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皇上知道甄嬛与果郡王的情谊后,杀死果郡王而并未处罚甄嬛

为什么皇上知道甄嬛与果郡王的情谊后,杀死果郡王而并未处罚甄嬛

2020-07-19 11:59阅读(65)

为什么皇上知道甄嬛与果郡王的情谊后,杀死果郡王而并未处罚甄嬛?:看过这部剧的朋友相信对果郡王被毒死的场景一定是印象深刻。甄嬛被皇上下令去桐花台给果郡王

1

看过这部剧的朋友相信对果郡王被毒死的场景一定是印象深刻。甄嬛被皇上下令去桐花台给果郡王送毒酒,本想自己替果郡王喝下毒酒去死,果郡王却借口让甄嬛关窗,趁机调换了酒杯,自己喝下毒酒死去,为了保护甄嬛,最终搭上自己性命



那么为什么皇帝知道了甄嬛和果郡王的情意,却只杀果郡王没有动甄嬛呢?其实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

1.果郡王对甄嬛有情已经坐实,甄嬛对果郡王是否有情皇上并不知道



甄嬛和亲准葛尔,果郡王不顾一切的去带兵救他,就已经看出了他对甄嬛的情意,这才有了之后的三年戍边生涯。而果郡王给玉隐的信中,也都问熹贵妃安,更是显得对甄嬛特别关心。别说皇上,就是我们普通人也看出他对甄嬛的情意。



可是甄嬛对果郡王,却从未在皇上面前表现出一点情意的意思,可以说是做的滴水不漏。因此皇上没法确定甄嬛对果郡王是否有情,也就没证据下手

2.果郡王被毒死,皇上对甄嬛的试探通过,因此未杀她



果郡王死后,甄嬛自己走出了屋子,马上就被加封,位同副后。但同时我们也得知,皇上对甄嬛还是存了疑影的。吩咐手下若是甄嬛和果郡王一起出来,则要杀死两个人,若是果郡王自己出来也要杀。



这说明其实皇上对甄嬛不是没有怀疑,也不是没动杀心,只是没有证据,有所疑惑,才设这么个局,想看甄嬛的反应。若真是甄嬛对果郡王有情,她一定下不去手杀果郡王。谁知果郡王来了这么一手,使他和甄嬛的私情彻底没了证据,因此皇上才没动手杀甄嬛

3.对甄嬛的情意和孩子的牵绊让皇上不忍动手



其实皇上那天不管派不派甄嬛去毒死果郡王,他都是不会再让果郡王活到天亮的。果郡王觊觎皇嫂在前,驻守边关人气太高,功高震主在后。多疑的雍正是不会留他性命威胁自己统治的。但他对甄嬛内心还是有喜欢的,并不只是纯元替身,所以不忍下手。加上还有几个孩子,甄嬛死了他们无人照顾,而胧月也是极力劝说皇上放过甄嬛。



就在皇上心理松动后,苏培盛神补刀说这件事其实不能怪熹贵妃,坐实了果郡王是单相思,而甄嬛只是被连累的。雍正听了这些,就放下了要杀甄嬛的想法

可谁知雍正不杀甄嬛了,痛失所爱的甄嬛却从此下了决心要杀掉雍正,跟叶澜依联手,最终毒死皇上,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2

宁静致远话娱乐来回答:

《甄嬛传》中,皇上对甄嬛与果郡王两人是否有私情,展开了一系列的试探与调查。

皇上利用摩格和亲,把甄嬛关了禁闭,然后放出话去说同意和亲,并且马上就送走,果郡王性情中人,居然不知有诈,然后急匆匆的带兵去追赶摩格的队伍,完全暴露了他对甄嬛的真情,还在自领戍守边关时又忍不住对甄嬛的思念,每一封信在信末都不忘加上一句:熹贵妃安。



那么既然两人有私情,为何只杀果郡王,而留下甄嬛呢?

一、皇上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想杀谁,想留谁,都由着他自己的心思。

要杀果郡王主要是因为果郡王是男的,有可能夺取他的皇位,因为爱一个人可以为他做一切的事情,哪怕以前他是一个事事听从皇上的臣民。

为了真爱,可以戍守边关三年,为了真爱,还有可能做出更出格的事,那就是皇上屁股底下的宝座。

剧中皇上也亲自说:“你为了她在边关吹了三年的冷风,将来也可能为了她,要了朕的江山社稷,到底与他有没有苟且之事?”



果郡王答道:一切都是臣的错!然后装醉,不再言语。于是,皇上果断的要甄嬛亲自动手去毒杀果郡王。

二、甄嬛亲自毒杀了果郡王,洗清了自己的嫌疑,皇上只能信守承诺不杀甄嬛。

当甄嬛独自一人从桐花台出来,报告果郡王已死的消息,洗清了自己对果郡王有私情的嫌疑,皇上就已经派人来到桐花台前宣布甄嬛为皇贵妃,位同副后,兑现自己的承诺。



但是皇上并不知道甄嬛能够活着出来,完全是果郡王一手促成的,他识破甄嬛欲替他去死之举,把毒酒换给自己,甘愿死在心爱之人手中,而这些并不是甄嬛心之所愿。

因为他知道皇上不会让他活着走出桐花台,他必死无疑。所以临终前交代甄嬛好好保护自己。

皇上看到结局,虽对甄嬛还有疑虑,但果郡王已亡,情敌、隐患已除,皇上只能信守承诺不杀甄嬛。

三、胧月用亲情劝说皇上,苏培盛的助力为甄嬛洗清嫌疑。



胧月公主在父皇身边背诵的《孟子.尽心上》的语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正在提醒劝导皇上要对额娘好,让自己父母双全。

皇上多少有些触动,毕竟几个孩子还小,需要母亲照看。

再加上苏培盛在旁帮腔:这确实不关娘娘的事。郎有情,妾无意。

自然指果郡王对甄嬛有私情,而甄嬛完全是被动的,对果郡王没有私情。



既然甄嬛对果郡王没有私情,而且又有女儿胧月,还有六阿哥和灵犀需要甄嬛照顾,皇上便暂时打消了除去甄嬛的想法。

四、皇上自己心里始终有甄嬛的一席之地。

皇上虽然把甄嬛当做纯元的替身,但皇上从甄嬛入宫,到杏花微雨一起荡秋千,谈诗论画,四郎相称,平常夫妻婚房,御赐锦鞋,打雷下雨天在华妃宫中还不忘跑去碎玉轩等等,两人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无不可以看出皇上对甄嬛是有情的。



皇上心中有一个角落是属于甄嬛的,不仅因为她像纯元,还因为她的性情,让皇上难以忘怀。

甄嬛自请出宫去修行后,皇上生病,嘴里叫的都是嬛嬛。 甄嬛在凌云峰怀孕后想回宫,只是苏培顺几句话就把皇上引到凌云峰,并且宠幸了甄嬛,这也是皇上认为他能给自己心爱的人最好的东西,那就是临幸她。

皇上死前还希望甄嬛叫他一声四郎,可见,并不是仅仅因为还长的像纯元的原因,所以说到底是皇上舍不得赐死甄嬛。



由上可知,皇上要杀果郡王主要是因为他除了觊觎皇嫂的美貌,还有可能觊觎皇上的皇位,所以果郡王必死无疑。

而甄嬛却因为她没有真凭实据落在皇上的手里,又真正的毒杀了果郡王,替皇上除去了隐患,而且又有女儿胧月和苏培盛的帮腔,加上皇上心里舍不得她,所以便有幸地生存下来。



皇上到死才知道自己下令杀了果郡王,伤透了甄嬛的心,甄嬛为了替果郡王报仇血恨,居然狠毒的联手宁嫔,一个用毒,一个用话刺激皇上,让他提前领“饭盒”,而他一时心软,没有杀甄嬛,却笑到了最后,成了皇太后!

3

甄嬛因为知道自己只是纯元皇后的替身而对皇上心灰意冷,自动请命去甘露寺。

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真正懂得爱她珍惜她的果郡王,原本已经打算和果郡王厮守一生,却不料传来果郡王战死沙场的消息。
彼时已经怀孕的甄嬛又得知有人还是不愿意放过已经隐忍的亲人,她只得为了家人、孩子和自己,用手段再次博得皇上的恩宠,重回宫中。

不料,果郡王战死的消息是假的,只是甄嬛回宫后两人都已回天无力。

而之后,滴血认亲的闹剧、果郡王随身带的甄嬛小像、甄嬛和亲时果郡王救她这一系列的事,让心思敏捷的皇帝察觉出了其中的猫腻,对甄嬛的信任也少了不少。

直到皇上看到——果郡王出征在外的每封家书都会写上“熹贵妃安好?”,才起了真正的杀心。


为解心疑,皇帝决定让甄嬛亲手赐果郡王一杯毒酒,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甄嬛本想替果郡王喝下毒酒,却没成想果郡王为了保护甄嬛调换了酒杯,喝下毒酒而亡,最终相爱的两人从此阴阳相隔。

最终,甄嬛失去了毕生所爱,走出房间后伤心欲绝晕了过去。

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很疑惑,为什么皇上应该是知道他俩的情分,却为何还是保全了甄嬛而没有处罚她?

在我理解,这其实才真正符合雍正的行事作风。

众所周知,雍正为了皇位,血刃亲兄弟,果郡王因为夺储时年幼躲过一劫,但现在果郡王已经成长为一名大将。皇帝多疑,必然对果郡王心存戒心,所以甄嬛的事正好给了他一个除去果郡王的理由。


至于他不处罚甄嬛:

一、是因为甄嬛和果郡王的事没有确凿的证据,从很多迹象上显示都是果郡王对甄嬛有意,但甄嬛是否对果郡王有情却查无实据。倘若皇上知道二人连孩子都有了,甄嬛肯定不是这个下场的;

二、是因为皇帝多少还是爱着甄嬛的,从他临死前都还想让甄嬛喊他一声“四郎”就可以看出;

三、是因为甄嬛杀了果郡王,相当于替皇上背上杀功臣的骂名,该赏而非罚;

四、是因为这事为皇室密辛,只能烂在深宫中,绝不容他人知晓。倘若位高权重的熹贵妃突然遭到处罚而不说明原因,肯定止不住流言蜚语。

所以,皇帝最终杀了果郡王却放过了甄嬛。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张昌锦)

4

皇帝只不过是借这件事,杀果郡王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罢了。《甄嬛传》中的皇帝最大的特点就是疑心,而且越到老年疑心越重,以至于到了晚年才会有以夏刈为首的粘杆处的存在。

果郡王在电视剧中,从头到尾都知道该如何自保。每当被皇帝喊去问话的时候,都以一个“闲人”自居,但是关键时候却为国尽忠。在国事面前义不容辞,但是在帝王面前却很惶恐,生怕被疑心。

这样一生谨慎的果郡王,只有在甄嬛被假送出关的时候,按捺不住,带着人马出关,想要救回甄嬛。这样一件事,再加上之前每封家书后面都会问熹贵妃安,皇帝几乎是坐实了果郡王觊觎熹贵妃这件事。

这个皇帝擅长借女人的手,杀了自己疑心已久的人,利用太后杀了年羹尧、利用敦亲王妃降服敦亲王,这是他惯用的伎俩。所以他才会毫不犹豫的利用甄嬛去杀果郡王。

为何要杀?

当然不单单是因为果郡王对甄嬛的情谊,更是因为他已经忌惮果郡王。皇帝已经年老,不得不为江山考虑。三阿哥被送进宗人府,四阿哥出身不高,六阿哥还小,江山不稳,他担心自己薨逝之后,果郡王政变夺权!

毕竟当初先帝是属意果郡王的,亲自教果郡王骑射,读书也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疑心这么重的皇帝,他不可能不忌惮果郡王。

再加上甄嬛那件事,他不得不防。他怕万一果郡王和熹贵妃勾结成功,怕历史重演,他要防患于未然,杀了果郡王。

保住甄嬛,是因为她有诞育之功、于国有用。

这个时候的皇帝只是怀疑果郡王对熹贵妃有情,却不曾怀疑龙凤胎。因为之前已经大闹一场,所以皇帝就信了龙凤胎是他的。

甄嬛还有用,她如此聪明,可以在国事上帮自己分担、掌管六宫,她还不能死。

后来他怀疑之后,这不是连同甄嬛的孩子都想杀了吗?所以此时不杀,是因为还没有怀疑甄嬛的忠心。

皇帝也并非没有处罚甄嬛,拿下了她协理六宫的权利,和她也疏远了。

5

皇上毕竟是皇上,要讲究利弊。其实皇上在经历过不敢置信、不知怎么处置、最后下定决心后,终于动手了,才有了甄嬛传的结局。

皇上最开始知道了他们的情意后,对甄嬛和果郡王都百般试探,故意冷落他们,这是很明显的皇上在迷茫,没有下定决心要怎么做。虽然两人都努力撇清关系,但皇上的疑心病还在,毕竟自己的兄弟曾经惦记了自己失宠的妃子,帝王的脸面过不去。

让皇上下了杀心的转折点是,蒙古藩王(好像是,具体名字忘了)看上甄嬛后,皇上故意要把甄嬛赐给对方,果郡王求情也不行,甄嬛也以为自己真的要被从后宫除名了。其实是皇上的试探啊,人人都以为皇上真 的绝情要把甄嬛送给了一个小藩王,其实是他的烟雾弹,不这样就试不出果郡王的反应。他故意把甄嬛被带走的消息透漏给果郡王,果郡王带人追出城去,正中了皇上下怀。所以他的死期要到了。

皇上给了甄嬛鸳鸯酒壶,要她做选择,是甄嬛不忍心,打算见了果郡王最后一面后,自己喝毒酒而死。可是,就算甄嬛没说一句话,但是果郡王已经认出了鸳鸯酒壶,他自己选择了去死。但是皇上是怎么打算的呢,他的打算是,如果甄嬛死,果郡王活着,要杀了果郡王;如果甄嬛和果郡王一起活着,要当场将两人射杀;如果是果郡王死,甄嬛活着,就让她掌握后宫。

结局是甄嬛活着了,皇上以为甄嬛舍不得荣华富贵也好,心肠够狠也好,但是他忽略了一点,活下来的甄嬛是为了向他复仇,不是真的选择了他。

个人感觉后期,皇上知道了甄嬛和果郡王的情意后,对甄嬛的宠爱已经在一点点的没了,不是指帝妃表面的恩爱,是指男女内心真正的情爱没有了。之所以在甄嬛“毒杀”果郡王后封赏甄嬛,不过是觉得她选择了自己,无论是男人的虚荣还是帝王的尊严都得到了满足。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女人从此没有心了。

*****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薛菇凉”,有各种娱乐推送、影评、小说连载******

6

甄嬛为流病重的父亲和查允礼的意外,借苏培盛的帮助设计与皇上偶遇,又利用腹中允礼的孩子欺骗皇上,终于鸾凤归巢了。回宫是那样大阵仗,又封熹妃,又重修永寿宫赐椒房荣宠,生下双生子后更是封为贵妃。一人之下,万人之下,打到皇后这个最大的对手后,本来就可以位同副后,享尽荣宠的,没想到因为准葛尔的摩格可汗,暴露了甄嬛与果郡王的非同关系,让皇上动了杀心。

明明是两个人的错,为什么只赐死果郡王而放了甄嬛?这其中很多的原因!

第一,皇上对甄嬛动了真心,不舍杀

如果说甄嬛出宫前皇上把她当作宛宛类卿,那回宫后,皇上是把她当真实的甄嬛来爱的。皇上抹掉了之前所有的痕迹就是为了让甄嬛完完全全当自己,皇上与甄嬛重新开始。对甄嬛动了真心的皇上就有了不舍之心。

第二,没有直接证据是反映两情相悦

直接人证摩格反水,矢口否定两人有私情;与当事人甄嬛对质,大呼冤枉,什么都不知道;从信件中也只看出果郡王对甄嬛一往情深,甄嬛毫无半点回应。所有的证据都是表明是果郡王有觊觎黄嫂之心,甄嬛没有任何出轨背叛之心。

第三,有两位神助攻的劝导

一个是苏培盛

皇上左右为难要不要处置二人时候,便问苏培盛怎么看?苏培盛自从与槿汐好上,就成了甄嬛的人,自然帮甄嬛说话。“皇上,恕奴才说句不该说的话,这件事不干熹贵妃事啊”。是果郡王的错,他觊觎皇妃大逆不道。但是这件事情也不能正面去降罪果郡王,还要嘉奖果郡王,以体现皇上的大度。皇上,果郡王他不敢悖逆皇上的。把果郡王支到边疆去,省的皇上见到了生气。”当地是服侍皇上几十年的老人了,最懂皇上的心,简简单单几句话就点醒了皇上。救了甄嬛同时也救了果郡王,让果郡王也不会多活几年。

另一位就是胧月。

胧月小小年纪但聪明早慧,好多天没见额娘知道出了大事,小心翼翼的,先是表现出一副忧伤的神情,告诉皇上:“弘曕、灵犀许久不见额娘,想的辛苦!最近额娘病重,胧月一不能解弟妹思母之痛,二不能在额娘床前尽孝道,所以难过。后又说:“女儿昨日读《孟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于愧于天,俯不祚于人,二乐也;的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胧月愿意做君子,孝顺好皇阿玛和额娘。”毕竟当时皇上还是比较相信是果郡王单恋甄嬛,双生子还是他自己的孩子,胧月说的这翻话让皇帝很是动容,为了孩子有生母,不忍心下手赐死。

第四,为了皇家颜面,他想到了更好的方式

皇上再无情,他也会顾及自己的颜面,顾及皇家颜面。倘若真的处死两人,不是告诉别人她二人确确实实有奸情,自己的的确确被戴绿帽子了吗?所以皇上不会这么傻,让自己成为笑柄。比起让他们双双赴死,让甄嬛亲手杀了果郡王才是最痛苦的最折磨人的方式。
这就是皇上为什么杀了果郡王却放过甄嬛的原因!有不忍,更有恶毒!

欢迎关注我,带你跟着甄嬛走进雍正王朝,看尽后宫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

7

我是文子心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甄嬛在凌云峰经历了自己身怀有孕、爱人失踪、亲人病重后,下定决心要回宫,只有成功复宠,所面临的难题才能解决。

多亏了槿汐和苏培盛的帮助,又利用腹中允礼的孩子欺骗皇上,终于鸾凤归巢了。

甄嬛以熹妃的身份回到了宫中,但是随着龙凤胎的出生,流言蜚语也越来越多,后来又出了果郡王掉出小像之事,这让生性多疑的皇上开始起了疑心。


随着准葛尔太子摩格的到来,让皇上意外得到了一个消息,甄嬛有可能和果郡王有奸情。

皇上略施小计,果郡王便露出了破绽,最后皇上让甄嬛以宴请为借口 ,毒死了果郡王。

这下,皇帝终于安心了。可观众却有疑惑了:既然皇上知道甄嬛和允礼有私情,为什么只杀死亲兄弟允礼,却放过了甄嬛呢?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其一,因为皇上对甄嬛动了真情,舍不得杀她。

尽管皇上自己一直都说宠爱甄嬛是因她长的酷似纯元皇后,可这分明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①甄嬛出宫后,病中的皇帝上在梦里曾经叫着甄嬛的名字。

②皇上经过碎玉轩时,还特意进去看看,嘴里还碎碎念:“她连最喜欢的玉鞋都没有带。”

可见皇上也是口是心非,心中有甄嬛却还死不承认。

③甄嬛想要回宫,皇上那么精明会不明白吗?可还是屁颠颠儿地赶去了凌云峰,当即宠幸了她,然后又将甄嬛接回了宫中。

所以,皇上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动了真情了,所以才会对甄嬛手下留情。


第二,没有直接证据说明甄嬛和果郡王是两情相悦。

①摩格作为直接人证,可他却反水,矢口否定两人有私情。

②与当事人甄嬛对质,大呼冤枉,什么都不知道;

③从果郡王的家书中也只看出果郡王对甄嬛一往情深,甄嬛毫无半点回应。

所有的证据都是表明是果郡王有觊觎黄嫂之心,甄嬛没有任何出轨背叛之心。

其三、苏培盛的几句话起了劝导作用。

由于证据不足,在如何处置甄嬛和果郡王上,皇上有点犯难。

皇上征求了苏培盛的意见。


苏培盛自从与槿汐对食后,自然就成了甄嬛的人。他不动声色,却言之有理的几句话,还真的帮甄嬛解了围。

“皇上,恕奴才说句不该说的话,这件事不干熹贵妃事啊”。

是果郡王的错,他觊觎皇妃大逆不道。但是这件事情也不能正面去降罪果郡王,还要嘉奖果郡王,以体现皇上的大度。皇上,果郡王他不敢悖逆皇上的。不如把果郡王支到边疆去,省的皇上见到了生气。

苏培盛是个老江湖,最能揣摩皇上的心,简简单单几句话,点醒了皇上,救了甄嬛;同时也让果郡王多活了几年。

其四、胧月的几句话勾起了皇上的父心。

胧月自小在皇宫长大,聪明早慧,也算是个小人精。


她好多天没见额娘,便猜出一定是出了大事。小胧月不会出主意,但会打“感情牌”。

她表现出一副忧伤的神情告诉皇上:弘曕、灵犀许久不见额娘,想的辛苦!

然后又说自己读《孟子》的心得体会,提到了“君子有三乐”,说自己愿意做君子,孝顺好皇阿玛和额娘。

皇上也是个父亲,胧月说的这番话让皇帝很是动容,一下想到了双生子。为了孩子有生母,他不忍心下手赐死甄嬛。


其五、因为要维护男人的尊严。

皇上要是明目张胆地将果郡王和甄嬛都给杀了,那就等于向天下人宣布,自己的爱妃给自己戴了绿帽子。那皇上还有何威信可言?普通男人都很难接受的事情,更何况还是九五之尊的皇上呢。

用瑛贵人的事情就能加以说明。明明是三阿哥的错误,可皇上为了保住皇家颜面,还是选择将瑛贵人赐死。

可见皇帝是个十分要面子的人。

其六,因为皇位的安全系数。


在甄嬛去杀允礼之前,皇帝曾经和甄嬛进行了一次谈话,皇上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果郡王威胁到了自己的帝位。

据皇帝自己说,果郡王的射猎都是先帝亲手教的,这说明在先帝的心里,果郡王继承大统的可能还是有的,而且先皇很喜欢果郡王这个儿子。

在雍正继位以后,按照果郡王之前的策略,要是他能够一辈子都游山玩水,喜好诗书,大概皇上也不会对他起了疑心。

可是果郡王竟然会为国出征,并且干的挺出色,这说明果郡王是有这个能力的!

可是要是杀了允礼,朝堂上有人质疑怎么办?


这就有必要把甄嬛留下了,一旦朝堂上有人要问责此事,那甄嬛就是最好的替罪羊!

比起让他们双双赴死,让甄嬛亲手杀了果郡王才是最痛苦的最折磨人的方式。

这就是皇上为什么杀了果郡王却放过甄嬛的原因!有不忍,更有恶毒!

8

难道皇帝要诏告天下,我戴绿帽子了?我的宠妃和我的弟弟给我戴了个绿帽子!如果皇帝同时处死甄嬛与果郡王,那就是明白告诉世人,二人有染!

祺贵人和皇后设计滴血验亲那一段,祺贵人刚说了句:臣妾要告发熹贵妃和温太医有私情。脸上就着了皇上一个大嘴巴。作为男人的尊严、皇帝的尊严,受到莫大的侮辱,岂有不挨打的?

皇帝行将就木之时,甄嬛也是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孙答应与侍卫私通,甄嬛说的不遮不掩,甚至连细节都描述一番,把皇帝往鬼门关前再推一把,临死之前还要告诉他,沈眉庄的孩子是温太医的,直接刺激的他去见阎王。还有什么比皇家的颜面,男人的颜面更重要的?



那皇帝处死果郡王就不怕有人怀疑他是戴了绿帽吗?首先,果郡王死时,皇上是不允许公开发丧,也就是说他也想掩盖果郡王之死。就算以后别人知道了,也可以说是他觊觎皇嫂,与甄嬛无关,自然也不存在戴绿帽子一说了!



至于说念夫妻之情,那很牵强,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帝身边最不缺的就是女人,一个背叛了自己的女人是最不值得怜惜的,他才不管你什么原因背叛的!

看在孩子的面上原谅她,更不可能,看看皇帝是怎么处理曹琴默的就知道了!

(图片来自网络)

9

其实这部分不难理解啊,很多影视剧中都有棒打鸳鸯的桥段,虽然这么说不是很合适,因为果郡王跟甄嬛也不算光明磊落。

剧中一般拆散某一对两情相悦的恋人的时候,基本就是干掉其中一方,然后留下另一方,像是《梁祝》就是,打死了梁山伯,把祝英台硬嫁给马文才。

剧中往往不需要两人都为爱情承担后果,因为让一个人与自己相爱的人天人永隔,一辈子待在一个自己不爱的人身边,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了,相对于果郡王来说,甄嬛是更大的受害者。

上面说的原因是从编剧的角度出发的,下面从皇帝的心理分析。首先,皇帝对两人其实已经很宽容了。

在怀疑两人的情谊之后,皇帝放逐了果郡王,派他到边关去。但是果郡王并不死心,每封家书都提及“熹贵妃安好?”,这无疑是在一次次挑战皇帝。

要知道雍正可不是别的皇帝,他手刃同胞兄弟的时候从未留情,对待自己的儿子都非常心狠,皇帝对于果郡王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换句话说,从果郡王爱上甄嬛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死亡。

再者,皇帝是聪明人,甄嬛也是。所以皇帝把决定权交给甄嬛,要么杀掉果郡王,安安心心当熹贵妃,整个后宫都是你的,要不你就跟你的情郎殉情。

但是皇帝不知道的是,甄嬛确实选择了殉情,只不过是果郡王先喝下毒酒,没有给甄嬛这个机会。所以皇帝有可能认为甄嬛回心转意,选择了自己,毕竟当初的情感都是真的。

最后,皇帝也是真的爱极了甄嬛。即使怀疑双胞胎不是自出,怀疑两人的情谊,在弥留之际,还是希望甄嬛能够喊自己一声“四郎”,可能在那一会儿,皇帝又想起了在秋千上明牙皓齿的女孩儿吧。

(独狼映画编辑部:孙尧)

10

1,皇上对甄嬛的情未断

2,要顾及皇家颜面

3,甄嬛有四个孩子,而且还

是乾隆的额娘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