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

2020-07-23 09:04阅读(78)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雍正四年 (1726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雍正登基后,对于当年参与

1

雍正四年 (1726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

雍正登基后,对于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阿哥们进行残酷的迫害,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受到了最为严厉的处罚,不仅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原来的名字也被剥夺,八阿哥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名为“菩萨宝”,九阿哥胤禟被改名为“塞思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为八阿哥、九阿哥平反,恢复身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以八阿哥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允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九阿哥胤禟(允禟)也被恢复了原名和宗籍。此时距离他们被雍正学宗夺爵、圈禁致死已经过去了整整53年。


这一年,乾隆还为多尔衮、多铎、豪格翻案,并且正式颁行“铁帽子王”制度。

其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为自己的两位叔叔翻案只不过是顺带办的事情,乾隆这一年所作的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却被残酷对待的多尔衮、多铎和豪格等人进行翻案,恢复名誉、恢复身份、恢复封号,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同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制度正式明确颁行。

对于乾隆为多尔衮等人翻案,为的是在盛世下评价前朝功过是非、粉刷盛世祥和,同时体现的是自己的帝王胸怀,为的就是稳定政局,安抚宗室,也能提升自己的声望,因而这也是为了强化皇权的怀柔之策。而之后几年,乾隆为袁崇焕平反昭雪,也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拉拢汉族阶层的重要举措。


乾隆为八阿哥、九阿哥平反,还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乾隆好大喜功,自认为自己不去处理,未来便无人处理。

乾隆在对胤禩和胤禟翻案时曾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提,后世的人就更不敢提了,索性就由自己为两位叔叔翻案,恢复他们的宗籍和原名。

作为雍正皇帝亲自下的决定,在历来看中祖制和传统的清朝,如果没有足够的果敢和魄力,是不会贸然打破传统的,这是乾隆对于自己的绝对自信,也是他自己希望将此作为自己功德流传后世的体现。


其次,这也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提升皇权威严的需要。

在为胤禩和胤禟翻案时,乾隆还提到了雍正皇帝:“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按照乾隆的说法,雍正晚年对于残忍迫害兄弟一事是非常后悔的,至于真假,不好辨别,毕竟,三阿哥也已经在幽禁中去世,被圈禁的十阿哥、十四阿哥也没有被放出来。即便真的是雍正有此想法,乾隆为什么在登基的时候放出了十阿哥、十四阿哥,却绝口不提八阿哥和九阿哥的事情,又要如何去解释。

其实,乾隆这样做还是为了政局的稳定。乾隆从雍正手上接过来的是一个好摊子,不仅国库充盈,同时官场清廉、国泰民安,但是雍正当年的一些做法在民间和皇室中还是广为诟病的,因而,乾隆这样做既是为了缓解与宗室之间的关系,让宗室更加支持自己,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皇权的威严与自己的地位,保证皇位的稳固。


再次,就是乾隆一直是以康熙为自己的榜样,而不是雍正。

众所周知,乾隆对于自己的爷爷康熙是极度的崇拜,所以乾隆在位60年后执意退位,就是因为他不愿在位时间超过康熙的61年。因而对于康熙的“仁”的思想对于乾隆也是影响非常深刻的。所以对于他父亲雍正的一些铁腕手段和做法,乾隆并不完全认同,因而乾隆一朝并不是完全按照雍正时期推行的政策去执行的。

但是处理八阿哥、九阿哥既是国事、也是家事,乾隆贸然处理,不免会被扣上不孝的骂名,只能暂时放下,乾隆四十三年,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阿哥们都已经离开人世,就连他们的子嗣也纷纷过世,经过时间的洗刷,两代人的矛盾正在逐步的缓和与缓解,这个时候翻案,不仅能够体现乾隆的仁政与胸怀,同时也不会招致太多内部的反对,反而可以为自己落下一个好名声。

2

是的,乾隆就是觉得雍正错了。这一点他在给胤禩翻案时,说的很清楚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不仅下令为他修复坟茔,而且还恢复其封号,补入玉牒。

同一天,乾隆也为多铎平反,不仅恢复了多铎亲王封号,并且还将其配享太庙。(后来还入祀盛京贤王祠)

如此一来,顺治时期定下的铁案,就被乾隆这么再度给翻了过来。

乾隆敢翻老祖宗定下的铁案,文武两班大臣肯定有意见了。面对大臣们的质疑,乾隆说了一句心里话:“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

这话一说,其实就表明了乾隆的意思:我就是觉得太爷爷做错了,要是连我这个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都不敢给他们翻案,怕是后世子孙更不敢了。(当时乾隆刚刚平定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乱,人气值很高)

两天后,乾隆再度翻案。这一次被他平反的对象是他的八叔,已革廉亲王胤禩。



估计是怕别人非议,说他连老爹定下的铁案都敢翻,所以乾隆给胤禩翻案时,直接就表示了自己的观点:“胤禩无悖逆之实”(悖逆是雍正给胤禩安的罪名。乾隆说胤禩无悖逆之实,就等于说雍正斥责胤禩悖逆是毫无道理的)。

乾隆是雍正儿子,是当朝皇帝,既然他觉得老爹错了,要给铁案翻案,大臣们自然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胤禩的铁案被翻,其子嗣后裔恢复宗室身份,并录入玉牒。

综上所述,乾隆给胤禩翻案,其实就是多尔衮翻案事件的添头。乾隆当时认为,反正自己已经翻案了,他翻一个是翻,翻两个也是翻。不在乎多翻一个

至于他翻案的初衷,也很简单——他就是觉得顺治和雍正做的不对。他是个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人,在对多尔衮和胤禩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

既然他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又是个极为自信的人,他当然是即便推翻父祖辈的定谳,也要贯彻自己的意志了。



当然了,乾隆不是一个无聊的人。他选择给多尔衮、多铎、胤禩翻案,也是有其政治目的性的。

首先,这么干可以名留青史。

历史上的后世皇帝给前朝铁案翻案,一般都会得到赞誉。比如明英宗杀于谦,他儿子宪宗就为于谦平反,为了把话说的好听点,宪宗就说这是英宗遗诏要他平反的。后来清朝史官对英宗和宪宗的评价都还凑合。

乾隆仿效明宪宗之举,给胤禩平反,一方面可以给雍正留个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留给好名声。(乾隆也说雍正晚年经常懊恼对不起胤禩,让他给八叔平反)

其次,这么干可以收买人心。

在某种意义上,多尔衮、胤禩其实也没犯过什么对不起大清的事,而且他们是皇族,他们的死后殊荣必然是后世之人讨论的热点话题。乾隆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给前朝的功臣和冤屈的人平反,这不仅顺从了民意,而且彰显他的能力。

总的来说,乾隆给胤禩平反时,他已经快七十岁了。他是一个很在乎名声的人,他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人。既然给胤禩平反可以给他的人生评价留下“光辉”一笔,同时又可以贯彻他的主见,把憋了很久的心理想法吐露出来,他这么干,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3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康熙时期,出现了九王夺嫡,让康熙处于比较头疼的阶段,因为选择继承人比较难。在九子夺嫡中,出现了两股大的势力,便是八爷党与四爷党。除了这两股势力之外,还其余三股势力,因此,夺嫡之争非常激烈。

从九王夺嫡中,八爷党的势力最大,也最会笼络人心的。四爷党的势力比八爷党的势力弱点,从表面上看,康熙要把皇位传给八爷了,可是,后来出人意料,康熙把皇位传给了四爷。被称为雍正皇帝。

四爷当了皇帝之后,八爷依然没有放弃与雍正的斗争,因为八爷胤禩不服输。他认为雍正能当上皇帝根本不是靠能力,而是康熙指定的。八爷自己受到那么多大臣的认可,为何会没有得到康熙的认可。其实,八爷把宽仁做的太过火了,为了得到人心,拿金钱去收买,这违背了康熙的出发点。

康熙未去世时,大爷被康熙永远圈禁,太子爷被康熙所废除两次,后来又永远圈禁。等雍正登基后,为了安定大局,雍正便封八爷为廉亲王和总理王大臣。其目的是为了安抚八爷,不让八爷有大的动向。八爷安抚好,相应的九爷,十爷,十四爷都不会出现大问题。对于三爷来讲,雍正对他也削弱了势力,如李绂因犯事,要被雍正所处斩,后来,经过众人说情,便让李绂辞官归隐。

尽管这样,雍正依然不放心八爷,因为八爷的势力确实很大,比如,当年帮助雍正登基的隆科多,也被八爷所收买;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也被八爷所收买,其实,这些雍正都知道,为了安抚八爷,没有直接明说而已。

后来经过八王议政,雍正把八爷一家及其门人所流放,对于八爷家人的贬为庶人,诸宗室家族中除去。

那么乾隆替八叔胤禩翻案又是怎么回事?

长城君便一一道来。

其一,乾隆认为雍正这样做是有些不对,因为八叔做的不对,八叔的后人没有错,不能削去八叔的宗室之位,如这样的话,八叔的后人就会跟着受连累。

乾隆是明智之君,知道自己这样做,也是为雍正皇帝减轻过错,让世人对他也有一个好的名誉。上一代的恩怨与下一代没有关系,这样也是乾隆这样想的,因此,他会替八叔翻案,恢复八叔的宗室身份,恢复之前的爵位。

乾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八叔的后人以及所流放门人,与大清朝少一点仇恨,让自己的皇位更长久一些。

其二,为了给自己增加明君的分值。古往今来,都有皇帝为了给自己增加分值,给之前的人平冤昭雪。当年孝庄皇太后,为了安抚鳌拜,就处决了苏克萨哈,那时,康熙不明白为何要这样做。后来,孝庄皇太后对他说,我知道苏克萨哈是忠臣,可是,没事有办法,只能拿他的人头换两个月的太平。等制服鳌拜之后,你在为苏克萨哈平冤昭雪,给他的后代加官晋爵,从而增加你的名誉。

对于乾隆为自己八叔平冤昭雪,也有此意,与孝庄皇太后处决苏克萨哈一样的道理。这样也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处,也是雍正为了不给儿子留下,像八爷的这样的对手,才做了这样的事情。

长城君曰:乾隆为自己的八叔翻案,明着是为了给自己加分,其实,主要是给自己的父亲雍正弥补过失。因为雍正在位时,为了给乾隆留下一片好的家业,不停地工作,不停的铲除异己,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被处决了。

可见,雍正为了大清朝江山有多狠,为了大清朝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他不惜得罪清流书生,以及不顾世人对他的评说。乾隆知道自己在位时,能有如此之好的经济,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与其父雍正是分不开的。因此,他才会给自己的父亲弥补过失。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4

胤禩等人的罪名,乃是雍正亲定下的,作为儿子的乾隆,偏偏要推翻这桩案子,那岂不是在打自己老子的脸?我想,乾隆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不过,弘历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另有企图的。

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平反的意思是什么:平反即是对过去的冤假错案以及不准确的认识、评价所做出的正确修改。

乾隆的确在四十三年,曾为他的一些先祖平过反,包括多尔衮、阿济格等人,至于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则只是顺势沾了光,乾隆皇帝对他们予以开恩,而并非为其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当时国史馆编修史书到了一个阶段,需要对宗室进行定位;乾隆皇帝在这一年阅读《清实录》这一祖训的时候,萌生出了为他的祖上多尔衮等人平反的想法。

而这一时期, 随之获恩的人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

表面上看,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和对胤禩等人开恩这两个事件是一样的,实则不然。乾隆的确为多尔衮平反了,但并未给与胤禩等人平反。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原因的:

一是,乾隆皇帝认为胤禩等人的罪名属实。

乾隆在四十三年的上谕中指出:

“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清高宗实录》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允祀、允禟二人是罪有应得的,而且直接指出了他们的罪过便是结党谋逆。臣子谋逆之事,对于所有的皇帝而言,皆是大逆不道的,但凡这一罪名成立,那么乾隆便不会为其平反。

谋权篡位的行为,直接危及皇位的稳固。若是明知他们谋逆,还对其加以恩赦,那便是鼓励自己的皇位为他人所篡夺,就这一点而言,乾隆是不可能为他们平反的。

二是,乾隆开恩是为了昭示乾隆父子的友爱之心。

乾隆在说明胤禩等人谋权篡位的同时,也指出了胤禩等人并非完全表露出篡位的迹象:所谓“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就是说他们虽然有心谋逆,但被雍正杜绝在了未发之际,所以没有惹出大祸来。

这句话一是为了说明,他们的罪名还有可以挽回的余地,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说明雍正的睿智,能够将事情控制住。当然事实是否如此,另当别论。

而乾隆之所以对他们开恩,主要为了说明雍正也是念及兄弟之情的。他在上谕中直接指出雍正在处理胤禩等人之后,十分悔恨,而乾隆为了了却乃父的遗愿,所以一直想着减轻他们的罪名。按照孔子的说法,三年无改之言,所以乾隆初期没有为他的叔叔们开恩,如今已过去了很多年,已经是时机了。

他不仅说明了雍正的慈爱之心,也进而说明了自己的仁慈:“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直接昭示了他对于扭转这件事的重要性。既成全了自己父亲的遗愿,也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番仁慈之心,可谓一箭双雕了。

三是,从乾隆对胤禩等人的处理可见未给其平反。

最初,雍正对胤禩、胤禟二人的处理是削除宗籍,更改姓名。而乾隆所谓的对胤禩等人开恩,实际上只是将他们的名字予以恢复,并收入宗室玉牒之中,但并未有恢复其爵位。单就这一点,直接说明了乾隆并未给胤禩等人平反。

乾隆如此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昭示自己,甚至是雍正注重亲情,这当然不排除他自身因为年老而变得仁慈。除此之外,一方面有为给自己的皇子们做兄友弟恭的榜样之可能。

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当时的乾隆对于自己执政的业绩已经十分满意了,而对胤禩等人的开恩,免除其被削宗籍的处罚,更展示了自己的仁爱,为他在位期间赢得好名声而锦上添花。他处处仿效康熙,这一行为,自然不排除慰藉康熙在天之灵的可能。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等

5

雍正皇帝是满清所有皇帝中非常狠毒的一个皇帝,他在上台之后打击异己,对当年和他有过激烈竞争的兄弟都相当的狠,好几个兄弟都被他整死。其中,最让人感到惋惜的就是当时的八阿哥胤禩。

弘历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觉得雍正错了吗?

要想了解清朝乾隆皇帝为八叔胤禩翻案的原因,就要从清朝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那段经典的历史故事说起。

当时参加“九龙夺嫡”的皇子有,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但因为大阿哥过于着急,被康熙终身监禁起来。二阿哥也因目的过于明显,很早就被废除掉了。最后只剩下四阿哥与十三阿哥形成的“四爷党”和老九、老十、十四与八阿哥形成的“八爷党”两股势力进行较量。

八阿哥人缘好,特别善于笼络人心。据史料记载,在太子二阿哥第一次被废后,需要重新举荐太子人选时。满朝文武一致推荐八阿哥,甚至连上书房几位重臣也联名保举八阿哥,这让康熙龙颜大怒,也因此让康熙皇帝对他从喜欢到讨厌。从重用到打压,最后导致父子关系僵化。最终四阿哥成功登上皇位,但如果不对八爷党进行处置,仍然是最大的威胁。

因此,当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稳定皇位,不得不处置八王爷,因为他的势力最大,构成的威胁也最大。但又不敢贸然打压,所以只能采用巧妙的策略。

先给其晋封爵位,并将大儿子弘时过继给他;同时背地里开始对八爷党进行打击,找各种理由削其王爵,革去他的黄带子(黄带子即清宗室别称)。并从宗人府除名,被迫改名为“阿其那”,最后,被监禁狱中折磨致死。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却为胤禩恢复了原名和宗室身份,并录入玉牒,可以说是替八叔胤禩翻了案,平了反。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觉得父亲雍正做错了吗?

通过对历史的查阅与研究,应从三个角度分析乾隆皇帝为其八叔胤禩翻案的原因。

一、从国家角度,收服人心,稳定江山社稷。

乾隆的储位是在12岁时,康熙时期就被秘密定下来的事情,而且因为当时“九龙夺嫡”闹得非常厉害。

而他的父亲雍正爷又是个行事缜密、低调谨慎之人,因此把他保护得非常好,基本上没有与前朝的大臣们有过接触,没有过早的暴露在公众视野内。也正是因为乾隆上位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些,所以,他在朝廷上,事先根本就没培养人脉,没比较可靠的心腹。

而辅佐乾隆皇帝的是父亲雍正给他留下的密诏中提到的叔伯,以及生前为他指点的用人方法,即重用张廷玉等一些汉人。并且排在满清贵族之前,这样就逐渐把占居比例较高的汉人收拢来了。

因此,乾隆登基之初,局势仍不稳定,就在他登基几个月后就曾有八王爷的势力闹事。

触及到了他的敏感区域,为了镇压住那股势力蔓延,乾隆曾发布了一道惊天动地的圣旨:“胤禩等孽由自作,得罪已死,但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弃宗牒之外,与庶民无异。”

因为在当时乾隆不能跟着对立面盲目地否定自己的父亲,那样不仅不能让人信服,而且还有可能背上逆子的坏名声。这样赔本买卖,天资聪颖的乾隆皇帝是不会去做的。

因此,最初局势未稳时,他对外还是非常维护自己父亲的。而私下里,却又与满汉文武大臣们商议修改父亲雍正皇帝曾经制定的政策。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当一切都如同过往云烟,胤禩的案件实质早已无关紧要。于是认为有必要给其叔叔平反,他不仅为八叔胤禩翻案,还为多尔衮、多铎、胤禟等人翻了案,并声称当时的罪名查无实据。因为这既节省平反成本,又能收服人心。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据说,乾隆此举确实深得臣子和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在他执政时期,曾一度使清朝盛世达到顶峰。

二、从自己角度,聚拢人脉,夯实皇位根基。

凡是坐在皇位之人,心情都是一样的,总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会被人夺走。尤其他还是雍正的儿子,雍正在位时,曾经处置了许多王爷和大臣,而那些还健在同党,势必会对乾隆虎视眈眈,不免有想报仇之臣子。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雍正和政敌都已相继离世了,雍正、乾隆一系的皇位正统和合法性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而此时的主要矛盾在于雍正改革造成中央政府与士绅阶层的矛盾。

因此,选择在这时翻案:

1、为了感化那些曾耿耿于怀的大臣,消除他们心中的芥蒂,加强自己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为了树立自己“宽仁之君”的形象,从而巩固自己的威信与地位。

三、从家族角度,替父补过,恢复宗室团结。

乾隆在少年时期,曾与康熙爷爷共同生活了近六个月时间,得到康熙皇帝的亲自培育,多少受到康熙皇帝的熏陶。他也一直是以康熙皇帝为榜样,非常注重宗室和睦团结,因此当看到叔伯们们为了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宗室分裂。特别是到了自己父亲雍正继承皇位后,又采用特别残忍的手段对付几位兄弟政敌们,更是让宗族四分五裂。让小乾隆无法接受,他早已按下决心,自己当皇帝后,一定要改变宗室分裂的现状。

其实当初雍正皇帝打击政敌兄弟,处置胤禩实属无奈之举。据说,雍正在痛斥八王爷的不法行为时声泪俱下。从内心来说,也不愿意这样做。因为那毕竟是雍正的亲兄弟,这也使得雍正生前身后受到了诸多非议。

到了乾隆当上皇帝后,父亲当年的政敌兄弟们都已离世,已经没有了政治利益的纠葛。

俗话说,血浓于水。乾隆也希望用这种形式代替父亲做些补偿,正好趁机改变了皇室宗族分裂的局面,融合感情,让家族又恢复了往日的团结和睦。

乾隆皇帝为八叔胤禩翻案主要原因,不是认为自己父亲雍正皇帝做错了,也不是有意要与雍正皇帝对着干。

乾隆的这一举措,的确出手不凡。使他立刻贏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评和拥护,迅速树立和巩固了自己的威信。捍卫了自己的地位与稳定了江山基业,为其后六十年的统治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础。

尽管乾隆在后期,也因文字狱制造了不少冤案,犯了一些过错,但他对国家治理、爱护百姓所做出的业绩。特别是对皇室宗族融合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说是为世世代代的后人作出了榜样与表率,确实是值得赞赏和称颂的。

总结:乾隆并不是因为觉得雍正错了才翻案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有二点:其一就是为了收买人心进而巩固自己的皇位;其二就是为了维护满清宗族的团结,这样宗室才会更加的和睦;在这里就不得不说这个乾隆绝对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很善于拉拢人心。

6

乾隆皇帝一生,除了写诗之外,我想他最热衷的就是为前朝皇族平反翻案了。

四十三年,乾隆一口气为多尔衮、多铎、胤禩、胤禟翻案,可见是早就计划好的了。

乾隆认为雍正错了吗?是的

乾隆即位之初就毫不讳言地说自己“赋性宽缓”,认为“政尚宽大,宽比严好”。众所周知,乾隆的老爸雍正治国就是一个字:“严”。现在乾隆刚上台就表明态度,和老爸的治国理念要反着来。这除说他忍了老爸雍正很久之外,实在是想不出别的理由了。

而且雍正在晚年时曾因为“曾静案”而写过一部“自我辩白书”——《大义觉迷录》。里面写满了雍正为自己喊冤的辩论,把雍正的家底都写出来了,并且还印发全国,让所有官员都要熟读《大义觉迷录》,大清王朝的宫廷几乎无密可保。对此,乾隆在继位仅仅一个月,就下令将“曾静案”的主犯曾静和张熙两人拿解回京,凌迟处死(两人此时正奉雍正旨意,四处宣传《大义觉迷录》的内容),并把《大义觉迷录》全部收回销毁,严禁再印。

虽说《大义觉迷录》有一点欲盖弥彰的意思,而且暴露了清廷内幕,与雍正的辩解初衷比起来,实在是得不偿失。可乾隆至于如此急切地否定父亲做的事吗?为什么雍正要印这部书?难道是他自己吃饱了撑的?还不是因为老八胤禩、老九胤禟的家人四处传的那些野史狂言,把雍正塑造成一个谋父害母,杀兄屠弟的暴君形象。

我个人并不相信乾隆所说的“雍正晚年对允禩、允禟等人有悔意”的说法,因为雍正自爆家短是因为坊间谣言,而这些坊间谣言就是允禩的家人流传开来的。雍正难道不知道这部书对自己的影响吗?肯定知道,可他还是要写,不是自作多情,而是实在不得已。像这样的话,雍正会对处理这两个兄弟有任何悔意吗?不会的。

所以乾隆为多尔衮、允禩等人一次性翻案,那是因为他认为国家已经稳定,不需要再把皇家的一些丑事公开出来。他需要塑造一个完美的爱新觉罗家谱,在他的指导下,爱新觉罗家族个个是忠臣,人人有功劳。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7

要想了解清朝乾隆皇帝为八叔胤禩翻案的原因,就要从清朝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那段经典的历史故事说起。

当时参加“九龙夺嫡”的皇子有,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但因为大阿哥过于着急,被康熙终身监禁起来。

二阿哥也因目的过于明显,很早就被废除掉了。

最后只剩下四阿哥与十三阿哥形成的“四爷党”和老九、老十、十四与八阿哥形成的“八爷党”两股势力进行较量。

八阿哥人缘好,特别善于笼络人心。据史料记载,在太子二阿哥第一次被废后,需要重新举荐太子人选时。

满朝文武一致推荐八阿哥,甚至连上书房几位重臣也联名保举八阿哥,这让康熙龙颜大怒,也因此让康熙皇帝对他从喜欢到讨厌。

从重用到打压,最后导致父子关系僵化。最终四阿哥成功登上皇位,但如果不对八爷党进行处置,仍然是最大的威胁。

因此,当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稳定皇位,不得不处置八王爷,因为他的势力最大,构成的威胁也最大。但又不敢贸然打压,所以只能采用巧妙的策略。

先给其晋封爵位,并将大儿子弘时过继给他;同时背地里开始对八爷党进行打击,找各种理由削其王爵,革去他的黄带子(黄带子即清宗室别称)。

并从宗人府除名,被迫改名为“阿其那”,最后,被监禁狱中折磨致死。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却为胤禩恢复了原名和宗室身份,并录入玉牒,可以说是替八叔胤禩翻了案,平了反。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觉得父亲雍正做错了吗?

通过对历史的查阅与研究,有书君认为应从三个角度分析乾隆皇帝为其八叔胤禩翻案的原因。

第一是从国家角度,收服人心,稳定江山社稷。

乾隆的储位是在12岁时,康熙时期就被秘密定下来的事情,而且因为当时“九龙夺嫡”闹得非常厉害。

而他的父亲雍正爷又是个行事缜密、低调谨慎之人,因此把他保护得非常好,基本上没有与前朝的大臣们有过接触,没有过早的暴露在公众视野内。

也正是因为乾隆上位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些,所以,他在朝廷上,事先根本就没培养人脉,没比较可靠的心腹。

而辅佐乾隆皇帝的是父亲雍正给他留下的密诏中提到的叔伯,以及生前为他指点的用人方法,即重用张廷玉等一些汉人。

并且排在满清贵族之前,这样就逐渐把占居比例较高的汉人收拢来了。

因此,乾隆登基之初,局势仍不稳定,就在他登基几个月后就曾有八王爷的势力闹事。

触及到了他的敏感区域,为了镇压住那股势力蔓延,乾隆曾发布了一道惊天动地的圣旨:

“胤禩等孽由自作,得罪已死,但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弃宗牒之外,与庶民无异。”

因为在当时乾隆不能跟着对立面盲目地否定自己的父亲,那样不仅不能让人信服,而且还有可能背上逆子的坏名声。

这样赔本买卖,天资聪颖的乾隆皇帝是不会去做的。

因此,最初局势未稳时,他对外还是非常维护自己父亲的。而私下里,却又与满汉文武大臣们商议修改父亲雍正皇帝曾经制定的政策。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当一切都如同过往云烟,胤禩的案件实质早已无关紧要。

于是认为有必要给其叔叔平反,他不仅为八叔胤禩翻案,还为多尔衮、多铎、胤禟等人翻了案,并声称当时的罪名查无实据。

因为这既节省平反成本,又能收服人心。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据说,乾隆此举确实深得臣子和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在他执政时期,曾一度使清朝盛世达到顶峰。

第二是从自己角度,聚拢人脉,夯实皇位根基。

凡是坐在皇位之人,心情都是一样的,总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会被人夺走。

尤其他还是雍正的儿子,雍正在位时,曾经处置了许多王爷和大臣,而那些还健在同党,势必会对乾隆虎视眈眈,不免有想报仇之臣子。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雍正和政敌都已相继离世了,雍正、乾隆一系的皇位正统和合法性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

而此时的主要矛盾在于雍正改革造成中央政府与士绅阶层的矛盾。

因此,选择在这时翻案,一是为了感化那些曾耿耿于怀的大臣,消除他们心中的芥蒂,加强自己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为了树立自己“宽仁之君”的形象,从而巩固自己的威信与地位。

第三是从家族角度,替父补过,恢复宗室团结。

乾隆在少年时期,曾与康熙爷爷共同生活了近六个月时间,得到康熙皇帝的亲自培育,多少受到康熙皇帝的熏陶。

他也一直是以康熙皇帝为榜样,非常注重宗室和睦团结,

因此当看到叔伯们们为了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宗室分裂。

特别是到了自己父亲雍正继承皇位后,又采用特别残忍的手段对付几位兄弟政敌们,更是让宗族四分五裂。

让小乾隆无法接受,他早已按下决心,自己当皇帝后,一定要改变宗室分裂的现状。

其实当初雍正皇帝打击政敌兄弟,处置胤禩实属无奈之举。据说,雍正在痛斥八王爷的不法行为时声泪俱下。

从内心来说,也不愿意这样做。因为那毕竟是雍正的亲兄弟,这也使得雍正生前身后受到了诸多非议。

到了乾隆当上皇帝后,父亲当年的政敌兄弟们都已离世,已经没有了政治利益的纠葛。

俗话说,血浓于水。乾隆也希望用这种形式代替父亲做些补偿,正好趁机改变了皇室宗族分裂的局面,融合感情,让家族又恢复了往日的团结和睦。

综上分析,乾隆皇帝为八叔胤禩翻案主要原因,不是认为自己父亲雍正皇帝做错了,也不是有意要与雍正皇帝对着干。

而只是抓住有利时机,维护当下自己掌管国家的安定团结、自己皇位稳定、自家宗族团结,最终让自己成为臣子和百姓心目中勤政爱民,治国有方的好皇帝。

乾隆的这一举措,的确出手不凡。使他立刻贏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评和拥护,迅速树立和巩固了自己的威信。

捍卫了自己的地位与稳定了江山基业,为其后六十年的统治奠定了良好的的基础。

尽管乾隆在后期,也因文字狱制造了不少冤案,犯了一些过错,但他对国家治理、爱护百姓所做出的业绩。

特别是对皇室宗族融合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说是为世世代代的后人作出了榜样与表率,确实是值得赞赏和称颂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8

乾隆皇帝给八叔胤禩,以及那些和他爹雍正争夺过皇位的叔叔们平反这件事,确实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乾隆是雍正的儿子,如果给胤禩等人平反,就意味着胤禩等人没错。既然胤禩等人没错,那就是雍正错了。既然雍正错了,也就是说雍正不该继承皇位。既然雍正不该继承皇位,就意味这乾隆的皇位得来不当。总之,乾隆否定他爹的做法,也就是否定他自己。明这样做相当于否定自己,乾隆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乾隆画像)

再说了,按照孔子的说法,如果父亲偷羊,当儿子的应该替他掩藏,这才是“孝道”的体现。乾隆算得上是清朝前期皇帝中,最注重汉化,最提倡儒家信条的人。他为什么却又带头违背儒家信条呢?

我觉得这件事,先要厘清乾隆否定雍正,会不会对他的皇位产生影响。

照一般的情形来理解,显然是会有影响的。但是在乾隆看来,一点儿影响也没有。不但没有,反而还会更加巩固自己的皇位。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乾隆在当了皇帝以后,多次表示,当年他的爷爷康熙之所以迟迟不能确定皇位继承人,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康熙的儿子中,实在找不出恰当的继承人。包括他的父亲雍正,也并不是最恰当的。最后之所以把皇位给了雍正,其实并不是看上了雍正,而是看上了他乾隆。

那一天,康熙到雍正的颐和园里玩,也就是在这里,康熙第一次见到了乾隆。见到乾隆后,就被乾隆(弘历)的气度、礼仪及学识所折服,立刻就把乾隆带进皇宫之中,自己亲自教育抚养。也就是说,从那时候开始,康熙就有了把乾隆培养成皇位继承人的打算。

(康熙画像)

不过,要想把皇位传给乾隆,也不能直接这么做。于是就通过传位给雍正,让雍正再传给乾隆的方式来完成传位。

这种方式,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司马炎当初之所以传位给一个白痴儿子司马衷,就是因为他看上了司马衷有个聪明的儿子司马遹,想通过司马衷传位给司马遹。包括朱元璋传位、窝阔台传位,都是这样的。

换句话说,雍正之所以能获得皇位,全靠乾隆。

这样一来,否定雍正,乾隆就不是否定自己,反而是抬高他乾隆的地位。想想啊,就算雍正不行康熙都要传位给他,那不是更能说明乾隆很厉害吗?

(雍正画像)

除此外,乾隆否定雍正,给叔叔们平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乾隆想做一个完人。

当乾隆给胤禩平反的时候,乾隆已经当皇帝差不多半个世纪。如此漫长的时间,几十年前因为皇位继承的那场争执,早已烟消云散。那些曾参与争夺皇位的皇族以及他们的后代,早已偃旗息鼓,起不了任何浪子。也就是说,乾隆就算给这些叔叔们平反,也不会有任何风险,不会因此引发争议,从而给他的皇位带来影响。

不但不会给乾隆的皇位带来影响,而且还很有好处,让天下人觉得,乾隆这个人很大气,很宽厚,有宽广的胸怀,完全是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度。这样一来,乾隆的皇位反而更稳固了许多。而且,他立志要成为“十全老人”的形象,又光辉了很多。

总之,乾隆在这时候做的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参考资料:《清史稿》)

9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八阿哥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允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九阿哥胤禟(允禟)也被恢复了原名和宗籍。此举离这两位王爷被圈禁致死已经过去了53年。乾隆皇帝这一决定并非是觉得雍正皇帝做错了,而是大有深意。

先说说当年这两位王爷被政敌雍正皇帝残酷迫害的事。在康熙皇帝晚年,因为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引发四阿哥胤禛一派和八阿哥胤禩一派为了储君位置争斗不止。最终,雍正皇帝笑到最后。但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初,以八阿哥为首的反对派势力依然强劲,为安抚他们,雍正皇帝作出了不少让步,等待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巩固。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下令把八阿哥和九阿哥削宗夺爵,圈禁致死,连他们的名字都被改了,八阿哥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被改名为“塞思黑”。这一残酷对待皇族的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不利于皇室团结,也进一步坐实了雍正皇帝刻薄寡恩、残酷无情的负面形象。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上台,一改其父严苛残酷的作风,极力弥补皇室内部的裂痕,也有心为早已被定案的打为反面典型的皇室成员包括八阿哥等人平反,但深谙孝道的乾隆皇帝觉得雍正皇帝刚刚去世,就推翻原来的做法有损雍正皇帝的威严,因此把事情压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已经年近70岁的乾隆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对一大批皇室成员平反恢复荣誉,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却被残酷对待的多尔衮、多铎和豪格等人进行翻案,恢复名誉、恢复身份、恢复封号,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并为八阿哥和九阿哥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再不恢复上述皇室成员身份名誉,后世皇帝没有胆识和勇气去做这件事。乾隆皇帝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因此他为胤禩与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一并收入宗籍。

二是此举可以进一步加强皇室内部团结,巩固和稳定政局。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当时经历过九子夺嫡和罢黜两位叔叔的人大都已经不在人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代人的矛盾正在逐步缓和,再加上两位叔叔不过是因政见不同夺位缘故见罪,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逆不道的罪名,此时乾隆皇帝的皇权稳固的时候翻案,不仅能够体现乾隆的仁政与胸怀,同时也不会招致太多反对,可以为自己落下一个仁德宽厚的好名声。

当然,乾隆皇帝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雍正皇帝的意思,有损孝道。为了让这件事师出有名,乾隆皇帝搬出了雍正皇帝的说法,那就是雍正皇帝晚年自己也对对两位弟弟处罚过重有所悔意,认为两位叔叔“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这也总算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10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对清朝开国以来被处分的官员进行了梳理,改平反的平反,该定案的定案。

他不但为八叔胤禩平反了,这还没有什么,关键是,乾隆竟然为被曾祖父顺治帝打倒的多尔衮平反,这就很了不得了。

多尔衮何许人也?清朝开国时期的摄政王,自封顺治皇帝福临的皇父摄政王,死后被顺治皇帝掘墓鞭尸。这种被顺治打入十八层地狱的人,作为后世子孙的乾隆怎么会为他平反呢?乾隆出于什么考虑?

这一年,乾隆皇帝弘历已经68岁,过了耳顺之年,马上就进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了。所以,他在这个年纪做的事情,应该是深思熟虑的。之所以要这么做,并非吃饱了撑的,也不是什么好大喜功,更不是沽名钓誉,而是政治家的情怀和使命担当

就说多尔衮吧,虽然当年和孝庄太后、小顺治皇帝存在恩恩怨怨,但是,多尔衮并没有篡位,而且在清朝入关一事上,的确居功至伟。在这种情况下,为多尔衮平反,并非什么恩典,而只是拨乱反正。

康熙废除太子胤礽后,乾隆的八叔胤禩跃跃欲试,很想争太子位,但是由于表现的太不淡定,被老谋深算的康熙识破,直接被康熙排除在候选人之外。而老八并不甘心,他在明知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太子的情况下,暗中和十四弟勾结,企图将十四弟推上皇位继承人的位子。康熙去世前,把皇位交给了老四胤禛,也就是乾隆的父亲雍正。

老四雍正登基后,封老八胤禩为廉亲王,作为四个总理大臣之一。但是这个老八可能出工不出力,甚至还可能在有些事上暗中使坏,最终惹毛了四哥雍正。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废了老八,并将其软禁起来,不久,老八就死了。雍正皇帝把老八和他的孩子的名字也改掉,改成阿猫阿狗之类的侮辱性名字。

也就是说,老八并没有谋反之类的大事,说的难听一点,这种事雍正本身有点做过了头。但是封建社会,皇帝天大,要你怎么样就这么样,皇帝是不会错的。

老八胤禩和老四雍正的矛盾,无非就是兄弟相互看不顺眼的意气之争,在皇太子之位的争夺上,两人也算是君子之争,其实没有乱来,老八完全可以被平反。老八这人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人缘也好,无奈父皇康熙和他命里不合,看不上他,而四哥雍正又始终提防着他,以至于半生都不得志,抑郁而终,也算是个悲剧角色。

乾隆皇帝正是居于这个判断,才敢给被父亲打倒的八叔翻案,恢复户口和名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恩怨,只要不是谋反、抢班夺权之类的大事,后代人都可以翻案。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就没能被乾隆平反,因为阿济格当年有要求侄子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有此等悖逆之事,当然不可平反。

乾隆皇帝想起这些事,所以才于心不忍,于是为八叔胤禩恢复有关待遇。乾隆这人还是不错的,做事靠谱,有章法,实事求是。当然,这和他年纪大了也有关系,树老根多,人老情多,心态也宽了,一切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