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原始森林里的瘴气,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如何产生的?

原始森林里的瘴气,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如何产生的?

2020-08-14 12:32阅读(70)

原始森林里的瘴气,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如何产生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超过北方,但是在古代,我国的社会文明中心区域一直以华北平原为主

1

就目前来看,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超过北方,但是在古代,我国的社会文明中心区域一直以华北平原为主,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程度都超过南方地区,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南方很多地方被认为是“瘴疠之地”,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

那么“瘴疠”二字指的是什么呢?在古代它指的是由瘴气引起的疾病,所以瘴疠之地指的就是容易被瘴气侵袭引起疾病的地方。那么瘴气又指的什么气呢?一般认为它指的是动植物尸体或者枯草树叶腐败后释放出的难闻气体,南方地区气温较高,又潮湿多雨,动植物物种也较丰富,所以也就很容易产生瘴气,在古代,瘴气被认为是一种有毒气体,那么它都包含什么样的气体成分呢?


从上面所说的瘴气的来源就能明白,其主要成分应该包括甲烷,硫化氢,氨气等,这些气体有一定的毒性,但是热带地区山林之间产生的这种气体的浓度还不至于让居住在附近或者出入山林的人生病,古人所说的感染瘴气生病,更多的是因为蚊虫叮咬、湿热天气身体不适应、食用不洁食物等造成的疾病,其中大多是蚊虫叮咬等虫媒传染病造成的。

南方天气炎热潮湿,很容易滋生蚊虫,其蚊虫分布密度是北方地区生活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我们看南方地区的水稻田很美,却不知道这些地方到了夏季晚上蚊虫多到让人无法在房子外面站立一会,如果到了热带或亚热带的树林之中,蚊虫就更多了,水中的水生生物也很多,人在水中或者潮湿的地方,也有可能会遭到其他生物的叮咬,因此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们很容易因为蚊虫等叮咬生病,比如疟疾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至今每年因为蚊子这一种生物叮咬而死亡的人数仍然高达70~80万,高居动物导致人类死亡人数排名的第1位。

所以,古代时人类害怕去往南方,担心感染瘴气而死亡,还是由于人类对瘴气不甚了解,因为导致人类感染疾病或死亡的并非是瘴气,更多的是因为蚊虫叮咬。

在古代,西方也有瘴气致病的说法,但西方科学家较早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19世纪40年代,研究传染病的英国医生巴德就对“瘴气致病说”表示怀疑。他实地观察了发病地区的环境可人们感染疾病的情况,认为那实际上是一种传染病,是由传染物引起,而不是“瘴气”引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到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科学家科赫等人通过医学显微镜先后在有病的生物体内发现了大批微生物,证实了它们才是所谓瘴气致病的病因,并且查明了这些致病微生物是家禽霍乱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破伤风杆菌等。从此之后瘴气致病的说法才不被认同,现代意义上的传染病学也真正建立,成为捍卫人类健康的重要科学。

2

大家在看古代历史小说或者传记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犯人被搭配到边疆或者瘴疬之地,特别是瘴疬之地环境非常恶劣,犯人一般都会忍受不住而引发恶疾甚至毙命。瘴疬之地的恐怖之处在于产生的瘴气,那么什么是瘴气呢?

在历史上我国的南方的很多地区还是非常闭塞的,保持着原始森林等众多自然景观,特别是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位于热带或者亚热带,气温较高,原始森林里大量植物落叶、枝干以及动物的尸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会通过发酵释放有毒有害气体,而森林里面风速较低,不利于气体扩散,所以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会聚集到一起,形成瘴气。瘴气由于是因动植物的腐烂发酵而成,其成分主要是甲烷,另外还好有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由于浓度较高,吸入后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原始森林里还滋生有大量的蚊虫,这些体型微小的蚊虫也会聚集在一起,从远处看就像一团团的黑雾,使人认为这就是瘴气。除了瘴气中的气体对人产生影响以外,这些蚊虫也会通过叮咬的方式,传播一些传染性疾病。古代对于这些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手段有限,所以在通过瘴疬之地的人,经常会因恶性疟疾等疾病送命。实际上真正致人死地的并不是瘴气本身,而是携带大量病菌的蚊虫。

3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说到南方,我们都知道南方是比较湿热的,而中国的北方则是比较干燥。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当时的南方:“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意思就是说,南方区域,就是指汉代的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潮湿,那里的人寿命都不长。


除了潮湿,南方在历史上还有一种让人害怕的东西——瘴疠。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

说明汉代时候,这个瘴气还是当时南方人的一个重要生命威胁。

瘴疠又称瘴气,那么瘴气到底是什么呢?

《辞海》中记载: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陆游在《避暑漫抄》中记载一个神奇的故事:“岭南或见异物从空坠,始如弹丸,渐如车轮,遂四散,人中之卽病,谓之瘴母。”


说明瘴气不仅仅是气,其实还是有一些实物可以看到的,比如说空中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就是小小的蚊子。

疟蚊是一种可以传播疟疾病毒的蚊子,这种小小的东西,在南方湿热环境中很常见,如果行人被叮到,就会被传染上疟疾病毒,拉肚子拉到虚脱,这在古代可是很难治愈的一种病。

除了蚊虫之外,南方水里面的各种细菌病毒,也是有很强的致命性的,我们经常会说的水土不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水,人生活离不开水,如果一个地方的水不适应的话,是很容易出现身体反应的。所以这也是古代瘴疠的一种致病原因。


瘴气的另一种致命因素就是南方湿热森林沼泽等地产生的一些有毒气体。云南大学的周琼教授对瘴气有不少研究,她研究认为,各种有毒矿物质和有毒动植物释放、排泄及经生化反应后产生的各种致瘴毒素就是瘴毒素,产生瘴毒素的生物及矿物就是瘴源(原)体。

然而这都是历史时期的事情了,现在瘴气已经不多见了。因为人类的开发,这些湿热之地,都被开发成稻田之类的种植区,瘴气产生的基础也就没有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4

【大别山鹰】答疑:原始森林是没有经过人工种植而自然生长的林地,我县是大别山主峰所在地,大别山是华中地区最后的一片原始森林,大别山主峰海拨1723.9米,境内古木参天,藤蔓纵横,河谷密布,飞禽走兽,云凝雾绕,是被人们称誉的人间天堂,如今被评定为国家级4A景区。

为什么原始森林里终年会瘴气弥漫呢?大家知道,原始森林由于山高林密,地理环境陡峭,森林里的树叶和枯枝在地面上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腐殖层,加上树高林密,阳光很难照射到地面上,促使地面落叶枯枝终年在潮湿的地面上发生腐烂。当夏天雨季来临时,高温和降雨更加加快了腐殖物的分解,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和乙烷等气体。在天阴下雨时,如果人员进入原始森林深处就会出现因缺氧而中毒的现象,因此,在无风的阴雨天千万不能深入森林深处,万一出现面红胸闷的症状时,应快速撤出森林,站在迎风的山顶上通风换气。

森林历来被称为天然氧吧,但氧气比其它有害气体轻,森林释放出来的氧气会大部分飘散在空气中,而森林地表林间则弥漫着不易散发的有害气体,因此,在阴雨天因有害气体产生量大,散发较慢,不适合在森林里观光赏景,以免发生有害气体中毒的危害。旅游最佳季节是春季和秋季,春季腐殖物腐烂速度较慢,产生的有害气体少;而秋天秋高气爽,风大,空气干燥,有害物也较少,适合在森林里活动。

以上是@大别山鹰的个人观点,关注@大别山鹰,关注#头条三农#,每天为你分享不一样的三农观点。

5

原始森林高山斜谷的密林,常年受湿热气候的影响,加之植物动物自然死亡产生霉变有毒的生物气体在深山密林中长期潜伏,动植物在闭热的环境里会生成有毒气体在深林游走,也是人们不经意遭遇到的所谓误入深山的瘴气。

至于瘴气有某些化学成份本人不详,但其含瘴毒含磷甲烷等,在炎热天在阳光下其冲岀的气似雾样用明火可点燃,人若遇瘴气头面满身会青紫似麻风,抢救不及有生命危险。

究竟瘴气有何化学成份,还需医科专家论定。

6

“瘴气”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不陌生,无论是小说中还是影视剧中都有提到过,比方说一群人去哪个大山里寻找宝藏,遇到了所谓的瘴气。那么这个瘴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何都要避开它呢?翻开历史的典籍,许多史书上都有记载“南方有瘴气”,不过当时没有“瘴”这个字,是用了其它字来表述瘴气的意思。比方说《汉书》中以毒气来表述瘴气,又比如在曹植的《七哀诗》中说“南方有鄣气,晨鸟不得飞”,这里是以鄣气来表述瘴气。瘴气一词的使用在三国时期以后就开始流行了。

古人认为瘴气是可以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人若是吸入就会导致疾病久卧不起,而且还有反复发作的可能,古人对其很是重视。古人认为瘴气是死亡毒气,主要分布在南方山林之中,所以古人也经常说南方有瘴气。现代对于瘴气的解释是动植物腐烂生成的气体,主要成分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对人体都是有害的。南方山林中的天气比较湿热,故古人又说瘴气是湿热之毒气。然而,瘴气的危害真的就只是这些毒气产生的吗,其实不然,由于南方山林之地环境潮湿,气候湿热,这是一些携带病菌的蚊虫们的繁殖天堂,在山林之中,坑坑洼洼的积水坑很多,蒸发的水汽可使一片空间内都雾蒙蒙的,蚊虫特别喜好这样的地方。

蚊虫传播疾病,拿蚊子来说,蚊子传播疟疾,疟疾在古代是很难被治愈的,感染死亡者无数,疟疾俗称打摆子,感染之后全身先发冷后发热,且症状周期性发作,古人没有特效的良方,所以疟疾这种疾病在古代被认为是绝症,少有康复者,在古代的典籍中常说的感染瘴气所致的疾病,这类疾病一般是指部分的热带病、传染病,其中就包括了疟疾,史书中的瘴疟指的就是疟疾,有人说史书中的瘴气就是疟疾,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瘴气并不特指疟疾,它就像我上面说到的那样,指的是一类热带病、传染病。

所以说,不能简单地认为瘴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实很好明白,一座大森林中,它并不是密闭的空间,动植物腐烂产生的有毒气体会很快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从浓度上来说不至于让人体生病,真正使人生病的还是那些蚊虫所传播的疾病,这才是瘴气的主因。炎热潮湿的环境本就容易滋生蚊虫,这些蚊虫在叮咬人体时就可能会传播各类疾病。由于古代人科学知识欠缺,故认为是单纯的瘴气使人得病的。

在原始森林里,其实我们需要担心的并不是动植物腐烂产生的有毒气体,应该担心的是各类毒虫以及传染疾病的蚊虫,还有毒蛇,这些才是需要更加注意的地方。动植物腐烂产生的有毒气体在那么大的空间内不会达到致人疾病的浓度,况且,那么大的一座原始森林,我不信会有大量的动植物死在一块儿产生巨量的有毒气体。

你们怎么看?

7

令古人闻之色变的南方瘴气,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中国南方湿热山林里因动植物腐败而产生的能致病的有毒气体,而实际上的瘴气不止有毒气体,还包括各种热带和亚热带流行疾病。由于古人对热带病的了解不够深入,就认为这些疾病是由看得见的气体所引起的。

“瘴气”这一词汇出现较晚,由“障”字演变而来,最早和疾病联系起来是在《淮南子·墬形训》里的“障气多喑,风气多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岭南,“障”逐渐向“瘴”字演变。

在中国古代,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当时的岭南地区气候湿热,降水丰沛,森林茂密,毒虫猛兽如云,被人们视为极危险的化外之地,当时士大夫最害怕的就是被贬到岭南,很多文人都在诗文里表达了对瘴气的恐惧,比如白居易的《送客南迁》中写道“春畬烟勃勃,秋瘴露冥冥”。韩愈在给唐宪宗的表章中写道“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李德裕被贬到崖州,作诗感慨“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瘴气甚至成为中国古代诗文当中极重要的意象。

古人对于瘴气的恐惧是有道理的,当时岭南地区还未大规模开发,人们对岭南的地理环境和生物知之甚少,仅仅是水土不服就能把中原人折腾得死去活来,更别说各种各样的毒虫猛兽和杀人于无形的热带疾病。

现代学者认为,令古人闻之色变的南方瘴气,实则主要为蚊虫叮咬所传播的疟疾和因水土不服而产生的痢疾。后来“瘴气”逐渐成为化外之地不明疾病的统称,比如青藏高原、葱岭(帕米尔高原)、蒙古在汉代至清代的史书当中也是瘴气出没的地区。而在晚清的文献当中,南洋(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成为“瘴气”弥漫之地。

所以,瘴气不是气体,而是热带疾病。直到今天,热带地区仍然是传染病多发区域,热带的空气湿度大,容易滋生病毒,丰富的物种也会成为病毒的宿主,从而传播给人类。

那岭南的瘴气是如何消失的呢?主要有三点。

一是随着人口大量南移,岭南地区被开发,人们对岭南的了解逐渐深入,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瘴气的神秘感也逐渐消失。

二是医疗水平进步,人们认识到致人死亡的主因是疾病,学会了对症下药。加之人们在南方定居几代,逐渐适应了南方的气候。

三是我国气候变化,热带范围缩小,目前我国热带仅存于云南南部和海南岛,而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长江下游都是热带范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亚洲象。亚洲象是热带物种,在夏商时期甚至连中原地区都有亚洲象分布,后来亚洲象随着热带一路退到了云南。

古人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很多事物无法清楚认识,就比如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在古代也会被认为是瘴气导致的。

8

瘴气这东西,说神秘也是神秘得很


古人迷信,在古代得到发展的学说一般都是政治方面的哲学或者法学,而自然科学是很少有人关注的点,所以他们不认识瘴气,偏偏古人又迷信,他们不明白这种怪异的气体如何使人中毒,还以为是天地生成的毒气,并随之演化出了瘟神一类的神灵角色,瘴气也就带有了魔幻的面纱


其实瘴气很简单,主要化学成分是甲烷、硫化氢、氨气等等,都是一些有毒的气体

之所以会有瘴气,这还真是“天地生成”,化学反应在自然界很常见,原始森林中经常有一些动物逝世,可是却没有人去处理它们的尸身,因而它们的尸身会在森林中腐朽发生化学反应,瘴气便是随之产生,古人出入山林较多,如果这些气体吸入过量就会有生命危险。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古代瘴气理论中,疾病是由空气中的瘴气引起的,瘴气是一种有毒的蒸汽,其中悬浮着腐烂物质的微粒,其特征是气味难闻。这一理论起源于古代,持续了几百年。瘴气理论是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大多数感染性的疾病有环境原因。它在科学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直到19世纪后期罗伯特·科赫很大程度上证实了路易·巴斯德首次提出的传染病和微生物。



现代环境医学认为疟疾等疾病是有环境原因的。 许多疾病似乎集中在一个共同的源头,这种疾病往往在恶劣的条件下滋生,例如污水和沼泽附近。理论上,腐烂的肉和有机物释放出某种无形的致命气体,导致了传染病。 然而,作为流行病学随着实验的改进,发现瘴气理论还不够完善。例如,霍乱被认为是由恶劣的空气造成的,这种疾病是由于使用了某些井水,而不是污水附近。 某些微生物会导致疾病,瘴气理论受到质疑。

疟疾是一种威胁生命的蚊子传播的血液疾病。疟蚊把它传播给人类。 传播疟疾的蚊子体内的寄生虫属于疟原虫属。超过100种疟原虫可以感染多种动物。不同的类型以不同的速度复制,使症状升级,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

一旦被感染的蚊子叮咬人类,寄生虫就会在感染和破坏红细胞之前在宿主肝脏中繁殖。 在一些地方,早期诊断有助于治疗和控制疟疾。然而,古代缺乏这种手段。瘴气有可能是成千上万疟蚊,看起来非常像雾气。古代人缺乏医学手段和认知,把蚊子误认为气体了。 从插图图片可以看出,中国疟疾 的发病区正好位于南方,与古代瘴气发生地相符。

10

从生物学来说,瘴气致病的本质是疟原虫 因为瘴气大多存在于潮湿湿热环境,这种环境下蚊虫多啊 疟原虫属于虫媒传播 ,通过蚊子传播 。也就是相当于在湿热环境下 人易得寄生虫病,但是古人没有认识到本质 以为是空气有毒 所以说是瘴气。

疟疾是人类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国外古籍中称疟疾为“bad air”,后来意大利学者称疟疾为“malaria”,“mala”是不良,“aira”是空气之意;与我国古代称疟疾为“瘴气”之意相近。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出“疟,秉枣”即以枣治疟的经验;到战国时代,人们找到了更多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东次四经·北号山》中描述有一种树“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西周时期《周礼·疾医》说“四时皆有疠疾”,而“秋时有疟寒疾”,指出疟疾主要流行于秋季;《礼记·月令》说孟秋“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病疟”,也指出疟疾主要在秋季流行;秦汉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疟论》和《刺疟论》就是两篇疟疾专论,全面总结了秦汉及其以前人们对疟疾的认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疟疾医学理论。


本质上瘴气,是地理、医学的认识,和气候的变迁带来的三重,乃至多重因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的人文条件加以催化之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