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2020-07-23 16:01阅读(109)

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这次我们真的误会康熙了,其实最想早点斩断大清大尾巴的人不是康熙,而是孝庄,为什么这么说呢?前言:自

1

这次我们真的误会康熙了,其实最想早点斩断大清大尾巴的人不是康熙,而是孝庄,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言:

自康熙智捉鳌拜事件起,孝庄对康熙已然是刮目相看,康熙敢作敢为,遇强则强的品性被孝庄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康熙不是不想等吴三桂老了再削藩,而是箭在弦上,胯在虎背无可奈何,但是这一切的“急功近利”,都是孝庄太后的暗中操作。

且细看一下孝庄给康熙的暗箱操作:

深夜禁宫被太监逼宫,孝庄站在众臣面前,道出削藩之意不在康熙,其实这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这是为何?

俗话说的好:知子莫若母,知女莫若父,孝庄深知康熙的谋略和胆识,她相信康熙有经世之才,治国之道,所以自康熙智擒鳌拜之后,不间断向康熙康熙灌输皇太极和顺治帝的治国之经略,而康熙也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圣君,正是如此,康熙才产生了提前削藩的念想。

虽然削藩的起因来自于朱国治的奏折,试问如果康熙没有削藩之意,怎么可能和朱国治一拍即合呢?

可见康熙早有削藩之意,只差星火,便可燃起凶火之势。

那么孝庄又是有哪些助康之策和洗脑之举呢?

孝庄竭力唤醒在康熙心中那头沉睡多年的“狮子”,让在沉睡和恐惧中的睡龙-康熙苏醒。

大家有没有想过朱国治为什么突然弹劾平西王 吴三桂?

这个突如其来的弹劾绝对不是朱国治梦中炸醒,也不是其一时心血来潮,相信这道奏折的背后肯定有一只幕后黑手推动着他,或者说逼迫着他公然弹劾与先帝歃血为盟永不相负的汉王吴三桂,

而康熙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奏折一语惊醒,康熙此时才意识到三藩已成大清的尾大不掉之势,为了“饲养”三藩,大清连年国库几近空虚状态,而匪患不见灭,也不见少,三藩却有养虎为患,纵匪为患之嫌,相信推动朱国治的这支幕后黑手和孝庄有理不清的关系。

康熙通过政治手段,以升职为名,其实是以朱国治为饵,用康熙的话说:

“你朱国治就是一块铁石,你的作用将是敲山震虎”

而朱国治却也上了康熙的钩,自以为自己被康熙赏识,升职加薪,实则是一把射向吴三桂的箭,而发射出去利剑往往有两种后果,要么射杀敌人,要么被敌人折断箭支,死无全尸。

康熙的削藩的计划有此来开了序幕。

但是康熙只知奏折和百官口中的吴三桂,其实和他可以说是素未蒙面,不料被吴三桂摆了一道,而此时的康熙却还在沉迷在消香玉陨之中。

康熙在其结发妻子-赫舍里皇后临近待产前,暗中多次私会青楼女子,金屋藏娇。

康熙被朱三太子的“义子”黄敬诱惑到一处偏僻之所,与青楼女子(朱三太子的妹妹)幽会,就在康熙醉生梦死的时候,以为万事俱备的时候,一道惊雷,让康熙差点成步了先帝的后尘,想引咎退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的削藩之心不够迫切,而且姜还是老的辣,康熙和吴三桂来比可以说是刚破蛋壳的小雏,未经风雨,不懂人内心的真善美,康熙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孝庄安耐不住,组织奇兵,加上“善败将军”周培公的不按常理出牌下,替康熙排除异己,定鼎大清,稳固朝纲。

表面上看孝庄集合的一群“乌合之众”,实则不然,试问当代社会能被雇佣为保镖的人会是一个普通人吗?

答案很肯定,当然不是,所以说古人的护院不能说是武林高手,也有禁宫护卫的功底,虽然平日实战不多,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孝庄可以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且孝庄深知以全国抵一隅,胜负已定,了然于心。

结语:

这场孝庄,康熙,吴三桂父子,王辅臣以及朱三太子等人的斗智斗勇的圈子中,吴三桂前半辈子叛明,后半辈子反清复明,吴三桂可以说一生中都活在哈哈镜里,就像孝庄花房中的媚儿,半红半白,花儿半红半白是奇珍,但是人如果半红半白则是忠奸不明。

康熙实则为孝庄的拐杖,在帮孝庄做事,与此同时,对康熙也是一种磨练。

王辅臣则是墙头草,想扎根,可惜错了最好的“螃蟹”,没能给自己贴上昂贵的标签。

但是最惨的实属朱三太子了,他则是这场博弈中的炮灰。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

2

导语: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而是急于削藩?

康熙和孝庄一个明帝,一个明后、明太后,两个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在削藩吴三桂时意见相左并不奇怪,所站的立场无异,所虑的方面不同而已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我们今天就不展开细说了,这人人尽皆知,人皆唾骂!

要削藩时的政治、社会环境

在除鳌拜后康熙已完成了权力集中,国家实力日益强盛。而这时候曾为满清立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不仅耗费国家大量粮响,而且诸藩手握重兵,越来越强势,竟出现选任官员,自为一政的现象,是为“西选”。康熙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

削藩”或“撤藩”势在必行,这一点是康熙和孝庄的共同点,但缓削或急削是他们的区别。


孝庄为什么主张“缓削”?

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主张“缓削”甚至等吴三桂老死,自有其正当理由:

一、对吴三桂实力的惧怕和希望

作为皇太极的老婆,从吴三桂降清以后一路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她是清楚的,她深深知道吴三桂的狡猾和狠毒,手下又有虎狼之师。她怕她和她的孙儿步了永历皇帝的后尘。同时,吴三桂此时已步入老年,她想一动不如一静,静待事情自行解决。

二、对康熙的担忧和期待

平“三藩”时,康熙才20岁。作为一个皇帝,孝庄认为他还“太嫩”,还应该从各方面得到锻炼和加强。况且从人口、地域来说,时间也在康熙这边,她认为康熙不应该去冒这个风险。


康熙为什么要“急削”

康熙,可称千古一帝。生前发生的事:除鳌拜、平三藩、雅克萨之战、多伦会盟,准噶尔之战、统一 台湾等无一不彪榜史册。急于 削藩是因为: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

康熙16岁除鳌拜,揽权力,他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自信的。平三藩开始时也才20岁,阅历尚浅,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逼不得已,但也做了相应的部署

其实,开始削藩并不是由朝廷提出,只不过康熙顺水推舟了而已,只不过最终玩砸了。康熙也作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比如只针对吴三桂,对其他人实行招降等

三、康熙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时间不等人”

其实这时候的康熙也是内忧外患,内面三藩强势,多股“反清复明”势力集结。外患未靖,葛尔丹、郑经未平。他最怕内忧外患一并爆发,因此快刀斩乱麻。

四、吴三桂太猖狂,他不再忍

吴三桂要钱、要粮、强军、封官,后为竟杀了朱国治。事情已无法回头。因此,他不再忍。

结论:八年平藩,康熙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以吴三桂在衡阳称帝、病逝后再反攻为结束。

孝庄的眼光是独到的,康熙有点操之过急了。还好,相对于吴三桂,老天似乎更喜欢他。


【温馨提示:长相思,淡忘忆,相见不如怀念。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胡说容易,码字太难;既然有缘与您于此相遇,期待文笔相谈。如您认可“淡忘忆”,请关注赞赏分享,指正雅评留言,不胜感激!

3

首先谢谢小秘书邀请!


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养不起”…

清朝初期各地蕃王由朝廷供养,但权利又在蕃王手中,相当于朝廷供养的爹。

特别是当时平西大将军吴三桂更仗着功高震主“贪得无厌”。既想要权利,又要土地,还要朝廷像儿子供养花销。


康熙掌权以后,看到限制清朝发展的病根——各地拥兵自重的蕃王,这些蕃王虽然表面上听命于朝廷,但他们手握兵权,就像个定时zd。而且朝廷的权利都被众蕃王分化,得不到实际掌控权。


当时藩王都是拥有实权,有可控制的封地。而且各地蕃王还享有特权,不仅各封地内赋税不用上交朝廷的;朝廷还要不定期的对各地蕃王拨款,用于贴补藩王军队和衙属人员的开销。


但清朝初期的清朝由于连年不断的征缴,国库亏空严重,藩王的存在早已经成了朝廷的负担了,不削藩,朝廷会被拖垮。


况且当时康熙刚清除鳌拜等党羽,朝廷权利高度集中,再加上为了平衡鳌拜集团花了不少钱,也没有多余的钱供养各地藩王,所有撤藩是必须要做的。


再说吴三桂,如果朝廷不撤藩,他继续在西南地区做土皇帝,既可以逐步蚕食周边地区的赋税,还享受着朝廷给的补贴,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时孝庄太后之所以不同意撤蕃是有很多原因的,关键是在当时清朝中央政府都没有做好应对“三藩叛乱”准备的实力。虽然朝廷看透吴三桂的野心,但孝庄太后并不想捅破窗户纸,而是想着清朝可以养精蓄锐, 慢慢剪除三藩羽翼,比如王辅臣是吴三桂旧吏,当时他就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还有可以分化三藩以及他们的手下。等吴三桂再老点(50岁上战场的话,在那个年代也有些力不从心了,再老点就更不容易了),特别是等他死了,或许更本不用打仗了(吴三桂是主心骨,他一死,他手下那些人就容易分裂了,即便叛乱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了)。


总之,自古撤藩都很容易引发叛乱,在应对叛乱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撤藩,极有可能失败,即便成功也将损失惨重,当是最好是缓行撤藩,同时积极备战,分化敌人内部。

也是因为康熙皇帝一意孤行,最后逼得吴三桂起兵造反,这场长达八年之久的拉锯战差点就改朝换代,可惜吴三桂却半路停留下来,清朝才有后来的清朝。

4

康熙决定削藩,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

而且是得到不少重臣的支持才执行的!像索额图,像明珠……

之所以,康熙如此急于削藩,是朝廷财政不堪重负势在必行!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平西王吴三桂每年向朝廷索要的军饷费用,几乎是朝廷财政收入的六成!

其实,康熙的削藩的苦衷,只有为数不多的重臣知道:每年,单单是平西王吴三桂向朝廷索要的军饷费用,就几乎占了朝廷财政总收入的六成!

还有其他藩王呢?像耿精忠,像尚之信……

这些都让康熙头疼:朝廷上下辛苦一年的收入仅仅是勉强维持几个藩王的开支!

如果,万一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是边境上出现战乱,哪里有银两?!

基于多方考虑,康熙也觉得有了一定的基础,才决定撤藩!

二,吴三桂是三个藩王的头头,又拥兵自重!

吴三桂是三个藩王的头目,当然也数他的势力最大!

虽然,吴三桂每年从朝廷那得了不少的军费,但是朝廷在向他调动兵马时,他借故推脱,甚至是拒绝!

这一点。让康熙大帝非常的不爽!

再给合吴三桂贪婪的血盆大口:向朝廷索要大额的军饷费用,康熙终于举起撤藩的大棒:先从平西王吴三桂开始!

由此可见:康熙大帝的撤藩,也是迫在眉睫!因为表面上看是全国统一,其实是三藩割驻!康熙才果断的作了决定!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5

题记:

\"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玄烨(康熙)

康熙十二年,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在辽东养老,却请求留自己儿子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康熙开始了自己深思已久的削藩大计。

康熙

而谈及问题中孝庄希望等吴三桂老死(暂缓削藩),这位以抚育教导过冲龄践祚的世祖与圣祖,历经三朝的清朝老祖宗是有着怎样的自我考量呢?我们首先要清楚,这位孝庄太后的一生作为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且她是一位从无垂帘听政,大权独揽想法的无私的女政治家。她的考量,是基于自己大半辈子的经验积累得来的。

孝庄太后和康熙帝

孝庄希望暂缓削藩原因之个人阅历使她预测的高风险的削藩结局。其实独嗜图史的她看到历史上诸如西汉景帝削藩却引发七国之乱;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最后唐王朝竟被藩镇所灭;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这史书记载的真实发生的惨痛事实使孝庄不得不建议孙儿一切不曾完备前最好徐徐图之。而康熙后来急于削藩的结果是花费漫长的八年平定三藩。

少年康熙帝剧照

孝庄希望暂缓削藩原因之双方悬殊的力量注定削藩并非易事。此时的三藩几乎割据了当时清朝的半壁江山,威胁着这个尚为年轻的清朝统治。孝庄也甚为担忧当前危难局势,但一旦开战,自己弱冠的胸怀大志的孙儿面对的将是三个老谋深算,征战沙场无数的老贼,联合的力量不可小觑。当时的三藩王都已年过半百,或许孝庄想等的就是那样一个机会。

孝庄太后希望暂缓削藩剧照

而问题中康熙急于削藩原因之行事乖张的三藩王。清朝藩王是这样来的:清军刚入关时,为笼络人心、尽快拿下中原,这个关外少数民族政权,着重挑选了一批投降的汉人和前朝官员作为助力,并在战后任命他们作为镇守一方的地方官员,让他们协助维护清王朝统治。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很快出现。

满清王朝前期的时局不稳和担心分给三藩的利益太少而反水,清朝拿大批国库银两去安抚。“清朝国库岁入大半耗于三藩”,这是清史中真实记载的一句话,但这不就意味着养虎为患吗?封建王朝中作为盐铁官营之一的盐乃是赋税受辱的重要一份子,但广东的尚可喜公然藐视律法,霸占盐田,垄断盐业,放到现在就是贪污和偷税罪。而福建耿精忠的所作所为更是令康熙不悦,他作为坐镇一方的藩王,公然对商业下手,和海盗狼狈为奸,分工合作,侵吞私人财物,给民众生活和清朝统治带来极为恶劣影响。

而三藩之最的平西王吴三桂,他的恶行足以显露的他的野心。他私铸钱币,增加田赋,随意罢免朝廷任免地方的官员,甚至佣兵自重。君王之位,岂容他人觊觎,帝王之怒,一触即发。这三个肆无忌惮,为非作歹的臣子感受了少年康熙的帝王之威触。并非是兔死狗烹,不过是三人不懂明哲保身,咎由自取罢了。

三藩之乱局势图

我很好奇,已经六十多岁的吴三桂背负着千古骂名(放清军入关),自己儿子也被清朝作为人质,他没想过前半辈子反明后半辈子反清自己以后会将如何吗?贪恋权力,贪恋更高的地位,本来对于清朝有着赫赫功勋的他就这样败给了自己,早早地被录入罪名录。

其实,不论是孝庄希望暂缓削藩还是康熙认为要尽快削藩,我都没有资格去评断孰是孰非。他们都是想更好的巩固清朝统治,将这份事业千秋万载的传承。八年的战争,中央政权由此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有牺牲,也有结果!

6

康熙等吴三桂老死?我恐怕康熙熬不过吴三桂。并不是说吴三桂命比康熙长。事实上康熙如果没有削藩的话,吴三桂权势就足矣威胁到康熙的统治了。

顺治十四年时期,吴三桂以平西大将军之职攻打并且灭亡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十六年时期,吴三桂又拿下了云南,总管云南军政大权。由此,吴三桂在十几年间,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也因为吴三桂为清朝立下了赫赫功勋,所以清朝对于吴三桂也并不像之前一样那么高度戒备。反而对吴三桂开始放手任用。吴三桂也在云南开藩设府,其权利和地位已经达到了顶点。之后吴三桂想永镇云南,这就彻底激化了吴三桂和清朝中央的矛盾。

康熙十二年时,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而此时的吴三桂更是贼心不死的想要割据云南称王称霸。由于当时朝廷对吴三桂信任,可谓是要钱给钱,要官给官。整个大清朝相当一部分官员都依附于吴三桂麾下。由此康熙皇帝意识到地方藩镇已经尾大不掉了,如果不赶紧削除藩镇,那么他们满人很可能还得回到辽东苦寒之地以畜牧为生。所以康熙皇帝趁着尚可喜事件发飙,明确表示要执行削藩。

所以说,不是康熙着急削藩,而是形势逼不得已,康熙不得不削藩。如果康熙应允了尚可喜的要求,那么不就等于康熙允许了国中之国的存在嘛。这个口子一开,清朝中央的威信何在?尚可喜的儿子可以成袭,那么其他诸侯王的儿子呢?难道也可以成袭?如此一来大清江山还是大清的嘛。所以康熙在发现了藩镇不可控之后,第一反应就是铲除掉藩镇,而非虚与委蛇。况且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康熙也没有退步了。要么妥协退让,要么雷霆手段铲除藩镇。显然康熙选择了后者。

康熙皇帝首先对尚可喜和耿精忠提出了削藩的要求。吴三桂眼见形势不好,所以吴三桂主动提出想要撤藩,其目的就是试探康熙削藩的决心。结果康熙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后。吴三桂立刻揭竿而起起兵造反。在之后短短数月间,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朝统治危在旦夕。陕西、广东,甘肃等地也出现了不稳。吴三桂造反初期形势大好,但由于康熙的分化政策起了作用。吴三桂的造反被迅速瓦解。尤其在耿精忠投降后,吴三桂势力更是每况愈下,直至被康熙消灭。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7

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把康熙吹的过于牛逼了,他的确是冒进了,这是好多史学家的共识。康熙自己事后也亲口承认过,当时欠考虑。

康熙生平喜欢冒险,十六岁就敢对鳌拜下手,赢得非常侥幸。可是鳌拜跟吴三桂还不能比。因为收拾鳌拜,训练上几个亲信,靠耍小聪明就能办事,对付的只是鳌拜一匹夫。但是吴三桂却是个非常大的军事集团,手下有几十万人马,吴三桂本人也是百战骁将,带着自己的兄弟们给大清朝开疆拓土,从山海关打到云南,把明朝最后一任皇帝亲手用弓弦勒死。而且吴三桂还有尚可喜耿精忠两个盟友,手里也有几十万人马,这三个人犹如汉初的韩信彭越英布三王,同气连枝荣辱与共,牵一发而动全身。

满清初入关,搞得还是女真那一套野蛮制度,在中原不得人心,虽然吴三桂是个大汉奸也不得人心,可是毕竟是汉人,老百姓乐见吴三桂跟清人火并。更重要的在于,八旗子弟的战斗力入关后急速下降,根本不堪一击。这个问题很奇怪,当年蒙古人南下,也是这个情况。一开始所向披靡,南下后没几年,战斗力就没了,全靠地方地主武装包打天下。

康熙长于深宫大院,对外面的情势一无所知,以为自己只要一纸号令,天下百姓无不箪食壶浆,肯定心向朝廷。其实满清入关后搞剃发令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老百姓早就恨之入骨。果不其然打起来之后,吴三桂军队基本没遇到像样的抵抗,一路推进,全国各地的军事力量要么投降吴三桂,要么保持观望,王师节节败退,形势岌岌可危。

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给其运气。吴三桂打着给明朝皇帝报仇恢复汉家河山的旗号,要的就是速战速决,跟当年燕王靖难一样,时间越长对叛军越是不利。可是吴三桂占了大半个中国以后,没有一鼓作气直奔京师,反而停了下来,纪连海对此评价,人就怕老了,老了就没有锐气了。吴三桂年轻时一个人单枪匹马进入女真军中能把父亲救出来,不可谓不英雄,可是老了就瞻前顾后,结果失去战机,最终身名俱灭。

其实三藩并没有反心,而且跟朝廷已经立了约,手持金书铁劵,只要吴三桂死了,他的儿子们肯定要互相内斗,内部必定分裂,到时候很容易就搞定了。张作霖牛逼吧,死了以后,儿子张学良三下两下就把托孤老臣杨庭宇等人干掉了,直接导致东北军内部分裂,最终整个东北军灰飞烟灭。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成败论英雄。康熙赢了,人们就说他做的对。无独有偶,建文帝也是削藩,却削在了石头上,把刀刃卷了,被朱棣反杀,人们就说建文帝各种问题,削的急了,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种以果推因的看问题方法真的要不得。其实看当时形势,建文帝削藩恰恰迫在眉睫,康熙削藩恰恰能缓一缓。

8

呵呵,等到吴三桂老死,大清朝能打仗的八旗子弟兵也老得七七八八了,更何况康熙亲政的艰辛过程中也有了点政治心得与体验,不乘胜追击才是傻瓜呢,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就是这,还有最最重要的是康熙接手的王朝,啥都没多就剩下些骄兵悍将,康熙为什么不敢太过分处置鳌拜?其中关键难道没有这方面考虑?唉,孝庄太后已经风烛残年,再不依靠太后,以后依靠谁来指挥那些功臣老头和他们背后的力量?康熙作为一位有远见的聪明帝皇,不可能不考虑孝庄太后离开的险恶后果,时间虽然不站在孝庄太后这边,但是康熙有一半对一半的胜算,因为康熙年纪轻轻的就有如此好的政治手段,在大清朝那么多的聪明人,不会不把宝压在康熙这一边。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吴三桂的云南给不了打长期战的后勤,就这个短板就够他受了。战事拖的时间越长,对吴三桂越不利。咱猜想当年应该有个汉人高手,为了给老百姓一个太平盛世,而给康熙分析过这其中的关键,当然,康熙也有胆有识敢用才行。历史证明,康熙做对了。康熙把大清朝治理得兴盛极了,国土面积如此的宽阔。康熙大帝如果上天再给他二十年时间,中国的国力和国土面积可能大不一样。嘿嘿。

9

康熙削藩引发了“三藩之乱”,最后康熙通过战争平定了“三藩之乱”,实现了削藩的目的。

康熙做的这件事,在历史上是引发了很大争议的,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康熙的做法有些操之过急。战争也许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正是由于康熙操之过急的做法,让不该发生的战争爆发了,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不光历史学者们这么说,其实当时康熙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包括孝庄太后在内的很多朝中元老重臣,都反对康熙这样做。他们认为,“三藩”的力量太强,如果贸然行动,很可能打不赢“三藩”,招致失败。那时候,很可能在北京屁股还没坐稳,又不得不退到关外去了。

(康熙削藩)

事实上,历史上对于削藩这件事,一向是非常谨慎的。很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其实都不敢随便削藩。汉武帝只能采用颁布“推恩令”的方式,变相削藩。其他与汉武帝一样变相削藩的,还有宋太祖、光武帝等人。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金钱购买权力。光武帝则采用大面积分封侯爵的形式,稀释诸侯们的权力。

而因为削藩造成失败的事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一个削藩失败的典型例子。而南北朝时期,以及五代时期,之所以国家频频变换,皇帝频频变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削藩造成的。

所以,古代有见识的君王,不到万不得已,要不是完全考虑周全,他们一般都不会轻易削藩。

那么,为什么康熙皇帝却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来削藩呢?他为什么会如此迫不及待呢?是不是康熙一向就有急躁鲁莽的性格呢?

说康熙有急躁鲁莽的性格,显然是不对的。事实上,康熙做事情,还是比较有智慧的。他想要把鳌拜拿下来,也是采用摔跤的方式智取。后来他选太子,三番五次,反复斟酌,直到死,都没有敲定。可见他做事情有多么谨慎。

(康熙画像)

那么,本来性格谨慎有智慧的康熙,为何却急于削藩呢?

我认为,康熙一定要急于削藩,其实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实际上,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一直在加强中央集权。皇太极之前,一直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皇太极采用加强皇权的方式,试图把权力从皇室成员那里夺过来。

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很成功。后来又由于皇太极的猝死,多尔衮执政,清朝的政治形势,又回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去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多尔衮死后,作为皇帝的顺治才得以掌权。而且顺治继续采用皇太极的办法,限制宗王们的权力,把一些非宗室成员的大臣提拔起来,让他们掌权,替代宗室成员。

但是这样做,相当于只是一种权力的转换,权力还是没有回到皇帝的手里。康熙上台以后,整个国家已经建立了中原王朝。康熙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必须要采用中原王朝的方式,实行皇权集中制。否则的话,在关外时那样权力分散的局面,又将出现。

而康熙实际上面临权力分崩离析的局面。一方面,朝廷中有鳌拜这样的大臣垄断权力,让康熙无从插手。另一方面,地方上,尤其是南方,面临着吴三桂等“三藩”拥兵自重的情况。如果康熙不能迅速从其中突围出来,那么他的处境将是很不妙的。

(鳌拜画像)

朝廷中的四大辅臣,康熙已经用智慧把他们摆平的。

他先是纵容鳌拜独掌权力,让鳌拜搞死苏克萨哈,同时让索尼不满。而索尼因此在死前倒向了康熙,提出了还权的主张。这样,康熙就解决了四个辅臣中的两个。剩下的两个,遏必隆只是跟着鳌拜跑的,不足为惧。只要把鳌拜摆平,事情就解决的。所以最后,康熙采用了摔跤的方式,来解决鳌拜的问题。

朝中权臣的问题解决了,就剩下地方上藩镇的问题了。而且在康熙看来,地方上的藩镇,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是大问题呢?那是有现实例子的。比如南明政权,本来其实并不强大,但依然能够存在半个世纪。而“三藩”的力量比南明强大多了,如果不及时解决,他们必然会做大。

而且,要解决“三藩”的问题,历史上并没有恰当的经验。毕竟他们身在外地,又拥兵自重。除了用战争的方式,没有更好的方式。既然战争是唯一选择,早迟要打一仗,显然迟打不如早打。早打的话,“三藩”的态势还没有形成。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康熙毅然发动了战争。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10

一、康熙16岁除鳌拜,揽权力,他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自信的。阅历尚浅,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开始削藩并不是由朝廷提出,只不过康熙顺水推舟了而已,只不过最终玩砸了。康熙也作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比如只针对吴三桂,对其他人实行招降。

三、康熙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时间不等人”。其实这时候的康熙也是内忧外患,内面三藩强势,多股“反清复明”势力集结。外患未靖,葛尔丹、郑经未平。

四、吴三桂要钱、要粮、强军、封官,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当时的大清国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而这时每年国家的赋税,三藩就要拿走一半还要多,这严重阻碍大清的经济发展。

五,三藩各自手握重兵,对于康熙来说时时刻刻都是一个威胁。

所以,择日不如撞日,康熙不顾后果的开始了削藩。八年平藩,康熙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以吴三桂在衡阳称帝、病逝后再反攻为结束。

孝庄的眼光是独到的,康熙有点操之过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