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如何看待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担心他们40多岁将遭遇的中年

如何看待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担心他们40多岁将遭遇的中年

2020-08-30 16:14阅读(70)

如何看待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担心他们40多岁将遭遇的中年危机?: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为40岁多以后担心,那说明什么?不言而喻!:-中年危机,看待,年轻

1

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为40岁多以后担心,那说明什么?不言而喻!

2

和杞人忧天差不多,但有这种担忧的年轻人不多吧。

3

能够去担心自己40了之后遭遇中年危机的,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人生有过很好规划的人。那些得过且过、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甚至网吧大神之类的人,是不会为自己40岁以后考虑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有远虑,说明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如果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没有信心,那么自己找一份工作都很难,如何能够规划自己40岁以后的生活。

  • 首先,必须对自己的职业做一个规划,这是成熟的象征

到20多岁的时候去规划40多岁的事情,看上去很远,但其实也不远,至少你可以进行行业的规划,自己是从事职职场还是去创业等等,应该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 其次,35岁是一个职业上的分水岭

35岁了,一般来说都已经成家了,父母年龄也大了,健康逐渐开始出现问题。你的小孩大一点的,上了初中小一点的也有小学了,如果你还有个二胎的话,基本上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你身上,对你的工资有巨大的考验。

同时35岁就是非常容易失业的年龄,也是非常容易被动失业的年龄。很多人在35岁被老板炒了鱿鱼,或者是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创业,所以下海了,但是35岁之后再找一份工作是非常难的。首先是学历上不一定有年轻人的优势,其实是经历上家庭负担上,比年轻人更大,所以在35岁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要非常慎重。

一个人如果20岁了能够规划40岁,说明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醒的认识。

我觉得这是好事,我发现大多数能做好职业规划的人,日后都是相当的成功,这样可能不会大富大贵,在某一个领域一定是小有所成,担任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

4

谢邀请:现在20岁的年轻人,有的在读高中,有的在读大学,有的在读,有的在读,各个职业高中。

有志者其实己对自己人生早己规化好了,那些虚度年华,得过且过,上网赌博的这类人,根本不会担心自己40多岁而考虑……也有的人并不为自己担心到40多岁将遭遇中年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是己有某种对自己人生事业有足够的安排与规划。

一般来说30岁都己成家立业了,父母年岁大了,身体各方面渐渐地亮起了红灯,你的孩子也上学了,有的在要个二胎,家里家外重任全都在你身上: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工资待遇……

女人35岁到40多岁,最容易出现工作方面问题,一是生完二胎,不能上班工作,孕育孩子,超持家务。二是有的被老板解雇,失业很不容易。

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重大人生规划的有条有据,那么他就不会担心他中年40多岁将遭遇危机了!

祝年轻人事业家庭共前行!

祝40多岁中年人生如春,生活美满,好事多磨,家庭事业与起辉煌![加油][加油]




5

我认为中年危机,即职业群体在40几岁被企业辞退并失业,这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使他们几乎所有建设性自我认知均遭遇无情打击。而20几岁的职业群体是这种中年危机的潜在人群,意识到自己也将“在劫难逃”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防御能力,仅此而已,但这也反映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直接导致职业竞争,已经使年轻人意识到“自己很快也会被社会淘汰,”这样的心理暗示作为社会问题存在,令人担忧(图片为原创)。

6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id\": \"v02016710000brm2r7cmavf0pgd2ss4g\

7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20多岁就开始担心他们的【中年危机】。

  甚至都还算不上【中年危机】,而是【青年危机】,毕业工作没几年就感受到了危机。

  


  其实我觉得这也算不上坏事。

  1

  我接触了多学生,大体上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维度来分成四类:

  A类:学校不错家境也不错;

  B类:学校不错家境不好;

  C类:学校不好家境不错;

  D类:学校不好家境也不好。

  按照【焦虑】程度排序,由高到低大致是:B>A>D>C。

  B类往往最为【焦虑】,因为本身能力不错,通过大学进入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平台,也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同伴,“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奋力向前”。比如我以前认识的一些211院校农家子弟,“穷人孩子早当家嘛”,工作的时候也是非常认真踏实,我们可以连续从白天九点多工作到晚上十多点,中间就剩吃饭和午休,完全是工作中的加班状态。

  C类呢,恰恰相反,本身家境不错,自身能力也相对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阶层上升】的难度很大,即便很努力,也就在原有基础上稍作提升而已,并不能发生很大的改变,基本上靠父辈的荫庇就足以保证衣食无忧了。比如,我以前带的一个学生,学校不好,但是老爸有权,根本不愁工作,而且现在还开公司了,前几天还看他在朋友圈po出一张自家办公室的照片。

  但是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D类:现在穷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是上不怎么好的大学,而且在大学里头游戏、喝酒、K歌、通宵……按道理不应该呀,本身家庭条件就不好,学校平台还不好,应当加倍努力才是呀。不过再仔细想一想就明白了:其实最开始他们肯定都还是努力过的,但是后来发现,似乎怎么努力也难以改变,以至于最后干脆就自我放弃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20多岁的年轻人就已经开始担心他们40多岁的将遭遇【中年危机】也不见得是坏事。

  因为,焦虑会给人带来紧张感,以及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动力!

  而动力的强弱,几乎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别,甚至都没有之一。

  


  比如前段时间和一个同学聊天,讲到今后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见下图:

  


  如果再看看薪酬低的专业,简直会有点怀疑人生:(我真有点怀疑这个数据呀)

  


  她自己每年开销都要十来万(她们的学费就要接近7万块),以前上的也是私立学校,花销都不少。

  这一算下来,毕业之后入不敷出是大概率事件了。

  她觉得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四年,所以,开始去关注职业,想要结识更多的人,寻求一些切实有效突破提升的路径。

  作为一个刚念大一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孩子,我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

  其实这都还算好的。更多的年轻人,从小父母供他们一路读大学,毕业之后找一份工作但往往也不是顶尖的,他们也不是不努力,但可能也就刚好够养活自己而已,但是很可能他们的父母却是年事已高而且还没什么退休金,家里头还指望着他呢!

  能没有焦虑吗?

  当然,有【焦虑】,就有了更多的动力,这是很多行为的发端,这点非常重要!

  但是,光有焦虑和担心肯定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一定是【有效的行动】。

  02

  【有效的行动】在我看来至少包括两大方面。

  一个是对职业的探索和分析;

  一个是对自我的反省、认知与改进提升。

  先说第一点:对职业的探索和分析。

  前段时间不是有个很火的“名牌大学应聘前台要求工资20000”嘛,现实中多数人应该不会这么夸张,但是对于自己专业和职业的了解,大多数人真的是相当有限的。

  我个人一直坚持的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系统性批判思考和构建”,因为职业是我们在社会交换中的立足点,所以,如果能够最初就“以终为始”,真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其实说起来也不难,无非是这么几个问题:

  不知道有哪些职业,完全是懵逼的状态;

  不了解有哪些职位和岗位;

  不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不了解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找不到相关职业里头的资深人士,或者别人不愿意、不配合;

  不知道怎去访谈;

  当然,解决办法肯定是有的。

  不知道有哪些职业?系统→中类→小类 排除和筛选,确定意向职业(备选项)

  不了解有哪些职位和岗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图

  不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职业生涯路径图的细化

  不了解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职业人士访谈

  找不到?不愿意、不配合?→寻找的方法、勾搭的技巧、资源辅助

  不知道怎去访谈→访谈清单、模拟访谈。

  挺可惜的,这些真正非常有用的东西,似乎学校里都不教。

  再说第二点:自我的反省、认知与改机提升

  很多人持一种观点:职业规划是忽悠人的,没啥用。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本就误解了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最重要的恰恰不是规划职业,而是以职业为导向,在自我认知与反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学习和提升。

  因为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职业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围绕职业需求来进行自我评估、判断,明晰自己的不足和将要改进的方向,自然能够事半功倍。

  不说IT、工程这种“硬专业”,外人不懂根本没法进入,见下图:

  


  外行人士很可能职位描述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应聘了。其实,穷人家或家庭条件普通的孩子学这种专业是不错的选择。相反,其他一些比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真的就没那么“硬”了,当然,也有其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技能清单呀,要做到一定高度或位置,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以终为始、以目标为导向(职业发展和需求)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

  但很多人呢,大学四年下来,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自己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几乎都停留在碎片化、浅层次、道听途说的地步,所以走了很多弯路。

  不过,虽说要以职业为导向,但也要防止自己掉入另一个陷阱——低层次的技能提升。

  尤其是,市面上大多数的职位,其实都是低端职位,技术门槛和能力要求都比较低,如果你仅仅以此为导向来构建自己的能力知识体系,那无异于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围绕具体职业的知识、技术来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培养一些非常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典型的,包括思考分析能力、沟通与人际关系能力、演讲与写作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还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一些重要的性格特质,比如主动、坚韧、开放、宜人性等。

  插一句题外话,很多人热衷的求职面试技巧,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关键。

  技巧一定不是根本,实力才是王道,越是长远来看越是如此。

  大多数面试培训的价值在于,让你不会因为不了解面试规则与“潜规则”而被淘汰,但不能让你了解这些知识而被录取。(否则,说明这个面试评估的效度是较低的)

  极少数面试培训(其实已经不是面试培训,而是能力评价与发展中心)能让你提升很多可迁移能力,但这绝不能仅仅通过授课就实现,而是需要以模拟(最好是实际)项目为载体的行动学习。

8

因为攒钱并不是实现财务自由的方法

9

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