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崂山大秧歌历史悠久,是流传于崂山区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崂山民间,距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崂山大秧歌分“地秧歌”和“高腿秧歌”(即高跷)。“地秧歌”,又称“地腿子秧歌”和“扭秧歌”、“闹秧歌”,广泛分布崂山区域。
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流动演出,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参加演出的人多为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男女,人数不少于20名(含锣鼓,唢呐等主要乐器伴奏人员)。这些人大多扮演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如孙悟空、自蛇、货郎,县官等,角色按戏剧扮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影响下。古老的山地秧歌发挥了发动、组织广大民众的作用。人们编排了《送郎参军》,《打万第》《婚姻自由》等新的快歌剧,宣传革命思想,配合革命斗争。解放后,崂山地区的秧歌突破了旧的传统形式,角色扮演除古装人物外,还有工、农、兵。知识分子和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物歌舞并举,焕然一新。1924年大麦岛村村中艺人蓝以伦等发起了“地秧歌”,每年正月期间进行表演,深受本的|H和周边村民的喜爱,人们常常用“大麦岛洗澡——没别人揽的了”来表达对大麦岛秧歌队的赞誉。“高腿秧歌”在崂山区域也广为流传,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沟崖高跷”,如今,崂山区及周边的重大节庆活动,“崂山大秧歌”的表演已成为重头大戏,极大地丰富了广场文化的内涵,成为话跃百姓业余文化生活的一支劲旅。2008年,崂山大秧歌入选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