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八佰】进入租界后,谢晋元不想办法离开?

为什么【八佰】进入租界后,谢晋元不想办法离开?

2020-09-04 01:35阅读(320)

为什么【八佰】进入租界后,谢晋元不想办法离开?524团一营营长杨瑞符进入租界时腿部受伤,经治疗后逃出租界并回到后方,1940年旧伤复发死于重庆,可见他逃离租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这是国民政府和英国人达成的协议。

当时四行仓库靠着租界,仅仅相隔一条苏州河。尤其距离租界的煤气站不远。

萨沙当年去四行仓库实地看过,确实就在苏州河边上,相距最多10几米。

而苏州河也不宽,炮弹略有偏差就会打入租界。

这里多说一句,我去四行仓库也就是2年前,当时这个旅游景点里面空无一人,只有萨沙带着孩子去看,还有几个员工。

可以说,在人口密集的大上海,四行仓库可以说是人最少的地方,当时颇为感慨。

对于抗战教育淡化,让这些景点根本无人问津。



所以,日本如果使用重武器炮击,就很容易误伤到租界。

这种情况下,日军才使用步兵冲击,有了一定伤亡。

如果不是顾及租界,日军调动重炮轰击或者让飞机投弹炸毁四行仓库即可。

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唯恐战斗殃及租界,就出面和日本以及中华民国政府协调,要求停止战斗。

而当时谢晋元他们八百壮士的抵抗,一是殿后,二是保住淞沪会战的精神。

现在任务早已达到,也就没有必要死守。

加上英国人试压,中华民国政府也就同意官兵撤入租界,不继续作战。


而日本人也被迫屈服,同意放走四行仓库守军。

结果,四行仓库守军进入租界以后,本来还是携带武器的,装备被送回国军继续作战。

然而四行仓库这一宣传,日本面子上挂不住,立即变卦。

日本人强迫英国人扣押八百壮士,并且要求全部缴械

当时日本控制了整个上海,英国人也不敢得罪,要求八百壮士缴械。

谢晋元等以“军人不能离枪”,拒绝了英军的无理要求,双方发生了对峙。

后来国民政府派人来劝说,这才交出了武器,被扣押在有铁丝网的营地里,还派出白俄士兵看守。


这个营地的地点是今天余姚路,大约有15亩。

当时日本海强烈要求英国人,将八百壮士全部引渡给他们。

自然,英国人也不好惹,顶住了压力,拒绝遣送。

他英国人状告民国政府和八百壮士,希望他们不要自行逃走,不然英国方面无法交代。

至少在英租界中,八百壮士是安全的。

于是,并没有命令让八百壮士自行突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也就不能随便从租界逃走。


谢晋元的孤军在租界里照常出操和训练,往租界里运送生活物资的学生、工人和市民每天络绎不绝。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租界,杀了不少英国军人,将八百壮士堵在营地俘虏。

然而,随后八百壮士除了几十人去大洋洲做苦工以外,大部分在江浙地区尤其是南京做苦工。这些人大多寻机逃走,回到了国军部队中,继续和日寇作战。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千万强敌不能挡。

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2

再补充一点资料。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接管租界并俘虏所有孤军营内所有3百多士兵。后期分散到各地做苦力。

1942年8月有8人从南京东郊孝陵卫日军战地士官学校逃出;到达句容县新四军帮助,8人全部回到重庆。1943年2月初,又有28名士兵从南京东郊孝陵卫逃出,部分参加了新四军。

1942年底,安徽芜湖有28人在代团长雷雄组织下暴动,一行共29人全部逃出;在新四军帮助下分两批到达重庆。后来这里又逃回来6人。

1942年初,士兵姚连玉等2人从月浦出逃;团副上官志标就医时脱逃,并担任了当地游击队队长。

1944年日军将南京孝陵卫剩余的120名孤军迁回上海,1945年2月孤军组织了集体逃亡,其中班长景勘等33名官兵得到新四军苏南游击队接应,最后33人全部辗转到达重庆。

……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如果当时租界里孤军营战士要跑,是肯定可以跑出去的。一来租界不可能看守比日军更严格,管理比日军更残酷,二来租界里的保安不可能比日军更有战斗力,三来租界不可能不顾及民国面子对逃亡士兵而穷追猛打。

所以,为什么从37年11月到41年12月四年时间孤军营没有出现有组织的逃离行动,很值得探讨一下。

3

为什么谢晋元顾军营进入租界后就不在离开?区区几个看守能看住?

《八佰》的热映,其实给了大家一个很好地近代史普及课。尤其是,《八佰》这部电影中很多不符合军事常识、历史真实的镜头出现,让很多熟悉真实历史的人实在是无法接受,主动给八佰挑毛病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为八佰宣传的作用。

大多数观众,对《八佰》电影最为诟病的一点是,八佰没有拍摄出孤军营的最后结局。在孤岛之上的坚守,也许才是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八百壮士最后的悲惨结局,也许才是最能让人反思的地方。

400多名国军士兵,在短短四天的四行仓库战斗中,成为了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然而,潮水退去,人们才知道到底谁在裸泳。当八百壮士离开观众焦点之后,又有怎样的命运?也许这种认识盲区,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真实历史中,400多名国军官兵,在四行仓库战斗中并没有死亡很多人,具体来说,仅仅阵亡9人,伤20多人。真正的惨剧其实发生在进入租界的时候,当时,日本军队威胁租界当局——如果租界允许孤军营携带武器,日军将发起追击,把战火烧到公共租界。

蒋介石怕英国人,英国人怕日本人,最终,在战场上没有失败的八百壮士,居然在英国人要求下放下武器,成了事实上的俘虏。

孤军营进入租界后,原本是要回归部队继续参加战斗的。没想到租界当局把他们解除武装后关押在了胶州路的一块空地上,并且四周围上了铁丝网,找了商团的白俄士兵作为看守。实际上,当时的孤军营,就是一座专门设立的监狱。

不过,谢晋元并没有屈服,他带领孤军营每天早早起床、按时训练,并且教授士兵们文化知识,举行娱乐活动。甚至,谢晋元还率队创办各种工厂,满足自身所需的同时,还捐献了一部分抗战经费。

1938年8月,谢晋元进行了一次“升旗抗争”。这场抗争,大家为了守护国旗,与工部局下属的300名英军、400名意大利兵、400名白俄兵展开了斗争,其中四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在长期的监禁生涯中,谢晋元对回归部队的期望越来越渺茫,他写下了50万字的日记,他说“孤军营在租界内几乎与‘俘虏营’无异,自由受到限制,生活也非常艰苦。”

此时,有人想问,谢晋元为何不带兵逃跑,回归祖国,至少也算是增加了一份抗日力量,总比把牢底坐穿要好些吧?

从升旗抗争中大家可以看出,公共租界的欧洲人,非常害怕孤军营给他们带来麻烦。400名经历过战争的战士,一旦放下武器,进入监狱,实际上就丧失了战斗力,别说400名白俄兵和租界当局数百上千名士兵,哪怕只有五六十人的小队,照样可以在孤军营大开杀戒。

对于营救谢晋元事情,并非没有动议。当时有人提出让上海难民到孤军营进行联欢,然后偷梁换柱,分批让孤军营出来。此时的谢晋元却说:“余自奉令撤退之始,即知今后环境之艰危,当十倍于固守四行之时。地方人士曾有私自潜离上海之建议,但经余拒绝。因余为奉令撤退,光明而来,亦当正大而去。”

谢晋元不愿意越狱,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一旦越狱,就意味着国民党当局会受到英美的苛责,他的名誉受损,仕途就此毁于一旦。

当然,更重要的是,上海附近能够营救谢晋元的游击队,只有中共领导的浦东游击队。谢晋元是否愿意与浦东游击队并肩作战,恐怕这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公共租界并不打算把谢晋元置于死地,毕竟,谢晋元还有用。

俘虏最有用的地方在于,能够策反。

所以,上海市伪市长陈公博就劝降谢晋元,让他担任第一方面均司令。谢晋元严词拒绝了他,说:“我父母都是中国人,生下我这个儿子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决不当外国人的走狗!”后来,汪伪政权很多人都来劝降谢晋元,都没能得逞。

最终,汉奸政府收买了孤军营中四名士兵,在出操时将谢晋元杀死。四名败类当场被抓,却没有被当场打死,反而移送租界看押。可见,谢晋元死后,士兵们早已离心离德,再也无法团结起来做一件事了。

谢晋元确实有机会离开租界,他把自己当成了一面抗日的旗帜,成了一个虚幻的符号,当然不愿意离开。这也许就是谢晋元身上最让人遗憾的地方。

4

谢晋元不离开的原因很简单。自撤到租界以后,孤军营已经成为敌后宣传坚持抗战的模范典型。蒋介石曾经专门致电要求孤军营艰苦奋斗,坚守孤军营,他怎么可能逃离。

淞沪会战进入到10月下旬以后,由于在闸北的战局日益不利,国民政府不得不将军队撤离闸北。考虑到此时国际联盟即将召开会议,为了显示抗战决心,争取国际同情,蒋介石决定在闸北留下一支部队和日军周旋到底。

最后524团团附谢晋元和88师262旅524团1营共计423名将士临危受命,留守四行仓库。为了防止敌人知道我军虚实,对外宣称四行仓库内守军有800人,这就是八百壮士一说的由来。

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四昼夜以后,因为四行仓库靠近公共租界。英法等国担心战火波及租界,于是一再要求守军撤离四行仓库。迫于外交压力,蒋介石只能下令守军撤退。随即八百壮士奉命退入租界,而租界当局以中立为名,将他们缴械以后羁押胶州路的一块空地里。上海人民将这里称之为孤军营

在淞沪会战期间,其实也曾经有一些抗日将士因为种种原因进入租界,后来都顺利撤离。租界守军并未刻意刁难,而羁押八百壮士主要还是因为经过四行仓库保卫战以后,此事已经尽人皆知,租界为了不触怒日本,显示中立,所以只能羁押八百壮士。不过租界也明白这是一个烫手山芋,因此也并未严格对他们进行看管。

比如守军423人中,因为此前在战斗和撤离过程中有一些伤亡。几十名伤员都被转送医院,这些伤员后来都找机会逃离租界(其中包括1营营长杨瑞符),实际进入孤军营的将士只有355人。此后孤军营中被羁押的将士也陆续有人逃离,可见租界当局的看管并不是非常严密。

而且后来一些爱国人士也多次和谢晋元联系,愿意帮助孤军脱离险境。因此谢晋元并非没有机会逃走。然而谢晋元却拒绝了这一安排,并约束部下不得私自离开孤军营。谢晋元做出这一决定,主要还是因为此时孤军营已经成为了显示坚持抗战的典范。

自上海沦陷以后,孤军营是淞沪地区唯一个公开存在的,代表抗日力量的团体。因此每天都有很多上海市民前来看望、慰问孤军战士,多的时候甚至一天有几千人。军民互相激励抗战到底。一些报纸甚至称孤军营为上海的“重庆”,可见其影响之大。

对这个意外收获蒋介石非常高兴,因此致电谢晋元,要他们艰苦奋斗,坚守孤军营。在这种情况下,谢晋元虽然知道留在孤军营危险重重,但是为了宣传抗日,他必然要坚守下去,自然不可能逃离了。

所以谢晋元在被羁押期间也是一直在坚持抗日,并未放弃。

5

四行仓库战斗应该说是淞沪会战双方打得最不走心的的战斗,因为这场战斗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四行仓库根本就守不住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一点,那为什么还要牺牲400多名勇士来防守四行仓库呢?

那就是为了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从而对日本侵华这件事情进行干涉。 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四行仓库就仿佛是日军汪洋大海里的一叶扁舟,除了背后的苏州和之外,他的其他几个方向都已经被日军占领,应该说日本人拿下四行仓库,只是时间问题,可是在这里的中国军队打得异常顽强,中国军队依托四行仓库的坚固建筑与日本人展开节节抗击,打的有章有法。

而日本人却不怎么走心,原因很简单,他们看不上这个四行仓库,400来号人根本泛不起什么水花,他们没有调集主力部队,只是派了一股小部队进行进行进攻,再者,日本人也有几分投鼠忌器的感觉,因为四行仓库背后就是英国租借,只隔了十几米宽的苏州河,日本人在许多战略物资上还得依靠英国人和美国人,在此时此刻,如果和英国人闹翻,那麻烦就有些大了,所以英国人对于日本人还存在一些威慑作用,日本人不敢使用重炮进攻,万一炮弹落到租界,这个乐子就有些大了。

所以这场战斗是国军守的顽强,日军打的憋屈,英国人看的心惊胆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英国人的搅屎棍的精神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拉拢双方坐下来谈判,最终使国民政府同意,四行仓库守军进入英租界,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四行仓库的英勇战斗事迹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许多国际有识之士都要求自己的政府资源,中国可以说他们的目标已经达到,再坚守下去,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那还不如给英国人一个面子。

当四行仓库的军队进入英国租借之后,日本人又有些坐不住了,他们们要求引渡这些军人,虽然英国人心里贼怕,毕竟他们也见识过日本人的疯狂,但是人倒架不倒,英国人牛气哄哄的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日本人倒也被英国人唬住了,英国人保住了四行仓库的守军,但是也让他们过上了监禁的生活,英国人和国民政府达成协议,不允许谢晋元等人离开租界,作为一名军人,谢晋元他们只能服从上峰的命令,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谢晋元,和他的军队在营房里继续坚持训练,天天坚持升国旗,没有国旗,依然坚持升旗,以表示中国军人的气节,最后日本人终于露出了利爪,英国租界落入敌手。勇士们成为了,日本人的苦力,但是绝大多数勇士靠着自己的头脑,离开了日本人的管控,重新找到了队伍,继续和日本人拼命,成为了抗日大军中的一员,向日本人讨还血债。

6

四行仓库守军撤退进入租界是在10月31日,这时候国军的战线已经向西转移了,因为日军从北向南进攻,淞沪会战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所以88师524团一营,也就是谢晋元所率领的这一营,也就是所谓的八百勇士,只要出了租界,就都是日军的占领区。等到11月9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就发布了全线撤退的命令,国军就开始撤离淞沪战场。所以,八百勇士被留在了租界里,出不去了。

四行仓库守军撤离四行仓库,本身就是租界的要求。因为这时候日本已经向租界施压,表示如果国军再继续坚持战斗,他们就要使用重武器,那么就有可能会波及租界。所以租界才向国民政府施压,要求他们下令四行仓库守军停止战斗,撤出四行仓库。而在当时四行仓库的周围,出了四行仓库,要么是向日军投降,要么就只能进入租界,他们当然只能进入租界。

于是租界和果军方面派出的代表,也就是88师副师长冯圣法和上海市长俞鸿钧协商具体的撤离问题。国军这边提出的是要求该营在撤离四行仓库之后,经过租界,然后回归88师本部。但在执行起来之后,日军向租界要求,如果该营携带武器经过租界撤退,日军要求享受同等待遇,也就是携带武器经过租界追击。租界当局一番考量之后,向日军妥协,要求该营进入租界之后缴械。


也就是说,在决定撤离四行仓库的时候,相关的问题并没有谈清楚,导致后面该营进入租界之后产生了纠纷,英国人也耍心眼,没有交代清楚。等到该营进入租界之后,英军将其包围,要求缴械。谢晋元等军官表示坚决拒绝,租界当局于是再次向国军施压。交涉之后,国民政府和国军方面再次妥协,由冯圣法、张柏亭等人出面劝说,谢晋元等人才向英军缴械,进入了租界。

因为这时候国军已经西撤,除了租界就是日军占领区,而当时国军方面还在等待九国公约开会,进行干预,所以也并未对该营的去向过多留意。到11月8日,确定国际干预调停已经不可能了,9日第三战区发布撤退命令,而且日军已经从金山卫登陆,有包抄国军退路的企图,国军于是只能从沪西经南翔、嘉定、昆山一路向西仓皇撤退,而且是国军传统的撤退方式,也就是溃退,完全失去了组织和建制。


按照宋希濂后来的回忆,因为撤退事发仓促,事先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相应的计划,而当时道路并不发达,只有很少的几条公路,几十万大军,有些还携带武器,所以撤退的时候非常混乱,完全没有秩序可言,大部分部队是到苏州之后才收容整顿,重新恢复建制,几个德械师也只收容到了三四千人,宋希濂的36师收容了三千多人,已经算是情况比较好的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孙元良自然就不用说了,发挥了他的长跑特长,带领一小部分卫士和参谋等人员,先跑到苏州和无锡一带,然后收容了两三千人原来的88师官兵,就去了南京进行整顿补充,参加南京保卫战去了。而这时候的孤军营则完全没有人顾及,虽然国民政府和国军统帅部以及孙元良本人都还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声明,甚至将谢晋元从中校提升为上校实授团长,但也没有实际意义。


也就是说,88师在撤离上海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心情去管这个营,因为师长自己都带头先跑了,还有谁会去操心这个事儿呢?国军统帅部也同样没有人想到要去操心这个事,也没有去想把这个营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让他们离开租界,自己突围呢,还是留在租界,等待国际调停干预,停战之后再回归本部?都没有什么交代。反正领导们都先走了,也没人去管这四百多人的死活。

加上国军这时候还在利用该营在上海存在的事实,以表示国军在上海并未完全失守,就更加复杂了。直到南京保卫战已经开始了,委员长和果军统帅部的想法依然是争取国际支持和干预,进行调停,所以留在租界里的孤军营对国军来说,也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从而在报纸、杂志上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在华东战局国军全线崩溃的背景下,上海租界的媒体也非常热衷于采访谢晋元他们,这也是孤军营在这段时间和1938年留下了比较多的资料的原因。

7

这是英国人和国民政府达成的协议。当时谢晋元所部400多名勇士选择四号仓库作为上海市区最后的据点,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四行仓库,作为银行仓库,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防御力比起一些老式石库门建筑来说强太多了。

再者,四行仓库银行仓库的特性,里面拥有大量的物资,对于首株坚守阵地有很大的好处。然而这都是些次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四行仓库与与租界之间只隔了一道窄窄的苏州河。

苏州河对于老上海来说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曾经臭水浜经过政府不懈的努力,终于不再散发着臭气,变成了景观河道。四行仓库那里的苏州河总共也就十来米宽,更要命的是,距离租界的煤气站也特别的近,这是日本人颇有几分投鼠忌器的感觉。

日本和西方世界并没有撕破脸,许多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从西方运到日本,如果日本人在进攻时不慎误伤到了租界,一场旷日持久的外交扯皮,将不可避免,很有可能影响日军今后的战略。

所以日本人在进攻四行仓库孤军的时候,并不敢使用重炮,毕竟才十几米宽的苏州河,完全在日本重炮的误差范围之内。

这边厢,日本人投鼠忌器,那边厢,英国佬吓的瑟瑟发抖,打仗可不是请客吃饭,炮弹落下来,可是要死人的,在怕死这件事上,东西方人都是一样的。

英国人也生怕日本人发神经来个上面飞机轰炸,下面大炮狂轰,到时候连累租界搞个玉石俱焚,于是,英国人充分展现出搅屎棍的本色和日本人,以及中国国民政府进行协调。

对于蒋介石来说,谢晋元的部队,通过几天的激战,已经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并且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许多外国友人都表达了对中国的同情。

应该说蒋介石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在这个时候自然做个顺水人情,答应了英国人的请求,日本人对于英国佬好像也有几分忌惮,也被迫无奈同意了英国人的要求,于是四行仓库孤军进入的租界。

其实这个时候英国人的心里也很慌,因为当时的上海已经完全被日本人占领,日本人完全可以无视英国人的要求,只要稍稍发发力,四行仓库拿下来是绝不成问题的。

英国人的心理是完全没有底的,所以只要日本人稍微强硬一点,英国人就会作出妥协,原本四行仓库孤军进入租界,是携带武器的,结果日本人一干涉英国人就怂,他们扣押了400勇士,并且还缴了械。

这件事情引起了谢晋元的强烈反弹,他们以军人不能离枪为由与英国军警展开对峙,后来还是国民政府出面协调谢晋元等人才勉强同意。

当然,英国人也有强硬的一面,日本人提出要引渡这些勇士,结果被英国人,硬是给扛了下来,但是条件就是谢晋元等人配合,英国人不要搞出逃亡事件。

谢晋元等人虽然生在英国人的租界,但是始终不忘中国军人的身份,天天训练,坚持升国旗,对人那感心中的国旗敬礼。

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人彻底和英美列强撕破脸,他们在上海也动作频频,进攻英租界,有些四行仓库的勇士们成为了日本人的俘虏,除了几十个人去了太平洋上做苦力之外,绝大多数勇士被安排在江浙沪地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但是他们并没有让日本人得意多久,这些在江浙沪做苦力的勇士,纷纷寻找机会回到国统区,重新加入军队,参加对日寇的决战。

正是因为有他们存在,是他们用自己不屈的脊梁托起了中华巨龙,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想就是中国军魂。

8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远没有抗战题材的影片《八佰》所描绘的那么壮怀激烈以及血腥,当然,艺术作品都是允许虚构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要观众能接受就好。

包括枪击日军战俘、过垃圾桥时国军士兵正面中枪、机枪连战士身上捆绑手榴弹,高喊口号从一个接一个从窗口跳下去,在爆炸声中与企图爆破厚重仓库墙壁的日军同归于尽,瓦解了日军的军事进攻,尽管不符合历史真相,但仍然能让观众看得或热血沸腾,或泪流满面,编导赚足了银两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虽然极大地提振了上海乃至全国民众抗日的信心,但是并未取得如国府所愿,国联能给日本政府以巨大压力,迫使日军从上海撤兵,最终,日军占领了包括四行仓库在内的闸北地区和除租界以外的整个上海。

在继续守下去的话,对外号称“八佰壮士”的第88师第254团第1营400余名官兵,就将做出巨大的牺牲,因此,上峰通过特派员到达四行仓库,向留下指挥作战的第25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宣布了撤退命令。

谢晋元希望能够通过四行仓库背后的垃圾桥,从苏州河北岸借道南岸租界,撤出上海向南京方向集结,率领400余名官兵成建制地回归第254团本部。

但是当日军获知给其部造成重大伤亡的只是400余人的守军而非800守军,脸上就感到挂不住了,强烈要求英方在谢晋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后必须全部缴械,并限制行动自由。

否则,谢晋元率领的第1营撤退到哪里,日本军队将追击到哪里。迫于日军的强大压力,租界与国府谈判,军方同意谢晋元部放下武器。

因此,过垃圾桥以后,英军就就缴了到达苏州河南岸谢晋元所部的枪械,将他们全都软禁在“四行兵营”,从此丧失了人身自由。

谢晋元作为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国军的最高指挥官,只能执行军方的命令,让所部被租界的英军所缴械,滞留在了租界设置的“四行兵营”中。

作为军人,从被迫缴械的那一刻起,其命运就不再掌握自己手中了,包括谢晋元上校(国府给所有四行仓库保卫战参战官兵人均晋升一级军衔)在内的400余名抗战官兵,实际上就成了日本、国府和英国三方博弈和较量的牺牲品。

英国人将他们看管得很死,生怕谢晋元所部400余号人撤出租界,从而给苏州河对岸的日军以借口,就兵发英租界,因此,即便谢晋元想办法离开,也是插翅难飞,早成了租界英军严加看管的对象。

最终,谢晋元上校也被76号特务机关收买的兵痞所杀,死后被国府追授陆军少将军衔;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占领了上海整个租界,位于上海胶州路花园附近“四行兵营”第1营官兵都成了日军的战俘,至战争结束大概只有100余人生存下来。

9

先上结论,800壮士在租界住了四年,这背后一方面是租、日、中三方妥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间接导致了谢晋元的被害。

话说八百壮士通过新垃圾桥进入租界后,租界当局突然提出要收缴武器,并将他们运到胶州路的营地羁留。大家听说后都很气愤,宁愿重返四行仓库固守到底。就这样慑持了数小时,88师长孙元良赶到现场,劝谢晋元暂时忍耐,这才暂时平息了这场风波,平安地将孤军送入营地。

事后才知道,租界这样做也是有他自己的苦衷,因为日军眼见孤军逃入租界,便要求租界将孤军交出,自然被租界拒绝。日军于是退而威胁租界,如果他们胆敢把孤军放走,日军也必将开进租界搜捕孤军,所以租界当局为了自身安全只能同意羁押孤军。

这时租界已经成为日占区中间的孤岛,孤军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军特务监视下,想要偷偷放走孤军也是不可能。由于租界是美英友邦开办,国民政府为避免得罪友邦,只能同意租界的做法,同时要求谢晋元必须忍辱负重,严守约定,不能让一人一卒擅自离开,以免被日军捉住后落下口实。

所以此后的四年,孤军一直羁押在胶州路营地里,一边做体能训练,一边做木工肥皂赚点饭钱,由于谢晋元严守约定,租界也放松了对孤军的看管,慰劳群众得以经常进入搞爱国活动,当然孤军也不能出营地一步,这是底线。

不过四年的羁押生活,对孤军普通士兵来说实在无聊,而且还不能擅自离开,导致部分士兵对谢晋元怨气越来越重,结果最终被汪伪所利用收买,杀害了谢晋元将军。

10

1937年10月25日,大场阵地被日军突破,我军开始全线后撤。

为了掩护十万大军转移,需要一支敢死队拖住敌人。

第八十八师孙元良师长考虑再三,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谢晋元。

接到命令的谢晋元二话不说,直接带着524团1营赶到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是金城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等四个银行在上海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新垃圾桥(今西藏路桥)西面,是一幢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仓库内储存了几万包粮食、牛皮和丝茧等物资,由于墙厚楼高,易守难攻。

谢晋元带着410余名战士,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

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宣称有800人驻守四行仓库。

谢晋元誓死抵抗的精神,让上海市民非常感动。

他们纷纷为战士们加油助威,并且筹集物资送到四行仓库。

当时,英国租借就在四行仓库的对岸,为了不让日军战火烧到租界。

英国当局向国民政府施压,要求谢晋元撤退,并且为他们人身安全负责。

谢晋元本来不肯后撤,无奈军令如山,他只能服从。

撤到英租借的这几百个战士,被要求解除武装,谢晋元不答应,双方产生了冲突,互有伤亡。

这时国民政府命令放下武器,听从安排,谢晋元又一次无奈地服从了。

在这里他们被专门关押在一个空地上,四周拉上了铁丝网,他们的待遇和犯人没有什么区别。

即使这样的条件,谢晋元依然要求战士们保持军人的骨气,每天按时操练,随时准备返回部队继续杀敌。

上海市民们见谢晋元这么有骨气,暗中安排人将他们分批转移,被谢晋元拒绝。

他说自己是中国军人,光明正大地走进英国租界,也应该堂堂正正地走出去。

这时,上海的局势更加恶化,日本人有向英租界进攻的苗头。

他们视谢晋元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为后快。

所以,不断有汉奸和浪人混进租界想暗杀谢晋元,不过都没有得逞。

暗杀不成,日本人转为高官厚禄劝降,什么伪第一方面军司令,伪陆军总司令这些头衔要哪个给哪个。

可是,谢晋元就是不为所动,他在等待机会回归部队,继续杀敌。

谢晋元虽然能够抵制诱惑,其余人则不能。

1941年4月24日晨5时,谢晋元按例率官兵早操,意外发生了。

上等兵郝鼎诚、龙耀亮、张文清、张国顺4人,突然取出匕首及铁镐,猛刺谢晋元胸部及左太阳穴。

谢多处重伤,流血不止,至6时许悲壮长逝,年仅37岁。

团副上官志标见状上前捉拿凶手时,亦被刺成重伤。

谢晋元牺牲后,国民政府通令嘉奖,并追封他为陆军少将。

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被小人暗算,实在让人痛心。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