩子每天会只关注奖励和表扬,关注点会越来越放在自己身上,眼睛里没有别人,会形成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在群体中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他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人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做贡献的,是要生活在群体当中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发现:

表扬,其实抽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勇气。

从长远来看,“批评和惩罚”(威)是有危害性的。假若一个力使出去了,必然有一个力要弹回来。那么受到批评惩罚的孩子,将会用下面这些来“回敬”父母:

危害之一:批评惩罚会让孩子感到不自信和自卑。惩罚会让孩子从内心里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是个“怎么都做不好的人”。

危害之二:孩子从惩罚中学不到他应该掌握的能力。有一个很荒诞的观念,就是想让孩子做得好,就必须先让他感觉更糟?我们也知道,只有孩子感觉好了,才能做得更好。

危害之三:惩罚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愤恨。这不公平,我不相信你,我恨你,我讨厌你——这可能是很多孩子想大声喊出来的话。

危害之四:惩罚会招来孩子的报复。孩子在小的时候,报复行为是明显的,不听话,大喊大叫或者躺在地上不起来等等,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报复行为的力度和烈度也将越来越加重加深,还可能会越来越隐蔽。惩罚的当时,孩子可能会认错了,但过后,通常他会再“扳”回来。

危害之五:惩罚会引起孩子的反叛。他会和父母对着干,你要他朝东,他就要朝西,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向你表明,你不能把我怎么样。

危害之六:惩罚会导致孩子的逃避退缩行为。有些孩子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偷偷摸摸的干;有些孩子则会干脆放弃不做,避免惹那么多的批评和麻烦。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

体罚往往伴随着愤怒。它根本就无任何意义,不过是为了报复。

说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批评和惩罚不能给孩子的教育带来积极的效果,也不可能让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

在教育上,“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会从上一辈人,从各种途径接触到、学习到不少的育儿知识,教育理念,而这些知识很可能并不是科学的。

那既不能表扬奖励(恩),又不能批评惩罚(威),那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我这里列出三个方法:

方法一:用以“鼓励”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气馁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只是缺少足够的鼓励。

  • 1)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是来自于父母的鼓励,是需要父母长期持续的过程,就像我们家里常养的小花小草一样,它们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来滋养生命。
  • 2)鼓励的重点在于父母着重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和成就感。
  • 3)鼓励的关注点是把目光从结果移开,放在过程上。
  • 4)鼓励的长期效果是它能让孩子重构自信,而表扬或批评只会让孩子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方法二:专注于解决问题。

出现问题,我们先想一下怎么解决,而不是先发泄情绪,先追究错误,也不是先让犯错的人吃点教训。

如果我们把目光只是集中在问题上,会发现这个事情处理起来就变得简单了。

方法三: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

我们父母和孩子本来就是一条战线上的,可是当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却经常见到的是,父母拿着问题想要来搞定孩子,结果就是矛盾骤起,鸡飞狗跳。父母们把孩子放在对立面上时,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对立,想对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是站在一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吧。

讲到这里,当我们的父母改变了之前的传统方式后,孩子有可能会不习惯,可能会用“变本加厉”的行为来试探父母的回应——你们这又是用什么新把戏来对付我。

新旧教育方法的交替过程中,有反复是正常的。这时候的父母要稳住神,沉住气——革命也是有低谷的。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新办法管用。

好,方法讲完了,那我们还是从实际发生过的故事里看怎么用这些方法:

场景:我表妹家的大姑娘,初一,活泼,聪慧,爱玩,喜欢动漫,对学习不上心。表妹两口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恩威并施,但孩子很快就软硬不吃了,应对父母的方法多得很。他们上周末又来我家专门问这件事。

我是这样给他俩建议的:

建议一:首先放弃一遇到孩子做错事就“立威”;孩子把事做好了就奖赏的传统教育方式。

当孩子考试考好了,你要对她说:“你努力了,这是你应得的。”不要再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要对她说:“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当孩子犯了错误,你要对她说:“我相信你能从这次错误中学到东西。无论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

建议二: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上。放弃情绪先行,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吓唬”孩子次数多了,她熟悉你的套路了,也就根本不怕你,你最后能把她怎么样?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来,让我们先看看发生了什么?”

建议三:首先站对位置,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父母要站在孩子这一边,而不是站在问题一边。全家一起解决问题,要按照四个步骤来:

★第一步:和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让她先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再自己想想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父母包办,孩子执行。

★第二步:也说说你们父母的办法和看法。

★第三步:如果孩子的想法和办法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和父母的想法目标南辕北辙,那么就建议你们全家一起来个头脑风暴,一起想办法。

★第四步:在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条件下,让孩子挑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选择,先按这个方法试一段时间,看看效果。

妹夫听完以后表示,这些方法对他家来说是个挑战,从没这样想过,更没用过。我说,反正你们的“恩威并施”法,已经被你家大姑娘证明是没什么效果了,不妨换个我的方法试试,你说呢?

最后,我想把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一句话送给您,共勉:

我们需要对孩子表达出不间断的信心和信任,这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克服童年任何问题的态度。孩子们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让我们帮助孩子们发展这种勇气,并保持终身。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们可以带着勇气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经验和你一起,我们共同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个有温度的答案。

谢谢持续关注我,感谢!

3

当然支持不疼不痒教育孩子不是正确的做法,但明确反对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

幸福的人用童年医治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医治童年。给孩子一年幸福的童年很重要,而孩子感觉幸福最重要的是得到父母的爱,而恩威并施缺少的正是爱。

恩威并施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词,一般出现在成年人的工作管理中,强调的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和控制,完全是一种博弈心态,里边除了等级和蔑视,还有一丝丝的残酷。也许,和孩子用恩威并施的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管理效果,但孩子的童年,肯定是感觉不到幸福的,因为,这个方法里没有爱,显示出来的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像成年人之间那样的博弈,孩子越来越大,博弈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家长也只能越来越力不从心,也许初中,也许高中,就会完全失控。

我现在是一个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也是一个用一生医治童年的人,过去我常常晚上失眠,有时候好不容易睡着了,也能想起童年的一些被人欺负的琐事,气得能半夜醒过来。所以,在教育我的孩子的时候,我特别在意,尽量能让孩子的童年少一些噩梦,多一些爱,给他的一生幸福打一个好的基础。

以下是我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我由于个人经历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和大部分人有点儿不一样,容我一样一样慢慢说来。

  1. 独立的决策能力。我认为从幼儿园开始,孩子每天有八小时不在家长的视线内,发生的好多事情家长根本无法看到,也无法参与,更无法帮忙,如果孩子到了初中,高中,自己的意志更为明确的时候,如何能在孩子不愿意听家长意见的时候,让孩子能自己做出好的决定就很重要了。教育孩子独立做作出合理的决定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当然不能用初中或高中再开始培养,所以,从幼儿园开始,有机会,我就会让我的孩子自己拿主意,只要没有安全问题,我都支持孩子的决定,当然,孩子的决定基本都不是合理的,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孩子决策的经验,所以,尽量多给予支持。
  2. 开放的心态。让年轻人认个错,和要了他们的命差不多,但是不认错,好多错误又无法改正,特别是学习方面,做事方面,死不认错,肯定是不行的。让孩子知道认错是一种让自己更优秀过程中的第一步,也让孩子知道,错了需要改正,并不是向谁低头。教育孩子尽量 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错误,这需要一个很开放的心态,没有开放的心态,就断了进步的路。
  3. 认真积极的态度。我们参与的事,都要有二个目标,一是把事做完,二是把事做好。特别是对学习这样的事,更是要有这种认真积极的态度,既然学了,就要坚持学下去,尽自己的努力把学习的事情做好。而且其他所有的事情,也都应该有这样积极的态度。教育中,我们要是贯彻了认真积极的态度,写作业,学习就少了很多口舌。
  4. 要遵守纪律。将来我们会发展成更完善的法治社会,遵守纪律不仅仅约束了自己,也保护了自己。而且,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如果自己遵守纪律,遇到的也是遵守纪律的人,从长远来讲,无论对孩子的安全,还是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极有好处的。如果能自律,那就更好了,当孩子越大,家长操心的地方就越少了。

现在,我家孩子现在二年级了,在这个学期因为疫情,不能开学,在网上上课,从一开始,我教了我家孩子一遍怎么在电脑上听网课,怎么使用打印机,怎么拍照上传作业之后,一直到现在,都是孩子自己亲自做的,我完全没有帮忙,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总体上我还是非常满意的,我认为我的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这个事情上,支持不疼不痒教育孩子不是正确的做法,但明确反对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

幸福的人用童年医治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医治童年。我们给孩子一年幸福的童年很重要,而孩子感觉幸福最重要的是得到父母的爱,而恩威并施缺少的正是爱。我们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给孩子幸福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

4

要看对待多大的孩子,对于幼儿园孩子的教育要多以鼓励引导为主,如果施加 太多的威严,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影响,本来孩子事好动的年龄段,如果严苛过度会让孩子的天性受到影响,以后做事情会放不开手脚。对于大班还和学前班甚至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年龄稍大一些,可以稍稍严厉一些,毕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会好一些。自己有了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了。

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以上年级的孩子,要恩威并施了,有些孩子自觉能力强一些,就不需要太严厉,相反就要严厉一些。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对孩子猫性教育,一味的对孩子好,有些孩子会认为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就会对这种教育失去兴趣,一旦遇到某些挫折他们会承受不住突然“狂风暴雨”,他们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经常看到父母娇生惯养的孩子,一旦有不顺心就会离家出走,做出好多出格的事情等等,相反,对于时不时“敲打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不会再他们的心理产生太大的波澜。他们会学会自我的调剂,反而会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好处。

所以,教育孩子不能娇生惯养,也不能一味的狼性教育,要因材施教,恩威并施,会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各种情况都能应对,而不是退群逃避。也才能是孩子更能健康的成长。

5

对孩子来说,毫无原则的仁慈和严酷无爱的规则是一样的糟糕。

严父和慈母走到极致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都会切断孩子探索的空间,让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很多家庭会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施恩,一个施威,在恩和威找到平衡制定规则,以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从而健康的成长。

6

不疼不痒教育孩子不是正确的做法,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你认为呢?

有一些家长自觉不自觉都主张用不痛不痒的做法来教育孩子,就认为教育孩子不应该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快乐健康的成长就行;而有不少家长就主张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施,才是成功的教育。

说句实在话,本人是主张恩威并施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孩子要恩威并施的原因:

  1. 现在的诱惑实在是太多,要是没有很好的管理,小孩是没有办法安静下来学习的。
  2. 不疼不痒其实就是一种放任式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没有压力,自由快乐健康的成长。
  3. 不要把孩子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否则的话,进入社会以后是经不起任何的考验的。

(二)教育孩子恩威并施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觉得恩威并施策略要是用的恰到好处,所谓“恩”就是给与物资鼓励以及精神嘉奖,使其体会到学习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其次,所谓的“威”就是要制定必要的规则和措施让孩子遵守,使其敬畏,犯了错误就要承认,有错就改。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恩威并施这两种措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恩和威是不能孤立的分开使用的。

(三)写在最后

一方面,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也亲身体会过不疼不痒不是正确的教育小孩的做法。

另一方面,大家都明白教育小孩要先给一颗糖,然后在鞭策一下,有错就改,无则加勉。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您好!

我是一名一线老师,静待花开的园丁,盼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书匠。

爱聊教育教学,学校学生学习和考试,尤其是爱聊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要是您也喜欢,欢迎您点击关注,华华期待与您进行交流。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7

恩威并施这个教育方法好,我培养儿子一直坚守这一理念。在践行中,恩威这个度也很难把握。说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恩就是爱,如果对孩子好得不得了,孩就是变相的纵容,也不服从大人管教,所以现在会有这么多的熊孩子。假如只有威,对孩子都是很凶,孩子跟我们就会有距离感。所以,恩威需要适度.

我儿子7岁的时候,分多次偷拿了,家里100多块零钱(都是5元一张的),这事严重啊,养成习惯就糟了,我拿拖鞋打他屁股,那时要让他知道自己错了,我们都不喜欢惩罚小孩。我就告诉他:你再哭也没关系,你哭得愈大声,妈就处罚得愈重。

你不认错我就不罢休,我那种气势气势就把他震住了。他哭哭啼啼地,跟我说错了,错哪了?不能偷拿钱。我态度缓和下来,妈妈允许你花钱,但是不能自己偷拿。你能说实话也值得表扬,这样孩子挨打记住了自己的错,但是没记我的仇。

孩子有缺点有错误的时候,我们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坚定,告诉他什么是对错,不改正不罢休。你就告诉他:情绪绝对不可能达到你的目的,今天你再怎么哭都没有用。孩子过了13岁,我没再打过。

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说“不”最多就是哭闹罢了,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再对孩子说“不”,那么等待父母就有可能是孩子一些极端的表现,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小孩子还没有形成“三观”,父母适时对孩子说不,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二、我们要和孩子好好说话

在孩子犯错,我们父母管教孩子,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大吼大叫,歇斯底里,吓坏了孩子,和孩子好好说话,但是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仍然要保持严肃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才叫“立威”。

三、我们家长也要以理服人

孩子虽小也渴望被尊重、被平等的对待,不要“听风就是雨”,给自己的孩子贴上过多的负面标签,不要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就给孩子“定罪”。

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倾听很重要),不要冤枉,不要孩子受委屈,要不然对父母的信任感一再降低,对父母越来越不“不服”。我们首先要充分信任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对错,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爱孩子是尊重,不是变相的纵容!

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8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家庭教育是我们最初也是最终的接受教育之地。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言传身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父母的恩爱,家庭的和睦会使得孩子性格开朗,懂得礼貌知感恩。而不和睦的家庭会使孩子懦弱、胆小、自卑、偏激。

二、严格要求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剂。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被所谓的‘’爱和赞美‘’的教育理念所充斥。实际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味的表扬和赞美,培养的只是一批批脆弱的,缺乏意志力的瓷娃娃。

孩子的成长需要摔打,今后社会中可能经历的应该在我们的教育中有所体现,让孩子做好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是打击的心理准备。那么你还认为不疼不痒的教育能让孩子得到锻练吗?

9

孔子说:因材施教!抓住这两点教育孩子,可能是比较成功的教育。

孩子生而不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地方,如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家庭背景、身体素质等,但是孩子们又有一些相同的年龄和身心发育特点。

只有掌握了这些不同点,把握了这些相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达到预计效果,才可能对孩子有更积极的意义。

孩子们各有各的不同点,怎么教育?

有一些子路和冉有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两人求教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教育不应该是一致的吗?我们看看孔子怎么做?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

孔子是个负责的老师,他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对学生做出最好的教育建议。

从孔子的故事中,我们就会发现:对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相反鼓励怯懦的人多思考,鼓励勇猛的人去行动,那才是失败的教育。

教育孩子前,研究孩子的一切方面,包括他的过去经历、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朋友交际、性格特点、气质类型、情绪情感,观察孩子越多,才越有可能找到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法。

孩子们有类似的身心发展规律,怎么教育?

当教育孩子有规律可循,教育者就会有尺度的开展教育。这方面心理学研究很多,比如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教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都有涉及。在此不一一讲解,只说一些简单的:

0-1岁:婴儿身体从大肌肉向小肌肉发展过度,教育者可以适当给孩子抚触,增加亲子联系。如果觉得孩子哭闹,就任由3个月婴儿趴睡,很容易引起窒息的。这时的孩子要格外小心呵护,就像呵护你的眼睛一样。

2-3岁:儿童开始学习语言,并能独立行走,开始用身体探索这个世界。这时家长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儿童足够的探索保护。他们喜欢挖洞,就让他们挖个够!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规则意识可以初步建立,家长可以适当使用恩威并施的方法,但提前讲清楚道理,坚决不能体罚孩子。奖励可以是孩子喜欢的东西,惩罚可以是剥夺孩子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间。

4-6岁:儿童有了更明确的自主意识,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世界很奇妙。家长继续保持对孩子的宽容态度,支持鼓励孩子们学习世界。家长也可通过旅行、有目的观察和游戏,提高孩子对社会的认知。这时候绘本不吝是一种拓展孩子视野的好办法。

上小学后,儿童更多开始关注同龄人,交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家长和老师成为次要榜样,孩子的交际范围开始拓展。家长可以给孩子交朋友的空间,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和性教育,让孩子明白规则和底线。

总之,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身心发展有不同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开展教育,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主说的:不疼不痒、恩威并施只是某个阶段某种类型的孩子的教育方法之一,无法涵盖教育方法的所有内容。

孩子是不断变化的,教育者也是如此,社会环境更是多变。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才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把孩子看做一个鲜活的生命,把教育者的爱灌入其中,才有肯能浇灌出幸福的孩子!


我是幼儿园蝴蝶老师,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后面会带来更多教育孩子的故事!





10

我很赞同你的说法。



对于恩威并施,我是这样理解的:

1、0-3岁,是建立孩子内心安全感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孩子依恋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父母的陪伴和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并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总结一句话:0-3岁要有恩于孩子。

2、3-7岁,是孩子的各种习惯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很重要。这个阶段重点就是:立威于孩子。



3、这两个阶段不是分割的,先有了0-3岁的有恩于孩子,才能有3-7岁的立威于孩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与规则”,也是我理解的“恩威并施”

4、随着孩子的长大,恩威并施就更加的重要,特别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如果之前的亲子关系有问题,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温暖,父母的威只会伤害到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叛逆,而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所以,我很赞同关系大于教育的理念,先改善亲子关系,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施教育。



我是心理咨询师孙彩群,15年心理咨询经验,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婚姻情感、亲子关系问题咨询。我会一直守候在这里,并愿意陪你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