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现今家庭教育下的部分儿童/少年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弱?

现今家庭教育下的部分儿童/少年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弱?

2020-08-14 03:41阅读(78)

现今家庭教育下的部分儿童/少年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弱?:个人的一个看法是,这才是真正的孩子应有的模样。我看了不少研究儿童心理的书籍,也尝试对比过国外孩

1

个人的一个看法是,这才是真正的孩子应有的模样。

我看了不少研究儿童心理的书籍,也尝试对比过国外孩子和国内孩子的发展,当然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这里只挑出一部分关于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变弱的原因。

在日本、美国这些教育比较发达,重视孩子权利的国家,偏偏是儿童及青少年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我们国家近些年虽在这个比例上有上升,但仍远不及这些国家的。(我寻找这些数据的时候,已经是3、4年前了,现在可能有所变更)

这侧面印证了越是发达的国家,儿童的心理素质越差嘛?个人认为不是,而是越趋向正常。

在我们的小时候,更多的把目光放在生存上,即便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是到1991年才通过,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展更是无据可查。

这说明了,即便是从国家层面,也无暇顾及孩子们的状况,以生存发展为第一要务。这导致我们对儿童的认知是十分落后的。

尤其是我们过去,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甚至在古代把孩子当成成年人的工具,mini版的成人(这种情况在落后国家仍然存在,纪实电影《何以为家》里面就充分记录了这一点。)

这些种种,让我们对儿童产生了误解--仿佛他们天生就是那么强大的存在。只是实际上是我们对儿童的忽视所导致的误解。

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像穷人家的孩子很懂事,不单单是穷一方面因素,如果父母无法肩负起父母的责任,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也会显得很懂事--例如某家庭家暴,孩子会尝试去和家暴的一方对抗,去安慰被家暴的一方;例如父母身体原因无法劳作,孩子就会主动承担不应该是儿童承担劳动...

这些孩子总是让人心疼,这份心疼,其实就是我们深知“懂事”、“成熟”、“坚韧”不应该是一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与之年龄不匹配。

这些孩子强大吗?非常强大,但往往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最简单的就是压抑自己了--一个孩子看到家庭很穷,明明他很喜欢那个玩具、那双鞋,乃至想要上学,想和小伙伴去田野奔跑,但回头看看自己的家庭环境,看看父母受罪,他们就把这些需求全部压抑掉,并且会自责认为自己这种想法就是犯罪,就是错误。

到他成年以后,要么就是没有自我为他人而活,要么就是用尽方法来弥补自己被压抑的需求。

所以,反而是过去的孩子,因为被忽视,而需要逼迫自己早熟,相对而言表现得并不是一个孩子的模样。

而现在,各种条件都变好了,我们也开始正确去认知孩子,最起码亲子地位平等这一个概念,近年逐渐被普及了,在观念上、社会环境上以及国家政策、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对孩子的认知进步了。

只是还不够,我们只是处于发现孩子问题的阶段,但很多时候仍然对孩子束手无策。

我举个例子,把孩子比喻为农耕,我们认为农耕的时候没那么多麻烦事,没农药等等,但是我们忽略了收成比例(过去对孩子的认知);

再接着,我们发现了害虫,各种影响植物成长的病症,但我们仅仅是知道,只是束手无策(现在对孩子的认知);

不过我们是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人类,在辅助植物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研发出新的农药,治理方式,培育方式。只是这些培育方式、农药,需要一片“农田”来试验,这个过程充满了无限可能:可能让植物更好成长,也可能让植物枯萎,还可能治好了植物的某个疾病但却引发了另一些我们所不认知的疾病...

不管我们用不用药,对植物认知几何,实际上如果没有我们的介入,他们仍然可以自然生长,他们的需求一样存在:需要合适的环境,阳光,水分,周边生态的平衡...

孩子同样如此,无论我们怎么看待孩子,他们的需求真实存在着,心理也真实存在着。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差,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而是现在的孩子,才是“孩子”的真正模样,弱小,需要庇护,充满无限可能。


以上仅仅是个人观点,没什么论证,翻阅一些书籍和个人一些体会所得,不喜勿喷。

2

家庭教育和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和问题。

可能是社会压力较大,很多父母都很焦虑,带着焦虑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时,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容易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彼此亲子关系淡漠。使得孩子感觉无人理解和无人关心,在遇到压力和难题的时候,容易崩溃。

3

我一直认为,心理承受力弱的人,都是一小部分。

大部分人只在某些特定的范围内心理承受力弱,在其他方面心理承受力正常,甚至还很强。

题中也说了,部分儿童。

那么大部分的儿童心理承受力是正常的。

所以,现今的家庭教育其实就应该也是合理的。

毕竟大部分没问题,小部分有问题,也不可能出现完全没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而为什么儿童的心理承受力弱,太复杂了,可以开个专题讲一天也讲不完。

简单来说就三方面:

遗传,很多心理问题都带有遗传性质。

家庭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不用我多说了。

社会, 很多人也研究了孩子的社会交往对孩子的影响,周围是什么成人和小朋友,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孟母三迁是有道理的,买学区房也是有理论支撑的。

4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eab00257a7dd4446acbfbdec8baa2b5a\

5

感谢邀请。

没有经历风雨的幼苗难以长成参天大树,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娇生惯养的孩子难以成才。

中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孩子就金贵了,从孩子一生下来开始,就开始了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的局面,不愁温饱的年代,孩子也是富养的,没有经历什么挫折,生存的困难小孩子几乎没有涉及得到,所以,现在的部分儿童。少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是很正常的。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心里承受能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父母要提高教育水平

娇生惯养是不可取的,让孩子经历一些生活的苦是有必要的,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就是玩,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知道大米是从哪里出来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说的就是这一代的孩子,也许几千年来根深蒂固中国人的记忆是饿怕了,穷怕了,所以一股脑的幸福全想给现在的孩子,衣服不可谓不好,食物不可谓不精,而孩子不可谓不娇惯。有时候也很无奈,基本上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孩子,最多也两个,而现在的家庭生活基本也是电器化,能够人工做的寥寥无几,能够让孩子做的更是少之又少。

也许生活中再没有什么苦让孩子去经历,但是作为家长来讲,还是应该让孩子吃点苦,比如学习,让孩子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学本领上,不能光想着玩和打游戏。其次,让孩子适量做点家务,比如扫地,整理自己的房间和学习用品。最后,让孩子坚持锻炼身体,比如长跑或者跳绳来磨炼孩子的意志。

二、学校要按国家课程计划来实施课程

有很多地方的学校,为了应试教育,将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品德课减少,或者有时候改成其他的课,孩子整天就是语数外,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那么,教学督导要真正的起到作用,让孩子们也接受艺术的熏陶,身体机能的锻炼,尤其是户外锻炼,能够磨炼孩子的意志。

三、社会要提供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让孩子们也能走出校门,感受各行各业的辛苦,比如,我当半天清洁工,我当一天交通员,我当一天售货员,我当一天导游。都是可以实行的,让孩子接触一点社会,不能简单的将孩子关在家庭和学校,人为的为孩子设置一个温室的环境。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没有磨炼的孩子是难以担大任的。

6

2020年7月2日就在昨天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凋零了。深圳有关部门突然发通知说取消期末考试,不知道跟这件事有没有关系?

回到问题:现今家庭教育下的部分儿童/少年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弱?是呀,现在的小孩的承受能力真的很弱。之所以这样,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找原因:

1.家庭的原因。

2.社会的原因

3.学校的原因

现在家庭都是少子化,独生子女多,不是独生子女也是只有两个孩子,在城市里基本上很少看到有3个小孩的家庭。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问题是该管能管的时候溺爱。不愿意;不好管的时候不讲方式方法蛮管。

古话说,3岁看老。孩子在幼儿阶段直到小学阶段,父母还是孩子的偶像,孩子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育孩子是最有效果的。可是就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忽略了,或忙于工作,或家庭不睦,让孩子处于孤独的边缘日渐敏感!

不曾有过挫折,却又一直不快乐,等去到学校,会变得异常敏感,当然也不排除来自学校同学间的冷暴力,老师可能是无心的,但孩子在多重压力下就会觉得在哪里都不受待见,会觉得自己多余!

对孩子来说,大人的指责,同学的冷漠,旁人探寻的眼神,都有可能成为他否定自己的理由。于孩子而言,他的世界没有太多的顾虑,于他而言,甚至觉得你忽视我,我就让你后悔。

他的世界很简单,如果他觉得自己多余,他就会想要离开,如果他觉得只有自己离开父母才会痛,他就让自己的离开来让父母痛不欲生!

还有就是因为经常有人传播这种负面的新闻,他们从中看到大人之间的相互指责,于是有样学样!

以前没有网络,以前生活很苦,以前父母身上有孩子看得见的艰辛,所以孩子骨子里就会有坚强的种子。

父母怕,解决不了问题,孩子怕,才能打心底杜绝,带他去蹦极,让他知道那转身一刻的恐惧,我想,他不坚强都好难!

7

现今家庭教育下的部分儿童/少年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弱?

很多公园,花草养殖基地,在养花的时候,先在大棚里,为花草提供充足的养料,阳光,等到大一点能经得起风雨的时候,搬到外边阳光下,经受风雨的洗礼,慢慢长大。还有的就是放在温室里,不经历风雨,看着很鲜嫩,但如果放到外边,有点大的风雨,就可能折断。

养孩子也应该这样,在他很弱小的时候,就应该呵护,怎么呵护都不过分,但慢慢长大了,还是无怨无悔的呵护,现在孩子溺爱比较比较严重,一点家务都没做过,十几岁的孩子,烧水,热饭,洗衣服,收拾屋子,统统没做过,责任心差,没有感恩心,非常随性,一点自我约束力都没有,这样的孩子如果出现学习障碍,不能去学校,或者有焦虑,抑郁问题,很难调整,几乎不配合。

在温室里呆的时间太长,但人不是小花,总要出温室,到了外边就会不适应,家长还总拿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刺激,看人家谁谁,相声演员王自健说过,我最恨的就是邻居家谁谁,可是我不认识,我要认识就掐死他。虽说是笑话,但反应的问题非常普遍。

溺爱大的孩子,又觉得孩子不行,让孩子又变得敏感,又不允许失败,形成了怕失败的个性,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抗打击能力差。

8

直说了,不喜欢这个问题的语气,好像儿童或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是有问题一样。

儿童和青少年本来心智就在发展中,各方面都不如大人,承受能力弱一点很正常啊。

难道一个经历的最大失败题做不出的小孩,能和破过产、离过婚的人比承受能力?


说白了还是很多家长出了问题,没有正确对待小孩的承受能力这件事,也没培养过。


首先,家长得明白所谓心理承受能力是建立在对家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基础之上的。小孩得先有一个避风港,让他能觉得,不管我遇到什么事,我爸我妈可以安慰我。

而安全感、信任感的建立,需要从小就有很和谐的亲子关系,至少给吃给穿能陪玩吧。

反之,小孩一受挫折就可能崩溃,因为他觉得没人可以帮他。



其次,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点一点在合适的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过程中是不断需要家长付出努力、调整不同策略去帮助孩子一起应对的。

具体意思就是,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挫折如果太大或太小,或者家长从来不跟小孩一起面对,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难以发展。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师骂了孩子,回家家长不但不安慰,还继续骂,最后孩子崩溃了,又怪孩子承受能力不强,孩子找谁说理去?

9

现在的家庭中作为父母是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确切的说是关注学习,再进一步说是关注分数,也就是社会上流传的那句话:“分是学生的命根”。为了把分数搞上去,父母几乎包揽一切日常事物,力争不让孩子分心,并且各种的补习班和辅导班应接不暇,孩子也分身乏术,社会实践和与人交往,还有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很多。没有自己的主动性和热爱性,甚至生活的情趣也不知道在哪里。在这种学习的高压下,会有诸多的情绪和无奈,久之就会心理承受很脆弱。




10

你好,关于家庭教育下部分儿童和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情况,应该不在少数,也从媒体上能看到因此酿成的一些悲剧。以我的经验来说,我认为可能父母在3个方面的做法,更多地导致了孩子心理脆弱:



01 关注过多,很多事情全程包办,孩子从小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


我们看到许多全职妈妈在照顾孩子时,可谓尽心尽力、鞍前马后,在补习或兴趣班外,经常看到端着水杯的家长,等孩子一下课,就蜂拥而上,往孩子口里灌水。有的孩子正在做练习,家长也会冲上去,帮孩子理一下垂下来遮住眼睛的头发。这些细节,其实体现着家长对孩子的一个教育观念,过于保护,让孩子失去很多自己成长、接受锻炼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抵抗挫折、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真正遇到外界的小风小雨,就会蔫掉,心理状态极为脆弱。




02 关注物质,忽略精神,孩子内心没有充实感。


孩子也是人,也会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但许多家长却把重点放在物质上,一方面努力赚钱,想为孩子铺设一条金光闪闪的人生之路;另一方面,还要与旁人攀比,别的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一样要有,吃同样高级的餐馆,开同样热闹的生日趴,穿同样漂亮的衣服,上同样规模的兴趣班,比来比去,花了不少钱,但孩子和自己间思想、精神方面的交流非常少。父母把孩子只当作孩子,吃好穿好学习好就可以了,但孩子自己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的年龄在增长,心灵需要不断的成长,没有充实的情感交流和关爱,心灵是空虚的,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问题。




03 过多的抱怨,过高的要求,让孩子从小感到不自信,软弱。


中国的应试教育,一改再改,年年说改,但对分数的追求始终未变,素质培养只是空中楼阁,谁也无法说清楚。家长们只能围绕分数,把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而且总是找自己孩子的不足。越比越自信,越比孩子越觉得窝囊,从小打心眼儿里认为爸爸妈妈对自己不满意,所以,就更不自信,连家人都觉得自己不行,在外面就会更加软弱,不敢张扬个性。这样长大,孩子的内心脆弱可见一斑,遇到风吹草动,立刻会责怪自己,无法面对。


说来说去,孩子心理脆弱,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还需要父母从自身身上找找原因,从家庭环境和对孩子的要求方面,去找到突破之处,给孩子一个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合理、正确的人生目标,让孩子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


我是@蓝山绘本心读写,专研绘本阅读拓展,专注绘本阅读写作思维进阶,有问题,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