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会变成汉奸?

为什么「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会变成汉奸?

2020-08-29 15:32阅读(129)

为什么「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会变成汉奸?: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对内经济凋零,老百姓生活困苦,对外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签订后,

1

晚清时期,满清政府对内经济凋零,老百姓生活困苦,对外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辛丑条约》签订后,更是退化为洋人的朝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志士仁人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无论是激进的革命或是温和的改良,都是对国家的关注,对民族的关注。

早年的革命党,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派系林立,缺乏统一领导,所以革命手段相对简单粗暴,以刺杀为主。桐城人吴越,曾身裹炸药,自杀式袭击清廷官员。绍兴人徐锡麟,在安庆开枪射杀安徽巡抚。革命的方式略显激进,也有点幼稚,但是这些革命先烈,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挑战封建皇权,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是值得赞颂的。

早年革命慷慨激昂

汪精卫也是其中之一,早年的革命生涯还是非常慷慨激昂的,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革命,采用刺杀的方式,指望干掉清朝政府的个别军政要员,达到革命的目的。不过刺杀行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判处终生监禁。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此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意境为之一变。武昌起义后,由袁世凯开释出狱。

南北和谈中的汪精卫

青年成名之后,虽然左右摇摆,但依旧深受孙中山的信任

出狱之后的汪精卫一方面珍惜人生的又一次绝处逢生,一方面感谢清廷的不杀之恩,一方面依旧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任南方民军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暗中秉承袁的意旨,与君主立宪党人杨度等组织国事共济会,鼓吹革命、立宪两派联合拥袁,极力主张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实现南北统一。尽管如此,汪精卫依旧追随在孙中山的身后,逐渐成为孙中山心目中的最理想接班人。

1922年~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议大事,汪精卫随孙北上入京,任秘书。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时,汪精卫受命记录遗嘱。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中山先生的信徒面目出现。此后,汪精卫一直以维护国共合作的态度面对舆论,笼络众多共产党代表与国民党左派人士,殊不知,汪精卫其实就是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最大投机者。

政治斗争屡屡输给老蒋,左右摇摆

政治上屡屡斗不过蒋介石,恐怕是汪精卫一生中最大的无奈,也是人生的转折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心目中的最佳接班者,本是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的汪精卫,因为中山舰事件,被迫辞职出国,在他出国的时间里,北伐战争如火如荼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悄然无息的转移到蒋介石的手中。1927年4月,汪精卫回国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一度声明坚持国共合作,与蒋介石进行争斗,不过没过多久,汪精卫反革命的嘴脸彻底暴露。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汪精卫继续与蒋介石争夺国府的最高领导权,蒋介石以退为进,表面下野,但是实际上一步步成为国民党内的实际最高权力者。汪精卫虽然一度表面上出面国民党要职,支撑大局,但是实际上毫无实际权力。

误判时局——堕落为汉奸

3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开始的侵华战争,国内外形势再次发生变化,而汪精卫及其幕僚似乎看到了再次上台的希望,那就是积极与日本人合作,借助日本的帮助,扳倒老蒋。

当然了汪精卫并不一定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当汉奸,最初只是积极致力于“中日合作”,“日中亲善”等。一方面因为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确实要明显强于中国,一方面,三十年代的中国依旧四分五裂,没有实现统一。在当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依靠英美也好,依靠苏联也罢,或是依靠日本的帮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而很多人觉得和日本合作,借助日本的力量让中国发展起来也是一条好的渠道。所以亲日派和投降派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亲日不代表投降日本当汉奸,例如何应钦就是国民党内部有名的亲日派,但是即使是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看到何应钦投敌叛变。

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汪精卫投靠日本的欲望就日益挡不住了。特别是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沦陷之后,举国上下一片悲观情绪。毕竟老蒋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砸进去了,70万精锐开赴淞沪战场,最终还是没有顶住日军的进攻,而且损失惨重。

汪精卫对抗日的前景感到十分悲观,认为继续打下去,国民政府败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与其跟着老蒋一起覆灭,不如自己另寻出路,于是乎,他积极宣传对日妥协,与日本媾和。

显然,蒋介石对时局的判断,要远远高于汪精卫。在三十年代末的中国,苏联面对着日益崛起的德国,西部压力十分巨大,而东边的日本又不时显露出不安的气氛,苏联急需中国来牵制住日本,缓解苏联的压力。若中国积极抗日,苏联就会在物资上给与中国尽可能的帮助,而中国一旦对日妥协,苏联绝逼会像和德国一起瓜分波兰一样,出兵中国的新疆,内蒙,甚至是青海,甘肃,与日本一起瓜分中国。而汪精卫在抗日战争中,幻想着能和日本媾和,然后组织一个新的政府,由他来出面主持大局,实在是荒唐可笑。

访问日本与东条英机喜笑颜开的汪精卫

“中日亲善”,笑的很开心

汪精卫接见德意等轴心国使节

平心而论,哪怕是在40年到41年,德国军队横扫欧洲,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土地,全世界都似乎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汪精卫若要叛变,还可以理解为他是在政治上又一次选择投机,选择加入轴心国,来“曲线救国”。但是1938年底就铁了心要出逃叛变了,只能说明其就是想当汉奸。也显示出他对时局的判断水平很差,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完全错误。

汪精卫死时的影像资料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苏联在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立马就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坐视中国军民与日本的长期斗争。可想而知,当年如果国共两党不是及时拖住了日本,把抗战拖入相持阶段,后果不堪设想。

汪精卫的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摇摆不定,极具争议。早年意气风发,投身革命,更多的估计也是因为年少无知,血气方刚,搞刺杀,逞匹夫之勇。被清廷特赦之后,在革命和立宪之间左右摇摆,一方面支持袁世凯,一方面又追随孙中山,让人难以捉摸。少年成名之后的他被孙中山视为接班人,为名利所累的汪精卫自此一生都在追求成为国府的一把手。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一方面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一方面又以遵从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自居,最终还是举起了反革命的屠刀。政治斗争失势后,投机外国势力,最终甘心出面组织汉奸政权,是其一生无法洗去的污点。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2

汪精卫和张国焘这两个人很像。汪精卫早早加入同盟会,踏上反清救国的道路;张国焘在北大上学时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后参加了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两个人在各自党组织内的资历都比较老。后来,汪精卫分裂了国民党,当了卖国贼;张国焘则企图分裂红军,后来叛党。这两人从革命志士到叛徒的转变,主要原因也是相似的,就是嫁接在救国动机上面的权力欲、领袖狂主宰了他们,使他们的人格逐渐扭曲,最终走上不归路。这里根据题目要求,重点说说汪精卫。


汪精卫是妥妥的帅哥,他出生于1883年,比蒋介石大14岁,比胡汉民小4岁。青年时的汪精卫和大多数革命志士一样,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1910年刺杀清朝的摄政王失败时,他知道自己活不了了,还能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来侥幸没死,这时的他名满大江南北,却拒绝了别人做官的邀请,到法国去寻求教育救国的途径。

孙中山很器重汪精卫,1905年的时候他们就认识了,在1920年时孙中山又把汪精卫叫回广州,担任广东教育会会长兼军政府最高顾问,这时他和胡汉民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而蒋介石1910年才跟孙中山见了第一面,直到1922年时在孙中山避难的永丰舰上,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所以,在国民党内部,汪精卫的资历比蒋介石老很多。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全票当选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这是他人生转变的开始。

(胡汉民)

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感觉让汪精卫尝到了甜头,并且像上瘾了一样欲罢不能,于是开始了对战友的排挤和与对手的斗争。第一回合,他利用廖仲恺被刺事件,把脏水泼在了胡汉民的身上,将对他争夺权力威胁最大的胡汉民逼离权力中心。第二回合,他遇上了强劲的对手蒋介石。

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在打压共产党的同时,没想到顺手赶走了汪精卫,汪精卫是一气之下辞职的,蒋介石没想到自己的对手竟然这样沉不住气。军权在握的蒋介石,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局势下,更是只手遮天,一步跨进国民党权力最核心,成为总裁,汪精卫则是副总裁,而且很快被蒋介石架空。

汪精卫不仅政治上不成熟、性格上沉不住气,甚至还有些幼稚。日本人抓住了他这个致命弱点,答应和他一起逼蒋介石下台,然后撤兵。这样骗小孩子的鬼话,汪精卫居然相信了,还和日本人签订了《中日新关系调整纲要》,成为真正的卖国贼。


汪精卫的人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值得我们深思,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能够做到“引刀成一快”,而真正有了权力以后却甘愿当卖国贼。

3

前些年还有些许为汪精卫洗白的言论,这几年来几乎已经形成一面倒的态度,但是我想说的是,汪精卫最终叛变革命,投敌叛国,实际上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现在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谩骂,而是更多的去分析,汪精卫为何会走上这条不光彩的路。

要知道,汪精卫早先曾是反清革命斗士,是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也是多少革命党人的革命偶像。他的一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曾激励不少革命党人奋勇直前,然而这样的人,最后却走上了背叛革命,投敌卖国的道路,实在是让人心痛。

汪精卫是晚清少有的知识分子,1902年在广州府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又是清王朝早期到日本学习东洋文化的年轻人,完全是学贯中西,是当时中国最根正苗红的储备人才。

在孙中山组建同盟会的时候,汪精卫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在与当时改良派的论战中,更是以笔为枪,将很多改良派的老顽固抨击得捶胸顿足,引发极大的革命思潮。

当时看好汪精卫的人很多,由于年轻又长得帅,在南洋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时,直接迷倒了南洋富商千金陈璧君,让陈璧君欲罢不能,差点把家底卖了拿出来支援汪精卫去革命。

汪精卫在孙中山的带领下,组织了很多起革命活动,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当时就有改良派抨击革命党是拿青年人的鲜血做无谓的牺牲,并且讽刺孙中山、汪精卫之流是“远距离革命军”,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革命活动在多次失败后,也一度陷入低谷,很多革命派的骨干人员对革命前途也不抱有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汪精卫决定亲自下场,用实际行动打破这些谣言。

汪精卫当时也是年轻,做事情喜欢走极端,他认为要做就做一票大的,直接暗杀清廷最有影响力的大臣,也就是摄政王载沣。虽然说汪精卫的勇气是可嘉的,行为也是极端的,但是毕竟还是年轻,没有暗杀经验,出师未捷就被清廷给抓个正着。

汪精卫被抓后,本以为难逃一死,因此在狱中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当汪精卫的诗被人带出后,全国革命党人得知了汪精卫的事迹,争相传诵这首诗,汪精卫也成为全国革命的偶像人物。

如果汪精卫此时被清廷处决,他身后的名声应该不输于宋教仁。

幸运的是,当时清廷为了拉拢革命党人,缓和与革命派的矛盾,并没有杀掉汪精卫,反而在武昌起义后不久,作为政治筹码将汪精卫放了出来。

但是不幸的是,汪精卫的心态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以前年轻气盛的革命豪杰,转变成一个患得患失的政治投机分子。

对于自己为何会死里逃生,按照汪精卫自己的解释,不是革命活动取得的成绩,反而是清廷高官的不杀之恩,他曾经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

这个肃亲王是一个多么大的政治家呢?肃亲王善耆大家可能感觉陌生,但是大汉奸川岛芳子大家应该都是十分了解的,善耆就是川岛芳子的父亲,在清朝灭亡后,善耆将川岛芳子送到日本培养,希望能够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帮助清朝复国。

可以说,善耆的思想肯定是对汪精卫最后走向叛国投敌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汪精卫的内心思想并不强大,对革命也丧失热情。

武昌起义爆发后,汪精卫出狱,却并没有积极投身革命,而是呼吁双方停战,并且代表清廷参与南北和谈,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孙中山组织“二次革命”,汪精卫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一直到1917年,袁世凯去世后,汪精卫才重新回归革命队伍。

可以说,二十多年后,汪精卫做了汉奸,主要还是在这次暗杀行动中,患上了失败主义的悲观病,对事物的发展,丧失了那种革命之初的锐气。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汪精卫认为面对强大的日本,中国必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妥协。抗战悲观论在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中流行甚广,荼毒甚深,汪精卫从本质上来说,也算一个知识分子,当时有人评价汪精卫“书生难成大事”,也正是因为这样。

相比于做事的恒心与耐力,汪精卫完全不如国民党的后起之秀,蒋介石。

如果汪精卫在出狱之后,能够一贯保持革命排头兵的姿态,其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绝对仅次于孙中山。

汪精卫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有些辜负革命党人的期望,仗着早先的资历,以及孙中山的器重,汪精卫才得以成为国民党内的三巨头,与胡汉民、廖仲恺分庭抗礼。尤其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时候,只有汪精卫在身边,让汪精卫能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衣钵的身份在党内竞争。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不久竟然被政治军人蒋介石给取代,汪精卫不得不出走法国。

汪精卫与蒋介石的竞争,颇有一些“既生汪,何生蒋”的意味,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两人虽有合作,但是大多以斗争为主线路,但是在斗争中,汪精卫始终处于蒋介石的打压之下,最后叛变也实属是因为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被边缘化。

当然,汪精卫能够走出一条这样上面华丽,后面悲壮的路线,主要原因还是娶妻不贤造成的。

前面说南洋富商千金陈璧君,对汪精卫穷追猛打,本来一直没有成功,可汪精卫暗杀载沣被俘之后,身体被清廷俘获了,芳心却被陈璧君俘获了,在狱中的汪精卫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很颓废,是陈璧君在一旁打气,并且设法营救,最终感动了汪精卫。

但是陈璧君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汪精卫出狱后,事事都要听从陈璧君的安排,汪精卫的惧内成为当时官场的笑话。

针对这一点,汪精卫解释说,“陈璧君不但是我的妻子,而且是老同盟会员,许多事在我没有考虑她的意见之前是很难做出重大决定的。”

他们的朋友陈公博就曾评价过二人的关系“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亦不致败事”。

在最后汪精卫叛变的心理变化上,陈璧君是起了不少作用的,陈璧君一介女流之辈,为追帅哥而参加革命,缺乏大局观,虽然刚强,却用错了地方。

所以,汪精卫投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一颗强大的内心,容易被人牵着走。

4

初读“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句之时,也曾为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而击掌,可当知道此诗系汪精卫所写之后又有些失望。

汪精卫,终究是负了少年头。

他之所以会从一个人人称道的“少年英雄”一步一步沦落成为人所唾弃的汉奸,离不开他的经历和能力。

他的经历,让他无法忍受失败。

他的能力,让他最终选择堕落。

诚如“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之言,汪精卫也的确有过如此热血激荡之时。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离世之后,慈禧所任命的摄政王载沣成为了清朝的掌舵之人。

载沣柄权之后,虽然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之下推快了所谓“预备立宪”的发展,可实则却是在拖延时间。

预备时间之久,让当时之仁人志士所不能接受。

不过,即便是载沣柄权之后就立刻推行君宪,也一样不可能为革命志士所能容。

革命志士所为者何?推翻旧时代,建立新时代。

况且当时清朝也视革命志士如洪水猛兽,恨不得一刀切之,革命志士在国内生存空间可谓是少之又少。

革命党也因此急于在清朝的打压和迫害之下打开一个突破口,从而继续扩张革命势力以推翻旧时代。

汪精卫正是在如此形势之下,于1910年带着黄复生、喻培伦等人北上入京谋划行刺摄政王载沣。

汪精卫等人其实一开始所选择的刺杀目标并非载沣,任何掌权的高官要员皆在他们的目标之内。

只是后来经过了一番探查和筛选,他们才最终将目标定为了载沣。

载沣住于醇亲王府,每日入宫处理政务须经过银锭桥,这也让汪精卫等人有了一个埋炸药的绝佳之地。

此事若成,清朝必然会因为载沣之死而陷入内乱之中,革命党则可趁此良机以燎原之势起而发难。

此事若败,汪、黄、喻等人或许会因此而丧命,但他们的举动却能够唤醒更多的人,激起更多人的热血。

只可惜汪精卫等人终究只是心怀一腔热血之书生,行事之时未免有欠妥当,所以才会在埋炸药之时不慎暴露。

汪精卫也因此被捕入狱,一夕之间成为了阶下囚,陷入了几乎有死无生的境地。

汪精卫谋刺载沣之时当时也造成了轰动,革命党也是既为之振奋,又为之气愤。

他在狱中不仅写下了一份长达4000多字的供词,更是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激荡人心的“绝笔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倘若他后来没有行将踏错的话,这首诗必成千古绝唱。

然而他终究还是走错了路,毁了他自己,也毁了这首诗。

可是,汪精卫既然能够写出如此荡人心魄的诗句,后来又为何会从一个为人所称颂的“少年英雄”变成一个为人所唾弃的汉奸呢?

他被捕入狱之后,载沣本来想要将他斩首示众,但是经过善耆的劝说,载沣放弃了这个想法而将他终身监禁。

1912年溥仪退位了之后,汪精卫才获得了自由。

汪精卫出狱之后,获得了孙中山先生的青睐,孙先生也一直在倾力培养他,大有让他继承衣钵之意。

孙先生于1925年病逝之时,便是汪精卫为孙先生起草了遗嘱。

而孙先生病逝了之后,谁来继承先生衣钵呢?当时呼声以廖仲恺、胡汉民以及汪精卫三人为最。

不过,后来发生了“廖仲恺案”,廖先生遇刺身亡,胡汉民因受牵连而出走,于是汪精卫走马上任。

此时另一个重要人物也因为这件事而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好处,此人自然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依仗着黄埔校长这个身份而逐渐控制了兵权,乃至于后来凭此而击垮了几无寸铁的汪精卫。

对于输给蒋介石,汪精卫一直心有不甘。

他既然心有不甘,又非蒋之对手,所以也就只能借助外人之手了,也就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若论当时的地位和威望,汪精卫显然高于蒋介石,可是为什么他却会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蒋介石?

原因也不复杂,那就是汪精卫此人的能力显然不如蒋介石,才从优势地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劣势地位。

既然能力不如蒋,实力也逐渐落入了下风,汪精卫再想翻盘的话,那他就只能选择投靠别人当走狗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汪精卫性格稍显懦弱,一生当中就只有谋刺载沣那一次最为果决。

他对于投靠日本之事其实也犹豫不决,摇摆了许久,最后还是他的妻子陈璧君数落了他一通,他才下定了决心。

1938年汪精卫携陈璧君逃离重庆而至河内,又在河内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从此沦为汉奸。

卿本佳人,奈何为贼。

这句话用在汪精卫身上倒也应景,倘若他能够接受失败,接受自己能力不如人的事实,或许也不会走到那一步。

后人也就不会因此而将他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改成“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以作讥讽了。

5

多少人还记得汪精卫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

《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0年,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被判“大逆不道,立即处斩”。他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誓死革命的决心。在当时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

汪精卫有着并不光彩的历史,但他经登上过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其前半生,也曾是一代英雄豪杰,也是一位大帅哥,大才子。而其后半生的所作所为,彻底毁掉了之前的一切努力。如今再回头看,令人唏嘘不已。

在这里不想深究汪精卫是如何变成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汉奸的,历史有的时候很难从千篇一律的评论中得到真相。既然众口一词,便不必重复。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说。

6

汪精卫叛国,有着很复杂的原因。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也!

不得不说,在这个乱世,汪精卫无愧于一个弄潮儿,不管是人才还是能力,都是人中龙凤,不然也不会被孙中山选中,成为国民党内的三巨头之一。观其前半生的言行“引刀成一快,从容作楚囚”,刺杀摄政王的言行看,是不是真爱国不好说,也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但所谓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汪精卫后来的所作所为也不能以常理度之。只能这样理解:一方面,他不甘心在党内的地位被蒋介石取代,为了权力利令智昏,孤注一掷,希望通过日本人翻盘,聪明反被聪明误,相反忽略了底线。另一方面,特可能也曾想曲线救国,期待通过合作来延缓中国灭亡的步伐。

但不管怎么说,不管汪精卫以为自己多么伟大,做了就是做了,他也因为这一举动,被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7

近来我们有句话很火: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各位,要做到不忘初心,真的太难太难。

首先,汪兆铭是个已经盖棺定论的了,汉奸,民族败类。

当年他年少热血,带着炸药暗杀摄政王,要是死的是他,那就是一代豪杰。

可惜,他活下来了,这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人是有其能力的,汪的能力比不上蒋,手段差了不止一筹,而且他优柔寡断,他在武汉立不了身,在南京的框架里也争不了权,他又不肯像那些空壳元老一样任人摆布,他一个成名早的人物如何屈居后辈蒋之下?

第二,汪一开始的能力可能就在于他“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勇气了,可死亡是大恐怖,死里逃生让他更怕死,他的勇气已经弱了三分,王亚樵暗杀蒋,汪精卫被波及中弹而蒋恰好没到场,这次重伤折磨汪十几年,同时也打碎了他最后的勇气。

37年,38年,日军不断进攻,每天都在丢失国土,投降派纷纷跳出来,汪动了心思,众人怂恿,再加上他自己妻子的怂恿,一个没有了勇气却面临着死亡威胁的人,最后出卖了灵魂,想做吴三桂,想得太多。

所以说,想要不忘初心,太难太难了。

有人评论汪的时候用了白居易一首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可是完全不通,汪精卫就是没死在对的时候,可是诗中这二位捅破了天也就是谋朝篡位,而汪办的事,吴三桂秦桧和石敬塘都远远不如,想想敌占区那些被当做牛马被碾成尘埃的百姓吧。

汪精卫在人生最后的路上有想过自己的初心嘛?有怀念自己的年少得意嘛?

没有,因为他被伤痛折磨,他应得的。

8

我的回答可能会被很多人骂,可是事实如此,汪精卫做了汉奸的事,却没有汉奸的心。


说汪精卫卖国——其夫人陈璧君的一番辩护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日本战败后,陈璧君坚不服罪,在法庭上辩护道:


““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当然,这里面的辩护是站不住脚的,但我认为说汪精卫的确没有卖国当汉奸的心思,客观的讲应该是投降派。


而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投降派都要被骂汉奸的。


据传,汪精卫投日前,曾对蒋介石说:君为其易,我任其难。如果这是真的话,感觉更像是两头下注,风险对冲。抗战胜利的话,蒋这边赢,失败的话,汪的存在或许还可以保护一些国家利益。


至少想的是不错的。


所谓曲线救国,我认为并不是一种托词,而是汪当时的一种真实想法,其本意是想救国,而不是卖国。当然汪帮日本人筹建伪政府,给日本人当狗,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说他却是办了卖国的事,可是话说回来,汪伪政府和日本人的血腥统治相比,哪个对国民的伤害更大呢?


所以,汪最后为什么成了汉奸?我觉得并不是他从根源上想要卖国,而是出于对形势的误判,对自己的高估。

9

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政治投机者,而不是真正的三民主义信仰者。

汪精卫的成名作就是暗杀摄政王载沣。可细细一品就会发现,他们的整个行动充满了幼稚。

首先是汪等人在桥下埋炸弹时恰好被附近的老百姓给发现,这群“革命者”被发现后立马不再视死如归了,而是啥都没收拾,慌里慌张的就跑了,结果就是当第二天警察来时,毫无吹灰之力的获取了大量的证据。比如桥下已经挖好的本来用来埋炸弹的大坑,坑里用来做炸弹的二尺高的大铁罐,还有螺丝,电线,电话机等。你说你被发现了,好歹把东西都收拾下带走吧?就仿佛唯恐怕人警察抓不住你似的。还给人留下了这么多线索。果然,警察不久就顺藤摸瓜的找到了他们藏身的照相馆,将其全部抓获。由此可见,汪精卫就是个书生。而且是那种脑子一热,毫无实际斗争经验的书生。得亏他没有加入共产党,要不他肯定是犯左倾冒进错误的那种人。这种人的特征就是,前期极左,后期极右。原因无他,因为他们的一切政治立场,都是从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出发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初五四运动时火烧赵家楼的梅思平。当年也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后来沦为日本人的走狗。

说回汪精卫。暗杀事件发生后,清廷迫于压力,释放了他。而他也得偿所愿,成为年轻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人物。更让他高兴的是,他成为了孙中山最倚重的心腹。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后,汪精卫就不再掩饰自己对权力的那种狂热欲望了。不但在当年6月选举国民政府主席时以全票当选,留下“自己选自己”的笑谈,还出人意料地成为国民党“联共”政策的积极奉行者和“左派”的领导人。在这之后不久,当他发现联俄联共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政治利益时,又果断的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件,大肆屠杀共产党。所以当看到他在1940年3月于南京伪国民政府出任伪代国府主席时,我是丝毫不意外的。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政治投机者罢了。

当年汪的战友陈璧君、喻培伦在汪被抓时已经奔赴日本继续采购炸药去了,得知汪被捕的消息,陈璧君情绪失控,对喻培伦大加指责。当时喻培伦没有辩解,却已埋下死志,他对好友吴玉章说:“谁怕死,将来的事实是会证明的。”1911年4月,喻培伦参加广州起义,身背炸弹筐冲锋在前,最后重伤被俘,受酷刑而死。

10

这个原因很复杂,要列举出来,基本是个长篇大论。但是汪在早期,确实是愿意为国家而死的人。愿意行刺清朝王公,是冒着杀头的危险。

变成汉奸,主要简述几点:出狱后去了日本,被日本人洗脑;和老蒋的政治斗争中失利;叛国前曾被刺杀,怀疑是老蒋干的,为保命逃走;在日本侵华时看不到未来;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失去革命热情,只想权力和小命。

汪的叛国对当时的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万死难赎其罪。讽刺的是,汪的下场并不好,据说是被日本人毒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