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周朝为什么能存在八百年?

周朝为什么能存在八百年?

2020-08-22 12:04阅读(60)

周朝为什么能存在八百年?:周武王与姜子牙用突袭的方式占领商都,商纣王自杀,天下由周部落说了算。周王大封功臣及宗室,形成以分封的形势拱卫王室。公元前:-八

1

周武王与姜子牙用突袭的方式占领商都,商纣王自杀,天下由周部落说了算。周王大封功臣及宗室,形成以分封的形势拱卫王室。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公国,周赧王病逝,西周灭亡。公元 前249年,秦灭东周公国。周朝正式进入历史。

秦始皇灭掉六国,他认为他们是继承了周的天下。

周朝为什么能存八百年,为什么秦之后的王朝大多不超过三百年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主要的功劳是分封制。

分封制从商朝就开始了,但是周朝开始大规模推广,周天子分封功臣或者宗室到各个封地任诸侯,每个方向都有一个伯,称为方伯。比如东方齐国就是伯,他们有征伐周边诸侯国的权力,这是周天子给予的。

诸侯继续将境内的土地分给诸侯的宗室及有功的大夫,大夫的领地就是家,诸侯的领地就是国,合起来就是国家。这个国家与我们现在的国家不一样。因为当年国之上是天下,现在的国家与天下是完全融合的。

他们的责任是什么?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

③随从作战;

④交纳贡赋;

⑤朝觐述职的义务。

除了这些任务之后,周天子是不具体对诸侯国内部进行管理的。


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

周天子为最高,拥有绝对的权力,但这个权力只管到诸侯一个级别,诸侯之下不属于周天子管。周天子管理的天下还有四方侯伯分担管理,四方侯伯相当于周天子的助手。

这等于将天下分成若干分,然后进行承包责任制,每一个人负责一块。

这个与秦始皇实施的郡县制刚好相反,当时郡县制度的权力直接通到县一级别包括一些交通要道的乡。


分封制的好处是什么?

举个例子,比如齐国有老百姓对齐王不满意,他们起来推翻齐公室,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齐国内乱,但天下呢?

没有太大的影响。鲁,燕,楚肯定不会受到波及。

这相当于责任和权力都进行了承包。

天下的老百姓如果有什么不满,他们不会找周天子,只会找管自己的诸侯。诸侯出问题大多了换掉,对整个天下的局面没有影响。

因为天下的诸侯肯定有混的,但不可能几百个诸侯国都同时出现混国君。

分封制的优势就是郡县制的劣势。

秦朝的朝廷不是管诸侯而是直接管到县。如果某个县的老百姓对这个县令不满意,他们举事,可能会引发领县跟随,然后会突然变成全国之事,因为大家都一样嘛,例如陈胜吴广的大泽乡一举事,天下应之。

如果周天子很混,但下面的诸侯不混,这样老百姓也不会受到大影响,只有诸侯受到影响。

郡县制之后就不一样了,因为皇帝只可能出现一个,那皇帝英明或者混的概率是50%,这是很高的比例了。

当皇帝出现很混的,天下老百姓就受苦了,他们受不了时候,那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分封制的坏处

如果分封制真的只有好处,那也不会出现郡县制度,因为分封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给诸侯的权力太大,诸侯发展好国之后反过来可能会威胁到周王室。

因为不断分封,导致周王室的地盘越来越少,实力自然越来越弱。周王室的实力一弱,自然天下诸侯就会各行其事了。周王室也不能回收某个诸侯的土地。

这一点刘邦作了调整,西汉朝廷可以回收分封出去的土地,这样保证了朝廷的绝对权力。

秦始皇因为看到这种劣势,站在万年秦朝的考虑,他选择全面郡县制度。郡县制度因为是皇帝与百姓直接对接了,所以只有在确保每一代皇帝都是英明的,那自然天下太平,但这个可能吗?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皇帝的四代,五代早就不知道民间之苦了,自然就开始犯混了。再往后就更混了,再往后想混也混不起来了,因为被人拉下马来了。

这就是周朝为什么能有八百年,而其他王朝做不到的根本原因。

所有的制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的,都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比如虽然分封制度有优势,但是在大一统上明显不例,天下大同又是大势所趋,所以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自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

周朝能够存在八百年之久,主要原因是其制度体系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其统治阶级的大有作为也不可忽视。

从制度体系来说,周朝创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框架,甚至至今也能看到周朝制度的部分影子。比如说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等,周朝还制定了《周礼》,影响了一代大儒圣人孔夫子,影响了全体中华儿女。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史称周八百年。

回到问题上来说,周王朝为什么能存在八百年之久?

其一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中华民族主动侵占外国领土的例子(有人会说蒙元如何如何,要我说,蒙元在当时,实际上算是外夷,不是华夏正统。)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本性我,决定了社会环境不会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人民渴望和平生活,就不会允许任何人破坏和平的环境。

其二是,周王朝的统治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靠谱,比较让人满意,统治前期中期几乎没有太多出格的事情,即使有,也在人民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统治者的荒唐才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周朝才走向彻底的灭亡。

还有一点,应该说是时代的大环境问题,周朝长久的统治,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分不开,当时社会生产能力低下,社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节奏也慢,衣食无忧的生活可能都达不到,人们根本没有精力去思考更深层次的追求,也不太会考虑统治阶级的残暴。可以说是民智未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3

武王克商,推翻纣王,建立周朝,从西周的兴盛,到东周的衰弱,周王朝历经近八百年的山河变化与兴衰,于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 ,周朝从此结束。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长达800年之久,那么为何周朝能存在近八百年?今天,我们从西周说到东周,一文读懂前后缘由,一起来看看吧。

西周:诸侯分封制、礼乐制度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和集中王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天我们说两个主要的:①诸侯分封制,②礼乐制度,下面分别细说。

①诸侯分封制:有利于周朝的稳定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就对财产和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将封地赐封给姬姓贵族和一些有功劳的异姓贵族。

诸侯得到封地后,又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卿大夫进行分封,卿大夫又再对士进行分封,这样通过层层分封,就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

诸侯分封制,是周天子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有利于周朝的稳定,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

  • 其一,有利于边疆的稳定。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可以看出,周天子将这些贵族分封到边疆去,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周朝的一个屏障,达到保护周朝、防止边疆各国进攻的目的。

而周朝如此做,也是从前朝的失败中得到的宝贵经验,从成汤推翻了夏朝,再到周武王推翻了商朝,都是来源于其他方国部落的入侵,因此周朝从历史中学到了经验,将大量的贵族分封到边疆,如此做法,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也是周朝能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宋国在殷商早期的都城商丘周围,是殷商早期的主要统治地区,还存在一点残留的殷商势力,而周朝为了安抚殷贵族,将微子启封于宋国,作为殷的后人。

虽然微子启是主动投靠周朝的,然而毕竟是一个较大的异姓势力,因此周朝在宋国的周围,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对宋国进行监督(如下图)。

而当时在东方一带,东夷势力较强,难以控制,于是周朝将善战又有功劳的姜姓贵族分封到齐国营丘,从而达到控制东夷势力的目的(如下图)。

除此,为了加强对江、汉之间对“楚蛮”的控制,周朝又在汉水周围分封了很多诸侯(如下图)。

以上周朝分封的诸侯分布,都是周朝有计划地进行分封,以达到稳定边疆的作用。

  • 其二,有利于周天子对周围方国的控制。

周朝将本族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有利于与周围方国进行融合交流,慢慢同化他们。殷商的时候,商王虽然成为天下共主,但是各个方国还是由方国首领自己管理,因此商王很难控制这些方国,从《史记》中可以发现,这些方国也是时服时不服,一旦商王衰弱,很多就起来反叛。

而周朝将大量本族亲戚分封到各地,打破了以前方国本族自己管理的局面,有利于周天子对这些方国的控制,避免了殷商方国常常叛乱的问题,从而使周朝发展更加稳定。而且这些亲戚贵族到封地时,都会带上他们的家族,久而久之,也会慢慢同化这些方国的臣民,也加强了方国与周天子之间的隶属关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周朝比殷商制度完善了很多。

  • 其三,有利于集中王权。

《诗·小雅·北山》记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天子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而周天子自己的土地、经济、实力等都远远大于任何一个诸侯国,因此周天子能够牢牢控制住各个诸侯,保证了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且,周天子对诸侯,都规定了义务,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按时进贡,随时镇守疆土等。这样就强化了周天子的地位,这些诸侯都是周天子的臣子,要服从安排。

有了这样的等级和规定的义务,也就有利于周天子集中王权,很好地通过控制这些诸侯,从而达到管理天下的目的。因此,周天子在西周期间,一直很有权威,这些分封的诸侯也大多都很听话。

②礼乐制度: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周公在结合了历史灭亡的教训,制定了与周朝等级相适应的礼乐规范,这些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周朝用礼乐来区分贵族等级,有效维护了周朝的贵族等级制度,从而达到巩固在顶端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礼记·乐记》记载:“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可以看出,礼乐也有统一民心的作用,有利于周天子体察民情和管理人民,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为了推行周朝的礼乐制度,周天子非常重视对贵族子弟及人民的教化,礼乐是他们必须学习的,从而让他们提升自身修养和德行,达到彼此之间和睦相处的境界,有利于周朝的稳定。

小结:总的来说,西周周天子通过诸侯分封制和礼乐制度,集中了王权,稳定了统治,使得周朝可以较为平稳地发展,是周朝得以存在较长的一个原因。

东周:周天子有象征意义及诸侯之间相互牵制

东周时期,由于周天子势力的衰弱及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制及礼乐制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已经越发无力,然而就算如此,周王朝并不会马上灭亡,还能继续存在了几百年,这有两个原因:①周天子有象征意义,②诸侯之间相互牵制,下面分别细说。

①周天子有象征意义:使得周朝得以继续延续

在东周,周天子虽然势力衰弱,然而在诸侯心中,仍然是天下共主,有着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比如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给“伯”的称号才正式成为诸侯之长,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越发严重,可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伐齐,仍然要请求周天子的正式赐封,才能成为诸侯,自立为君王,这样才合法,不然他们就名不正言不顺,无法稳定地做好君主的位置。

在诸侯的观念里,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他们都知道自己是周天子的臣下,他们就算怎么争霸,就算实力超过了周天子,仍然有“尊王攘夷”的观念,因此不敢公开与周天子对抗,更不敢想要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这种观念到战国才逐渐松弛。
因此,周天子在东周的象征意义,使得周朝在逐渐衰弱的情况下,得以继续延续。

②诸侯之间相互牵制:周天子得以苟延残喘
春秋初期,周朝衰弱,边疆方国又多有侵犯,因此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霸主,来稳定局面,因此春秋霸主也随之出现。

控制了边疆后,春秋的诸侯又互相争霸,而此时的争霸也非常重视礼仪和品德,约战时双发约定好时间,再一起较量,此时的战争主要是争夺霸主之位,并不为攻灭对方,因此大多是礼仪之战。

因此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都是如此有贵族礼仪风范,更不会去冒犯攻打周天子,周天子在春秋时期又得以继续苟延残喘。

到了战国,诸侯之间的战争,开始以兼并为目的,作战方式也变得诡诈,“兵家诡诈之道”也由此盛行,而从各国的局势,各个诸侯相互兼并,相互牵制平衡,任何一个诸侯都还没有强大到能号令所有诸侯的地步,因此暂时还不能对周天子造成威胁。

而且,此时如果贸然攻打周天子,也怕会引发其他诸侯共同讨伐,因此周天子在战国时期,还是可以苟延残喘,直到秦国势力强大到可以不用惧怕其他诸侯,才将周朝灭了。

小结:东周时期,周天子在人民心中还是有着象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加上诸侯之间的相互牵制,使得周朝在衰弱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存在几百年。

结语

周朝为什么能存在近八百年?西周时期,周天子靠诸侯分封制和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集中王权,强化统治,和东周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弱,靠着象征意义和诸侯之间的平衡,继续苟延残喘,得以继续延续周朝。

4

颠覆一个国家,夺取皇位,需要几个动机:第一,掠夺资源;第二,贪图享受,觊觎皇位;第三,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周朝时期,以上条件均不具备。

出土的西周文物记录姬克受封于燕,燕国也成为周朝姬姓里面享国最久的诸侯国

第一,资源。春秋前的各个时期,技术落后,人口聚集地区资源有限,公共设施不发达,固守中原地区,不见得享受多少。开发边缘未知地区,虽然艰辛,但充满希望,未必不是好事,所以周朝分封之后,大家都屁颠屁颠去就藩了,也不会有什么不满和资源之争。

养马的秦非子成为秦国发家的始祖,最终实现天下大一统

第二,皇位。直到东周时期,除去个别皇帝如商纣王,做君主都是一件责任多过利益的事情,很少有觊觎帝位的政治军事斗争,这一点从尧舜禅位就可以证明。

武王伐纣,并没有推翻商朝,纣王自焚死,武王不仅没有取而代之,反而原封不动保留了殷商的一切。所谓“伐”,主要是声讨过妄,与后代诸多以讨伐之名,行夺权之实的战争,完全不同。

第三,政权更迭。中国真正出现政权,是自秦始皇,春秋以前的国家管理形态,多为所谓后世推崇的无为之治。

即便到了汉朝,天下人仍以番邦自立的联邦制为自然,是以实现大一统的秦朝,被天下人骂为“恶秦”;项羽虽然摆了鸿门宴,却终于不敢下手杀掉汉王刘邦;韩信以为以天下公认的韩王,刘邦虽有心,却不敢贸然杀他。

5

人少,质朴!

6

生产力水平越低下,变化越慢。

7

有福气呗。

拜占庭存在一千多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